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第一人
——钱仁康百年寿诞·逝世周年纪念
文 艺
2013年3月15日3时45分,音乐理论家、作曲家、中国第一位音乐学博士生导师,被誉为中国音乐学界的“泰山北斗”的钱仁康,在即将迎来99周岁寿诞之际,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此时距上海市文联、上海音协、上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出版社等单位按照中国人虚岁计算的传统习俗,为其筹办的百岁诞辰纪念活动,仅仅还有一个月的时间。
钱仁康的一生,奉献给了音乐学术研究。他在作曲、编曲、作词、译词、教育、理论、翻译等诸多领域成果丰厚,著述等身,为我们留下诸多思想教育遗产。他教学于中央大学、北平师范学院、苏州国立社教学院、苏南文教学院、江苏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用“严谨、精深、广博”六个字概括了钱仁康先生的治学精神与论著成果,“他是我国当代音乐论坛上著述最丰、造诣精深的一位学者。把钱先生的全部论著编成‘全集’,就好比是一部兼容中、外、古、今的‘音乐百科’”。
1914年4月14日钱仁康生于江苏无锡,之后就读于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县立初级中学,16岁时开始在无锡师范学校学习钢琴,并自学和声。钱仁康18岁考入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系,1934年又考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理论作曲组,师从黄自、李惟宁等教授学习理论作曲,同时随龙榆生先生学习国文和诗歌概论。
在进入上海国立音专之前,钱仁康就自学了和声,且程度已达到修毕水平,成为被导师黄自特准不经和声班而直接进入理论作曲组的第一位学生。钱仁康的音乐创作题材广泛,涵盖声乐作品(独唱、齐唱、合唱)、钢琴曲、歌剧以及戏剧、电影配乐等。1941年毕业时,他就曾致力于解读宋代《白石道人歌曲》中的17首旁谱,译成五线谱后,以调式和声为各曲配上了钢琴伴奏。钱仁康为江浙沪等多地的学校创作了校歌,编写的《中学音乐教材》3册和《中学歌集》2册,被当时许多中学采用。
在学习专业作曲的同时,钱仁康还爱好文学,且功底扎实。15岁左右他就与同学一起创办小报《嘤嘤》并担任编辑。1933年起,他撰写了诸多随笔、杂谈发表在半月刊《论语》上。在音专本科毕业之后,钱仁康开始为《音乐杂志》撰稿,并担任《音乐与教育》、《音乐评论》杂志的主编。1952年,中国高校第一次院系大调整后,钱仁康于1956年正式回到母校上海音乐学院执教,所授课程包括和声、对位、曲式、配器、自由作曲、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等,特别是在音乐作品分析的教学科研方面,进行了大量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发表出版了大量的论文、专著及教材。上世纪80年代初,钱仁康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和音乐学系主任的行政职务后,他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此停歇。但在专业音乐研究之余,他还注重音乐推广,出版了诸多如《外国名曲逸话》、《音乐欣赏讲话》等通俗的普及性音乐读物,让更多非专业的音乐爱好者有更多机会了解和学习音乐理论知识。
钱仁康的作曲技术理论与文化底蕴根基深厚,加之广阔的学术视野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在他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其理论著述遍及音乐分析学、音乐史学、音乐文献编译、音乐源流考等诸多领域,他对音乐学术界的贡献不言而喻。一直走在音乐理论研究前沿的他,同时也为普及音乐教育和提高音乐审美趣味不懈努力着。他的 《音乐欣赏讲话》、《欧洲音乐史话》、《外国音乐欣赏》、《欧洲音乐简史》等都是非专业的普及性读物,特别是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与他博览群书的长期积累融汇成的《学堂乐歌考源》更是将他的治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钱仁康的所有研究中,国歌研究是他独一无二的领域。代表国家精神象征的国歌,是每个国家独特的文化标识,由于语言的限制,诸多其他国家的国歌历来不为人们所熟知和传唱。
钱仁康对世界国歌的研究始于1943年发表的文章《旧国歌史料拾存》。从1978年起钱仁康开始对世界国歌做系统的研究,要将不同语种的歌词译成中文,且不失原有的民族性与艺术魅力,需要做大量的系统研究工作。他在翻译时尽可能根据原诗翻译,针对比较偏僻的语种则依据其他语种的译词转译,同时参考好几种不同的译词以资补救。早在1981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就内部刊发了钱仁康所编《各国国歌汇编》,包含154个国家的国歌歌谱和歌注,除我国国歌和少数国家的器乐曲国歌外,歌词均译为中文,可以配谱演唱。之后又出版有《中外国歌纵横谈》(1989年)、《外国国歌史话》(1989年)。直至1998年1月,北方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钱仁康所编《世界国歌博览》,其中包含190个独立国家的国歌,除了歌谱外,还叙述了国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新旧国歌的沿革,“国歌志”或“国歌简介”等均译为中文,方便读者配谱演唱,共计译有164首现用国歌和71首旧国歌的歌词。
2010年1月1日,专门为上海世博会而打造的50万字《新编世界国歌博览》是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更新,90多岁生病住院期间仍然密切关心时事及相关国歌情况,不断追求完美。这部专著收录了世界190多个独立国家现行国歌,分析考证了国歌的旋律特点与来龙去脉,并结合各国的政治、历史、文化、宗教、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等进行探讨。
学识渊博的钱仁康,在一生的治学道路上造诣深厚、成就卓越,这些丰硕的成果除了他孜孜不倦的勤奋和不断的积淀外,还得益于他面对逆境时的乐观信念与坚强意志。
1956年,由于撰写了两篇关于纪念和研究黄自的学术论文,钱仁康成为运动中要“拔”掉的“白旗”,在学校被撤销行政职务,不再被约稿,但钱仁康没有生气愤怒,也没有哀怨消沉,而是归于平淡,在清静的日子里修改补充之前的教材,坚持撰写新的论文、书稿。在“文革”蹲“牛棚”的非常年代,他乐观面对,在不能继续专业后,利用空闲转向学习中国历史,并美其名曰“锻炼意志、磨练身心”,并编辑、评注了诸多历史论述和唐宋名词。
晚年的钱仁康面对疾病,更是冷静坚强的挺了过来,他的人生观将修养的最高标准定义在“摆脱”二字之上,他用快乐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将生活中失败、痛苦、悲伤等“负面因素”都看成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所以钱仁康即便遇到坎坷,也以全身心投入科研的实际行动来“笑对人生”。
钱仁康一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身处逆境时始终乐观坚持潜心治学。他赞同胡适所说的“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并谦称:“不博大就高不起来。我有自知之明,正因为我的知识还不够广博,所以研究音乐还远远没有达到博大精深的地步。”
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数不尽的宝藏等待我们的挖掘,优秀的音乐创作、评论、研究人和作品也在不断涌现。在商业运作宣传和推广力度逐渐加大的新时代,作为还处于年轻发展阶段的中国音乐学还有很大的发酵空间。诸多学者、越来越多的学子怀揣着对中国音乐发展之路的探究理想和研究热情,奋战在音乐史学的前线,也许一些珍贵的原石等不到打磨就此埋没,一些不愿寂寂无名的研究者远渡重洋另谋发展。但是钱仁康让我们看到的是音乐学者百年来在逆境中不妥协不放弃,一直在努力求发展的精神,是中国音乐学第一人的风范和伟岸。他的生活态度、音乐信仰、道德精神追求、是引领整个音乐学发展的风向标,当今学术界在炒作、功利、浮躁、抄袭、剽窃等成为流弊之时,钱仁康对价值、理想、精神、信念的执著和坚守的可贵,越来越成为音乐学学术研究中稀缺的一种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