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的情怀
——记第二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周小燕

2014-02-06 08:38
中国艺术时空 2014年4期
关键词:小燕音乐会声乐

燕子的情怀
——记第二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周小燕

涂怡岚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周小燕这个名字一直丰富着观众对声乐的理解、激发着声乐学习者对艺术的热爱。从1935年踏入国立上海音专至今,周小燕与歌唱结缘已经整整74年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尽管已经写在了92岁高龄的周小燕的脸上,但是在心里,她永远保持着对声乐艺术的赤子情怀,正如她常说的那句话一样:“心灵永远不长白发。”

乳燕飞

周小燕的父亲周苍柏对音乐几近痴迷,因此,他的七个子女个个都从小学习音乐,有学声乐的、学钢琴的、学小提琴的、学大提琴的……长大后孩子们又都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因此,父亲周苍柏是周小燕学音乐的最有力的推动力。

1935年,18岁的周小燕带着对音乐艺术的满怀憧憬走进了上海国立音专的大门,在学习了一年钢琴之后,作为声乐主科的学生,随俄籍教师苏石林开始了声乐学习。苏石林是“十月革命”后流亡到中国的世界著名歌唱家,在音专的近三十年时间里,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声乐人才。

由于以前会唱一些作品,苏石林觉得小燕有一定的声乐基础了,所以在前几次的课上完以后,苏石林教授给小燕一下子提了一大堆的要求,这些要求都是专业的,比如要注意腹部呼吸的支持,要顾及到头前共鸣的焦点,还有意大利语原文的口唇上咬字发音要清楚等等,一个又一个的专业术语,一股脑儿地甩过来,一时半会儿还真有些发蒙。明明平时练得已经有点感觉了,可是等回到课堂的时候,她一边唱一边心里念叨着苏石林老师提给她的各个要求,不停给自己提醒,结果却往往是注意了吐字没有注意气息,注意了气息没有考虑好共鸣,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更糟糕的情况随之出现了,有一次她在训练高音时因为想着各条注意事项,没能唱上去,结果以后每次唱高音时都会想到这些注意事项,就又唱不上去,不管苏石林老师如何给她亲自示范,如何教她横膈膜的支撑技巧,她都没法忘记那些清规戒律,结果是,每到唱到“升3”或者“升4”,小燕的气息就开始紧张,声音就会唱破,这是一个以从事舞台表演为学习目标的学生的噩梦,心理的紧张导致了生理机能的不配合,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进一步加剧了心理的紧张,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1937年,周小燕已经在上海国立音专学习两年了,此时的她和两年前懵懵懂懂一头钻进这个音乐殿堂的她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了,她已经树立了正确的歌唱意识,系统地学习了科学发声,学习了美声唱法的吐字发音技巧,高音的难题虽然在她一直执著的努力下有所改进,但仍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此时正值国立音专期末,7月15日考完声乐主课的小燕和母亲及弟弟们一起回到了武汉。这次回家和以往的心情相比沉重多了,小燕和家人每天关注着时局变化,为国家的命运和未来忧心如焚。

潘孑农在电影剧本《关山万里》里写了一首歌词《长城谣》,托刘雪庵谱曲。刘雪庵亲自找到周小燕演唱,苍凉悲壮的旋律、慷慨激昂的情绪、催人奋起的歌词让周小燕饱含深情。这首歌很快在武昌昙华林的文华公书林、汉口俄国沙龙、维多利亚纪念堂及街头巷尾进行了公演,并迅速流传在抗战前线和大后方。心中满怀国家荣辱、民族仇恨的小燕在舞台上根本无暇顾及在学校学习时老师跟她强调的气息、支撑、吐字等各个要素,只管用自己的声音唱出心中的真情,有时甚至唱到声泪俱下,但是她两年中无法克服的高音问题在这段时间里居然没有冒出来捣乱,她的演唱高亢清亮、激情饱满,从来没有唱破过。之后这首歌曲被灌制成唱片,流传到了海外,海外华人听了她的歌曲以后,为国仇家恨所激励,纷纷捐款捐物支持国内的抗战事业。

1938年1月,周小燕积极地投入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在武汉合唱团演唱期间,周小燕参加了多场大型的演出,此外,还前往武汉申新纱厂为工人演唱,到火车站为过境的军队慰问演出,在俄国俱乐部主办为救济武汉难民的音乐大会等等。在武汉抗敌工作团和武汉合唱团期间,她还演唱了《大刀进行曲》、《流亡三步曲》、《巾帼英雄》等歌曲。小燕全家也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周小燕的弟弟周德佑牺牲在了抗日演剧七队。

带着失去亲人的悲恸,周小燕全家继续把所有的心力投入到了抗日浪潮中。武汉合唱团的抗战宣传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许,合唱团决定赴美国演出宣传中国的抗战。但是一向开明的周苍柏这次却对小燕说“不”了,小燕非常不解,周苍柏严肃地对她说:“观众因为爱国热情而给你的掌声特别热烈,我不希望你误会成那是你艺术上已经成熟的标志。”“中国现在要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中国要建设,将来的中国需要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

小燕明白了父亲的苦心,他希望小燕去留学,把专业学好学精,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美声的发源地在意大利,周苍柏决定让小燕和弟弟天佑去意大利学习声乐,本来已经办好了护照和签证的小燕正在等待船期,谁知道突然传来了令人愕然的消息:墨索里尼悍然下令出兵进攻埃塞俄比亚。周苍柏的态度很坚决:法西斯国家绝对不去!于是全家商议之下决定转到法国去留学。

周苍柏送别小燕时叮咛说:“你们人虽然到了外国,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要替中国人争气。专业上要超过外国人,要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是有才能的。”

燕呢喃

初到巴黎,一切都很新鲜,但是与之相伴的是那种深深的陌生感——周围的人是陌生的,说的话是陌生的,吃的食物是陌生的,学习的方法也是陌生的。尽管非常想家,但是小燕和天佑都知道,不学成点东西就回去是不可能的。

在一次大使馆举行的法国总统勒布伦的餐会上,应邀表演独唱的周小燕认识了她留法期间给予她帮助最大的齐尔品和李献敏夫妇。那次招待会上,小燕身着旗袍,演唱了几首她自己拿手的作品。在旁人的介绍下,齐尔品与李献敏和她交谈了起来。齐尔品询问了小燕在语言、声乐基础等各方面的条件,了解了小燕到巴黎以后的困境,就向她推荐了巴黎音乐师范学校,因为那里既有像布朗热这样著名的音乐家任教,也有像吉尔斯夫人这样能用英语进行教学的声乐老师,对语言还不通的小燕来说,齐尔品觉得这个学校很适合她。

之后的几天,齐尔品又亲自陪着小燕前往巴黎音乐师范学校面试,当小燕以一首《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被学校录取后,齐尔品高兴得不得了,更幸运的是,还没等齐尔品带周小燕去登门拜访布朗热,布朗热居然注意到了这个来自东方的小“蝴蝶夫人”,主动提出要收小燕做学生,这样的幸运让小燕觉得初到法国诸事不顺的阴霾一扫而空。

入学后的小燕,跟着布朗热这样的国际一流教授学习钢琴、视唱练耳、合唱等科目,成了很多学生羡慕的对象。但在跟随名师贝纳尔迪学习声乐时,消失多时的“高音困扰”又跳出来了。由于战争爆发,她不得不离开巴黎避往乡下,希望能绕道西班牙回国,贝纳尔迪嘱咐她暂时忘记高音的问题,自然地歌唱。两个月之后,周小燕和弟弟被遣返巴黎。被遣返回到巴黎见到贝纳尔迪老师的周小燕没有时间和心情开口唱歌,贝纳尔迪把歌剧《弄臣》中的咏叹调《亲爱的名字》的歌谱递到小燕的手里,微笑地提示她试着唱唱这首歌。小燕惊讶极了,可是贝纳尔迪在钢琴上已经弹起了伴奏,小燕和着伴奏轻轻地开始练唱,她突然感觉自己的嗓子很流畅圆润,试着试着,她居然把这首颇有难度的咏叹调唱下来了!简直是奇迹!困扰小燕多时的高音难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战争结束的时候,周小燕的学业也基本完成,在齐尔品等师友的热心帮助下,周小燕开始频繁地登上欧洲的声乐舞台,很多欧洲观众也认识了这位个子不高,却能发出如夜莺般美妙歌声的、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俄语等语言演唱声乐作品的中国姑娘。与此同时,音乐评论界毫不吝惜地用很多美好的词句用来赞美她的演唱。

萧子升用法文创作了一个根据中国神话改编的歌剧《蚌壳》 ,剧本交到齐尔品手中后,齐尔品大赞其趣,亲为谱曲。1945年10月,清唱剧《蚌壳》(后改名为《农夫与仙女》)在巴黎国家大歌剧院首演,成为当时欧洲声乐界的一件盛事,而主演,当然就是已经在欧洲声名鹊起的中国歌唱家周小燕。中国题材的歌剧本来就少见,再加上主演又是一个中国姑娘,《蚌壳》的首演受到了巴黎观众的高度关注,评论界也对这样一部新排演出的歌剧充满好奇。演出结束后,周小燕这个名字开始为欧洲观众熟悉了。

1946年3月30日,周小燕和李献敏、齐尔品应英国伦敦援华会的邀请在伦敦白宫剧场举办了中国作品专场音乐会,英国广播公司对音乐会进行了现场录制并对全球播放。周小燕演唱的曲目多为贺绿汀、刘雪庵、江文也、齐尔品等作曲家的作品。周小燕和李献敏演唱演奏的是中国作品,穿着的是中国传统旗袍,钢琴声、歌唱声与美丽的东方容颜令观者倾倒,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伦敦报纸上有评论家写了一篇乐评,标题就叫《小燕子的歌》。

其后,周小燕的演出活动越来越频繁,在法国和李献敏一起举办了“中国之夜”独唱独奏音乐会、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邀请举办音乐会、在法国电台向英国播音节目中独唱15分钟、担任布朗热指挥巴赫合唱曲《热情》公演的女高音独唱等。

让周小燕赢得更高声誉的是她在法国的第一场公开售票的个人独唱音乐会。1947年2月25日在法国加伏大厅举办的这场音乐会标志着周小燕自此进入法国一流声乐家的行列。周小燕的演唱几无瑕疵,流畅而准确,音色透明干净、结实有力,既充分掌握了美声唱法的精髓,又在演唱曲目选择等方面充分表现了中国特色,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巴黎周刊》评论这次演唱会说:“……她完美无暇的声乐技巧,跳音、连音、轻音、半强音和强音都很明亮,给人以不寻常的感受……音乐会能使听众感到如此兴奋是由于艺术家完美的歌唱能力和修养以及对作品的表现。”

周小燕的声乐表演,有意大利声乐学派的代表作品,有法国声乐学派的代表作品,也有俄语、德语声乐作品,还有不少中国声乐作品。不同的声乐学派,在同一场次的演唱过程中碰撞出炫目的火花。

燕归来

1947年小燕决心要回国,10月27日,周小燕乘坐的飞机在上海龙华机场缓缓降落。

离家9年的燕子终于归巢了。

周小燕回国后即应武汉大学的邀请举行独唱音乐会,音乐会结束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报纸评论称:“珞珈山上出现了一个非凡的音乐会。这独唱会的主角,正是非凡的女高音周小燕小姐。”当年正在武汉大学读书的学生傅正在几十年后写的一篇回忆文章《暴风雨前夜的珞珈山》中提到了这场音乐会,说“周小燕这位国际声乐名家的独唱音乐会,轰动全校而留下永远难忘的印象”。报纸上描述周小燕演唱《早行乐》时说,“每个观众,心儿随着她声波的高低、强弱而跳跃,到那热情奔放的时候,几乎都跳将起来……”

1948年周小燕又从武汉回到上海,5月21日在上海兰心戏院隆重上演个人独唱音乐会。周小燕表现出了美声歌唱的高度技巧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她的演唱细腻传神、嗓音透明清亮、花腔技巧高超、表演气质高雅,她的演出征服了挑剔的观众,掌声一次次地响起,人们为这位留学法国而学成归来的优秀歌唱家而倾倒,她所演唱的很多歌曲特别是中国歌曲也迅速流行起来,为人们所喜听乐唱。

后来成为著名民族声乐教授的王品素是当年那场音乐会的听众之一,她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一字一句地捕捉她那清晰、纯净、优美的歌声,歌声是那样迷人、动听,她是用整个心灵在歌唱!我渐渐觉得离她并不远,而是越来越近……那真是一场令人难以忘怀的音乐会啊。”

后来成为香港著名声乐教育家的女高音歌唱家费明仪,当年听这场音乐会时还是个小姑娘,她说:“花腔女高音周小燕……以丰富的音乐修养和纯熟的歌唱技巧,使座上观众如痴如醉,独唱会获得空前成功……黄毛丫头没有胆量和勇气到台上去向她道贺,她不知道在听众中又多了一个仰慕者。”

尽管在国内的演出让周小燕声名鹊起,但是她所看到的社会现实却冲淡了专业上的成功带来的喜悦。回国前,她想着战争结束,人们开始重整河山,到处安居乐业。但是,情况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学生们反饥饿、反内战的游行受到军警们的粗暴驱散,这些情形都让小燕觉得失望和愤慨。因此,当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学生邀请周小燕为学生们举行音乐会时,小燕立刻决定分文不取地为学生们演唱。同学们也非常别出心裁,不像以往给歌唱家献花,而是将一面写有“唱破这阴湿的天”的绵旗送给了周小燕,她回家后就把锦旗挂在了客厅的墙上,随后,她又应圣约翰大学的邀请和黄源尹一起举办了以“新音乐运动”为主题的音乐会,应复旦大学学生的邀请举办了筹粮义演,还在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杭州军政大学、南京音乐院等大学举办了音乐会。

在周小燕回到上海后不久,国立音专时期的同学洪达琦来探访,当年的同学已经成了音专老师,她认为周小燕旅欧经年,在先进唱法学习方面已臻成熟,综合艺术修养也非常好,做一个好的声乐教授的条件都具备了,如果只做歌唱家,实在有些可惜。小燕听从她的劝说,接受了音专校长戴粹伦的聘书,担任了音专的声乐教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录取了很多在抗战中失去父母的孤儿,学校条件非常简陋,学校方面派人来征询她的意见,问她能否来教孩子们音乐。周小燕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而且主动提出分文不取义务教授孩子们学习音乐。

1949年6月,上海解放了。正在欢欣雀跃中迎接新中国的周小燕接到通知,让她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全国的文艺工作者济济一堂,周小燕第一次接触到解放区的文艺节目,听了很多的中国民歌,她没有想到中国民歌居然这么好听,中国音乐那么优美又激动人心。去北京之前周小燕一直感觉惭愧,她后悔自己在国外没学别的对于新中国建设有直接作用的专业,她觉得自己学习的声乐好像和革命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为革命出过力流过血。会议期间,周恩来分批接见文艺界人士,周总理对她说:“我觉得参加革命不在迟早,主要的是站在人民的这一边。”听见总理这么说周小燕非常激动,觉得只要站在人民的一边就也是革命者的一员了,总理的话鼓励了周小燕,也让周小燕从此把“人民”两个字牢牢地记在了心间。

这次的文代会是周小燕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她再也不茫然了。她的努力方向就是用自己的歌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歌唱!

1949年10月,周小燕被任命为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随即和音乐学院师生们一起下乡到上海松江接受教育,并为农民们演唱,在农村,周小燕和其艺术家一起睡地铺,吃大锅饭。不久,周小燕又被任命为学院组织的音乐工作团的团长,这个工作团是为了实现“音乐学院走出象牙塔”而举办的,被抽调出来的艺术工作者们带着饱满的热情创作出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周小燕以最大的激情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她的歌声萦绕在公园的游园会上、保卫世界和平的游行队伍中、治淮工程的水库工地上。她无数次参加《黄河大合唱》的演出,担任《黄河怨》的领唱,尤其是在大型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中,她领唱的《黄河怨》更是感人至深;为了体现音乐要贴近群众的原则,她在露天的造船工地上顶着风为工人们高歌;她到车间为工人们演唱《桂花开,幸福来》,她为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配唱《玛依拉》;她到浙江农村为农民们唱《不唱山歌心不爽》。

她的身影活跃在每一届的上海之春音乐节舞台上……

这位金融家的女儿、喝洋墨水回来的女歌唱家,在“为人民歌唱”五个字的激励下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成为了为人民歌唱的人民喜爱的歌唱家!

育新燕

在教学生涯初期,周小燕的教学依据更多来源于她本人和众多老师的教学方法与自己的舞台实践。当时,对于学生鞠秀芳用小嗓演唱民歌所引发的“不土不洋”的争议,周小燕表态认为鞠的民歌唱得有味儿,但是光注意风格、感情,不顾声音不行,唱法上要想点办法。这之后,按照这个思路她和丁喜才一起合作给鞠秀芳上课,终于使鞠秀芳充满个性的民族唱法得以成型。对不同唱法的包容和融会贯通正是日后成为声乐教学大师的周小燕重要的教学特色之一。这个阶段里,在她的教学之下脱颖而出的优秀学生有:鞠秀芳、钱慧娜、郏国瑜、刘若娥等。

“文革”结束后,周小燕进入了她声乐教学的黄金时期,多年表演经验的积累,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甚至包括教学停滞的十年思考,以及后来对西德声乐发展的考察,率文艺代表团对美国的出访等活动又给了她最新的声乐发展动态和信息。

从1972年复课开始,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招收的新生中,男高音比例比较大,声乐系在“文革”后成立了“男高音攻关小组”,由周小燕担任组长,还有张仁清、倪承丰等人参与。这个小组针对男高音训练中的问题寻找对策,边研究边实践,解决了不少问题,丰富了声乐训练理论,也在实践上产生了一系列成果。她的学生罗魏原来唱过样板戏,改学声乐后有很多问题,唱惯京剧的他喉头位置偏高,改唱美声唱法以后,很难找到喉头位置,周小燕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罗魏在发“罗”字时喉头位置很准确的特点,于是她大胆摒弃了通常的“a”母音练声,改用“罗”字让他练声,使得罗魏获得了稳定的喉头位置,并有了充分的泛音。在周小燕细心的教导下解决了他的喉头位置和喉形问题,演唱非常出彩。1979年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访华时,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罗魏的演出后非常惊喜,他说:“没想到中国竟有这样好的男高音。”她的学生刘捷在粉碎“四人帮”后首开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巴西第十届里约热内卢国际声乐比赛三等奖、罗魏获得意大利第31届维沃梯国际声乐比赛二等奖。

上世纪80年代,被“文革”荒废了十年的年轻人求知欲十分旺盛,热爱声乐的群众也非常需要高雅的声乐艺术来丰富生活。周小燕并没有止步于象牙塔内的教学,50年代音乐工作团的工作经历让她对走进基层、贴近群众的办学风格记忆犹新,面对各地对声乐师资如饥似渴的需求,面对来自全国各地邀请她的讲学函,她想再次把声乐课堂搬到群众中去。周小燕手头有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学生,她想了一个办法,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各地去举办音乐会,她举办的音乐会和以往纯粹表演性质的音乐会不同,她自己担任音乐会的现场解说,学生根据她的解说来进行示范演唱,除了她自己学生的演唱,她也让当地的声乐演员和学生走上舞台当众表演,她再根据学生的表演进行讲评和指导,这样的音乐会融教学与表演于一体,既让观众得到了声乐美的享受,也帮助当地的声乐演员和学生迅速提高演唱水平,她把这样的音乐会称为“讲学音乐会”。讲学音乐会于1981年在福建鼓浪屿开始,足迹遍布浙江、四川、云南、贵州、天津、沈阳等地。

张建一进入周小燕的视野是颇有“缘分”的。张建一要考音乐学院,起点比较低,声乐、乐理、钢琴、外语等难关都是阻挠他进入这所梦想中的校园的拦路虎,周小燕听了他的演唱,看到了他身上勤奋的特质,辅导他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跟随自己学习。1984年,在维也纳第三届国际歌剧歌唱家声乐比赛中,张建一以一曲歌剧《艺术家的生涯》选曲《冰凉的小手》声惊四座引起了轰动,最终与同学詹曼华一起获得了比赛的一等奖。获奖后的张建一紧紧拥抱着周小燕,流下眼泪,这眼泪包含着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也包含着用自己的努力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的骄傲和自豪。

四川郫县的农家孩子廖昌永,1988年因为嗓音好被招入上海音乐学院,跟随周小燕的学生罗魏学习声乐。一年后,罗魏出国深造,临行前,他把廖昌永托付给了自己的老师周小燕。周小燕看重他身上透着的一股机灵劲儿,把他接收到自己班里。廖昌永的乐感特别好,周小燕就针对这方面加强了要求,并且把他的特长——语言学习能力强作为教学的重心来抓。廖昌永按照周小燕的要求认真学好每一课。1994年,廖昌永参加巴黎国际声乐比赛,在法、意、德三种参赛语言的要求下,他竟然获得了最佳法语演唱奖,以至于很多评委都以为他是在法国出生长大的华裔歌唱家。同一年里,廖昌永又获得了法国图卢兹国际声乐比赛金奖和挪威宗雅皇后国际声乐比赛金奖。1997年,第三届多明戈国际声乐比赛中,廖昌永又战胜了实力强劲的众多歌唱家,获得第一名。赛后的交流中,多明戈问廖昌永是在哪里学的声乐?老师是谁?当得知廖昌永是在中国上海音乐学院完成的学业,老师是周小燕时,他由衷地对廖昌永说:“你有一位伟大的老师,有非常好的训练体系。”

李秀英1994年从山东考入周小燕歌剧中心。李秀英在报考歌剧中心时,与她一起考试的另一个女高音人长得漂亮,声音也已经训练成型了,李秀英当时声音很尖,几个评委老师都觉得另外一个女高音好,教起来会比较轻松。但是周小燕却看中了李秀英的乐感,她觉得李秀英属于表演欲望比较强烈的演员类型,在表演时想象力丰富。入学后,李秀英在专业上取得了突破。近年来,她与欧美众多歌剧院合作,活跃于国际歌剧舞台,已先后与纽约歌剧院等欧美歌剧院合作,主演包括《蝴蝶夫人》、《波西米亚人》、《浮士德》、《爱的甘醇》和《艺术家的生涯》等歌剧。去年,她回到了母校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她说:“先生当年也是放弃了法国的优厚待遇回国来当老师的,以前先生跟我讲过,留在外面个人是有成绩了,但是回来教书,却可以成就更多的人。”

2006年,山东姑娘于冠群来到周小燕歌剧中心学习时,法语和德语唱得很少,她知道先生是留法归来的,所以非常期待在先生这里能马上唱法语歌曲,但是周小燕一直在慢慢地解决她的声音的不统一的问题,这个过程是个缓慢打磨的过程。解决了很长时间以后才开始让她唱,先是让她唱中国歌曲《问》和《春思曲》等,然后让她唱她原来擅长的意大利作品,之后才开始了法语作品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周小燕并没有详细解释她这样做的原因。两年后,于冠群在第27届维也纳汉斯·嘉伯尔国际声乐比赛中荣获歌剧演唱一等奖。

熟悉周小燕的人都发现她有一个特点,当她的学生们获得国际大奖,媒体、观众、评委一片叫好的时候,她讲出来的话总是不那么顺耳。张建一获得维也纳歌剧比赛大奖之后,国际评论界对他的评论全是溢美之词,周小燕却撰文《声乐人才培养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分析得奖原因,分析其余选手落选原因。有这样的自省,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周小燕的学生廖昌永后来在语言、风格的掌握上也让国外专家惊叹了。

200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周小燕声乐艺术工作室”,这是国内首次以大师姓名命名的工作室。她开始在工作室的项目策划、运行制度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力求使这个工作室能够成为培养歌剧新秀的试验田、营养补充源。2008年,周小燕的学生于冠群在维也纳获奖,工作室机制初见成效。2009年,工作室主办排演的歌剧《唐卡洛》在上海大剧院隆重上演,演出以强大的阵容、精湛的演出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曾有报社记者在采访周小燕时感叹于她永远那么充满着热情,就好像岁月不曾在她的心中留下过划痕,她永远那么年轻地奔忙着,这位记者完成采访后,给那篇报道取了个标题:心灵不长白发。

(涂怡岚,声乐表演硕士,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声乐艺术工作室主任助理)

猜你喜欢
小燕音乐会声乐
最特别的树
搞砸的音乐会
一只小风筝(上)
镜子
失败的音乐会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