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发展与高校继续教育创新

2014-02-06 05:10郑玉双
职教通讯 2014年1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机制发展

郑玉双

社会转型发展与高校继续教育创新

郑玉双

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当代中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是对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要求的积极应答,高校继续教育作为构建创新型国家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必须以社会转型为基础,实现育人理念、目标、行为、方式的现代转轨,为社会转型开发符合时代要求的人力资源。

社会转型;高校继续教育;创新

一、社会转型特征与高校继续教育创新进展

进入21世纪,社会结构的转变、社会机制的转变、社会价值的转变,是中国社会转型最明显特征。这“三大转变”就高校继续教育而言,将大裨益于发展认知、体系结构、运行机制等蕴含要素的创新。

(一)社会结构变化与高校继续教育认知创新

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主要表现为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等“六大结构”的变化。[1]在这六种变化中,对高校继续教育认知创新具有实质性影响的是城乡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变化。

城乡结构变迁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使命认知创新。近年来,我国城乡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2.8%,在7.4283亿人城市人口中,约有1.4亿人是进城半年以上的农业人口和外地城镇人口。[2]这种变迁将对高校继续教育使命认知创新产生重大影响。促使高校继续教育更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使命,进一步确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树立清晰的“兼顾城乡、惠及社会”发展意识,尝试把学校继续教育的创新发展,同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推进城镇成人教育与农村成人教育,职业培训教育与农业技能教育、城镇社区教育与农村社区教育等等的融合过程中,创造一个处处、时时、人人皆能学的社会化教育体系,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使社会转型的成果普惠于民。

就业结构变化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责任认知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就业结构开始由以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转变为以民营企业和社会机构为主的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将对高校继续教育责任认知创新产生深远影响。进一步深化了推进“职业、行业、事业”发展的责任意识,更加坚定了“为国家、社会、民众”的服务认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技能教育为重心,把培养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已任,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亮点、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基点,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使“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民众”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推动国家繁荣做出应有贡献。

(二)社会机制变革与高校继续教育目标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运行机制、社会组织机制、社会资源机制、社会利益机制等社会基本机制正发生革命性变革。其中,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革故鼎新,将对高校继续教育目标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运行机制变动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远景发展目标创新。当前,我国社会运行机制战略性转变已成潮流,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优先,注重公平”转化。这种转变所提出的,在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国家财政要不断向民生倾斜,要提高人民接受各类教育的机会的社会诉求,不仅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历史意义,更对高校继续教育远景发展目标创新具有重大影响。它使高校继续教育进一步明确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目标趋势,坚定的以“服务社会、服务城乡、服务学校、服务群众”目标宗旨,确定了“推进社会进步、经济贡献、教育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建设同步”的目标内涵,使高校继续教育成为推动社会转型发展的长效能源。

社会资源配置机制变革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现实发展目标创新。近年来,我国社会资源配置机制转变已然雏型,由单一依靠政府的行政指令、行政计划和行政审批,发展为确立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了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3]这种变革将对高校继续教育现实发展目标创新作用巨大。更加明晰了高校继续教育“规模、质量、效益”三统筹的办学目标,描绘了“立足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目标取向,坚定了“自主招生、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目标路径,设置“与政府、与市场、与学校”互动的目标方式,从而使高校继续教育成为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社会价值变更与高校继续教育行为创新

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是我国社会转型最具现代意义的跨跃,从传统的一元化价值观向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道义价值观、功利价值观的同存并行,基本上构成了我国社会转型的价值意识体系。其中,厘清主流价值观、多元价值观的意义与内涵,将对高校继续教育行为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主流价值观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行为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流价值观是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放首位。[4]我国主流价值观对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行为创新提出了根本性要求,高校继续教育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出发,要坚持“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核心社会价值理念,把“办学行为与推进社会发展、经济贡献、科技进步、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将以往带有“随意性、迷惘性、功利性”的办学行为,锐变成“公益性、社会性、集体性”的主导行为,衍化为“文化行为、服务行为、社会行为”的具体行为,蜕变为与“政府部门、行业主管、事业单位、企业”的合作行为,进而使高校继续教育成为社会转型发展的促进者、推动者。

多元价值观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育人行为创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多元价值观的并存,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地位与作用的认同与尊重,也是对每个人的个体意愿的尊重。这种认同与尊重本质上是党和国家“以人为本”思想的传播与推进,将对高校继续教育育人行为创新意义重大。它深一步明确了高校继续教育的育人行为要满足“国家、社会、市场、行业、个人”的多元需求,不再以培养单一性的人才为目标,而以满足不同需求的社会学习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不同学生个体自我成才理想为途径,“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教什么”是其逻辑起点,“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是其行进空间,“技能型、应用型、实用型”是其育人诉求,以“全面发展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其发展常态,在不断满足社会多元价值需求的过程中,彰显自己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二、社会转型问题与高校继续教育创新缺憾

勿庸置疑,社会转型问题也凸现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的种种缺憾,尽管这些缺憾生成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现实因素,表现出的形式也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缺憾正是社会转型迫切要求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的主要方面。

(一)转型取向问题突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定位缺位

当下,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定位失据是不争的事实,为了顺应社会转型潮流,绝大多数高校继续教育都制定了新的发展定位,尽管这些创新定位都有可取之处,但把这些定位与高校继续教育整体创新发展要求对比,就会发现,这些并非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定位的顶层设计,只是以满足市场需要为原点的底层筹划,基本上都是以松散的经济效益目标定位为主,诸如追求市场热点的社会培训每年创收多少,如何做大“高层次与高收益”的高端培训等,而对于如何实现“以全面发展的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定位,则表现出整体性缄默。

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定位缺位应与“社会制度影响社会转型发展取向”问题有很大关联。当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初步建立,并是向着完善方向发展的时候,但产生于市场转型阶段的经济建设型政府弊端就日益显露,比如会导致公共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等问题,影响甚至制约社会转型发展进程。这种状况在高校领域则反映为,继续教育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还是“学校服务市场的重要窗口”的关系上。尽管社会和政府对高校继续教育提出了由“学历补偿教育”向“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新取向,但要实现这种转变就必须构建相对独立又彰显个性的办学实体,拥有必要的教育场所、师资队伍、教学设施、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教育资源,按照社会发展需求和继续教育规律,推进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化建设。而现实状况却是,由于“路径依赖”的惯性作用,高校继续教育迄今尚未摆脱全面依托办学的窘况,不仅没有取得相对独立的办学资格,反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高校服务市场的重要窗口,甚至是沦为学校效益创收的渠道,增长经济效益已成为大多高校继续教育创新的基本定位,由此引出的创新定位缺失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转型方式问题突显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缺失问题明显,主要表现有二:(1)自主开放办学机制滞后,始终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惯性的制约,尤其是在招生计划、招生方式制订与实施、专业设置的审核与批准等等重要方面,主要还要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以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继续教育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既缺少创新机制构建的社会支持,又缺乏创新机制生成所必要的基础条件。(2)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机制陈旧,对理论对创新实践指导作用的认识整体性缺位,特别是对学科建设与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对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机制形成上不可替代作用的认识不足,导致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的构建,缺少必要的创新机制构建的理论引领,只能在实践经验梳理和挫折教训总结过程中摸索进行。

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缺失与“社会矛盾影响社会转型方式的选择”问题有重要联系,中国社会内部矛盾决定了中国选择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但在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改革中,出现了市场经济制度与计划经济制度并存,各项工作重心都是围绕经济建设,把追求经济总量当作目的,造成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失衡。[5]这突显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的焦点是“以人为本打造文化基地”还是“以物为本成为创收机构”的选择上。高校继续教育作为连接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社会组织,,应“以学生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打造“双高同筑”的文化基地,以“筑就水碧山青学风高地、筑就明丽光阳学科高原”为目标来促进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的健康运行,创立产学研新平台,维护高校继续教育的社会品牌。但就目前而言,高校继续教育以提高学历文凭为亮点来扩大规模,从而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创收机构,这种“文凭论”必然停留在学历文凭上,导致学校为了让学员拿到文凭而出现管理、教学、评估的松弛,以学历文凭为热点来扩大招生规模,以致“粗放式”、“地摊式”办学现象蔓延,从而出现“人才培养结构性不足”等问题,创新机制缺失的弊端也就应然而解。

(三)转型行为问题突现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式缺憾

在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应该采用现代教学方式,然而目前部分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方式仍然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很少根据成人教育、技术教育、在职教育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式”“现场模拟式”等教学方法,更没有把现代培训与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同时,项目研发队伍及管理队伍的状况更让人担忧,员工素质低、被动工作,严重缺乏主动开拓市场的能力和管理能力,显而易见,目前这种现状是实现新颖性、突破性、个性化的创新学习方式的重大障碍。

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式缺憾应与“社会规范影响社会转型行为”问题有重大关系。当下,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规范建设往往滞后于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由于法制规则系统的强制性调控不健全、道德规范系统自觉调节的失范,从而不可避免地引发社会无序行为的增长。受这种情况的影响,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式表现为,是“动态管理”还是“固态管理”。动态管理模式是具有市场经济特色的现代发展理念,高校继续教育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的双重作用下,要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进一步协调项目开发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实施项目负责制,由项目负责人作为总负责人和执行人,自行建立团队,建立责、权、利对等的有效激励机制,打破固态管理模式,促使员工主动融入到工作中去。然而,固态管理是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基本管理模式,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从综合部门到专业部门,还没有构成继续教育法规体系,导致管理部门领导力度不够、部门间的职能不分,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高校名誉,打着联合办学的旗号,进行无序竞争。从而可见,继续教育立法工作滞后和道德约束失调致使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式缺憾。

三、社会转型趋势与高校继续教育创新设计

上述状况显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和跨越阶段,在机遇与挑战的并存时期,社会转型趋势引领高校继续教育创新设计。高校继续教育只有进行科学的创新设计,才能在复杂的社会变化下把握转型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以“建设文化强国”引领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向

“建设文化强国”是引领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向的关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充满激情和理性的历史潮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不仅是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创新的亘久根基,更是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

1.创新发展方向以“传承优良传统文化为魂”。优良传统文化是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向的思维源头。在市场经济过热发展的背景下,面对种种诱惑与干扰,让“知行合一”成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向的文化印记,提倡开门办学,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风尚;提倡学术创新,兼收百家之长,让转型发展的时代人文精神高扬。同时,高校继续教育要以明确学习目标为基础、以端正学习态度为前提、以严明学习纪律为保证、以良好学习兴趣为动力、以科学学习方法为路径、以优质学习效果为标准,让学生不仅学到货真价实的技能,还能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陶冶,使群体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等都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实现高校继续教育时代历史使命。

2.创新发展方向以“发展现代主流文化为径”。发展现代主流文化是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向的现实动力。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建立“继续教育文化意识”,明确其在建设文化强国战略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面向世界、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不断引入科技、技能、知识在内的各种文化要素。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已有各种文化资源,在专业设置、资源融合、市场培育、项目开发等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坚持“成人为本,教育惟真”的现代办学理念,集聚“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精神

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向积蓄现代文化力量。

(二)以“建设人才强国”引导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式

以“建设人才强国”为引导是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式的战略选择。从国际上看,人才资源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出现高技能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协调等问题,这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式具有实质性引导,高校继续教育应该以“三管齐下”为创新发展方式。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是探索“学历+技能”多证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大力探索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各类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推进不同类型继续教育之间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工作,从而使高校继续教育走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列。二是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教学资源,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为学员提供生产性实训机会,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使培训兼具教学和生产的功能,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2.学科建设机制创新。一是实行区域性师资联合。本地区或相近地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校学科点为了培养具有特色的师资队伍,通过“资源置换”“、师资交流”等方式,共同投资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师资培养联合体。在交流、切磋、探讨中,实现提高区域内高校学科点教师的整体水平和层次的目标。二是建立产学研学科基地。高校继续教育注重发扬自身特色,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全力推进产学研互动,以联系企业、推广新技术、加速实现产业化为目标,以科研为先导,产学研为纽带,队伍建设为基础,人才培养为中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

3.质量评价机制创新。(1)收集反馈信息。高校继续教育对各专业毕业生要进行跟踪调查,或发放社会问卷,广泛搜集其毕业生的工作去向,从而在评估其教育质量同时,及时把握市场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2)创新评价机制内涵。高校继续教育培养一专多能、一技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评价方式也应不拘一格、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评价标准应多层次、全方位、多规格,通过动态人才评价机制,打破高校继续教育的传统评价机制。

(三)以“建设学习型社会”引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行为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引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行为的路径。学习型社会构建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理想的社会学习环境,从而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下,坚持以“三学共建”为创新行为。

1.建立“人人愿学”的学习体系。(1)宣传终身学习理念。高校继续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存,学会生活”,使学生自发的、积极主动的不断学习、接受学习,从而应对就业的严峻形势,正是身边的变化并随时调整自己,适应变化。(2)设计特色学习方式。高校继续教育教师要“以生为本”,营造良好地课堂学习氛围。以课堂为既定空间,以成人学习规律为基础,以适应学生学习心理规律为核心,精心编组课堂学习程序,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具有实用性、多样性、速效性,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愉快地接受新知识、新信息。

2.建立“时时能学”的学习平台。(1)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制。高校继续教育在学制方面要遵循灵活性原则,实施学分制,实行弹性化管理,突破传统学年制中统一入学时间、统一上学时间、统一获取证书的限制,逐步建立以学分制为主线,以选课制、指导制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2)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继续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推进继续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对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教学内容多媒体化、教学传播多样化、教学时空扩大化,搭建“时时能学”的学习平台。

3.建立“处处可学”的学习情境。(1)开展多元化教育服务功能。社会成员对不断学习需求日益增多,高校继续教育要顺应形势,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开展文化教育服务、公民教育服务、家政教育服务、休闲教育服务,等等,增强成人学习渠道,提供成人学习各种学习情境。(2)建立开放的协作平台。高校继续教育要加强与社会、政府、各行业的合作。通过整合高校的优势资源进行短期培训,例如,公务人员的继续培训、行业培训,同时,深入农村地区创办联合办学点,对农民进行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这种合作项目是与政府、行业达成的培训协议,在一定程度上为缓解工学矛盾提供学习机会,营造了“处处可学”的学习氛围。

[1]陆学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33.

[2]曾青云.当代成人教育发展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114.

[3]鲁品越.论协理:社会资源配置的第三机制——当代和谐社会的基本建构机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1):22.

[4]刘小新.论社会转型期的主导价值观[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90.

[5]仉建涛.关于经济转型方式的理论思考[J].经济经纬,2002(6):15.

[责任编辑 金莲顺]

郑玉双,女,江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G720

A

1674-7747(2014)01-0029-05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机制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社会转型时期破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路径研究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双城记》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