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怀
福州大学 紫金矿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培养模式
“紫金模式”下企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王少怀
福州大学 紫金矿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借助于和紫金矿业集团联合办学的优势,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本文总结了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进行探索和归纳,并指出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主要问题,分析形成的客观原因,切入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共性问题。从管理框架的构建和人文环境的培育等方面,提出培养和稳定校企双方“双师型”教师的措施和设想,以期巩固已有的教学改革成果。
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紫金模式
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是福州大学和紫金矿业集团于2007年6月联合创办。体现鲜明的“企业支持办学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企业检验办学成效”特点,我们称之为“紫金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两个关键的基本建设问题,即: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和上杭教学基地(现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下称“工程教育中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紫金模式”成功实施的最基础的条件之一。在“紫金模式”指导下,我们已经开始推行了包括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要内容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现就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实践,介绍我们进行前期探索性工作的体会[1-6]。
严格执行师资任用和培训标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注重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能力;适时推进配套制度建设和采用适当的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形成一支乐于支教乐于帮教的师资队伍。
1.以培训和考核等方式,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1)方案设计。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每年两次的理事会多次研究推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研究并及时解决队伍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2)师资遴选。由紫金矿业集团人力资源部按要求遴选出适合地矿类各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高级专业人才,于2009年在厦门紫金公司管理部、2010年和2012年在集团总部成功开办了三期的“双师型”队伍培训班,由具地矿类专业工程背景的工程师参与培训,其中不少有工程技术系列正高职称或博士学位。
(3)严格师资培训程序,保证培训质量,在“工程教育中心”实施培训工作。主要分三个步骤进行。
一是岗前培训。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由学校教务处、人事处和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共同开展岗前培训,主要讲授师风师德、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规律和教学组织工作等内容,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是教学基本功训练。对拟聘的“双师型教师”进行教学岗前业务培训,内容主要是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实习教学大纲,聘请学校教学督导组老师、省级教学名师做专题讲座,并对各位企业“双师型”教师共同制订教学大纲、讲稿、授课计划和教学进度等相关教学文件进行审定,帮助他们选定教材和确定教学参考书。
三是考核与聘任。利用教学基地的便利条件,试行“双师”试讲,组织由学校领导、教务处、人事处及学院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所在的企事业单位领导组成的专家评委,对参加试讲的兼职教师,
进行业务考核和评分,帮助各位教师完成正式走上讲台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与此同时,集团下属各相关单位派出了多名兼职教师来福州大学进行教学观摩和培训学习,以熟悉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通过考核,为合格“双师”颁发校级、院级任职聘书。
至2012年12月,共有69位企业专业人才获得福州大学教师资格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资格,其中副总工及教授级高工以上职称有9人,高级工程师职称有27人。2010年2月以来,学院在上杭“工程教育中心”为学生所开设课程共计50门次,其中由“双师型”教师主讲的课程门数共计37门次。
2.强化日常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1)经常性的研讨与交流。我们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等多种形式,邀请教学名师、督导老师和教研室负责人与企业“双师”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召开学院“双师型”教师教学工作研讨会,围绕学院本科“3+1”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企业“双师”授课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教学管理与评价等议题展开研讨。通过研讨,企业“双师型”队伍的教学工作水平得到了迅速改进和提升,也为学院全面推进卓越计划积累经验。
(2)强化教学督导功能。“双师”在“工程教育中心”承担了37门课程教学任务,根据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学院邀请老教授和教学督导进行现场听课,并就课堂管理、教学方式、教学规律和激发学生兴趣等问题与“双师”进行面对面的引导和纠正,消除顾虑、提升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在工程实践教学中发挥教学基地的重要作用。我院在2011~2013届本科生生产实习、暑期顶岗实践、毕业实习及设计(论文)环节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准备工作,较好地解决了高校教师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经验不足问题。
要形成了“结合预就业、实行双导师、坚持真题真做”指导学生的工作思路,就必须利用集团公司的强大工程背景,大量启用富有经验和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才。如在生产实习总结和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环节,学院在实习地(矿)区成立了多个答辩分委员会组织答辩工作,答辩组由校企联合组成“双导师”答辩委员会,评议大学生在解决工程实践方面能力和工程职业素养。通过校企的共同努力,已有的两届毕业生的毕业训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得到了外单位专家的高度赞誉。
通过几年“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实践,借助于卓越计划的实施,在迎接挑战,化解困难和问题,着力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方面获得了一些体会。
(1)借力于卓越计划的实施,大力搭建校企科技合作平台。积极探索“工程教育中心”的管理运行机制,密切校企双方共建机制,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重要的基础。
(2)充分利用“工程教育中心”,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工程实践的教育新模式。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真实的工程环境和“双师”优势,组织现场授课,学习新技术新装备,组织实训实习,参与研发工作,以企业问题做毕业设计,以工程环境和企业文化育人。
(3)“双师”具有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教学集中体现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大有益处,对此要加以引导和鼓励[7]。
(4)通过“双师型”教师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到边疆、到矿山、到社会需求量大的地方工作并成长,在重视知识传授、智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吃苦精神、意志毅力、团队意识、合作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熏陶和培育,把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才有可能在根本上满足社会对地矿类学生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校企业双方的功能定位,构建良性的“双师”管理框架
由于校企双方社会职能和工作目标存在着较大差异,价值取向明显不同,目前双方合作比较成功的案例中多是以校友为纽带维系着,一旦企业进行管理等方面的调整,就有可能使双方的合作陷入困境。如何建立起长效的合作机制,是打造“双师型”队伍,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实践经验表明,除了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需要体制和机制更多地创造条件外,校企双方应适时构建合适的“双师”管理框架,引导双方合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主要应该从下列两方面强化合作关系。
(1)建立稳定基地。以基地为平台进行“双师”
的聘用管理,一方面可以使“双师”的兼职行为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支持,保证兼职教师的教学时间;另一方面能根据学校的需要从企业骨干中选取优秀人员,成为稳定的“双师”来源。在与企业合作的基本框架内,使“双师”兼职成为组织行为,就可以解决“双师”的后顾之忧,减轻其心理压力。
(2)成立“双师”管理部门。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明确设立“双师”管理的职责,使“双师”管理常态化;另一方面“双师”管理也应纳入高校教师管理体系中,如同专任教师,不仅有学院层次的直接管理,还应有学校统一归口的管理部门,即明确教务处对“双师”的业务指导职能,人事处对“双师”管理的监督职责,督促学院对“双师”的合理使用与管理。
2.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双方互动,克服企业“双师”工作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教学管理问题
“双师”的企业本职工作是他们的重心,一旦单位有急、难、险任务就不能保证上课的时间,就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并且“双师”往往是本单位的业务或管理骨干,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用于教学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有时会出现课前准备不足、课后跟进不及时等现象。多年来从教学管理工作和实践体会中领悟到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双师”激励机制。“双师”各自的经历、背景不同,其需要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各类“双师”需求的层次和需求结构的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开展“双师型”教师优秀教学奖评选活动,获得“优秀双师”除享受必要的物质奖励之外,学院通过院报、网站等多载体广为宣传。高校邀请“双师”经常性参加学院组织的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组织“双师”参与学院针对专任教师组织的各类活动,如工会组织的“最佳一节课”活动、教务处组织的名师教学观摩、教学评比等,有效激发“双师”的工作热情,增强其责任意识。二是增强“工学互动”,避免了从身份上界定 “双师型”教师的局限,从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上利于校企紧密合作,是一个产生整体效应的概念。
从社会学角度考察,“互动”就是刺激别人活动的活动或被别人的活动所刺激的活动,互动所产生的持久性产品构成了社会文化的诸多形态。教学团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全部社会文化建立广泛的联系,特别是在合理配置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互动频率很高。依据美国社会学家G·霍曼斯的著名命题:“如果一个群体的成员之间互动在外部系统中是频繁的,那么友好的情感将在他们之间滋长,而这些情感又会导致在外部系统的互动之外的进一步互动”[8]。
3.扭转高校教师学术考评体制,促进高校“双师”的培养和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目前研究型高校以学术为核心内容来衡量教师业绩的考评体制,使得专任教师的“双师”能力培养陷入僵局,失去了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内在动力和诱因。这对于以培育工程实践能力为己任的高等工科院校来说,犹如深陷迷宫,为此应从多方面着手扭转这一颓局。
严格实行教师到企业锻炼制度,要让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作为实施“卓越计划”工科高校的教师不能只会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会传授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要具备能够从事职业岗位工作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工科高校教师,必须 “沉”到基层第一线,结合专业滚打和历练,经过相关的培训,对生产实践活动有直接的体验,提高适应专业实践教学要求的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和引导的能力。在知识与实践的变化中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这是工科高校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学院要为专任教师接受“双师”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环境和发展空间,从制定发展规划、确定激励政策、创造客观条件、明确考核要求等环节入手,注重实际效果。形成教师主动到企业锻炼、熟悉工程环境的局面,进而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选派专业教师去相关企业兼职,让教师在企业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
三年多来在“紫金模式”下“双师型”教师教学的实践证明,两届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得到社会、企业的充分认可。体现了“四高”:一是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二是考研率和考研成功率高;三是本科生文章发表较多;四是在参加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获奖等级高。我们坚信通过继续深化对“紫金模式”内涵的理解与实践,在实施“卓越计划”进程中,必将提高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教育质量,为经济社会建设输送更多职业素养较高的综合性人才。
[1] 刘羽,王少怀,黄培明.地质专业创新型人才“紫金模式”培养的改革思路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3):46-48.
[2] 黄培明,刘羽,王少怀,等.“紫金模式”下上杭教学基地建设运行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0,(4):42-45.
[3] 黄少钦.“紫金模式”下学院层面“一院两区”教学运行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12):53.
[4] 王少怀,刘羽,黄培明,等.“紫金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与思路[J].中国地质教育,2009,(3):156-159.
[5] 王少怀,刘羽,黄培明,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J].中国地质教育,2010,(4):63-66.
[6] 楼晓明,刘羽,黄培明,等.“紫金模式”下采矿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教学思路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1,(2):1-4.
[7] 刘羽,黄培明,陈嘉佳,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矿类学生培养质量的企业评价体系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12,(1):34-36.
[8] 杨富.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管理研究,2013,9(2):37-40.
Titl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f Enterprise Double-type Teachers Type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Under the Zijin Mode
Author(s): WANG Shao-huai
team construction; double- type teachers; Zijin mode
G640
A
1006-9372 (2014)01-0016-04
2013-09-20。
本文系福州大学闽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项目“强化工程实践教育,提高“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质量”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少怀,男,教授,主要从事资源勘查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