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衡
长沙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9
PBL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教学中的作用
陈永衡
长沙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9
目的探讨心内科带教中引入PBL教学法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见习生10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法;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法,对带教效果进行评判。结果两组见习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客观病例分析题考试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主观病例分析题考试成绩不及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心内科带教中引入PBL教学法,可有效提高见习生学习、总结、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带教效果显著。
PBL教学法;心内科;临床带教
PBL教学法强调见习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基于问题学习”思路,是近年来普遍受到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创新之处在于引导见习生以小组交流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以促进见习生树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1]。现将我院心内科带教中引入PBL教学法的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内科见习生100名,男生43名,女生57名,年龄21~23岁,平均(21.2±0.8)岁。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名。两组见习生的年龄层次、性别、实习科室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法,即带教过程中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按照教材章节进行带教。观察组:在具体的带教过程中,引入PBL教学法。(1)带教开始前,行PBL教学法宣教,选取我科室常见的病历资料,如冠心病、高血压等,见习生对有关课件、资料等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2)为提高见习生对临床教学资源的整体把握,我科室提供资料查阅;(3)将观察组50名见习生随机分为2个小组,每组25名;(4)正式带教10 d前,将具体的病历材料下发到见习生手中,人手一份,组织各个小组成员认真分析、研究病历材料,鼓励其发现问题,形成讨论提纲,由小组代表与各组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5)见习生针对带教内容自行做出总结,可深入到患者床边,进行资料搜集,指导教师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详细解释、补充和说明。
1.3 评估带教效果
统一命题、考试、阅卷,分析和比较两组见习生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客观病例分析题考试成绩与主观病例分析题考试成绩,并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对带教效果做出最终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见习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对照组:(44.2±9.0)分、观察组:(44.3±9.5)分]与客观病例分析题考试成绩 [对照组:(21.0±4.2)分、观察组:(21.2±4.2)分] 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照组见习生的主观病例分析题考试成绩[(15.6±3.2)分)]不及观察组[(22.0±6.3)分],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PBL教学法较之于传统带教法,可增强医学知识之间的综合性与渗透性,从而扩充见习生的知识库,有利于激发和培养见习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主观能动性,全面发挥出自身特长和优势,为高素质人才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2]。
当前,PBL教学法越来越被全世界的医学院校所关注,并相继加大了教学和科研力度,据有关数据资料显示,已有近百所医学院校将其引入到了具体带教过程中,且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将PBL教学法引入具体带教中之所以会被普遍看好,究其原因在于其以临床病例展示、小组形式讨论发现问题、教学资料查询、课堂讨论研究、见习生总结以及带教教师补充说明等为主要核心;以学科综合型课程取代单调枯燥课程、见习生能力培养取代带教教师传授知识、小组讨论形式取代教师单方面讲授为特点;以见习生作为主体;是对传统带教法的彻底颠覆。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见习生分别采用PBL教学法和传统带教法后,见习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客观病例分析题考试成绩无显著差异,表明在两种带教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见习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大体一致;但两组见习生的主观病例分析题考试成绩比较,对照组不及观察组,差异显著,表明PBL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见习生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心内科带教中引入PBL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见习生学习、总结、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且带教效果显著,但尚有进步空间,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以促使其广泛应用于具体的带教过程中,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供保障。
[1]于丽平. PBL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病案,2012,12(5):562-563.
[2]徐琳. PBL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 中国病案,2009,19(7):238-239.
G642.42
B
1674-9308(2014)02-0090-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4.0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