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的缺失与构建

2014-02-06 01:39□张
职教论坛 2014年19期
关键词:公信力公众职业

□张 宇

“公信力”即“(个人或系统)使公众信任的能力”,是一个内涵简单,外延丰富的词汇,从本质上讲,个体或系统公信力确立与否源于个体或系统的价值表达和功能体现与公众期待之间差距的大小。公信力最初应用于传播学, 此后拓展至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教育学等学科领域。 教育学科关于公信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高等教育,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的研究成果则较少。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获得公众信任资源的能力。一方面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发挥,价值实现,本质诠释等获得公众信任,回应公众诉求和期待的资格与能力;另一方面也关注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外向传导的途径和广度。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缺失深刻影响着公众的教育选择和决策, 也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张和内涵发展。 处于社会转型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的构建是实现我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缓和消除学术人才过剩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足矛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能力的最佳选择。

一、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缺失的表征

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构建的根本是获得公众的熟知、认可和信任,强调公众对其教育教学活动的认知和评价。 从公信力的形成逻辑分析,知名度和美誉度是表征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的两个重要维度。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实况看,知名度低和美誉度差是其公信力缺失的重要表现。

(一)知名度较低

知名度表示一个组织被公众知道、了解的程度,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评价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侧重于“量”的评价。[1]高等职业教育的知名度是判断其公信力的重要前提,是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的重要维度。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知名度较低,主要体现在:其一,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型,公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情况,师资状况及教育目标等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尤其是即将迎接高考的考生,在他们的知识框架中,普通高等教育是他们追逐梦想的终点, 是他们梦想实现的地方,而对高等职业教育所知甚少。其二,在某固定区域内,公众大都可以对普通高等院校,重点高中等如数家珍,熟悉其在整个区域教育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和地位,但对高等职业教育则不然,他们对这一类型的教育培养目标,学习者的就业方向等大都一知半解,充满困惑和疑虑。 知名度之于高等职业教育意味着公信力范围的确定,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知名度较低的情况下,公众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的可能性极小,甚至采取一种冷漠和规避的态度, 造成公众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互动不畅,两者关系逐渐失衡,严重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的确立与构建。

(二)美誉度较差

美誉度是指一个组织获得公众信任、 好感、接纳和欢迎的程度,是评价社会组织声誉好坏的社会指标,侧重于“质”的评价,即组织的社会影响的美丑与好坏。高等职业教育的美誉度是判断其公信力的核心,是高等职业教育公众信任资源获得与否的重要表征。高等职业教育美誉度较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程度低。 当前大多数公众认为,高等职业院校是高考失败者的收容所,是“次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也将是社会培养的“次等公民”,这样的评价将公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不信任和排斥感演绎的淋漓尽致,影响公众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和热情。二是公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选择意愿呈被动和无奈。当前我国教育制度按照层次将大学分为重点高校、地方高校、独立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按照高考分数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进入不同等级的高校。 一端是象牙塔下的天之骄子,一边是工作预备场所的技术技能型学习者,相差甚远。可见,高等职业教育是公众在现有教育体制下的无奈之选,而非自由的理性之抉择。三是公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度较低。公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度和接纳度,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和入学率之间的差距便可见一斑。

二、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缺失的多重诱因

普通高等教育公信力与生俱来,自产生起便承载着统治者和公众的期待与梦想,受到公众广泛认可和信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属性,现实作为,政府关注力度及与公众的对话协商机制都直接影响着公众的认知和评价,挑战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公信力。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张力

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的天然缺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与张力的必然结果。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文明,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现代职业教育诞生于工业革命之后,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其发展自然携带现代文明的基因, 规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甚至思想观念。 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斗争与冲突意味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冲突与张力。

一方面,现代职业教育公信力形成的土壤是基于契约精神的平等和自由的崇尚,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而我国传统文化注重身份等级,鄙视技能劳作,崇尚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基本性格是人文精神,君子是人文精神的实际代表。而人文精神是不能落于一技一艺的。孔子所谓的“君子不器”意在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而非技术的传授。 故 “拉法生(J.R.Levenson)说儒家文化最显著的价值观念是“反职业主义”,孔子的教育乃是“反职业的经典主义”[2]。这一传统的心理文化一直持续到现在,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公众的价值观念和教育决策,致使职业教育公信力的构建缺乏应有的文化积淀。 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行业性和职业性决定其应开放办学,公开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关信息,加强与企业市场的联系结构,需要公众民主的参与,协商与管理。而我国传统文化强调“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崇尚中心、权威、统一、稳定,强调秩序与服从。 长此以往,我国公众缺乏主体意识和批判思想,习惯性地接受强势主体的价值判断和观念, 导致公众对公共事务采取冷漠和回避的态度, 只有关涉自身利益方可对事物予以关注, 这是造成职业教育知名度较低的直接诱因。另外,我国的公共组织不习惯公开其活动与行为, 缺乏将私人与公共领域加以区别的观念, 缺乏公共领域内的行为应接受大众监督的宪政理念,较少听取公众的意见和评价。这种文化导向致使我国公众缺少主动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识和观念, 影响公众对职业教育活动开展的了解和熟知, 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先天缺失。

(二)理想价值与现实实效的差距

教育价值是关涉高等职业教育合法性存在的核心,是历史性概念,“教育价值只有在特定时代与社会环境框架内才能获得解释与支持”[3]。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包括教育本体价值和工具价值两个方面,本体价值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教育促进人发展的价值,主张教育为个人发展服务。 工具价值重视教育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价值,主张教育为社会、国家的政治经济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本体价值在于满足个体充分自主全面发展需求,其工具价值体现在为社会培养人格完满的合格公民,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支撑等方面。然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受困于质量低下之囹圄,其理想价值实现与现实实效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在于人本导向职业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尚未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践行。当前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理念弥漫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各个环节,无力生成个体主体性和批判性,缺乏对学生的终极关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4],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应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习得,更应引导其职业精神自觉,升华其职业人格境界。 另一方面,工具理性侵蚀了意义关怀。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规定职业教育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并不意味着实践技能训练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的唯一要素。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从先前仅仅注重学生实践知识习得的状况走向了过度注重实践活动的极端,工具理性瓦解了高职学生的人文信仰,引起了公众的质疑和抱怨,逐渐削弱高等职业教育的公信力。此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职业认同感相对偏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多滞后于市场发展需求,诸如此类的弊端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技术技能水平,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的能力,影响个体和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判断。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对其本体价值和工具价值的偏离、对社会公众期待诉求的背离,丧失了公众信任与认可的根基,也必然造成其公信力的缺失和流失。

(三)制度政策的“缺位”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制度政策缺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性难以体现。 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的相关制度政策模糊。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模糊不明源于相关政策措施不明朗,“特色办学”和“升本”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分歧。 我国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 但每年仅有5%的“专升本”指标成为高职院校竞相追逐的焦点,造成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不得不成为本科院校教学计划的压缩版,弱化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影响职业教育的美誉度和公信力。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制度或政策缺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追求的实践性与特色性揭示了其教育评价标准的丰富性和方式的多样性。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制度或政策则强调“精英式”的评价标准和单一的评价方式,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相左,难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甚至误导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三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设置的相关政策缺失。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精英主义”教育思想的印迹依旧明显,大多课程是普通本科院校课程的压缩或复制。尤其是在对实践课程的相关要求和规定上,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更多体现在为“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外表下依然是对“学术性”目的的狂热追求,这就导致学生在校习得的知识和技能难以与其未来工作岗位相匹配, 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直接影响学习者和企业等主体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信任和认可。另外,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校企合作等不同程度地存在制度政策缺失的状况,直接影响其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制度政策的缺失则必然引起教育活动混乱和教学效果不佳,逐渐消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影响着公众的评价和选择。

(四)对话机制的“低效”

公信力形成的交互性决定对话机制在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构建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与公众间对话机制的低效是影响职业教育知名度扩大的重要因素。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与公众互动的主动性不足。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规定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式不同于普通教育,应更加注重开放性和灵活性。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沿袭了普通教育关起门来办教育的模式,缺乏与公众、企业等的交流沟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和了解,丧失了公信力构建的基础。二是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外向传导缺乏有效载体。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形成的实质是其价值和功能在外向传导的过程中获得公众的信任和积极肯定的评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积累不少先进经验, 亦取得诸多成就,如“天津模式”、“河南模式”等。但由于缺乏相关媒体的报道和关注,而难以获得公众的熟知和一致认可。 三是职业教育“舆情”回应机制不健全。 教育舆情是指在公共空间中传播的针对教育问题的公众话语与民意表达,反映着特定时期和地域内较为普遍的社会认知及感受。[5]教育舆情反映并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公信力, 包括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觉醒发展期,难免存在差池,兼之网络迅猛传播,使一个话题被不断扩大,演化成一场不可遏止的教育舆情, 引起公众的热议。由于“场域层次上组织之间的互动,建构了它们之间的‘集体理性’”[6],因此,若相关部门采取消极的舆情应对态度,则将严重地消解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场域中自身的竞争优势,威胁挑战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公信力。

三、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的多重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源,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 作为一个无形的磁场,影响着公众的教育选择。 仍处于价值阐发和实践探索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倘若丧失了起码性的公众信任,也将如有机体般丧失其所具有的“本体性安全”[7],甚至可能导致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存在性焦虑或忧虑”。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力推教育教学改革,彰显职业教育价值和功能,借助社会、政府及媒体的合力构建其公信力,以获得公众的认可和信任。

(一)培育公民社会,实现“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有机转换

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的形成具有高度的文化敏感性,我国的文化特性和文化传统是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的重要文化基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的构建应在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克服消除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实现“身份时代”向“契约时代”的转变,正如著名的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指出:“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8]因此,要营造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构建的社会氛围,最根本的是培育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是西方社会普遍性的文化形态,是对传统“身份”社会的历史性超越,强调公民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崇尚契约精神,注重权力和义务的对等,倡导自由、平等和民主。 一是在公民社会中,社会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不依附于某种既定关系或某种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由血缘关系发展为契约主导的关系。 个人决策、个人利益追求与个人价值实现均具有“正义性”[9]。 二是在公民社会中,群体文化具有集体理性。 群体根据各自的需求和期待,积极维护自身利益,对涉及自身发展的公共机构或团体进行监督和建议,从而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并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的构建需要具有公共意识、理性和主体性的公众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构建普遍参与网络,加强交往和信息流通,促进社会各方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趋势,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 获得公众的认可与信任。

(二)塑造品牌意识,弥合高职教育应然价值与实然实效的差距

确立品牌是公信力形成的重要前提。一是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品牌。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永恒追求, 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立足于生存的根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予以体现,而且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质量及社会活动质量等予以表征。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完善的管理机制体制和健全的实习实训基地等,以满足个体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公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期待与诉求,从而塑造高等职业教育的形象和符号。二是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品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倾向于为区域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这一目标和任务的差异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应在坚持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地方人文风情及自然资源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打造自身特色品牌,提升自身社会服务能力,获得社会各界支持,赢得信任和信誉。三是坚持打造信誉品牌,积累信用资源。当前普通高等教育的诚信缺失及信誉危机成为其公信力流失的重要诱因。处于公信力构建过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汲取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训,坚持诚信办学,诚信招生,遵守教学规章制度,学术规范和技术专利制度等,在社会中树立诚信形象,屯积信用资本,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公信力。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三大品牌的塑造和树立,凸显职业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回应公众的期待与诉求,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公信力。

(三)强化政府功能,弥补制度政策的缺位

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办学规模,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制定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育政策和制度是教育秩序稳定的重要保障,“制度就是稳定的、受尊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组织与程序与其制度化水平成正比例”[10]。基于此, 政府应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引导和支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制度和政策缺失的现状进行调研协商,颁布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 制定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繁荣的制度。一是政府应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并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避免盲目“升本”。 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代表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而非不同的教育层次,这一事实应通过政策或文件的方式予以确认,从而逐渐改变公众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次等教育”的固有印象。二是建立契合实际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价制度。评价制度影响教育组织的发展路径和改革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极强的职业性和行业性,实践性和非量化性,因此政府应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 区域及属性等进行统筹考虑,制定实用性强、评价方式丰富、评价标准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政策。三是政府应以政策和制度为载体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及专业设置进行有效引导。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其课程开发与专业设置在与产业行业保持紧密联系的同时,也应注重教育对个体心灵净化,关键能力获得及文化素养提升的终极关怀,避免职业教育的功利性对其公益性的僭越,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有机统一。 同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和制度要协调好稳定性和灵活性,普适性和特色性之间的关系,服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稳定与发展、改革与进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提供精湛的技术, 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赢得公众的认可与信任。

(四)加强二元互动,保障信息外向传导途径畅通

公信力的交互性规定: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公信力,不仅应注重职业教育自身功能的发挥、价值的实现、对公众需求和期待的回应,更应该注重价值和功能的外向传导,实现公众与高等职业教育交流渠道的畅通高效。 一是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搭建更加人性化的参与平台,使透明的教育教学活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与公众互动的符号象征。“做什么、怎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机构外部的人的需求所决定的”[11],高职应以此分析自身不足,重新定位发展方向,寻找发展机遇。 开放办学也是借机向公众进行品牌传播, 加强与公众的对话协商,“通过对话协商, 对话主体之间可以实现相互理解与沟通”[12]获得公众的认可与信任,从而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 二是鼓励主流媒体的关注与介入,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与公众间的桥梁。 现代社会,传统媒体和大众传媒在人们信息的获取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应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将其重大赛事和成功的实践探索结果等进行汇总报道,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改变公众固有思维,赢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三是重视互动交汇口的管理,积极应对教育舆情的发生。 “交汇口是非专业性个人或团体与抽象体系的代理人之间的连接点。它们既是抽象体系的薄弱环节, 又是信任得以维系或建立的交叉点”。[13],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对其信用资源的经营管理,特别是对教育组织与社会公众的交汇口进行管理。 一旦教育舆情发生,而没有得到积极的引导和回应,极易造成信用资源的瞬间丧失。

[1]袁世全,丁乐飞.公共关系百科辞典[M].知识出版社,1992:234.

[2]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法律出版社,2010:15-16.

[3]刘宏伟,任增元.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本体价值与实现路径[J].现代大学教育,2009(4):13-17.

[4][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5.

[5]张会杰.教育舆情评析及大学公信力场域之构建——以清华“真维斯楼”舆论话题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12(2):66-70.

[6](美)W·理查德·斯科特. 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 版)[M].姚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25.

[7][13][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80,77.

[8][英]梅因.古代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7.

[9]李留澜.契约时代——中国社会关系现代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5.

[10]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12-19.

[11]彼得·F·德鲁克.德鲁克文集(第3 卷)[M].徐大建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62.

[12]Gadamer,Han-Georg.Truth and Method[M].New York:Cross Roads,2ed.1984:231.

猜你喜欢
公信力公众职业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