卢宣桦
(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河池市 547000)
鼻窦炎是在临床中较常见的疾病,是由感染真菌引起的鼻或鼻窦处出现的炎症。较常见的鼻部致病真菌有毛霉菌、曲霉菌以及念珠菌等[1~3]。目前,在临床治疗上主要的手段就是在鼻内镜下进行微创手术,同时在术后通过综合治疗以辅助并巩固疗效,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传统的治疗手段在相比之下则显得疗效较差[4,5]。本研究采用鼻内镜下多结构微创手术治疗结构异常性鼻窦炎患者147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入院治疗的结构性异常鼻窦炎患者共243例,入选患者均符合以下要求:①鼻窦炎症状均由结构异常引起;②患者年龄无明显差异;③患者无精神障碍、表达障碍等精神病史;④患者除鼻窦炎外,无其他严重合并症状;⑤无既往手术史。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47例,男73例,女74例,平均年龄(35.7±3.36)岁,病程39~78 d,平均病程(63.62±12.98)d;对照组96例,男49例,女47例,平均年龄(35.1±1.45)岁,病程43~86 d,平均病程(63.25±17.01)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鼻内镜引导下的多结构微创手术方法 术前进行常规检查,CT扫描后确定手术具体方案。麻醉后首先进行矫正鼻中隔术矫正存在鼻中隔偏移的患者,对于局部偏移的软骨或骨质则只是局部切除即可。之后可按 Makellin术式对患者进行手术。随后切除其外侧部分,保留内侧泡性中鼻甲,有息肉样变的则需要切除息肉样变的部分,而反常曲线的患者则予以切除下缘或者骨质移位,进行中鼻甲成形手术。完整切除存在肥大、息肉样变的钩突患者。对于下鼻甲肥大或者有异常曲线的,将下鼻甲骨折后再向外侧移位,可以微波烧灼软组织肥厚或有后端桑葚样变的患者。有筛泡肥大或者息肉样变的,则需开放筛窦、切除筛泡、切除息肉及其病变组织,保留正常筛房。对于额窦、蝶窦、上颌窦病变的患者需要疏通窦口,并清除病变的组织。对窦腔内有霉菌块或脓块的,可以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无残留。对于上颌窦开口则不宜扩大较多,能够通畅引流即可。
1.3 观察指标 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一般状况,效果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痊愈、明显好转和预后差。具体疗效参照1997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标准:①痊愈:内镜检查鼻腔黏膜的上皮化、窦口恢复均良好,相关症状消失且无脓性的分泌物。②明显好转:内镜检查鼻腔黏膜有部分水肿、肥厚或者肉芽组织形成,相关症状减轻明显,可出现有较少的脓性分泌物。③预后差:经内镜检查可见鼻腔黏膜粘连,形成息肉,或者窦口闭合不良,产生脓性分泌物较多,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以治疗后痊愈及明显好转作为治疗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共有78例患者痊愈,9例患者好转,9例患者治疗结果不满意,总体有效率为90.62%。实验组有125例患者痊愈,17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5例患者治疗结果不满意,总体有效率为 96.60%。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1月后疗效比较 [n(%)]
2.2 并发症情况及随访结果 243例患者均得到回访,回访率100%。实验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共4例,占实验组患者数的2.72%,明显低于对照组8.33%(P<0.05);其中,实验组患者复发1例,占0.68%,明显低于对照组1.04%(P<0.05)。详见表2。
表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鼻腔是人体中较复杂的腔隙之一,其结构对于维持鼻腔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尤其窦口处的鼻道。该部位包括钩突、中鼻甲、额隐窝、前筛房、筛泡、上半月裂、 上颌窦开口以及鼻囱区,因其解剖部位的特异性,易受到鼻道疾病的侵犯,从而造成此区的通气和引流障碍而引起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其中,鼻内结构出现畸形有可能是鼻窦发病的基础。
结构异常性的鼻窦炎则主要是由于鼻内结构发育不良引起的疾病。手术治疗是根治鼻部真菌感染的重要方式。对于任何一种疾病的治疗来说,只有针对病因治疗才能获得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治疗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彻底清除鼻腔真菌病灶以及受累的骨质,并且疏通鼻腔窦口。保证充分引流以及通气,改变真菌生存环境,从而保障鼻腔窦部的正常生理功能[4~6]。
传统的鼻窦手术方式包括有鼻内筛窦切除术、上颌窦根治术、上颌窦鼻内开窗术、颌窦钻孔引流术、鼻外额窦根治术、鼻外筛窦切除术以及鼻内蝶窦口扩张术等几种方式。但传统手术由于手术创伤、鼻腔填塞物压迫或者经口呼吸等,患者可能会出现低热、头痛、鼻塞、胀痛以及口干等不适症状。受到颅骨的解剖形态以及四组鼻窦位置的限制,会造成进路狭窄和视觉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手术无法完全清除病灶,使手术效果受到限制,而且术后出现慢性鼻窦炎的复发几率会非常高。随着近年来出现的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鼻内镜下的微创手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而鼻内镜微创术治疗鼻窦结构异常性疾病也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该术式可以提供清楚的视野,便于清理病变组织和保留正常黏膜组织,有利于小创口开放上颌窦、蝶窦口,以保全鼻窦的正常功能,同时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了明显优于传统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安全、有效、彻底、准确清除病变组织,减少术中的局部创伤以及全身反应等优点。为了巩固治疗效果,在术后可以应用适量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与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相比较,在鼻内镜引导下进行的手术具有良好的疗效。再配合多结构的微创手术治疗,相比之下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7,8]。
在术前通过鼻内镜进行检查以及CT扫描,全面了解患者鼻腔鼻窦对结构异常性鼻窦炎的诊断非常重要。对于泡性中鼻甲病变只切除其中鼻甲外侧,保留内侧部分。有息肉改变的,切除息肉样变的部分以形成中鼻甲。而钩突肥大的可以做完整切除,正常者应予保留。对筛泡肥大的,切除其筛泡以及出现病变的筛房,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保留正常的筛房。存在有额窦、上颌窦或蝶窦病变的,则疏通窦口同时清理窦腔内的病变组织,但应注意上颌窦口不应过度扩大。在窦腔内有霉菌块或脓块的,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下鼻甲骨质肥大影响通气功能或有下鼻道狭窄者,则只做局部骨折外移,标准为鼻腔通气不受影响。影响通气的因素很多,其中鼻腔和鼻窦作为通气的整体,两者必须同时保证通畅才不影响正常呼吸。因此,在通过手术改善了鼻窦的相关症状同时,也必须注意改善鼻腔的通气状况[9]。手术结束前,通过鼻内镜检查鼻腔,对整体的通气功能、鼻窦的引流情况进行评估,使通气畅通程度达到满意为止。在手术过程中,应配备鼻腔动力系统,使切除病变的组织更加快捷方便,这样也能有效防止组织撕拆而造成正常组织的损伤,真正达到微创手术的目的[10]。
本次试验中,在实验组患者治疗结果中的总体有效率为96.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62%。且实验组出现并发症为2.72%,明显低于对照组8.33%。实验组复发率为0.68%,也较对照组的1.04%明显偏低。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多结构的微创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术中及术后患者痛苦小、手术操作过程精细、清除病灶彻底等优点,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 付志强.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一鼻窦炎的疗效观察[J].微创医学,2010,5(3):254-255.
[2] 陈尔东,王 洁.107例复发性鼻息肉鼻窦炎行鼻内镜手术疗效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1,35(10):747-749.
[3] 姚斌峰.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9):67-68.
[4] 李厚恩,袁 伟,钱 进,等.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病因分析与防治措施[J].海军医学杂志,2013,34(5):315-317.
[5] 李凤提,张月敏,韦月珍,等.老年患者鼻内镜手术的护理干预[J].微创医学,2007,2(6):622-623.
[6] 郑婵娟,张键铭.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09,23(12):235-237.
[7] 王朝永,王 平,张麟燕,等.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573例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0,25(13):267-268.
[8] 朱正尧.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临床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1,29(6):128-130.
[9] 徐一凡.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45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9(4):119-120.
[10] 史 超.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围术期治疗[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8,67(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