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慧芬,徐凌霄,徐承富,马 涵,虞朝辉,王亦夫
(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博士生培养质量是高校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如何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密切关注的话题[1]。在现阶段,SCI论文是博士生科研产出的主要形式。分析SCI论文产出数量与质量,可较为客观地反应博士生科研产出情况,并可从中总结科研产出规律。导师是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h指数是衡量导师学术水平的客观指标之一[2]。本研究旨在分析医学院博士生科研产出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培养政策,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1.调查对象。本研究调查对象为2008年至2010年期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全日制博士生。考虑到培养模式的不同,本研究未纳入非全日制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学位、与外单位联合培养的博士生。
2.调查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每位博士生入学至毕业后1年内发表的SCI论文情况。SCI论文检索条件限定为:以博士生为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且导师为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且浙江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的SCI论文;文献类型限定为article、review和超过一个版面的非评论性letter。检索每位导师的h指数。
3.资料分析。记录符合上述条件的SCI论文信息,同时从管理部门查询博士生的年龄、性别、培养类型等信息。汇总数据并分析博士生SCI论文产出规律及其与导师h指数的相关性。
1.SCI论文产出情况分析。本研究共纳入调查的博士生302人,其中285人发表了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SCI论文;发表1篇、2篇、3篇、4篇及以上SCI论文的人数分别为132、110、34、9人。共141人发表了单篇影响因子(IF)≥3.0的SCI论文,其中49人发表了单篇IF≥5.0的SCI论文,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46.7%和16.2%。发表SCI论文的285位博士生个人累计IF的中位数4.35,四分位数区间2.56-6.36。共106位博士生发表论文的累计IF≥5.0,其中20位的累计IF≥10.0,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37.2%和6.6%。亚组分析发现,专业学位博士生的平均SCI论文数(1.43篇)和平均累计IF(3.86)显著低于科学学位博士生(平均论文数1.73篇、平均累计IF5.43)。
2.SCI论文产出规律分析。本研究分析了博士生SCI论文产出的时间规律,结果显示:从入学至发表首篇SCI论文平均时间33.5月(中位数:33月,四分位数区间:24-42月),首篇SCI论文平均IF2.88(中位数:2.47,四分位数区间:1.58-3.73)。从入学至发表个人单篇最高IF的SCI论文平均时间36.8月(中位数36月,四分位数区间:28-45月),平均IF3.50(中位数:2.99,四分位数区间:2.11-4.42)。调查结果还显示:大部分SCI论文发表于入学后19-48月,其中入学后31-36月是论文发表的高峰期;单篇≥3.0论文的发表时间主要分布于入学后19-54月,其中以入学后37-42月发表的频数最多(见附图)。
附图 博士生SCI论文产出时间的频数分布图
3.导师h指数与博士生SCI论文产出相关性分析。纳入调查的302位博士生对应99位导师的h指数平均为10.5(中位数:10.0;四分位数区间:6.0-13.0)。h指数<10、10-15、16-20、>20的导师人数分别为49、34、10、6人;4组导师分别指导了107、118、55和22位博士生。h指数<10、10-15、16-20、>20的导师所指导的博士生当中,发表≥3篇SCI论文的比例分别为10.3%、12.7%、20.0%和27.3%,提示h指数高的导师所指导的博士生倾向于产出较多数量的SCI论文。导师h指数与博士生SCI论文产出质量也正相关。h指数<10、10-15、16-20、>20的导师所指导的博士生分别发表了164、185、102和44篇SCI收录论文,其中单篇IF≥3.0论文的比例分别为23.2%、35.1%、44.1%和50.0%;单篇IF≥5.0的比例分别为3.7%、11.4%、15.7和25.0%。提示h指数高的导师所指导的博士生倾向于产出较高质量的SCI论文。同样的,若以累计IF作为评价指标,h指数<10、10-15、16-20、>20的导师所指导的博士生发表论文累计IF≥5.0的比例分别为19.6%、36.4%、45.5%和77.3%;累计IF≥10.0的比例分别为2.8%、5.1%、10.9%和22.7%。
本研究以SCI论文数量、IF作为评价指标,回顾性分析了我校医学院博士生SCI论文产出规律及其与导师h指数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从论文数量上看,超过90%的博士生在入学至毕业后1年内发表了第一作者SCI论文;(2)从论文质量上看,近50%的博士生发表了单篇IF≥3.0的较高质量SCI论文;(3)从时间维度看,入学后发表第一篇SCI论文平时间约3年,发表较高质量SCI论文平均时间略长于3年;(4)科学学位博士生SCI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略高于专业学位博士生;(5)导师h指数与博士生SCI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显著相关。
本研究发现有5.6%的博士生入学至毕业后1年内未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这其中主要为专业学位博士生。这可能与两方面原因有关:其一,专业学位博士生毕业要求中未对SCI论文做硬性要求;其二,专业学位更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用于科研的精力相对较少。这也提示了潜在的提升空间,专业学位博士生若能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寻找科研新思路,开展临床相关科研工作,将会在SCI论文上有新的提高。
本研究还揭示了医学院博士生SCI论文产出的时间规律,相关结果为以下两点提供了依据:其一,科研产出是一个累积的过程;研究生需经过较长时间的科研训练,逐步形成课题思路,掌握科研方法,积累实验数据,而后方能顺利发表SCI论文。其二,考虑到近3年科研积累发表首篇SCI论文及3年多年时间发表较高质量SCI论文的总体背景,间接提示4-5年的弹性学制具有一定合理性。
导师队伍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起重要角色。h指数是近年来被广泛引用的学术成就评价新方法[2]。h指数越高说明学术影响力越大、学术成就越高。本研究发现导师h指数与博士生SCI论文产出数量、质量均显著相关。该结果表明导师学术水平是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也间接提示可考虑将h指数作为遴选博士生导师的参考指标之一。
总之,本研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医学院博士生科研产出规律,并初步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相关结果可为制定相关博士生培养政策,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1]王则温,陈智峰,张 君.与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探讨博士生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0:34-36.
[2]Hirsch J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05,102:16569-1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