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云
早在18 世纪, 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就已经提出了公共产品理论的雏形。大卫·休谟在其著作《人性论》中提出了一个经典案例,即“公共草地排水”问题,来说明由于人性自私的局限性,政府有必要参与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之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深入分析了政府的职能问题,认为在保障市场自由的前提下,政府要为社会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古典经济学家对公共服务的分析已经初具了公共产品这一概念的要素, 而后历经时代的演进,现代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作出了经典定义:所谓公共产品,就是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与服务[1]。具体来说,现代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总产品与服务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公共产品、私人产品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准公共产品。 相较于纯粹私人产品,纯粹公共产品有三个方面的特性:首先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即产品由社会的所有消费者共同使用,共同受益,不可被分割为若干部分;其次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即某消费者或消费群体在享用公共产品时,并不会妨碍或减少其他人对该公共产品的同时享用;第三,受益的非排他性, 也即某消费者或群体在享用公共产品时,并不会妨碍其他人同时受益。 而具有部分私人产品特性但更加偏向于公共产品的混合物品就被称之为“准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理论可以作为一种理论依据, 来判定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产品的属性。 从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功能来看,其有保存社会文化遗产的功能,教育培训人才的功能,以及提供科学情报服务的功能,可见,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因此,应用公共产品理论来分析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既是适切的也是必要的。从上世纪90 年代起,已有相关的图书馆研究开始引入这一理论,但这一时期多是经济学界的研究者以图书馆为案例来研究论证公共产品理论本身,例如1994 年唐寿宁的《从一个社区图书馆看公共物品的需求变化与归属》[2]。进入2000 年以后,我国的图书馆研究界已开始大量地运用该理论来研究图书馆领域的相关问题,并涌现出一批研究论文,如2005 年熊伟的《公共产品理论视野下图书馆产品的生产与供给问题研究》[3],2006 年李春的《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图书馆市场化运作研究》[4],2007年谷秀洁的《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的民营图书馆》[5],2010 年沈进城的 《论公共产品理论视野下图书馆改革与发展》[6]。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各类图书馆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就我国而言,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属于政府提供给社会的一类教育产品,应用公共产品理论可以有助于准确、深入地把握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产品属性,进而有助于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水平。
由上述可知,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是属于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种教育产品。本研究将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出发,来分析和探究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
1.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消费特征具有排它性。尽管高职院校图书馆是一种非营利性组织,其功能和使命具有极强的公共性特征,但是与公共图书馆相较而言,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消费对象有着更为严格的限制。高职院校图书馆主要服务于本校的教职员工和在校大学生,当然在信息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许多高职院校联合成立了高职院校虚拟联合图书馆,属于一个协作网络的各个高职院校师生可以通过办理相关手续来实现馆际阅览。但总体而言,这类馆际协作仍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其服务对象仍是高职院校师生, 社会读者仍然被排除在这些服务之外。虽然近些年来,有关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呼声不绝于耳,但在实践操作中,社会公众如要获取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仍然面临着较高的门槛。 况且,在一定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承受能力也有着一定的范围限制, 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对社会公众只能做到有限开放。所以,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消费特征是具有排他性的。
2.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消费特征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非竞争性。 如上所述,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消费对象是本校的教职工和学生,这类群体的消费规模具有稳定性,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针对该群体所配置的资源和服务也是稳定的,并以满足本校师生对于图书馆服务的需要为前提。 所以,高职院校图书馆基本上不会发生读者超过图书馆承载力的“拥挤”现象,而且高职院校图书馆对于师生借阅图书文献的数量和时间都有严格的限制,这些措施也有效防止了“拥挤”现象的发生。 因此,在一定的消费者规模范围内,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消费特征是非竞争性的。
3.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是一种有着消费容量约束的俱乐部产品。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消费特征是具有排他性的,而且在一定消费规模范围内具有非竞争性。 更进一步说,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排它性并非像私人产品那样纯粹,在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天平中,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更接近于公共产品的那一端,其排它性主要针对会员范围以外。 所以,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半排它性的特点。 同样,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也不是像纯粹公共产品那样完全是非竞争性的,其非竞争性只在一定的消费规模范围内才成立。 因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图书文献资源和空间资源都是有限的,其所能容纳的消费者容量也是有限的, 如果消费者数量超过其容量界限,就会出现“拥挤”现象,消费者彼此之间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就会出现竞争关系,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非竞争性也就消失了。因此,总结来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实际上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介乎于纯粹私人产品和纯粹公共产品之间。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的社会产品和服务都是有着一定的消费者容量限制的, 超过其容量限制,就会表现出拥挤的性质,这点与纯粹公共产品十分不同, 例如国防服务是社会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的,并没有排它性和竞争性的特点,而除此之外,那些具有公共服务的特征而又有着容量限制的产品和服务就是准公共产品。美国公共选择学派创始人詹姆斯·布坎南认为, 准公共产品即是非纯粹的公共产品,那些对消费规模有着严格限制准公共产品的也称为俱乐部产品,其特点是没有严格地满足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的两个条件[7]。 在论及俱乐部产品时, 詹姆斯·布坎南说道:“有趣的是这样的产品和服务,它们的消费包含着某些‘公共性’,在这里,适度的分享团体多于一个人或一家人,但小于一个无限的数目。 ‘公共’的范围是有限的。 ”[8]俱乐部产品主要存在两个特征:首先是排它性,即俱乐部产品只能由具有会员资格的全体成员来消费,不具备会员资格的人则被排除在服务范围之外;其次是非竞争性,即在俱乐部产品的容量约束内,某个会员的消费并不会减少其他会员对于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由此可见, 俱乐部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有条件的,一旦会员过度增多, 超过俱乐部产品的容量约束,其非竞争性就会消失。按照俱乐部产品的逻辑,显然,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消费群体是由众多具备借阅资格的会员所组成的,而这些会员主要就是高职院校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 同时,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空间资源以及人力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读者容量超过图书馆服务的消费规模限制,那么就会出现拥挤现象。在1999 年高职院校扩招政策实施后, 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开始迅速增长,而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和教室等教学基础设施并没能随之扩大供给, 以致一度造成了严重的拥挤问题。因此,可以说,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是一种有着消费容量约束的俱乐部产品。
在我国现阶段的办学体制下,政府是高等教育产品的主要提供者, 除了一少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公办高职院校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主体。 因此,政府的财政拨款是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资金来源。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创办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场馆,购置图书文献资源和数据资源,并需要投入相关的人力资源来维持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正常运行。 脱离了政府的财政支持,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政府就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它负有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最终义务和责任;高职院校图书馆就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生产者,它是由政府选定的公共服务的承担者,必须接受政府的规章制度和政策约束;高职院校师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消费者, 是这项公共服务的最终接受者。这样,政府、高职院校图书馆、高职院校师生就形成了公共产品理论中的供给、生产、消费的关系。
1.就供给而言,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提供既受政府财政支出的约束, 也受高职院校内部财政支出结构的约束。在各个阶段和时期,政府需要投资支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纷繁复杂, 高等教育产品只是政府所提供的众多公共产品中的一种。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 政府对各类公共产品的支出费用结构也随之变化, 高等教育经费也受其影响而或增或减。例如,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里, 我国的国家任务以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 政府的财政支出重点向经济发展项目倾斜,而国家的教育经费支出长期处于低水平,这自然影响到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另外,在高等教育经费既定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内部的财政支出项目也为数不少, 高职院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设备仪器的购置、人力资源的支出等都需要资金投入,同时,高职院校决策者的个人偏好和对学校发展理念的理解也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的财政支出结构, 进而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提供产生影响。
2.就生产而言,高职院校图书馆是服务的生产者,其服务质量受其与政府的关系影响。 尽管政府财政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主要资金来源,并且政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提供规章制度,但是政府并没有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形成有效的监管。 因为,在我国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到高职院校再至高职院校图书馆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委托代理链,这种线性的管理结构往往效率低下,不利于上下之间的监督。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事实上是政府机构的一种延伸, 各个高职院校图书馆并非独立的社会组织,彼此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没有外部竞争的压力,高职院校图书馆很难产生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动力。
3.就消费而言,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消费者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内容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方式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师生师生对知识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并且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高职院校师生对信息服务有着不断增高的需求,这也推动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不断增强信息化、数字化。因此,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需求有着增高的趋势,这意味着政府必须持续不断地扩大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供给, 以满足公共服务的要求。
从上述分析可知,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是一种俱乐部产品。 俱乐部产品理论认为,俱乐部是通过收取会员会费来为会员提供产品和服务。按照这个思路,学生确实是遵循俱乐部的规则缴纳会费而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会员的。 但是,因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营需要高额的资金支持,仅靠学生缴纳的会费是远远不够的。 从资金供给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拨款是高职院校图书馆运营经费的主要来源。而考虑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化保存功能、信息服务功能以及智力资源开发功能,政府有义务担负起供给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公共责任。因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具有极强的外部正效应,高职院校师生在图书馆获取知识和信息,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也同时开发、培训、储备了一代代的智力资源,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具有深远的影响。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高职院校师生对获取知识信息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这驱使着高职院校图书馆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继续加强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财政支持,持续扩大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供给。
高职院校师生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消费者,对其服务质量水平有着切身的感触,他们对如何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无疑最有发言权。 虽然,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都有读者反馈机制,但是除非他们的评价和意见能够影响到高职院校决策层,否则很难对图书馆的治理产生实际的影响。 在缺乏外部监督压力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很难做到自觉地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因此,必须构建一个高职院校师生可以参与图书馆治理的制度平台, 使他们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把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决策的出发点。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者和服务人员需要改变高职院校师生是被动的图书馆服务的消费者的观念,要充分保障他们作为俱乐部会员所享有的参与治理、进行监督的权利。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然进入知识经济阶段,社会公众对于获取知识信息服务的需求日益高涨。高职院校图书馆有着丰富的图书文献和信息数据资源,以及雄厚的科研实力,在提供知识信息服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政府投资的准公共产品,高职院校图书馆自然不能回避社会越来越强烈的知识信息服务需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当突破校园的藩篱,在图书馆消费容量范围内,尽量做到向社会公众开放服务。 例如,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向所在地的社区居民开放借阅服务,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另外,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向企业和社会研究机构提供信息检索服务,并可以适度进行有偿收费, 这样既能提升图书馆的专业服务水平,彰显专业价值,也能同时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
总之, 公共产品理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借助该工具可以准确、 深入地把握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属性和特征,并厘清政府、高职院校图书馆和高职院校师生在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中的角色和责任, 从而有助于指导和完善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实践。
[1]Samuelson,Paul A.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36(11):387-398
[2]唐寿宁.从一个社区图书馆看公共物品的需求变化及归属[J].改革,1994(4):117-121.
[3]熊伟.公共产品理论视野下图书馆产品的生产与供给问题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5(4):9-13.
[4]李春,吴锦辉,彭国甫,等.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图书馆市场化运作研究[J].图书馆情报工作,2006(2):127-130.
[5]谷秀洁,张广钦. 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的民营图书馆[J].图书情报工作,2007(1):11-14+107.
[6]沈进城,王丽英. 论公共产品理论视野下图书馆改革与发展[J].图书馆论坛,2010(3):13-16.
[7]James M Buchanan. 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Economics, 1965,32(2):1-14.
[8]罗剑丽,吴昌南.高校图书馆公共产品属性分析[J].青海师专学报,2004(3):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