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立
(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 安徽 合肥 230022)
台湾的何凤珠老师,曾任“教育部”深耕计划数学领域种子教师,现服务于台南市盐水小学。她曾获师铎奖及优良特殊教育人员、荣获台湾教学卓越金质奖;近十年来指导学生参加数学科科展分获全台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最佳创意奖、最佳乡土教材奖。指导学生参加创造发明展比赛,获2008世界青少年发明展银牌奖,2009世界青少年发明展台湾区选拔特优;多次在全台创意教学比赛和教材教具设计比赛中荣获特优。在台湾教育界,何凤珠老师已经成为一位教学业绩卓越和有影响力的教师。
她的教学研究成果引起了大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近几年,她先后在江苏、福建、天津、广东、陕西、贵州、北京等地现场执教,展示自编的创意课程,同时做报告多场,并制作成影音资料在大陆公开发行。2014年5月她被北京师范大学特邀,参加了“首届华人数学教育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主题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和好评。
更难得的是,她时刻关注着大陆的数学教学改革。在新世纪小数论坛研讨群中,她是异常活跃的一员,经常见她在群中和大陆老师在一起探讨教学中的问题,成为许多大陆数学教师的“知音”。她的勤奋、执着以及对小学数学教育的痴迷,让我肃然起敬。今年,由于我和她在一起同上“创意课”,进行两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让我有机会和她有了更深入的交流,也引发了我对台湾数学教育的关注。我时常在想:台湾的数学教师是怎样看待大陆的数学教研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近了台湾的何凤珠老师,和她有了一次深度的对话,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夏永立:您现在经常应邀在大陆的各种观摩会上展示您的创意教学,但在台湾却很少有这样大型的数学观摩课,您对这种研究形式感到好奇吗?
何凤珠:2012年4月第一次来大陆(江苏)上一节公开课,这是我前所未有的经历,那次七八百位老师前来观摩,这在台湾是没有的。我没有在那么大的场合上过课,又是第一次开这种课,所以心中有些害怕,就用心准备了。我在想,老师上课如此紧张,那么学生在这样的场合上课会怎样呢?他们的心中是喜欢,还是害怕呢?更令我感到好奇的是,在现场还有校长和教授上课。为何校长和教授还要执教小学数学课?后来才知道,他们有所谓的特级教师或名师的称号,这在台湾是没有的,只觉得大家好敬业。在观摩课上,教师努力引导孩子思考,发表不同的观点,孩子也能积极回应老师的各种问题,但总觉得这与平时课堂中的互动应该有所不同吧!以前在台湾,我也有上过这种观摩课,有时是在自己的课室上,同行进来观看。有两次是在会议厅展示,但人数也仅在一百人以内。
夏永立:大陆的观摩课往往是经过了数次的“磨课”,您也经常这样做吗?
何凤珠:2012年10月我到福建泉州,有机会观赏到许多名师的课,特别在课后的评课分享中,发现原来教师要上一节观摩课,必须要不断地磨课,甚至连教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教师的课堂追问语,甚至连布题都要事先预设好。在磨课中,需要请同事提改进建议,反复修改,这也让我感到很惊讶。我自己上课,没有想过事先去试教,很单纯的就以自己班级的教学为主;甚至是自己设计好课程,在教学观摩的当天就直接教学。简单说,就是将自己新设计好的课在大家面前做第一次的展示,原生态地呈现给大家。在台湾,因为教学观摩使用的是自己的学生,不能先预上。没有借过别班的孩子来试上,是因为对自己教学经验还有一些信心,尤其活动是自己设计的,更容易掌握。第一次被邀请到江苏去上课时,我就带着这样的心情与想法去上观摩课。现在,我最多在自己的课室先教自己的学生,然后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的难点,再去做个简单调整,就去外地进行课堂展示了。
夏永立:大陆的观摩课中有许多“同课异构”,您喜欢吗?
何凤珠: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会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来呈现,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不断创新。如何上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课?这种不断精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很让我佩服。这对经验不太丰富的我来说很有压力,对多数台湾老师更是具有很大的挑战,可能没有多少老师敢尝试。现在,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老师在一起“同课异构”,这个有利于大家一起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增进学术交流、繁荣教研文化的目的。
夏永立:在观摩课中,大陆的老师会做精心准备,您经常这样做吗?
何凤珠:去了泉州后,我才了解到大陆名师在上观摩课时,会绞尽脑汁上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课。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分析多种版本教材,掌握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名师也在调整自己的教学,不断进步,这是我很佩服的,也是要学习的地方,因为惭愧自己并没有做到这点,这两次去深圳、西安及贵阳,真是不敢大意,备好新课后也会在课堂中改变原先的教学设计,也会学习大陆老师先到别班试教,然后再进行修正,这不仅磨炼了自己,也希望将最好的表现展现给大家,与老师们一起交流。
夏永立:在观摩课中,大陆的老师喜欢写听课笔记,您怎么看?
何凤珠:老师们看观摩课也是在学习,听说大家要写听课笔记,还有限定每学期听课的节数,上交听课笔记给学校检查,这点也让我惊讶。我个人很不喜欢写东西,若真要写听课笔记,我也在现场简单记录,然后专心听课,或是用相机将屏幕中的重要内容拍下,回家后在电脑上整理听课笔记,打印出来后再交给学校。在台湾,如果有要交心得之类的小文章,老师们都用电脑打字,只有很少数不喜欢用电脑的老师才会用手写的方式。几次听大陆的观摩课,发现老师们都是抢着坐在最前排,这在台湾很少见。台湾的教研活动太多,每周都有安排,大家们疲于参加各类的教研活动(有些活动与自己的教学无关)。因此,在会场总是后排坐的人多,前面大多是空荡荡的。不过,我们数学辅导团办的工作坊就截然不同了,几乎场场爆满。可见,只有高质量的研修活动才会引起老师的兴趣。在大陆,让我惊讶的是,一些校长带头跟着来学习,连笔记都做得很认真,虽然有些人没有教过数学,但还是能以身作则,让我非常感动。
夏永立:台湾的数学老师并不喜欢别人进到教室来听课,您怎样看待大陆这种开放的教研文化?
何凤珠:我觉得这是值得台湾教师们省思的一件事,台湾大多数的老师是不愿意打开教室让人观课的,会觉得侵犯了自己的一些权益,抑或是自己缺乏专业自信,怕同行批评指责,因此多数是关起门来单打独斗。近几年,台湾在推动教师专业评鉴及学习共同体,老师们也开始慢慢敞开自己的教室,开始相互观摩学习了。虽然起步很难,但我相信,大家用善的眼光、用协同的方式来互相成长,会让我们教学更开放。至于台湾的老师们是否会对“教学观摩会”如此着迷,或对名师有如此追求,我就不得而知了。至少我还挺愿意去看看别人有什么优点值得我学习,可以转化充实我的课室教学。
夏永立:台湾的数学老师很少写文章,大陆的教师热衷于研究,喜欢看书、交流和写作,您欣赏这种研究的精神吗?
何凤珠:台湾的教师不用评职称,也不需要论文获奖或者发表,所以很少有老师写教学文章。(虽然教师不用评职称,但如果想当主任或校长,就有像大陆这边评职称的相似程序,需要积分、笔试、面试、培训等)我个人认为,因为要评职称,所以有个督促每个教师不断前进的动力。为了写文章,需要教师不断阅读教学著作或杂志,不断在自己的课室实践,不断在群上学习,这样日积月累,教师的专业能力就增强了。或许是受考试因素的影响,会让老师对一些模棱两可的数学概念知识想要查出确定的答案。因此,在教研交流群中常会看到老师对问题穷追不舍,不管是深夜或凌晨,都能看到有人还在探讨数学,这点在台湾或许只有像我这种对数学已经痴迷的人才有可能会做。
夏永立:大陆的数学老师喜欢集体备课,在网络中探讨教学问题,您怎么看?
何凤珠:以我在网络平台上与大家交流的情况来看,大陆老师热衷于网络备课,喜欢交流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在台湾备课的研习不多,多数老师也不是很喜欢参加,大部分都是自己独立备课,阅读教学指引就能进行教学了,因为也有电子白板光盘辅助,老师只要稍加准备就能教学了。由于大多数老师都在固定年段教学,教材都已教过数遍了,已经烂熟于心。我认为大陆数学老师这种喜欢学习、善于交流的教学品质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夏永立:大陆的数学老师喜欢探讨一些知识的教学,追求知识的严谨,您认为这有价值吗?
何凤珠:大陆老师对数学概念知识的掌握比较到位,要求严谨,害怕教错孩子,因此一旦遇到问题,就会寻求正解,希望将问题厘清;受考试影响,分数对孩子和老师都非常重要,一分都马虎不得,因此要将问题搞清楚,喜欢刨根究底。我想,这是好的学习态度,也是尽责任的态度。但我觉得小学生最初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都还是启蒙阶段,倘若过于严谨,会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数学的严谨性应该不是一开始学习就形成的,它是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逐渐形成的。如果老师让孩子记住一些并不理解的概念,对孩子来说负担太重了。我个人认为应该要宽松些,以孩子的认知水平来看问题。最近常看到许多老师在纠结最小的一位数是多少?0是偶数吗?最小的余数是0吗?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小时候根本不会去讨论,长大了似乎也没去讨论。这些对孩子来说,我觉得不是很有意义。我欣赏大陆老师们实事求是的精神,因为这是负责任的态度,但面对小学生,可以宽松些,并给予多一些的自由探究空间。如果有问题,就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先用自己的想法来诠释与对话讨论,究竟真相如何,就让他们以后慢慢再去寻求答案。
夏永立:在研究大陆小学数学教育中,您认同当前的这种数学教育改革的理念吗?
何凤珠:我看过大陆的数学课标,非常认同你们的教育改革,以人为本的追求,由“双基”到“四基”,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理念,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在我以往的教学中,多数是老师布题,然后学生解题,较少去思考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许我们的课纲中也提到,但在我自己的课堂中还不能很好落实。看了你们修订后的课标,我觉得那就是我想要追求的数学教学理念,用在我的学生身上所能发挥的潜力会更大(他们是经过鉴定的合格资优生)。
夏永立:您认为大陆的数学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还有哪些阻力?
何凤珠:大陆的数学教育改革,我觉得改革的理念相当好,注重以人为本,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重视孩子的操作与分享交流。老师们很想改变自己的课堂,可是却一直受限在“分数“上,很难跳脱分数的窠臼,这让我觉得很可惜!倘若少了“分数”这个枷锁,或许大陆老师们教学改革的热情会更加深切。老师们从名师的课中学习成长,再搭配网络研修的自发性学习平台,将会成为教坛上一颗颗闪亮的明星。
夏永立:在您的课堂教学中,会落实大陆课标中提出的这些新的理念吗?
何凤珠:大陆的数学教育重“数学思想”,这也是在台湾没有涉及的词,所以当第一次接触时,似乎无法意会。“数学思想”感觉是个很深奥的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一线的老师究竟能掌握多少呢?看了一些相关资料,也了解了数学思想是宏观的,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而数学方法是微观的,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直接具体的手段,也就是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与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大陆数学教育中已将“数学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回头检视我自己的课堂,发现自己在教学中也落实了这些“数学思想”,只是自己没有察觉。在台湾,或至少在一线的课堂中,没有用“数学思想”这个词,因此很高兴自己也在无意中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教学,让我非常欣慰,也更增加了我教学的自信。
夏永立:在与大陆数学教师交流中,您的教育观点发生了哪些变化?
何凤珠:我常在数学教研交流群上交流,也听了许多名师的课,看了大陆许多数学教育的书籍,觉得与台湾不太相同。以往我学习的素材偏向创意教学、数学操作活动、学具应用等等,看的书多数偏向有趣的数学课外书籍,里面介绍的是有趣的数学活动、数学史、数学实验,是非常活泼和具有创意的,这样的书籍我非常喜爱,因为它可以经过转化变成我课堂中的一部分,从而明显提升学童学习的兴趣,能够带给孩子数学的神奇,感受到数学的美。
但自从接触了大陆的老师、大陆的书籍期刊,我看到了另一番景象。与我想象的不太相同,大陆的老师们不断地在课程上进行分析与探究,对所观的课进行评议,然后能产出一篇篇的论文或课题研究成果,出版了很多名师的教学经验分享丛书。我想,这些对我来说是需要的,因为我较缺乏的是对课程的再深入探究,希望将理论与创意教学相结合。这是对我的启发,但对一般台湾的老师就未必了。台湾教师多是接受过师资培育的课程,再加上人手一份的教学指引及课程白板互动光盘,几乎就可以教学了。由于一般教师都要同时教授语文和数学两科主要学科,多数老师都不是数学本科系的,因此对数学课程的深入探究总觉得未必很扎实,这是我个人的想法,未必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