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会展专业学生就业平台立体化建构策略

2014-02-06 12:31叶海玲沈陈敏
职教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会展毕业生院校

□叶海玲 沈陈敏

高职旅游会展专业学生就业平台立体化建构策略

□叶海玲 沈陈敏

会展教育和会展业出现高度“供需错位”,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这迫切要求高职旅游会展专业院校改革创新就业体系,搭建有效的就业平台,促进优质就业。进一步明确高职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与培养目标,在分析高职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问题所在的基础上,提出高职会展专业就业工作,要与需求对接、与企业合作、与实践结合,搭建整合学校与企业、教学与学工、国内与国际资源的立体化平台,实现会展专业学生、会展教育院校、会展产业的和谐互动发展。

高职旅游会展专业;资源整合;就业平台立体化

上海世博会后,会展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北京、上海、广州、宁波等国际会展城市的会展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会展业彰显了“经济助推器”的巨大潜力。以宁波为例,2012年举行大型展览类展会共计57场,大型会议论坛类共计16场,大型节庆类近50场,形成了服博会、消博会、家博会、车博会、文具展、机械展等多个区域会展品牌,会展从业人员从1997年的10来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00多人,跃升为“会展名城”。为适应会展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会展专业,开始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会展人才。但是由于会展专业教育起步较晚、教育水平不高,在会展行业长期存在会展教育和会展业“供需错位”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一套科学的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平台是关键。

一、高职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与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向会展行业、会展公司、展览展示公司、会展场馆、会议型酒店以及开设会展业务的旅行社,其中会展公司是会展人才需求最大的主体力量。会展人才是发展会展业和会展经济的核心动力。有学者认为会展专业是适应会展行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设定的一门新型专业,主要为会展行业培养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性人才、会展支持性人才[1]。其中会展策划与营销、会展项目运营、会展设计、会展管理师是专业性强、层次高、企业最紧缺的会展核心人才。这三类会展人才都是实践性人才,意味着会展人才的培养要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同时,这三类会展人才的细化有利于高职院校根据地方区域会展经济情况,来定位区域会展企业对会展人才的不同需求,从而根据人才需求调整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只有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会展才人才能实现优质就业,这是实现企业与学校、学生就业对接的突破口。

二、高职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高职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摸底与问题分析是建构高职旅游会展专业学生就业平台的基础工作。笔者充分利用宁波市旅游会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工作平台,面向宁波市会展专业高职院校、宁波市国际会展中心、宁波市各大展览公司开展高职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调研工作。根据调研,总结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分析问题所在,为就业平台的立体化建构奠定基础。

(一)高职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1.高职会展专业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就业流动性大。以宁波某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例,2008届到2012届该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初次就业进入会展行业的只有40%,初次就业毕业生中2年后仍然从事会展职业的只有55%,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毕业生不在会展专业领域就业,近一半的从事会展行业的会展专业毕业生在2年内选择离开会展行业,呈现出高职会展专业学生就业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流动性大的问题。这并非个例,全国100多家高职院校设有会展专业,每年毕业的会展专业毕业生人数相当可观,但是每年会展企业都招不到会展人才,会展人才缺口高达70%。一边是会展企业求贤若渴,一边是会展毕业生就业难,为什么学校培养不出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什么企业吸引不了会展专业毕业生,这两个问题是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根本。

2.高职会展专业学生就业层次、就业质量偏低。高职现有会展专业毕业生大多存在专业知识笼统、行业经验不足、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这使得会展专业毕业生很难进入会展职业领域的核心岗位,一般进入会展公司销售、接待、展会场所服务等支持性岗位,就业层次较低、就业质量不高。高职会展教育培养的人才中缺乏熟悉展览业务、富有操作经验的会展策划、设计、管理层面的会展核心人才,这与会展企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不符,也降低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期望值。

(二)问题分析

1.会展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导致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很难“出类拔萃”。目前高职院校的会展专业一般在旅游类、或国际贸易类、或艺术设计类、或外语类专业基础上设置,很少从会展类专业独立起步,导致会展专业难以脱离原专业的综合性束缚,往往强调复合型、宽口径,缺乏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人才需求方向定位,全而不专,大而没有特色,使得毕业生缺乏就业优势、技能特长,削弱了就业竞争力。

2.会展专业教学工作脱离企业、脱离就业实际,导致高校与企业 “供需错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没有完全脱离本科院校的模式,大而全,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缺乏与地方会展企业、会展行业、学生就业的对接,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不到会展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就业也就难以实现。

3.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缺乏体系化、资源整合化,导致就业工作“孤掌难鸣”。传统观念认为就业工作是高校学工部门的职责,仅仅靠就业职能部门搞就业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就业工作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体系,包含人才培养、人才推销、就业指导与服务三个方面,人才培养是就业工作的基础,需要整合教学、学工、企业、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人才推销需要整合政府、企业、学校的资源和信息,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需要整合学校就业职能部门、专业教师、行业企业共同开展。

三、高职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立体化”平台搭建

如果把学生就业比作一个产品的生产销售全过程,会展学生就是“产品”,而就业就是实现“销售”。这个“产品”的生产者不仅仅是学校,而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力创新来完成,而要实现这个“产品”的“销售”,不仅要提高“产品”的“质量”,更要符合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学生的培养任务是培养人才、实现就业、服务经济,要完成这个培养任务,要搭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立体化平台。而高职会展专业学生就业立体化平台的搭建关键在于资源整合,整合校企资源、教学与学工资源、国内与国际资源。

(一)整合校企资源,搭建“校企共赢”协同平台

有学者认为:以市场需求分析为导向,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以专业实践为手段,最终目标是让会展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实现会展人才和会展企业更好地对接[2]。会展专业人才类型的多样化及会展专业人才基本素质的高标准化,要求高职院校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时必须与市场紧密对接,与企业深度合作,与实践结合[3]。

整合校企资源,深化校企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合作,搭建“校企共赢”协同平台。

1.建立“教师+师傅”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培养校内双师型教师,加强校内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要求“教师进企业”,挂职至少半年,培养了解会展行业运营、熟悉行业发展方向、掌握会展操作、加强会展实践研究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聘请一批会展企业一线专家、设计师、展览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引“经理进学校”,开展讲座、课程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指导。在顶岗实习环节,实施“师徒制”,由企业人员直接担任实习生的师傅,负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践、管理、考核,学校与企业也会对担任师傅的企业人员实施相应的考核激励制度,加强企业人员参与学生实习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2.建立“理论+项目”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走出课堂进行项目化实践,巩固理论和强化实践。会展专业项目化实践包括校内和校外项目,校内项目主要是校内节事活动策划与组织、地方风俗风情展销会、校园会展会议接待与服务,通过大二期间教学层面的课堂项目任务考核、学生活动层面的会展会议接待活动以及技能比赛来实施;校外项目主要是围绕地方会展品牌资源展开实践教学,比如宁波的“服博会、家博会、车博会、消博会”,让“学生进企业”,参与到地方展会企业的招展招商、设计布展、现场管理和服务等方面。

3.建立“临岗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会展是一项实践性、应用性学科,有高效的实践,才有高质的就业。会展教育要以实践性人才培养为核心,坚持“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的实践教育理念,建立“临岗实训+定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会展行业季节性强、筹划时间长、举办时间短的特点,高校组织大一学生到大型展会现场开展临岗实训,将临岗实训课程化,规范临岗实训的学时、学分、考核,目的是通过大型会展活动的认知实习,让学生带着课堂理论知识走进会展场所实践,在最基础的服务岗位上多看、多思,从而加强对会展行业的认知和体验。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大多在大三实施,但是存在“放羊式”、“形式化”等问题,要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项目化方案、实习考核方式、实习受益激励机制,以企业为中心,来强化企业与学校在实习环节的产学合作。

4.建立“专业+职业+岗位”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有学者认为:旅游与会展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跳槽现象严重、违约率高、缺乏准确的个人定位及良好的行业就业心态、择业要求较高等特点,因此对旅游会展专业学生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建立一套指导和育人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4]。高职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要体现专业性、职业特点和岗位特征,也就是学生从事会展职业要整合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整合资源、信息,根据会展职业领域中的不同岗位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现有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实行一刀切,没有区别专业、职业和岗位,没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停留于形式化、表层化,所以效果不佳、成效不大。

(二)整合教学与学工资源,搭建“高技能、高素质”培养平台

整合教学与学工资源,加强高校教学与学工两个职能部门在就业工作上的融合,搭建“高技能、高素质”培养平台。

1.在职业技能培养上的协同创新。实践教学是职业技能提升的关键,要打破实践教学就是教学部门职能的局限,让学工部门的辅导员、团学干部、社团组织也参与到实践教学课程中来,整合教学、学生活动各个层面的培养优势,在课程项目、团学活动、技能比赛层面全方位搭建学生锻炼技能的平台。

2.在职业素质培养上的协同创新。会展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应该具备创新精神、服务意识、团结协作、职业礼仪,这些素质的养成,仅仅依靠教学层面的专业教师来培养也是不够的,更要将会展职业素质的养成过程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干部培养、团学组织管理、实习实训演练等方面,体现专业性、实践性和项目化,使得教学与学工工作互补互长,全面养成会展职业素质。

(三)整合国内与国际资源,搭建“走出去、引进来”交流互助平台

整合国内、国际资源,迈出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步伐,搭建“走出去、引进来”交流互助平台。目前,国内会展人才的培养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还有很大差距。国外高校的会展专业教育注重校企合作,注重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大多采取交替型、递进型、叠加型三种模块式课程设置。比如美国采取“半学期学理论,半学期炼实践”的交替型课程设置模式,加大实践。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将国外成熟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资源、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入国内,通过合作办学、学生互换、国外教师引进、教师出国培训等方式加强会展人才的合作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教育始终要坚持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实习机制、就业指导的最终目的都将归于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完成会展人才的有效输送、保障会展经济的发展。然而,就业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要与需求对接、与企业合作、与实践结合,搭建整合学校与企业、教学与学工、国内与国际资源的立体化平台,合力促成会展专业学生的有量、有质的充分就业。

[1]唐世海.高职高专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2(5):150-151.

[2]许欣.我国会展人才需求与职业指导浅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4).

[3]李婷.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22-23.

[4]闻靖灏.旅游与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创新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104-107.

叶海玲(1970-),女,浙江临海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沈陈敏(1983-),女,浙江象山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法规。

宁波市旅游会展基地课题“旅游会展专业学生就业立体化平台搭建”(编号:Jd080601),主持人:叶海玲。

G715

A

1001-7518(2014)02-0033-03

责任编辑 殷新红

猜你喜欢
会展毕业生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伤心的毕业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