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植胡 沈远铭
作者:王植胡,中高职称,浙江省台州市名校长,仙居县实验小学校长;沈远铭,台州市名教师,仙居县实验小学(317300)。
当前我国学校实施的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显然,这一举措有利于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有利于增强课程对不同区域学校、教师、学生的适应性。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
贪大求全,遍地开花 当前,很多学校将开发校本课程当成是学校追求卓越的主要手段,当成是提升学校档次的标志之一,有的教育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也将校本课程当成是考核学校的指标。一些学校为了彰显校本特色,挖空心思挖掘校本资源,普遍的做法是将兴趣小组、竞赛指导活动、社团活动、德育活动进行“课程化”改造,使“校本课程”标签化。这样一来,学校的校本课程的“遍地开花”,出现了几十种甚至更多的校本教材。由于新开发的课程与原有课程之间缺乏整合,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体系,最终的结果是扰乱了正常的课程结构和课程秩序,而且所“开发”的课程相互牵扯、掣肘、混乱,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随意拔高,任务加码 自从学校获取了课程的开发的自主权后,一些学校将这种权力简单地理解成自主地规定学校的课程,简单地将校本课程转化成了学科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国家课程被肢解分离、放大拔高后,开发者按照他们所认为的“校本课程”的标准加入许多不必要的规定,而加入的“规定”往往又有随意性和不合理性,虽然所拓展与加深的与学生所学的国家课程相关,但往往超出了学生所能接受的深度、广度。
“全民”动员,效率低下 一些学校简单地将“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等同起来,并且将编写校本教材当成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种手段。于是不断编写校本教材就成为学校的一项周而复始的工作。我们知道,开发的目的在于运用,这样“挤压”拼凑而成的教材是很难“用”出效益的,在耗费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后,结果却往往显得低效、甚至无效,最终只能是成为一种摆设。
被动参与,底气缺乏 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习惯的左右,很多教师还缺乏一种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意识,当前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还习惯于将自己定位为课程的忠实的履行者而非开发者;此外,由于教师长期以来缺少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实践,经验积累少,再加上相关的培训及评价未能跟上,教师缺少一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底气,在课程开发的任务前显得无助,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当前好多学校开展的校本课程开发大多属于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不是教师为优化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动需求。
教育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须加强审核和引导培训的力度 笔者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咨询、服务、管理体系。首先,要有计划地举办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师资培训活动,唤醒教师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主体意识,提升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水平;其次,要从流程上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加强“校本教材”的审核力度,尽量规避目标不明、粗制滥造、任务加码、高耗低效等现象;最后,各级各类专家和技术人员要积极介入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给予足够的技术支持,尽量避免学校在开发和实施过程走弯路。
校长应聚合校本课程建设中的“正能量”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其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上的作用不可替代。首先,校长必须要有高屋建瓴的课程理念,要有体现校本特色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能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到实施的全过程;其次,校长在课程开发上要有自己独特精准的“顶层设计”,要适当地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资源进行有效筛选和整合,择取最有价值点的、最具有校本特色的资源进行研发,树立精品意识,必要时做做“减法”,避免随意性,切忌贪大求全,力戒自身成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负能量”;最后,校长要在制度上促进教师主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积极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任务繁重,工作周期长,需付出大量的时间,耗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因此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大力倡导和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教师要唤醒自己的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 校本课程让教师的角色从课程的忠实的执行者转向了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在校本课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关键的,因此一定要发挥好教师的主体作用。一直以来,教师都习惯于做课程的履行者和实施者,而不习惯当课程的开发者,也就是说,现阶段很多教师实际上对课程开发是缺乏自主意识的。因此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主体的教师,首先必须主动加强学习意识,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作用,不断学习,丰厚自己的学科素养;其次,必须要去积极地探索、研究校本课程资源的性质、内涵和种类,积累经验,增强底气,不断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