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梅
(南京市东山小学 江苏 南京 211100)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在许多场合经常使用的一个新的话语,但经常使用并不代表教师对这个概念已经达到非常理解的程度,在实践运用中甚至可能还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这种模糊状态主要表现在:一是模糊于位置、方向、内容。位置模糊,就是教师不知道自己在当下所处的位置;方向模糊,就是教师不知道自己专业发展的重点在何方;内容模糊,就是教师不知道在哪些具体内容上需要发展。二是模糊于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面对的是“默会知识”,而“默会知识”是不能“学”只能“习”的,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的往往是比较难以形成的理性认识。
因此,教师的专业要想得到有效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厘清自己当下所处的位置,需要具有“默会知识”的意识,需要借助于“默会”的力量在专业能力所欠缺的地方去努力实践的清晰思路。
以往谈论教师的专业发展,会笼统地划分为几个时期,即探索适应期、稳定成长期、成熟发展期;或者根据情绪之变化,分为蜜月期、危机期、动荡期;也有依据对专业的相对关系分为新生期、平淡期、厌倦期。虽然这些划分都有其相应的思考,但归根结底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定位效果并不显著。即使教师知道了自己属于哪一时期,也未必能知道如何运用更好的策略与方式进行应对与提升,故而出现了教师的专业化不再专业之现状。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知道当下“我”在哪里,又将要往哪里去,这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教师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经历从坯才、匠才、专才、将才、通才,最后到人才的过程。
“坯才”教师就是刚入职的教师,其特点是专业知识雄厚,经验和策略欠缺。
“匠才”教师就是已经工作了几年并积累了一定案例的教师,其特点是专业知识较雄厚,并具备了一定的教学案例知识,但策略知识欠缺。所谓策略知识就是运用教育理论来解释案例的知识。
“专才”教师就是已经工作了几年并积累了丰富案例的教师,其特点是专业知识较雄厚,案例知识很丰富,并具有一定的策略知识。一般来说,“专才”教师已经能够独立地担当课题主持人,具有带领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了。
“将才”教师就是地市级以上某一学科的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其特点是专业知识较雄厚,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都很丰富。
“通才”教师就是具有跨学科能力的将才教师,其最大特点是具有哲学意识,能够运用哲学思想、哲学思路、哲学方法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通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够将文理知识随手拈来,有机结合,站得高,看得远。
从成长与收入上看,“坯才”的收入和学历成正比;“匠才”的收入和能力成正比;“专才”的收入和思想成正比;“将才”和“通才”只和境界成正比。
从技术与智慧上看,坯才、匠才、专才属于技术型人才;将才和通才属于智慧型人才。
从研究的取向上看,坯才、匠才、专才注重于“怎么做”的研究,属于教学研究;将才和通才不仅注重于“怎么做”的研究,还注重于“为什么”的研究,“为什么”的研究属于教育科学研究。一个教师要想成长为一个智慧型教师,他就一定要与“为什么”终身相伴,而长期在“怎么做”里摸爬滚打尽管也能促进其专业发展,但他却很难成长为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因为智慧型教师一定是一个具有“灵气”的教师,一个具有“灵气”的教师一定是一个能够把问题看得很透彻的教师,而把问题看得很透彻的人,他一定是知道“为什么”的人。
法国学者涂尔干在其著作《社会分工论》中引入失范(anomie)的概念。 在该书中,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的发展也可能导致社会进入失范状态,社会分工的增长引起社会结构的改组,从而使得原先各种调节秩序的法规无法适用,导致社会进入失范状态。[9] 中国学者也对社会失范概念进行了关注,比如阎志刚认为,“失范”的含义是指社会处于急剧变化时期,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的指导和有效约束,从而出现的社会行为无序、混乱状态,它与社会整合程度密切相关。[10]
所以,教师首先要努力找寻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才”,今后要成为哪一种“才”,这样才能在专业发展上有的放矢。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专业思想,即职业道德,也包括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等。专业知识,即教育知识,指的是学科知识(学科专业性)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专业性)等。专业能力,即教育能力,指的是来自教学实践的能力和经验。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也可以称为“实践性知识”,它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因此,“专业能力”的实质是“实践能力”。
当今的教师就其专业品质和专业知识而言已经不成问题,而专业能力则因人而异了。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
我们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原因是不管接受型学习还是研究型学习,都需要教师的专业能力去驾驭。如果我们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连最起码的专业能力都达不到,又怎会有能力去进行研究型教学呢?要知道,接受学习教学的“浅层化”和“呆板化”必然带来研究型学习的“形式化”,也就是达不到应有水准。
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传统教学时期还是当今新课程改革时代,都不乏一批优秀教师的涌现。这些优秀教师的课虽然千姿百态、个性鲜明,但是他们的课总有个“谱”,这个“谱”就是高超的专业能力,正是这个“谱”,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这个“谱”同时也给优秀教师增添了极大的“底气”,正是凭着这一份“底气”,当新课程来临之际,他们也能够应对自如,照样上出高质量的精彩之课。
因此,专业能力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或是将来,都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其实,对教师专业能力进行培养以及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教师专业能力面对的是“默会知识”。
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就像一座冰山的两部分,前者浮出海面,后者在下面托起整个冰山。从根本意义上说,只有借助于默会知识的力量,明确知识才得以发生和发展。
因此,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需要对“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那部分知识去慢慢体会和积累,需要借助于默会的力量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专业能力”是一种以默会知识居多的知识,因此,学习起来要比“专业知识”难得多,这一点教师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思想准备,不是害怕“专业能力”,而是在思想上要重视它,并做好长期历练的精神准备。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尽管我们在教师培训上下的功夫不小,但现实情况是仍有不少教师“专业能力”提高不大,倒是学到了不少新课程的话语,而新课程话语恰恰是以明确知识居多的一种知识。教学方式的转变不可能靠“行政命令”而“立竿见影”,也不可能凭借教师个人的“一腔热情”“说转就转”,它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教师专业能力的制约,不可能突然从接受学习转到研究性学习,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有一个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人类的默会知识远远多于明确知识,而且有着不同于明确知识的显著特征,即默会知识深深地镶嵌于实践之中,是情境性的、个体化的,只有通过在行动中的体验才能达到学会和提高。
所以,以“默会知识”居多的专业能力,不能“学”只能“习”。学,即教师从书本上、从别人口头上获取明确知识;习,即教师从实践活动的经验中获取默会知识。
就专业能力而言,教师还需要在哪些地方去“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再来重复一下“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师因素”这个概念。
众所周知,教师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五个,即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教学态度、组织能力和教学机智。研究表明,当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智力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点以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智力水平与教学效果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或相关性很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则是教师的教学态度、组织能力和教学机智。
1.教学态度包括非交往性态度和交往性态度。非交往性态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态度,其表现为,教师只教书不“看”生,学生很难与教师形成互动并产生共鸣。交往性态度是一种“目中有人”的态度,其表现为,教师既教书也“看”生,学生容易与教师形成互动并产生共鸣,学生从教师的眼中能看到尊重、欣赏、期望和信任。非交往性态度转变为交往性态度从短期看其实并不难,今天意识到明天就可以改变,但从长期行为来看,就不容易了,因为交往性态度受制于人的性格、专业品质等因素。
2.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组织能力、学习活动组织能力和教学语言组织能力。从当下现实考察来看,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内容组织和学习活动组织的能力已经得到很大提高,这不仅源于教师的集体培训和个体努力,同时也源于教师的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教学方案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不管是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其设计都比较成熟,其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但是,同样的“科学性”教学方案让不同的教师去执教也会有高低文野之分,教学效果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这里就有一个教学语言组织能力的问题。
现实中的集体备课以及教师个体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往往都比较重视教学内容组织和学生学习活动组织的设计,而对自身的教学语言重视不够。其实,教学语言是师生沟通的重要工具,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无论现代教学手段多么先进,都无法替代教学语言的地位,教学语言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现实中,许多教师专业知识雄厚,智商也较高,可是讲起课来教学语言却很成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他本人却还认识不到这一点。
什么样的语言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答案是,具有“四度”的语言才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这“四度”的语言就是准确度、适当的冗余度、速度和力度。准确度即教师的语言要求规范、准确;适当的冗余度即教师的语言要简练;适当的速度即教师的语言要不快不慢;适当的力度即教师的语言要做到起伏变化。规范、准确的语言是科学性知识传授的保证,适当的冗余度、速度和力度的语言是教学具有节奏感的保证。正是有了“四度”语言,才使得我们课堂传递的知识是科学的,过程是具有规律性和周期性的,感受是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能够达到这样效果的语言,需要教师具有高超水平。
3.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首先表现为对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敏捷而快速地捕捉和把握;然后对这些信息迅速做出综合性的分析和判断;最后根据教学情境采取恰当的对策。每一个教师或多或少都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但并不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机智都能成为他的恒定状态。真正能够称得上“机智型”的教师“机智”一定是他的一贯表现。“机智”从何而来?“机智”来源于对事业的敬重,来源于认真实践,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经常的深度思考,在敬重、实践和深度思考的过程中才能慢慢体验到“机智”是什么,并将“机智”变成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