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金
作者为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总规划师
“十二五”以来,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加大,区域竞争日益激烈,浙江以县域经济为特色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推出了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都市区经济要求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密切合作、科学分工、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当前,浙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不强,首位度不高,竞争力偏弱。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必须进一步做强中心城市,大力发展设区市本级经济。
进一步拓展空间,优化市本级发展布局。运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拓展市区发展新空间,为更大范围内合理布局创造条件。一是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浙江设区市市区总体上区域范围较小,多数市区是在原有县级行政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区域范围没有进行有效的拓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区域空间狭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市区的发展,亟需突破。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空间距离相近、经济联系紧密、文化认同感强烈的周边县(市),审慎地推进撤县(市)设区,为设区市市区发展打开空间束缚。二是推进区域合作,通过市场化手段,推进市区与县(市)及周边设区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合作,通过共绘发展蓝图、共谋发展大计、共建重大设施,实现各方优势互补、产业优化布局、要素高效利用,为设区市市区提供更大的柔性发展空间。
加快构筑高端发展平台,做强市本级产业。优先在市区设立配套要求高、辐射力强、带动面广的高端发展平台。首先是建设省级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块,省级产业集聚区是浙江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最重要的发展平台,当前正处在提升发展的重要阶段,重要举措是选择并重点发展核心区。在市区建设产业集聚区核心区,不仅有利于改变部分产业集聚区布局比较分散,管理水平低的问题,更有利于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提升市本级的发展水平和能级。其次是发展国家级高新园区,积极扶持现有杭宁温绍四个国家级高新区加快发展,同时优先扶持其他设区市市区在省级高新区的基础上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引领市域产业升级,使市区成为区域创新发展中心。再次是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集聚区,鼓励和优先在市区设立金融、文化、信息、科技、商务、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区。
积极探索事权调整,创新市本级发展机制。合理配置事权,加强市区范围内各个政府主体之间的协调性,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更好发挥政府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一是强化市级政府的宏观决策权,行使涉及全市和市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宏观调控的决策权。提高规划和政策的约束性,以市级政府为主导,在充分吸收区镇政府意见,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发挥各方优势的基础上,编制市区各类规划,出台各项政策,明确规划和政策的各项约束要求,维护和形成市区的整体功能、一体化布局和统一市场体系。二是强化区级政府的事务执行权,在市区各类规划和政策形成后,由区级政府具体组织本区范围内的细化和落实。充分发挥区级政府的积极性,在符合市区各项规划和政策的基础上,自主决定不涉及市区平衡的项目布局和建设。三是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市区扁平化管理模式,减少管理层级,在一些领域合并市区两级部门,在市级政府部门内设立市区事务机构,由市直管市区事务。
深入推进区域联动,强化市区中心功能。进一步突出市区的中心地位,实现市区与市域的联动发展,形成市区带动县(市),县(市)助推市区的区域发展良性格局。一是提高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构筑以市区为中心的基础设施网络,在全省范围内建成市域一小时交通圈,市域内各县(市)和中心镇到市区的交通时间控制在一小时之内。二是加强市域产业联动,充分发挥市区人才、文化、区位等优势,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以市区高端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和服务市域产业的转型和提升发展,形成市区与市辖县(市)的产业良性互动发展。三是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市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基础好,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优于县(市),在此基础上,制定全省设区市市区社会设施配置参考标准,对市区设置研究院、综合性大学、三甲医院等社会设施提出最低配置要求,在市区形成高水平的市域社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