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们的教育理想改写现实——来自2014新高中夏季论坛的声音

2014-02-06 07:15梁伟国赖配根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35期
关键词:考试评价学校

梁伟国 赖配根

我们今天谈课程,一定要把一个字放大,那就是“人”

唐江澎:高中改革,课程是首先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课程是构成学校教学基本框架的一个主体性的东西。所以我认为,第一,课程是实现学校一切教育主张的核心,没有课程我们一切都无从谈起。第二,没有新课程和旧课程之分,在中国,只有为了人的课程和为了“分”的课程。在设计学校课程时,如果是为了“分”这样一个主旨,课程就会变形。第三,课程要有丰富性、可选择。要变革课程,就是要让课程体系变得丰富,让课程俯下身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鲁善坤:搞课程改革,有两个东西要抓住:一是核心课程要开好;二是学业水平考试要做好,学生可以选择两门或者三门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没有学业水平考试,可能会乱。

关于课程,我们也做过实践。20年前,我当时是巴蜀中学的校长,就把英语和物理拿出来走班。走了一年不敢走了,为什么?评价问题解决不了。后来又在语文学科进行试点,语文老师不是以班级形式讲课,而是以单元为模块讲课。不久又出了问题,还是出在高考。对于课程改革,高考这个东西确实比较硬。后来我们开设了选修课,对中西课程进行比较研究。为什么要搞选修课?第一,可以养成民主的习惯。我们传统的课程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选修课里面就比较活跃了,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了比较灵活的小组教学,大家来自不同的班,围绕一个课题比如长江水污染的治理,各抒己见。第二,获得科学的方法。

唐江澎:现代课程制度建设有三块基石:一是课程必须体现社会的需求,二是课程必须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三是课程必须要有相应的学科研究。比如我们的中学语文课程,之所以现在出了问题,就是在奠定学科基石的时候,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即由几位令人尊敬的语法学家主导了中国的语文课程,他们企图把没有什么用处的一个语法结构强加在中学语文课程里面,作为学科的基石。因此,我们只有回到原点上把课程的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才能够进一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国赫孚(天津中学原校长):最近教育部文件指出,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认为这抓住了教育改革的根本。在实施新课程中,特别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首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价值导向,这属于理念层面。在操作层面要解决“怎样教”和“教什么”两个基本问题。我重点谈谈价值导向的问题。

目前,高中课堂教学价值导向要实现3 个转变。第一,课堂教学目的要实现从追求高分向育人的转变。应试教育的目的就是追求高分。追求高分将导致民族的创造能力的低下,国人对此缺乏忧患意识,学校也在为高分学生而弹冠相庆。

第二,课堂教学方式要实现从灌输向对话的转变。当前,课堂教学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比较普遍。课堂是什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给课堂下的定义是:“课堂是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地方。”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一定义修改了:“课堂是交流的地方。”这一修改是颠覆性的。现代教育为什么对交流情有独钟?其一,语言与思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个人独立从事活动时,经常使用的是内在的思维,有些心理学家称之为“内在的语言”。这种内在的语言在结构上是省略的,几乎只有谓语,跳跃性大,结构简约,优势在于速度快,缺点在于不易保存和加工,也不够丰满完整。如要上升为完整清楚的思想,就需要向外部语言转化和提高。可以说,语言能力的发展对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的。明白了,未必能够表达出来,清晰的外部语言的表达,意味着深刻的理解。交流中学生多次地使用外部语言阐述基本概念,实现了语言对思维的促进。其二,交流蕴含着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课堂教学最终要落在育人上。交流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手段。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比如倾听,就是一种民主的作风。一次我在班级听课,一个小组四个人的发言次数依次为12、10、7、4,其中发言12 次的同学两次打断别人的发言,抢着说话,而且被她打断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如她,这说明学生在心目中已经按照学习成绩把同学分成了等级。这样的学生,走入社会,如果做了领导,可能就是一个听不得别人意见的独裁者。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但也要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无论成绩高低,在交流中都拥有平等的权利,这是最起码的民主意识。杜威对民主的解释:大家围坐在一起,就一个话题进行讨论。每个人经过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的意见通过辩论求得共识。通过课堂让所有的学生都树立民主的意识,这既是对国家和民族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又是我们可以做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教师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在课堂中实现的。小组交流是学生适应将来社会生活的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今后每个人都将在一个小组或团体中工作和生活。交流还有很多的意义,如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兵教兵”使得学习困难学生遇到的障碍能够及时解决,等等。

第三,课堂教学内容要实现从重视习题训练向拓展学科育人价值的转变。学科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育人素材,给教师的挖掘、拓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但应试教育导致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造成了学科育人价值的贫乏。“三维目标”精练地概括了学科教学价值的三个方面,教师要通过教学设计实现目标。如对知识与技能,要通过问题化、情境化和结构化的问题设计,力求避免死记硬背,追求为理解和迁移而教。过程和方法要形成程序性、策略性和反思性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要追求人文性与生命性的感悟和体验。这些要求对教师都具有挑战性。我听过一堂高中语文课《品质》,小说通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一个小手工业者的悲惨命运歌颂了在社会转型时期坚守人类传统美德的人们。而教师并未能够把握这一主旨。学生说:“如果我是鞋匠,我一定找一家大公司合作,既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又能够成为百万富翁。”教师对此充分肯定。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不都面临着功利诱惑与坚守道德情操的矛盾吗?如果我们的课堂缺少了价值观的引导,我们的民族精神还存在吗?

唐江澎:围绕高中课程框架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价值,刚才大家都发表了很好的观点。如果还需要总结一下,那么应该是这么一句话,课程是我们教育理想对现实的改写,课程是学生个性成长基本的土壤。要改变教育必须从改变课程开始。而实际上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课程实施,最重要的是价值追求的问题。雅斯贝尔斯说,如果只谈原则,我们就会陷入空泛;如果只关注实务,我们就会失去目标。紧要的是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和终极价值关联起来,只有不让遥远的地平线在视界里消失,我们的脚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

我们今天谈课程,一定要把一个字放大,那就是“人”。

大学招生不仅没有起到引领作用,反过来还带坏了高中的风气,误导了孩子

叶翠微(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高考改革涉及的核心元素有四个: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录取方式。我的观点是,第一,高考改革一定要把“985”工程大学乃至“211”工程大学摆进来。为什么?首先高校要有办学自主权,要以其办学特色、办学风格进行人才的遴选,由此对高中教育起引领作用。遗憾的是,近年来,大学招生不仅没有起到引领作用,反过来还带坏了我们高中的风气,误导了我们的孩子。每年高考后,大学就是见分选人,从来不问你孩子素质怎么样、能力怎么样,他们就只是盯着分数,这对有教育良知的中学校长是一种莫大的伤害。其次,要重塑大学精神。

第二,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高考改革,游戏规则的设计者都是成人,孩子是没有话语权的。可是高考改革的逻辑起点,不应该是围绕成人,而应是围绕孩子,围绕未来。围绕孩子的核心是什么?应该让学生有选择权利。为什么所有的科目不能一年两考,一年三考呢?还有孩子对专业的选择权也需要落实。

第三,要玩一点好玩的东西。比如,能不能实行考教分离?高考和高校的自主招生应该是社会的事情。教育行政部门对普通高中的评价,最重要的是看学校的学术水平怎么样、课程落实得怎么样、课程的深度和形态怎么样,至于考上了多少清华、北大,这不应该是重点。

杨振峰(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这次高考改革的思路我感觉有三多:多选择、多维度、多方向。多选择:考试科目可以选择,考试时间也有选择。多维度:高校招生要看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多方向:满足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需要,满足升学与毕业的需要,等等。同时我也有一些困惑,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关系。第一个是现实和理想的关系。我们期望高考变革达到一个理想的目标,但事实上仍然脱离不了高考就是社会分层的功能。高考的社会分层功能,在早期的时候还能反映学生的自然状态,但现在由于高考异化了,导致学生不是自然生长,而是异化生长。如果有一天教育能让每个人自然生长,选择他自然存在的状态,高考也就不需要承担那么多负荷了。第二个是考试和评价的关系。考试实际上呈现的是学生的认知行为指标,但其背后的认知心理是什么,我们并不清楚,甚至有时候是迷茫的。“等分”不“等人”,分数相同,但各自的实际发展状况有可能不同,所以考试和评价是不一样的。第三个是升学和人才的关系。升学了的一定是人才吗?不一定。因为升学靠的是分,选拔人才靠的是能。第四个是文化背景与理性的关系。功利文化客观存在,但教育不是为了竞争,而应该让学生学会更好地合作,对此,功利文化是有阻碍作用的。

对此,我有几点建议。第一个是试题变革。大家可能注意到一个问题,高考考得越新的内容,孩子们越做得不好,因为能力不行。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试验,设计一个六进制,2+6不等于8,答案没几个对的,什么原因?能力的问题。我们的试题能不能变革一下,比如探索像美国的ACT(American College Test),基本上基于能力的考试,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情况。

第二个是人才的甄别。还是要给大学一点权利,让大学在人才甄别的过程当中有自己的选择,同时对这种选择建立多维的、长时间的社会监督机制。

第三个是高中文化自觉。首先要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在中学就能明白到底什么是他人生合理的选择。其次要保证课程的多样性,包括课程门类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同。最后是教学要多效。课堂教学应该更多地发挥知识载体的功能。课程不在于多,任何一堂课都有若干的教育要素,这些要素如果在学科教育当中充分挖掘,应该说学生不仅可以升学,也能达成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四个是探索出科学的学分评价体系。学分不是简单的分数,如何科学认定学分直接影响教学评价的推定。

第五个是适度推进走班,保证课程多样化的实施。

高中教育评价有两个维度:一是面对全体学生基础的评价,二是面向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评价

李桢(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对于评价,如果前面加一个前缀,就是高中评价。新的课程改革对高中的定位有两个核心词,第一个提高国民基础素质,第二个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如果不以升学作为高中教育的根本目标的话,那么我们追问一下,国民基础素质到底是哪些?如果高中是一个基础素质阶段的教育,而且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育,既面向社会、高等教育,也面向义务教育阶段,那么它就有不同于其他阶段教育的特点,一个是自主性,另一个是选择性。因此,从高中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高中教育评价有两个维度:一是面对全体学生基础的评价,二是面向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评价。从评价核心原则来看,高中教育评价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要讲公平。社会公平的基石是教育,教育可见的公平就是考试。对于高中来讲,初中升入高中的机会要公平;从高中发展的本体来讲,教育过程要公平。

我的另一个观点是,目前的评价方式无论是校内的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还是外部的评价,在高考招生的评价中都应该有所体现。

此外,关于课程改革,从世界发达国家和比较发达国家的情况看,课程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是非常少见的。课程结构是不能够轻易变化的,比如说我们现在是八个领域,最低也要保证六个领域,语言、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艺术、体育是必须保证的。但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用两个领域占那么多课时吗?课程改革一定要在领域上做减法,但保证核心的课程结构不变。同时,个人认为,推进高考改革,首先应该出台《考试法》,基于中国国情,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还是要与高考改革方案挂钩,课程方案应该在高考改革方案出台之后统筹考虑学业水平考试和选拔性考试的功能来设置课程结构,课程改革方案做完后高校招生录取的方式也应作出相应改革。我们期待,如果这三个方案能够顶层设计、系统研究,同步分批推进,那么高中的内涵式发展就有了保障。

葛军:我理解新时期高中教育的评价,有三个板块。第一个是学业水平评价。第二个叫进步性评价。每个孩子进校之后,每个学期应该给他一个进步性评价,比如哪些学科的成绩在上升。第三个是发展性评价。有一些孩子有很好的想法,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但别人做不到的事,对此应该有所评价。

王昱(江西省临川一中校长):高中教育评价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对于学校的评价。这一评价不外乎这几个层面: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或者讲得更具体一点,就是老百姓如何评价一所学校;还有教师对自己学校的评价、学生对自己学校的评价问题。我们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什么样的学校是人民满意的学校?可能老百姓最满意的就是让他的小孩子在你这所学校学习能够有所进步,能够考上一所他认为理想的大学,反之就不怎么满意。教师对他所任教的学校的评价,我想主要取决于他在这所学校工作是否有归属感,是不是把自己当成学校的主人,有没有成就感,对个人的成长是否有利等。我重点要说一说学生对学校的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最好的评价我认为就是来自学生。学生对学校的评价应该从他后期的发展来看。比如今年我送走了一届学生,这届学生后期的发展怎么样,我们学校办学行为怎么样,恐怕一时半会儿看不到,也不能光从高考成绩来看;这种评价可能要过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再回过头来看,它是滞后的,需要办学者有长远的眼光。但这是我们所追求的,也朝这个方向努力。所以,我们特别看重两点:一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比较轻松愉快。只有身心愉悦,才可能保持学习的兴趣,保持求知的斗志。二是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个是对老师的评价。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有的老师很用功、很敬业,整天加班加点。比如说我是教数学的,人家布置4道作业题,我布置6道,最后可能效果也会好一点,但毕竟占用学生的时间多。这样的老师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又比如,有些老师个人的教学水平很高,素养也很高,他把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能够条理清晰地告诉学生,这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是最顶尖的创新人才却非常贫乏,所以才有“钱学森之问”。如果教师把所有的东西都给学生事先设计好了、想好了,这对孩子的成长恰恰是不利的。我们教得越来越狠了,学生越来越没有想法了,他们的天赋可能被我们扼杀了。所以,我们学校这些年在评价老师时,特别注重一个问题,就是在同等的时间里,大家都做了些什么。

第三个是如何评价一个学生。以前大家觉得,一个孩子循规蹈矩,听话,老师说什么他就干什么,很遵守纪律,学习成绩也很不错,这样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确实,他可能今后会是一个好公民,但不太可能有创新精神。反过来,倒是平时不那么循规蹈矩,或者不那么听话,甚至有时还有点调皮的孩子,今后更可能成就一番事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十名现象”。所以我们评价学生,就特别注意正确的导向。比如说学校十佳学生的评选,就不完全按照成绩来,学生自己要提出申请报告,阐明自己凭什么申请,自己做出了什么成绩、贡献,还要演讲。这样的评价方式,可能对一个孩子今后的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节选自《人民教育》2014-17)

猜你喜欢
考试评价学校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学校推介
你考试焦虑吗?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准备考试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