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兴趣痛不欲生,弃北大读技校

2014-02-06 07:15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35期
关键词:周浩技校技师

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他就是周浩。

周浩有足够让人惊讶的经历。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

遵父命上北大 没兴趣痛不欲生

2008年8月,顶着如火的骄阳,周浩踏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

在当年的高考中,周浩考出了660 多的高分,他是青海省理科前5 名。本来他想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这个想法遭到了家人老师的一致反对,父母觉得这样高的分数不报考清华北大简直就是浪费,高中班主任也一直希望他能报考更好的学校。“我从小就喜欢拆分机械,家里的电器都被我重装过。在航空航天大学,有很多实用性的课程,这比较对我的胃口。”但是,周浩最终还是妥协了,“当时还小啊,再有主见也还是听家长的。”没想到,当年的妥协竟困扰了他两年多。

到了北大,周浩以为可以有一个新的开始,会习惯这里的生活。事实证明,他错了。

大一上学期,周浩努力地适应一切,浓厚的学习氛围、似乎永远也上不完的自习、激烈的竞争环境……从小就喜欢操作和动手的周浩开始感受到了不适应。到了第二学期,理论课更多了,繁重的理论学习让周浩觉得压力很大。“生命科学是比较微观的一门学科,侧重于理论和分析,操作性不是很强。而我又喜欢捣鼓东西,喜欢操作。所以我们互相不来电。”

没有兴趣的专业让周浩痛不欲生,每天接受的都是纯粹的理论更让他头脑发胀,对于未来也变得非常迷茫:“不喜欢学术,搞不了科研,但是生命科学系的很多学生未来几乎都会读研究生,这样的路并不是我想走的。”于是,周浩学习开始不那么积极了,不再像刚入大学那会儿跟着室友一起去上自习,“越来越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儿。”就连作业,周浩也不再认真完成,每次都是敷衍了事。

一开始,周浩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太差。于是,他试了各种办法让自己习惯这种学习氛围。

同学告诉他可以尝试去听工科院系的课程,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他便去旁听北大工科院和清华工科院的课,却发现这些课基本上也是纯理论,而实践操作课只有工科院本院的学生才能去上。然后,他开始谋划转院。但是在北大,转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转的院和所在的院系公共课要达到一定的学分才能转院。周浩想转的工科院和他所在的生科院基本上没有什么交集,周浩知道转院这条路终究是走不通了。接二连三地遭受打击之后,周浩开始陷入了绝望。

休学一年体验人间冷暖选择转校艰难说服父母

第一年的尝试失败了,于是,他决定大二先休学一年。到了深圳,周浩觉得自己应该认真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

休学期间,他当过电话接线员、做过流水线工人,没有一技之长又不擅长交际的周浩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对于人间冷暖有了初步的体会,大家不会因为你是大学生就尊重你,就会多给你一次尝试的机会。”周浩以为初入社会的挫败感让自己能喜欢上北大的生活,静下心来学习,能再次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然而,重新回到校园的时候,周浩有了比以前更大的不适应感,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实在不适合学习这门专业。“现在看来,我休学一年所做的思考基本上都是失败的”,周浩苦笑道。

在旁听、转院、逃避都没有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周浩开始打起了转校的“算盘”。从大一开始,他就已经在网上对中国的一些技师学院进行了了解,并且还翻墙去看德国数控技术方面的网站,对比了中国与德国这方面的差距,初步对中国的数控市场进行了判断。“我觉得中国是比较缺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就像德国很多技术工人都是高学历,而中国的技术工人基本上都学历不高。”

了解了自己高学历的优势,周浩开始选择适合他的学校。“在网上搜到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它的水平在行业内是领先的。既然想学点技术,尤其是数控技术,那这里就是最好的地方。”

从北京大学退学,要去一个听都没有听过的技术学校,这样的想法一定是疯了!当时,周浩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都这样认为。父亲知道周浩的想法以后非常反对,打了很多电话劝他,让他再坚持坚持。父亲劝不动周浩,意识到儿子是认真的以后,父亲开始妥协。“他开始退让,同意让我转到父亲所在的深圳大学,就是不让去技校。”

周浩却坚定了去技校,“北京大学这样在国内算是比较自由的学府都没有给予自己希望,那么去别的学校万一又出现同样的问题呢?难道到时候又转校吗?”周浩觉得要找一个可以真正学到技术的学校。

周浩从小和母亲关系很好,几乎无话不谈。于是,周浩决定先说通母亲支持自己。在知道周浩在北大的经历以后,母亲震惊了,她没想到儿子在人人向往的北大竟然过得这么痛苦和压抑。她决定帮助儿子摆脱烦恼。终于,在母亲的劝说下,父亲同意了周浩的决定。

在得到父母的支持以后,周浩觉得自己离梦想近了一大步。“我一直比较在乎别人的看法,但是如果一辈子都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你的一生就毁了。”周浩说:“如果我过得很精彩,总有一天,可以证明给当初质疑自己的人看。”

转校成功 拾回学习热情 不后悔选择 淡定面对未来人生

2011年冬天,周浩收起铺盖从海淀区到了朝阳区,从北大到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开始了人生新的起点。

对于北京工业技师学院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你想想,为了增加生源,我们学校给农村户口的孩子减免学费,却还是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这样一个北大学生的到来,当然是很惊天动地了”。学校党委副书记仪忠谈起自己的得意门生很自豪:“考虑到周浩之前有一定的操作基础,学校没有让他从基础课学起。为了让周浩接受更大的挑战,他直接进入了技师班,小班授课,并且给他配了最好的班主任。”这种小班式、面对面地和老师交流,让他找到了很强的归属感。

除了学院的培养,找到兴趣点后的周浩重新拾回了对学习的热情,这让他在这里得以大显身手。“大学的生活很散漫,而技师的生活就是‘朝八晚五’,一切都靠自律。”实验室十几台瑞士进口的数控机器,老师面对面的亲自指导,直接上手的机器操作,这一切都令周浩兴奋不已。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数控技术,而别的同学都已经学了两年,为了赶上大家的进度,他学得格外认真,“每天都把老师教过的技术重复练习,有不懂的就及时问。”很快,周浩便成了小班中项目完成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学生。

周浩的努力没有白费。凭借北大的理论基础和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技术学习,周浩慢慢朝着自己努力的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道路发展,他成为了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尽管有很多企业向周浩伸出橄榄枝,但对于未来,周浩有自己的设想,“现在还不想就业,我还是想继续深造,对数控技术了解得越深我就越觉得自己学的太少,还是要再多充充电。”

“我所学的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而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只要在适合自己、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工作,都会很强大的!”周浩说。

(选自新华网2014-11-18)

【链接】网友评论

孩子不是自己的镜像

周浩这个小伙子,从小就喜欢拆分机械,自己想报考的也是有很多实用性的课程的中国航空航天大学。但父母和高中班主任都拒绝了他,认为不上北大就是浪费。在此不妨反问,如果其父母和班主任能够听从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其自主选择,那会出现入读大学后的不适应吗?现实中,多少父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设计孩子的人生,从来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自身特点,导致了许多人悲剧的人生。而高中学校呢?为了北大的光环,宁愿牺牲孩子的快乐与无限可能。

应试教育过来的孩子,很少有人会有明晰的人生和职业规划,自己的选择更多的是父母的视野和喜好的延续。而如今,随着教育多元化,以及网络等的普及,孩子们已经越来越有想法,对自己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家长、学校、社会该如何调整,才能让孩子更多的自我选择人生的道路值得思考。

@刘义杰

找回归属感才最重要

从北大高材生到技术工人的身份转变,不是说周浩不够优秀,而是他真正懂得自己想要什么、追求什么。为人父母,我们总是不经意间给孩子规划好未来的人生方向,却从不过问孩子是否乐意。加之社会上一些“虎妈”“狼爸”“鹰爸”等的误导,父母对于孩子关注更加集中到成绩和能力的培养上。即便在父母的培养下,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但登顶之后的那份荣誉当属孩子父母,而非孩子本人。孩子的成就无非是父母意志的体现,却并非孩子本人心声的反映。

教育的误区正在于此,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不分缘由地将孩子绑在升学考试的赛道上,不顾其个性、不顾其能力,逼迫着孩子在高考这场马拉松中取得好的名次。这看似是为孩子着想,其实更多是在为教师和父母自己考虑。既然教育这个篮子里能够装下如此之多的希冀,为何就容不下学生自我的存在?

@王瑶

别样人生该如何走好

每年,我们都有许多学生从普通高中转到我们学校学习,原因多多,有的适应不了那紧张的竞争,有的对相关学科没有兴趣,等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上普通高中都是家长逼着去的,都是看着人家也上羡慕着去的。结果,他们转到我们学校后,如鱼得水,阳光快乐,在技能训练中,在多元活动中,他们成长的很好,很精彩,他们有的拿了省的技能大奖,有的拿了全国的技能大奖,毕业后,他们有的考上了自己的理想大学,有的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写到这里,我并不是说,职业学校多好,我只是想说,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孩子应该根据自己兴趣与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因为只有适合自己的学校,才能成为自己人生成长的促进平台,反之,则会成为人生成长障碍,不要看分数,而要看个人兴趣。周浩的故事是一个典型,也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殷建光

不是职业教育的春天

周浩“弃北大读技校”,也是向制度妥协的结果。诚然,能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是一种幸福。周浩也一再表示:“我所学的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但不得不说,这只是周浩的次优选择。周浩的初始目标是航空航天大学。因为“那里有很多实用性的课程,比较对我的胃口。”然而,在当前的条件下,转学北航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目前周浩的满足与欣慰,只是与制度妥协的结果。

因此,如何让学校间、专业间转学的路,不再难走,更值得考量。因此,周浩转校成功拾回学习热情,并不值得拍手称快。反而是高校间学分互认、学生流动制度缺失的表达。学校间、专业间的学生流动尽快破题,才是“弃北大读技校”的题中之意。

@薛家明

@张传发 一个人,成功与否,不一定在于官位之大,不一定在于钱财之多,也不一定在于学历之高;而在我看来,成功,起码要符合三个条件:一者,有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而社会大家庭里,人格都是平等的,职业无贵贱之别;二者,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能够靠合法挣钱养家糊口,小康更好;三者,工作上能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一定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浩从北大退学转读技校,起码不算失败,目前已多少有些成功,或许将来会更受人尊敬。

@林日新 从周浩的梦中,我们最少可以获得三重启示:一,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考生选报大学志愿,千万别被“千万别报体”忽悠,只选对的不选有名的,勇于坚持自己的梦想,认真地选择和规划自己的职业;二,家长和老师在指导学生报志愿时,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越俎代庖;三,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不要轻视技术学习,职业学院的学生也会拥有灿烂的春天。

@张渤宁 现实语境里,进北大清华就是进了“保险箱”,也是进了“高压舱”:是龙自然成龙,是虫也得成龙!不得不“勉强成龙”,无法“顺利成虫”,所以,常常有毕业多年的北大清华才子,多年以后,还是忍不住“内心的天真、少年的梦想”,甘愿放下“端着的架子”,或“卖猪肉”,或“当保安”!

@黄春景 中国有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传统观念,鄙视体力劳动,抬高脑力劳动。市场却不这样,所有劳动都值得尊重,什么岗位值什么钱。

@豁然“北大精英”变身“技术工人”,与其说是傻乎乎、“没贵人命”,不如说是一个真诚、自由、勇敢的青年想要过一种真实的生活,甘愿充当一只解剖社会、移风易俗、引领文明进步的“小麻雀”!

@小刺猬 社会建设需要多方面的人才,需要科研人员,也需要大量技术人才、操作人才,而不只是单纯的高学历或管理人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在学习和工作中体现出自身价值,周浩的经历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提了个醒——培养孩子须“因材施教”,不应一味追求“高大上”,更不能一厢情愿地以自己的意志绑架、包办孩子的一生。

@赵耀世 周浩在技校找到了兴趣点和归属感,这对掌握牢固的技术很有帮助,再加上夯实的文化基础,他的选择无疑是为今后搏击长空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他的选择,看似牺牲了眼前,其实是在放远未来,这种冷静的回归也就此点燃了他的精彩人生。

@钱夙伟 既然一个有序的社会,永远需要不同的社会分工,而不同职业都是平等的,那么,就不必受陈旧面子观念的束缚,如乔布斯所说:“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无论读大学还是读技校,最适合自己价值的发挥,才是最好的选择。也只有自己热爱的事业,才可能成就伟业,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大化。

@陈科峰 周浩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些,这是因为有众多媒体的关注,而那些因为上了技校,就一辈子要当一个平凡工人的人应该是大多数。而实际上,我们不需要技术工人吗?所有的研究成功都离不开工人用辛勤的汗水来转化为经济价值。周浩的“私人定制”不仅需要掌声,还需要我们缩减身份之间的距离,行业之间的差距。

@史洪举 现在看来,周浩是幸运的,他在重新选址人生时,有着旁人没有的决心与勇气,也有着争执后予以包容理解的父母。但如此多大学生中,如周浩者,到底有多少?他们如周浩般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却没有周浩的勇气与决心,迫于重新选择专业及学校的困难,迫于父母和亲戚朋友的期望与压力,不得不深受巨大的痛苦与煎熬,挣扎在自己深恶痛绝的专业中。甚至造成荒废学业,耽搁人生的惨痛下场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是我们不能不关心并重视的问题。

(选自《沈阳日报》2014-11-18)

猜你喜欢
周浩技校技师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空中杂技师
Electron Correlations,Spin-Orbit Coupling,and Antiferromagnetic Anisotropy in Layered Perovskite Iridates Sr2IrO4∗
弃北大读技校 自定别样人生
弃北大读技校,自定别样人生
放弃北大读技校
浅议技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