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民教育”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

2014-02-06 00:25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晏阳初平民公平

刚 芮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最大的中国梦。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崛起靠教育,而教育的振兴只能靠公平的教育体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因此,中国梦也是教育梦,教育本身就承载着梦想与希望。在当代,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核心就是教育过程的平等问题。回顾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活动,总析其平民教育思想,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鲜明的教育公平内涵。我国著名学者杨东平先生撰文呼吁重温晏阳初等“五四”知识分子开创的“平民教育”精神,呼吁中国教育要面向平民、面向大多数人、面向农民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价值。借鉴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有助于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过程公平问题,加快实现中国教育梦的步伐。

一、当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先生指出:我理解的“教育梦”有两点:一是人人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二是人人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其中,人人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这就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人人享受公平的教育,才能成为自信的一代、充实的一代。①目前,农民工随迁子女作为我国弱势群体的重要部分,其规模日益增加。让农民工随迁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不仅是教育问题,而且是实现中国教育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

1.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人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在教育领域,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结果平等。其中教育过程的公平,就是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它既是教育公平的延续,又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现阶段,针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一弱势群体,更多的是侧重于该群体的教育过程的平等问题,这不仅是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得来”、“上得起”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解决“读得好”的问题,是让农民工随迁子女更有尊严地学习生活,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质量观的反映,是教育公平的内在价值取向。

2.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过程不平等的原因和表现(学校教育)

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学校教育实施过程中,遭受不公平的教育境遇,教育公平发生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接收学校师生的排斥以及价值观的偏颇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习成绩,使他们遭受偏见和歧视,使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不能保证每个学生能够平等地分享教育资源,获得学业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由于不同省市教材版本的差异,城乡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的差异,使农民工随迁子女感到难以适应,造成城乡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此外在教育评价上及评优入队等方面,也很少考虑或根本不考虑农民工随迁子女。他们始终得不到阳光的普照,得不到集体的认同,内在价值得不到肯定。

第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边缘人”心态,使得自身更加容易产生对新教育过程的不适应,更加“边缘化”。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形成了城市市民的“一等公民”的心态。同时农民工随迁子女与他们的父母长期处于“边缘人”的社会地位上,形成一种“边缘人”的独特心态——敏感、自卑,在受到歧视的时候,非常容易退出主流社会,更加边缘化。正如中国社科院王春光博士认为,人口流动起来了,地理上的分割被逐渐冲破,但心理上的、社会认知上的分割还没有打破。因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特殊身份和社会排斥等因素,他们进入城市后容易产生对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往往在学习上不自信;在人际关系上,师生关系表现为既想获得关爱却又处处进行自我保护的复杂情绪,同伴关系表现为与当地学生亲密较少,不能主动适应和融入新的集体,农民工子女很难同流入地的同学建立起基于紧密的互动关系的信任感,很难建立起超越乡缘的社会交往网络。

第三,由于特有的乡村文化印记,相对封闭、隔离与变化缓慢的文化保守与落后,与城市主流文化冲突,形成了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衣着、卫生等外表、语言及饮食习惯、学习习惯,生活规范等方面引起的冲突以及受传统文化和内在价值观的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对自己的身份特别敏感,对学习价值多数没有特别的认同,而城里的孩子对学习的认知比较深刻,对学习的价值有更多的期盼。这种城乡文化的差异加重了在校教师和学生对随迁子女的排斥观念和情感倾向,出现厚此薄彼的不良现象,加重了随迁子女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

二、平民教育思想对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过程公平问题的启示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是中国特创的教育。”②作为“平民教育之父”的晏阳初先生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就致力于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平民教育运动,他以河北定县为乡村教育华北试验区中心,开创了闻名世界的“定县模式”,将中国的平民教育运动推向全世界,与爱因斯坦、杜威等一道被西方学界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③。晏阳初将儒家的民本教育思想和西方民主教育思想融为一体,根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古训,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相结合,针对当时中国农村存在的“愚、贫、弱、私”的四大弱点,开创和利用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等四大教育,并与家庭式、学校式、社会式三大方式相结合,开发民智、关注民生、提高民德以培养有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团结力的完整的人。

晏阳初所提出的文艺教育包括识字教育和艺术教育,目的在于增强“知识力”来解决现存的愚;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健康力”改善人们的体质,来防病、治病;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团结力”来培养其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生计教育目的在于增强“生产力”提高其谋生的本领,学习一技之长。学校式的教育以青年为主要对象,注重工具知识的训练与传授,并强调个人教学;社会式的教育,创立平民教育促进会,以直观与直感的教育方法为主,注重团体的相互学习,通过发行报刊、图书下乡、文艺汇演等方式进行;“家庭式教育是根据中国的社会结构而采取的教育方式,通过家长会、妇女会、少年会等形式着重推行家庭道德教育”④。

1.坚持教育的普及性——“有教无类”

晏阳初指出平民教育之“平”,在于“人格平等”、“社会机会平等”。平民教育的信条在于“努力于教育机会的平等,是人人所蕴蓄的无限能力都有发展的机会”。他坚信“有教无类”的教育观,认为“平教运动实是‘有教无类’的彻底实现和高度发挥”⑤。鉴于此,我们应该做的是:

首先要改变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尝试以接收地区义务教育代替户籍地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善现有的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开放公立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使农民工随迁子女充分享有教育资源,在心理和情感上真正融入。简化入学手续,开设绿色通道,确保农民工子女“进得来”,坚持应收尽收、即来即办的原则;同时坚持“统一建籍、统一管理”,确保所有农民工随迁子女有学上,不因父母流动而流失。对特困生实行同城待遇,免除杂费、书费和伙食费。在组织形式上,淡化城乡意识,坚持“均衡分班、城乡伙伴同桌”的原则,随班就读,同桌学习,消除地理和心理上的距离,为城乡学生心灵的互融创造氛围 。

2.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因材施教”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宗旨是‘除文盲做新民’,何为新民?具体地说就是,每个国民都应具有‘三力’:即知识力、生产力、公德心。‘三力’具备的公民便是‘新民’。”而要培养新民,离不开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文艺教育培养民智、生计教育提高民力、卫生教育改善民体、公民教育塑造民德,通过设置多样性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和群众接受各式各样的教育内容,从而得到身心全方位的发展。鉴于此,在当今学校教育中,应当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不断改进适合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

要提升随迁子女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其知识力,达到“治愚”的目的。如除了设置基础课程以外,还应加大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比例,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等的课时比例。要提升随迁子女的职能素养和职业技能,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如多开设适合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读的职业技术学校或相应技术课程,降低入学门槛和收费标准,加大国家教育经费和教育政策的扶持力度,促进随迁子女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要提高随迁子女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加强其心理素质,加强其适应新教育过程的能力,促进随迁子女社会心理的再社会化,更好更快地融入新的城市生活,达到“攻弱”的目的。随迁子女要想更好地融入新的教育过程,不仅仅是在学习和技能方面就能达成目标,更要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得到情感上的归宿。通过举办各种相关主题活动和兴趣活动,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学校教师群体及同学伙伴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开放的公立学校的师生,通过策划和开展一系列主题和兴趣活动促进教师群体和当地学生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了解和认同,增强他们对随迁子女一视同仁的教育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要创造机会让农民工随迁子女展现自己的特长,拉近他们与学校的心理和情感距离,达到良好的身心适应和融合。此外学校应设置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加强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倾诉和排解的渠道,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从心理层面上达到“攻弱”的目的。要提升随迁子女的政治素养、道德修养,增强其社会文明程度,提供多种形式的城市文化教育,达到“攻私”的目的。如开设“第二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社区活动,正确引导,耐心教育,通过这种“养成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3.调动一切力量,全方位的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

1923年9月,晏阳初在北京与陶行知、蔡元培、朱其慧等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陆续在全国20 多个省区建立分会,以演讲、表演以及其他直观直感的教育教学方法为主,注重团体的相互学习,通过发行《农民周报》、图书下乡、举办村民联欢活动和问题竞赛等方式,在开办和推展平民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在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中,应加强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参与,将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积极吸收,让他们走入社会、进入社区,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4.举办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晏阳初说“家庭式教育是联合各个家庭中地位相同的份子施以相当的训练。一方面是要使家庭社会化,一方面是教育必须以全民为教育对象,要使家庭中的老少男女都能得到相当的教育”⑥。晏阳初认为,中国的教育应先注重家长,尤其注重家庭道德教育。因此,农民工家长亟待提高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家教水平。强调开办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使家长通过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家教水平,家长应该就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老师进行交流,同时,学校应该多开展一些类似的讲座,帮助他们提高家教水平。

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实现中国教育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政府、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为农民工随迁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过程创造条件。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法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只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多方支持体系,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过程公平问题定会得到妥善、有效的解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中国教育梦也会尽快实现!

注释:

①钟秉林.教育梦,在路上[EB/OL].http://www.edu.cn/shengyin_6025/20131031/t20131031_1034285.shtml.

②马秋帆, 熊明安. 晏阳初教育论著选[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第28页.

③林欣欣.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看教育公平[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12):37-41.

④王 冠.论非营利组织社区参与的实践路径——以晏阳初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为例[J].学会,2011,(10):108-110.

⑤江明渊.民初陶行知、晏阳初教育理论与民间文学之关系研究[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第210页.

⑥晏阳初.九十自述[A].晏阳初文集[C].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97页.

参考文献:

[1]晏阳初.晏阳初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2]吴 岚,赵洪波.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探析: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问题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0,(12):34-37.

[3]陈 杨.论如何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85-89.

[4]赵欢君,陶李刚.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探索,2005,(12):52-55.

[5]郭元祥.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教育研究[J].2000, (3):71-74.

[6]杨瑞勇,刘洪翔.义务教育与教育公平新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25-28.

[7]安晓静.浅析教育公平的内涵及其价值定位[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3):89-91.

猜你喜欢
晏阳初平民公平
公平对抗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怎样才公平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笨柴兄弟
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平民品格
华工教育了教育者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