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研究

2014-02-06 15:25梁成艾郜玉艳
职教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建构职业教学模式

梁成艾 郜玉艳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本质是从中观与整体等层面思量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一种思维范式或工具,其扮演的是桥梁角色。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则是指在科学性与有效性相兼顾、系统性与整体性相沟通、实践性与理论性相交融、借鉴性与本土化相统一等建构原则的科学指引下,按照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之行动逻辑关联路向,通过取向与目标、体系与结构、组织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构成要素的整合作用、以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有机融合为追求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能对“三化同步”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将起到关键性的帮衬作用。因为“三化同步”战略是党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制定的科学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质是在“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让广大农民真正平等地融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1]。针对此,贵州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在充分结合自身自然物质资源、社会文化资源以及现有产业结构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蓝图,这无疑给贵州省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这一良好的平台却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着异常复杂的关联性。因为这种关联性影响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之建构过程所影射的专业调整、教材开发、教学评价等改革活动。因此,为了充分保障职业教育专业调整、教材开发、教学评价等改革活动的进程与效果,就很有必要对“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之有效建构过程所关联到的理论根基、建构本质和建构表征等进行探讨。

一、实践取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有效建构之根基

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它的实践性,而这一实践性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因为这一教学过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专业识与岗位技能的结合;二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实践性。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在社会生产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员,他们所具备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应具有相对完整的实践能力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知识,这就决定了他们所受的教育需带有突出的实践色彩[2]。正是基于对这一认知的充分考量,故“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需求导向型”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活动首先要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之实践性发展特征。而培养目标之实践性的发展特征却又需要通过以下三个维度的建构活动来加以表征。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职业院校以人才培养之实践性为外在目标的改革和创新活动要以市场为依托,要面向市场,融入市场,拓展市场,服务市场,将当地特色产业和社会人才需求作为确定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依据[3],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以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优化教学结构为保障,以科学教学方法为指导,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来培养市场紧俏的知识型、智慧型、实践型、市场型的劳动者,进而真正做到以“适销对路”等方式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融合在一起。因为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着眼于区域经济市场的变化,才能获得新鲜活力与发展动力,进而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之目标。

此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之实践性培养目标的达到还需要行业的深层次的参与,并通过产学研合作等途径,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而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如可以尝试开展“订单式”、“融合式”等培养,主动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教学调整等,借以在这一长效机制的保障下使学生努力适应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而使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融入工作角色,并顺利适应职场环境的变化。

(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能力是指为了顺利完成某些活动所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经常性、稳固性的心理特征。它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化的东西,这种东西不是表现在知识、技能本身,而是表现在劳动者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之中。“三化同步”战略的顺利实施要求人力资源由适应单一职能岗位需求向适应综合职能岗位要求转变,由简单流水线型操作工种向复合岛链式融通工种发展。不仅如此,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机制也使得劳动者由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岗位向一生变换多种职业岗位转变。故在这一职业岗位深刻变革浪潮的影响下,“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也应跟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概括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就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进入职业社会后通过终身教育等渠道形成多种职业能力的转换能力,如计算机操作能力,人文自然科学素养,法理分析能力,人力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应试能力等。职业就业能力指学生通过在职业教育中对某一专业的学习,具备进入职业社会、劳动力市场获得某一职业并能胜任该职业岗位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整体工作,任何一种单纯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这就势必会要求各职业教育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不断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借以通过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践性特征和能力型路向的不断彰显来充分适应“三化同步”战略顺利实施对人力资源多种能力素养的要求。

(三)以科学方法为指导

教学模式的改革相应的会要求教学方式的改变,为此要以科学方法的逐渐变革为指导,通过突出优势专业特色和教学模式特点等途径不断突出本地区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具体而言,首先要突出优势专业特色。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状况,从产业、技术和人才需求角度出发,设置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不过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既要注意凸显专业建设的共性特色,也要关注彰显专业建设的个性特色,借以避免专业建设之“僧多粥少”或“热门不热”等尴尬现象的产生。其次要突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特色。在教育观念上,要形成创新性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并在充分预测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科学设置专业和灵活安排课程,进而使人才培养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在教育内容上,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变化需求,围绕专业方向来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扩大课程资源,使学生具备普遍意义的思维方式与特殊场合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可以教给学生基本的生存技巧,使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教育方法上,要摒弃传统的说教灌输式教学方式,通过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机互动等渠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来增加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与直观性,借以确保学生学习场景的多元性,进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通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等途径来提升自己的实践性特征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需求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有效建构之本质

以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究竟是什么呢?概括地说,就是以职业所需、岗位所需、任务所需及市场所需为基本依据所设计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岗位要求的耦合性,借以满足“三化同步”战略顺利实施所需的人力资源,进而最大限度地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充分就业和完满生活。具体而言:

(一)建立面向人才市场的动态专业调整机制

一般来说,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有着密切关联。为此,我们认为,“三化同步”战略是否能够顺利实施与职业教育所开设的专业能否适合人力资源需求变化有关。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面向工作岗位的教育,因此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应该是工作岗位的需求。然而目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依据却较为混乱,虽说部分专业是以工作岗位为设置依据的,但还是有许多专业不是以工作岗位为依据来进行设置的。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省自然资源丰富,文化资源独特,区位优势突显,可以说将职业教育专业建立在其自然资源优势基础上对发展当地的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通过了解贵州省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情况后发现,许多学校的专业建设并不完全是以工作岗位的需求来进行设置的,也存在以行业为依据、以通用技术为依据、以产品为依据等专业设置乱象,结果导致许多学校的专业定位不准确,专业教学目标不清晰,没能有效地突显贵州省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特色。而在“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要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首先就需要明确每个专业的岗位定向。其次要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要加强专业设置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正是基于对这些因素的充分考虑,故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一定要按照职业性与需求性相统一的原则对专业建设的进程进行合理的梳理与分析,对那些名称能够调整的专业尽量按照职业岗位的需求来进行调整,难以调整名称的专业也要具体明确该专业的职业岗位领域,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彰显当地特色的、对促进当地特有资源与文化有不可替代性作用的专业类别,进而逐渐形成一个面向人力资源市场的动态专业调整机制,从而有效促进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最终大力推动需求导向型教学模式的科学建构。

(二)开发特色型的立体多元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学思想与教育理念的物化形态,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与理想范本。多数教师是依据教材安排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这是我国所有教育活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基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将需求导向型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具体教学行动的基本前提就是要注重教材体系的立体多元化。

相关研究表明,目前职教教材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内容过难不实用,不仅不能有效彰显其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而且在内容组织方面也存在着倾向于单向陈述知识之弊端。面对这些弊端,需求导向型教学模式下的建构活动应彻底打破以往以知识授受为主轴的学科发展模式,切实推行以岗位工作任务和典型项目产品为核心的 “项目主题式”教学单元[4],使每个项目主题工作任务的学习都是以具体产品为载体的,从而使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主题任务”等形式来践履相应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活动,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需求导向型教学模式下的建构活动还要让教师明白,教材不等于课本,课本是教材的核心,但不是全部,教材还包括助教光盘、仿真软件等辅助材料,尤其是仿真软件,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解决职业院校设备短缺状况等具有重要意义。故应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材料,借以形成立体化教材体系,从而丰富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除此之外,需求导向型教学模式下的建构活动还应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并在立体化教材理念的指导下,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改”教材,以便在教材中编入大量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的内容,借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优化学生的思维取向。

(三)优化需求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作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反馈环节,它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对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需求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当前许多职业学校虽然都在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评价工作,但大多教师在选择评价方式上往往更青睐书面考试,对有关操作性和实践性问题的评价常常只停留在点缀层面。故这种评价趋向严重削弱了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不能准确反映职业教育和实际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因为用书面考试形式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就是借助于语言或逻辑来反映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这样就必然会使学生的学业评价存在误差。为此,就非常有必要通过优化评价体系等途径来建构“需求导向”型教学模式。具体而言,首先,要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考。因为只有将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有机结合起来的评价才是科学合理的。其次,考核的内容和方式要从重视考核学生知道什么转向考核学生能做什么。因为“做”是个体驾驭所存储的信息的能力,其反应的是个体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后,要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引入市场参与机制,将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权利交给市场,具体可请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来参与评价,并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到独立的质量考核体系之中,进而突出实践操作环节在学生能力评价中的重要地位。

三、就业路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有效运行之保障

任何教学模式的建构都需要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明确的路向指引,但这仅仅是建构的基础,因为建构教学模式的终级目标是要在实践中应用,而为了充分保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则还需要对其运行环境进行综合考量。

(一)经费筹措机制——多元化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是保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尚没有形成。而为了充分保障“三化同步”战略的顺利实施,却非常有必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多元化职教经费筹措机制,究其原因:

首先从政府角度来看,“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经费筹措应逐渐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科学增长为主轴的财政投入机制,借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税收等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具体而言,一是要通过直接拨款的方式增加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二是要通过硬件设备的投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三是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渠道增加职业学校的经费来源;四是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保障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5]。总而言之,一定要科学制定好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机制,明确省、市等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责任,并通过有效措施促使各级政府将职业教育经费按比例纳入财政预算,然后以职业教育财政拨款稳定增长等渠道来确保经费投入比例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

其次从企业角度来看,毋庸置疑,企业是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的使用者,但同时企业也是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者和人力资本专用化程度提高的依靠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一些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的企业不愿承担自己在职业教育方面应承担的责任。虽然导致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与他们未能在经济利益方面得到国家的倾斜帮助有关。鉴于此,我们完全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制定一些鼓励引导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政策和办法,并以此促进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进而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之一。

再次从社会角度来看,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改变政府在教育上承担无限责任的状况,将一部分教育责任转移给社会承担,并强调政府与社会力量办学之间的灵活而多样化的合作。具体而言,首先要在充分保证政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构建立体多元的经费筹措机制,多方面筹集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其次要不断增加来自民间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具体可灵活采用税收、参股、彩票、融资、补助、土地流转等手段,确保来自民间的职业教育经费多元化,进而为各种民间资本投资职业教育创设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技术保障机制——与行业协会协作

行业协会是行业、企业的代表,它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辅助性的角色,故其常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以至于它能有效影响到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和市场所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进而使自己能在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发挥重要的资源配置作用。一般来说,各行业协会通过委员会进行沟通协商,并与职业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建立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最终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市场与职业教育的“无缝衔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行业协会主要在校企之间扮演着沟通协调的角色,故它的参与能进一步催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6]。再加上行业协会的性质是非营利组织,是一个民间组织。政府与民间组织以“共同的目标”而非“天然的垄断”为合作基础,分享社会空间的公共服务,共担公共事务的治理责任。这样,行业协会就成为一个凌驾于行业企业之上又能充分了解行业企业需求的组织,变成了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因为如此,故在确保政府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应努力把政府从职业教育的细节中解脱出来,注重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要通过让行业组织积极参与配合政府机构或建立行业职业教育咨询机构等渠道来参与职业教育,进而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与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7],最终保障“三化同步”战略的有效实施。

(三)信息保障机制——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

充足的信息资源是“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得以最优化发展的基本保障,因为信息互通和共享是形成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基本条件和首要前提。由于“三化同步”战略的提出是以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三者发展的不均衡为逻辑起点的,故“三化”的不均衡背后必然包括人力资源配备的偏差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失衡,而这一偏差和失衡也必然会反映出三者在信息资源掌握上的不均衡。而“需求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活动所要求的是三者信息的平等开放和密切沟通,这就必然会要求建立一套开放畅通的信息交流机制。而信息交流机制的构建则有赖于政府、市场与院校三重主体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以市场需求信息为导向,通过利益诱导等方式吸引企业、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市场主体也能通过股份制办学、合作投资等形式拓展办学资金的来源,从而保障“需求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转,借以实现职业教育与各市场主体的利益共生与共享。除此之外,“需求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活动还应在市场机制调解下,围绕产业链延伸等路径建构开放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进而为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信息资源支持。

[1]赵鹏.同步推进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8):44.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2(12):35-36.

[3]李明.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探究——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2(2):17-19.

[4]梁成艾.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之建构原则审视[J].职教论坛,2011(15):66-70.

[5]刘晓,石伟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投入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1(04):6-7.

[6]The Dual System-A Static System http://tntee.umu.se/publications/ger/beruflich e_bildung.

[7]建设部人事教育司,等.建设新职教—来自行业的研究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4(33):14-36.

猜你喜欢
建构职业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写作
建构游戏玩不够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