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漪
(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7)
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榫卯结构(一)
■陈一漪
(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7)
1937年6月,中国传统建筑研究的先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四人,专程考察五台山的佛光寺。发现这座兴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公元857)的木结构古刹已经在山野丛林中静候了一千多年,仍然安然无恙。
2005年,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位于四川广元市的昭化古城也是受灾区之一。在这座古城里,那些砖土建筑全部变成了一片废墟,唯有一条经过整修的老街,因为全是木结构的房子而得以保存完好。
为什么千年古建至今仍屹立不倒,为什么木结构房屋在大地震中幸免于难?这一切凭借的全是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法中的榫卯结构,允许建筑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形,在抵抗冲击力时以柔克刚,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弭至最小程度。榫卯,是中国古代木工运用巧妙的思维创造出的运用于木构件之间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最基本的形式是将一个榫头插入对应件的卯眼中,而复杂的形式则是一组榫卯多向咬合,达到难分难解的地步。在中国古代,只要涉及木材使用的场合,榫卯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无论是一座建筑、一扇门窗、或是一件家具。
作为“屋肚肠”的中国传统家具可以说是传统建筑的缩影,家具中的榫卯,不仅起到了连接结构部件的作用,更是处处考虑到了外在的美观,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文化。
追溯榫卯结构的萌芽,那是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就已经运用了简单的榫卯结构,这是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榫卯。春秋战国时期,榫卯开始在家具制作中使用,当时已出现银锭榫、凹凸榫、格角榫、燕尾榫等形式。唐代,榫卯的应用更加纯熟和讲究,卯鞘结合已经非常牢实,形式有上下贯通的,有穿插搭接的。宋代是榫卯技术发展的巅峰时期,这时期,框架式的家具结构成熟,相应的出现了格角镶板、夹头榫、插肩榫等榫卯结构新形式。至明清,由于新家具形式的出现和新工艺技术的发展,榫卯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明清的硬木家具,其榫卯结构“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间不容发,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着实令人惊叹。
以往谈及榫卯结构,专家们提的较多的是“幕后英雄”或是“藏在木头里的灵魂”,讲的主要是榫卯作为一种连接方式所体现的实用功能。日前,在一次有关榫卯文化的研讨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工艺设计分会会长韩国荣则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古代传统家具中的榫卯在作为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还注重外观修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文化,所以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发明创造。
在内,它充当着各个部件连接的关键角色,直接关系到家具结构是否严谨、牢固,决定了家具的使用寿命。榫卯结构有效地限制了木构件之间向各个方向的扭动,尤其是在一件家具中,多个榫卯组合在一起时,它们互相支撑,会出现极其复杂精妙的平衡。
于外,榫卯结构关系到家具的美观和艺术性。中国传统家具十分讲究木材花纹走向的完美流畅和连续不断。通过传统榫卯结合,就可以保持构件之间的木纹连续不断。如当构件之间进行角接合时,榫卯的外表部分往往斜切成45度角,这时,两构件格角对接,不仅保持了木纹的连贯性而且不露色暗易裂的木材断面。另外,当构件相结合且在同一表平面上时,通过特殊榫卯的接合,不同构件之间的线脚和饰面可以浑然相接,达到完整统一的效果。如两根方材横竖相接,匠人制榫时往往将外露榫肩化生成尖角或半尖角融入对方体表的中点,只有在看不见的地方或是粗糙的家具中才会使用简单的平肩榫。这些富于形式美的榫卯手法产生于中国古人追求循环无穷、左右逢源的哲学文化。正如前面提及的,传统家具还非常讲究断面藏而不露这一点。一个重要原因是木材的断面纹理粗糙,颜色黯沉无光泽,显露在外不甚美观。如家具面板的攒边打槽嵌板,不仅有效解决了木材干缩湿胀带来的问题,更是将面板的断面全部隐藏起来,达到了科学合理和视觉美观的双重效果。
聪明才智和精湛的工艺相结合,让中国传统榫卯结构不仅仅是木构件中的节点,而更成了家具的一种造型手段。例如,楔钉榫将木材连成优美的圆弧形椅圈;霸王枨实现了腿足与面直接连接达到强度要求的目的,从而使桌牙子下不用再附加横枨;夹头榫、插肩榫使案形结构更稳定,造型更完美;抱肩榫使有束腰家具产生多样的变化。除此之外,每一种榫卯又可派生出各种变体,以满足家具造型不同变化的需求。
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每一个榫卯都渗透着古人的匠心,通过能工巧匠之手,榫卯焕发出异常强烈而光彩夺目的生命力。几百年后,当我们再次面对古人的伟大创造,当把这些精妙的结构拆解再复原,它们仍然精密而严丝合缝时,我们不得不再一次为之惊叹。这各式各样的榫头和卯眼扣合在一起,历经百年风霜,仍然紧紧相握,挽手维系了家具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稳固,依然展现着完美无缺的风采,真可谓是古代木工技艺之巅峰,文化遗产之瑰宝。
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本文根据榫卯的结构功能和装饰形式将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榫卯大致分为八个类别,分别为:
1 平肩榫
2 冲尖榫
3 斜肩格角榫
4 燕尾榫
5 圆杆结构
6 纵接结构
7 横拼结构
8 综合结构
本文将细述这八个类别,每个类别均举4~6个例子做详解。
(责任编辑:忱 一)
[1]胡景初.中国家具木工工艺发展简史研究(上)[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08).
[2]关锦锦、吴智慧.中国明式家具的结构美学与文化意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09).
[3]吴悦琦.明式家具用料与结构的剖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03).
[4]司琳琳.异曲同工之妙——话说中国木建筑与木家具之比较[J].中外建筑.2007,(08).
[5]胡景初.中国家具木工工艺发展简史研究(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10).
[6]薛坤.传统家具的结构特征与符号语义研究[J].包装工程.2013,(06).
平肩榫:平肩单榫、平肩双头榫、平肩移位扎榫(拆装式)、平肩移位扎榫(锁固式)
■ ①平肩单榫
这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结构,一个榫头,两肩锯平,有牢度但是美观性不强。这种榫在白木家具中使用较多。在红木家具中,这种榫往往用在不露面的地方。
■ ②平肩双头榫
此榫较上例的区别在于榫头造了两个,增大了两构件的接触面,牢固度也因此增加。但是如果对应件用料不大,用此榫反而会因剔除较多而对坚实有损。
■ ③平肩移位扎榫(拆装式)
此平肩榫的榫头做成扎榫,榫眼开口一边敞大一边内大外小。榫头由开口大的一边纳入,再横移推向开口小的一边,这样榫头就被扣紧锁牢;拆卸时需要把它退回到开口大的一边,才能拔榫出眼。
■ ④平肩移位扎榫(锁固式)
此榫特点在于榫头一侧斜切掉一块,呈前宽后窄状,卯眼则在相对应的一侧里面斜挖出容纳空间。卯眼最宽处和榫头最宽处一致,榫头入卯眼后,往有斜空间的一侧一推,另一侧便留出余地,正好插一木销固定。
此例与上例都使平肩榫的牢度大大加强,区别只在于用途:前者多用于榻床围板的可拆装结合,后者多用于横档与直脚的永固式结合。
冲尖榫:冲尖单榫、半冲尖单榫、冲尖双头榫、双冲尖出头榫
■ ①冲尖单榫
冲尖榫又称“入尖榫”,榫头内肩平,外肩削成尖角,卯眼一方相应部位也挖出尖角,但挖去的尖角顶端不得超过对方料厚的一半。榫头入榫眼后,尖角填入空缺形成一体,多用于方材与方材的“丁”字形结合。采用这种结构可使构件双方的线脚凹凸浑然相接。正宗的做法是,尖角厚薄带斜势,尽可能保护卯眼两壁的夹紧。
■ ②半冲尖单榫
此例较上例主要的区别在于外肩是秃尖,呈梯形。这种结构通常用在普通家具门窗上,使秃尖正好与对方的装饰线齐平。同时这种作法使卯眼可以少凿去一些,可提高结合的坚实程度。
■ ③冲尖双头榫
此例入肩榫的特点在于榫头造了两个,增大了两构件的咬合面。这种作法多用于料子较厚的情况,以双头榫来增加结构的牢固度,若用料不大,无做双头榫的必要,因为做了,反而会由于剔除较多而对坚实有损。
■ ④双冲尖出头榫
此榫榫头在中间,里外肩均削成尖角。与前几例入肩榫做法相较,前几例的做法不管横竖材粗细相同与否均可适用,而此例做法只适用于横竖材同粗的情况。出榫可以加强牢度,但在红木家具中只宜安排在不露面的一侧。
Tenon Joint Struc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urniture
Chen Yiyi
榫卯,是中国古代木工运用巧妙的思维创造出的运用于木构件之间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最基本的形式是将一个榫头插入对应件的卯眼中,而复杂的形式则是一组榫卯多向咬合,达到难分难解的地步。在中国古代,只要涉及木材使用的场合,榫卯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无论是一座建筑、一扇门窗、或是一件家具,不仅起到了连接结构部件的作用,更是处处考虑到了外在的美观,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文化。
榫卯;传统家具;榫卯结构
The mortise and tenon connection, is using China ancient wood with clever thinking to create a bump in the wood between the combined, is the most basic form of a tenon inserted into corresponding pieces of their eyes, and complex form is a group of tenon and mortise multidirectional bite, to be inextricably involved. In China ancient, as long as involving wood occasions, appear tenon and mortise will come very naturally, whether it is a building, a door or a window, or a piece of furniture, not only played the role of connecting parts, is everywhere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external appearance, embodies the China traditional aesthetics culture.
Mortise and Tenon; Mortise and Tenon Structure; Traditional Furniture
TS664.03
A
1006-8260(2014)03-00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