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订单教育层次定位问题探究

2014-02-05 23:51葛乃庆
职教论坛 2014年7期
关键词:订单校企院校

葛乃庆 何 涛

我国订单教育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通过西安欧亚学院、江西蓝天职业技术学院、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长沙环球职业中专、大连工人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试点办学和经验积累,各职业院校竞相模仿,主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寻求与企业间的合作办学,探索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教育界掌握了大量丰富翔实的一手资料,对订单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知逐渐成熟,研究成果丰硕。

一、高职订单教育蕴涵的市场因素分析

我国订单教育的兴起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彻底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问题。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商品意识、市场观念经过十四大的提炼和发展,被各类媒体广为宣传报道,强烈的改革气息打破了固有的传统思维,改变着人民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在此迅速成长,带来一场波及文化教育改革的浪潮。

1998年大连工人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尝试订单教育,随后江西蓝天职业技术学院、长沙环球职业中专1999年在开设新专业过程中,总结多年的就业推荐经验,提出了“以销定产”的教育理念,形成了订单教育的明确思路,订单教育浮出水面。接着以西安欧亚学院、漯河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尝试,订单教育得以不断完善。[1]

订单教育的兴起不是偶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冲击着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改变着职业院校完全遵照教育部门行政命令,只对上级负责脱离市场需求的办学模式,尝试着改变职业教育的泛政治化现象,确立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用技术与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需求。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是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让改革者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获得了优先发展的主动权,所以订单教育是职业教育市场化的产物。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结合。短短几年的改革探索,订单教育很快就占领了职业教育市场,深得用人单位赏识,并获得了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的认可与推广。

二、高职订单教育层次定位理念的缺失与表现

订单教育与企业间的无缝对接使订单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迸发出巨大能量,国内研究订单教育的论文和著作浩如烟海,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以高职生就业为出发点,关注校本研究,盘点各种资源(包括学生、教师、教学手段、科研、教学仪器、实训设施、计划、政策等)实施资源重组战略,争取实现高职办学效率最大化和业绩最优化,使高职院校通过订单培养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这些研究鲜有涉及高职订单教育层次定位问题,没有深入研究高职订单教育持续发展的路径,短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

(一)高职订单教育层次定位偏低,混淆中高职办学界限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基层,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输送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紧盯市场需求,订单教育遍地开花,就业渠道通畅,但是高职订单教育尚未理清订单的层次定位问题,普遍出现高职订单中职化现象,未达到职业教育目标,浪费教育资源,阻碍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高职与中职虽同属于职教体系,但两者处于不同的职业教育层次,教育内容和目标大相径庭。“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指出了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层次上的差别,为高职教育指明了办学方向。

李宗尧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一书中对高级技能人才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高级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现代设备,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能完成中级技能人才难以掌握的高难度或关键动作,并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2]此概念在对高级技能人才进行定义的时候也明确区分了高级技能人才和初级、中级技能人才的差别,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项指标:即理论知识的储备程度、技术技能水平的高低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初级、中级技能型人才三项指标偏弱,称之为操作执行层,俗称“蓝领”,是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级技能型人才三项指标偏强,是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俗称“灰领”(或“银领”),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与中职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上的区别必须在与此相对应的订单教育中体现出来,所以订单教育应依据院校层次确定订单的层次。当前出现的大规模的高职订单与中职订单培养目标趋同化的现象印证了高职订单层次定位的缺失。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灰领”的缺乏更加阻碍了中国制造业自主产品的开发研制。此现象继续蔓延,高级技能人才与初、中级技能人才将严重失衡,人口大国难以向人才强国转变。

(二)高职订单教育的研究与执行局限于微观层面,缺乏宏观视角分析

高职院校接到企业订单后,校企之间会根据岗位性质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实训实习措施、考核方式,订单班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订单企业工作,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因此订单教育广受校企欢迎。目前的订单教育教学研究以校本研究居多,研究者多着眼于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手段、实训设施、考核方式等,以保证订单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符合岗位要求的全方位的教育。研究者们从微观视角出发,力图构建一个完美的教育模型体系,让受教育者得到最完整最系统最高效的培训,使企业得到一个能与岗位无缝对接的技能人才,这是高职院校办学宗旨的体现。但是高职订单班学生的就业不仅应该符合当前岗位的需求,还要符合产业发展趋势。任何企业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原则,任何就业岗位的设定都要符合市场供需要求。市场经济支配着订单班学生的就业,也支配着其职业生涯的发展。由市场经济所主导的供求趋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高职院校研究订单班学生就业和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宏观视角。

首先,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研究高职订单教育的社会背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指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呈现共同趋势: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传统产业比重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逐步下降,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例不断上升。[3]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考察订单企业的技术含量、发展趋势和在整个产业链中的生存状态,这是决定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也决定了订单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向。脱离了宏观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状态分析仅仅从微观角度设置的订单无异于空中楼阁。

其次,毕业生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宏观定位订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订单教育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是订单教育的一大亮点。但是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毕业生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诸多因素:如顺利就业、良好的企业前景、不断变革的企业精神、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技能等。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形势低迷,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高职订单教育一味迎合企业岗位需求,只关注学生的就业率,不去关注企业的生存状态、发展前景和学生的专业发展,高就业率可以博得眼球,但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培养所需高技能人才才是检验高职办学目标落实的标准,也是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负责的体现。

(三)高职订单教育关注短期订单,忽视中长期订单

从企业发展角度看,订单应分为短期订单、中期订单和长期订单。校企合作主要包括:校企签订协议联合开展订单教育、联合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合作开发教材及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承担专业课教学实训指导、联合办学、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科研、为企业培训员工等。以上内容透视了校企合作订单教育不是学校或企业的权宜之计,一方面高职院校接受企业订单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之基,没有生源学校的生存发展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企业选择与高职院校合作也是生存发展之需,因为高技能人才具备精湛专业的技能,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中的难题,是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主要支撑力量。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符合当前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还需要高职院校为其提供长久的技术支持、校企共同的技术开发研究和根据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校企之间的合作推动企业呈现健康、持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求高职院校不仅培养当前岗位所需人才,还要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中长期人才,所以订单教育具有持续性和发展性,订单教育也就可以分为短期订单、中期订单和长期订单。

目前高职订单主要局限于短期订单,对中长期订单关注力度不够,原因有二: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偏低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或是高职院校尚未认清学院发展与服务区域经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从企业发展角度对订单的层次进行科学的定位,通过服务企业发展推动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实现互惠互利。

三、高职订单教育层次定位理念缺失的原因

(一)办学理念与办学条件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有一半以上高职院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从中专升格而来,受主观或客观因素影响,部分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观念落后,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不清,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跟不上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尤其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数量偏低,没有形成专业的教师团队。教师团队是高校教学、科研的载体,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人才技术支撑体,是保证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一些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职教理念、人才队伍、科研能力等,使校企合作缺乏深度,订单教育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导致与中职抢占市场短期订单现象,它是高职办学无力面对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表现。

(二)不谙市场,教育滞后

高职教育面向市场必然会经历两个不同层次的理念和发展阶段:“让学校跟着社会走”和“让企业追着学校跑”。[4]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是必须经过的历练;而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升华,是作为大学最重要的社会功能的体现。

“学校跟着社会走”,就是跟着市场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我们过去对订单教育简单化的理解,为了培养使订单人才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校本研究在高职教育研究中被普遍使用。这种研究方法虽然解决了高职院校当前的生源与就业问题,但是研究的视域狭窄,局限于微观研究,缺乏从宏观角度辩证分析高职院校与市场经济关系。

相对而言,精神建设的投资不如物质投资的效果那么快,那么明显,适度的超前性原则是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应该具有的战略意识[5],着眼于未来,正确处理好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使高职教育保持适度的超前性,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办学一方面要瞄准市场,除了满足企业的眼前需求,还要满足企业的长远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学院内涵建设,使师资发展与科研发展同步,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岗位人才培养,增强服务企业的本领,使高职院校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与人才的核心要素,“让企业追着学校跑”。

(三)短期行为制约订单教育发展

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高职订单教育中流露出来的功利化倾向也相当明显。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因此,毕业生在企业中的就业率就成为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特别关心的问题,教育部门也将之视为评价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成败的重要标准。订单教育的出现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备受社会欢迎的办学模式。为了追求毕业生的高就业率,高职院校乐于接受企业的订单,根据企业对岗位人才需求联合培养,无需让校方操心的高就业率是唾手可得。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满足于眼前的订单,沉醉于暂时的高就业率和社会的广泛褒扬,愿意“让学校跟着社会走”,局限于培养当前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不愿意用宏观视角分析订单的可持续性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不愿意对企业发展投入人才技术支持,缺乏远见的短期行为使高职订单教育和高职院校发展乏力。

四、做到三个“瞄准”,完善高职订单教育

(一)瞄准订单企业的发展

成长性是指企业实现可持续成长的能力,它是预测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企业能否保持持续、稳定成长是检验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最基本也是最客观的标准。“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方法”的定性指标体系包括五项测评指标: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状况、创新能力、融资能力、成长环境,其中与高职院校有联系的是人力资源状况和创新能力两个指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所以企业根据发展要求与高职院校签订订单培养人才。企业要获得持续的发展除了需要高技能人才外,还要具有完整的创新体制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创新能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源泉,企业不会因为此消彼长而丧失生命力。企业的科研、创新是企业成长性的引擎。高职院作为订单人才培育基地更需要具有学科前瞻性,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选择与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行技术攻关,不仅可以推动企业更快地优化升级,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而且可以通过科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服务企业的本领,通过教师的教学向学生传授最新的行业资讯和科研成果,减少学生就业的磨合期,这也是高职院校获得企业长期订单的最佳路径。

(二)瞄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效率低和无效率的生产者会在众多生产者的相互竞争中被迫退出市场,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则得以继续存在,同时,又有生产效率更高的生产者随时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生产效率更高的生产者则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因而,市场竞争是促使生产者提高生产效率,谋求利润最大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因之一。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也是市场供求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消费结构的升级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而产业的发展必须适应消费需求变动的趋势,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因之一[6]。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多种合力推动的结果,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是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着力点。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学校通过自身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科研团队优势,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提高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落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服务企业的宗旨;学校在消费结构变化中寻找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超前人才培养意识,招聘人才,整合师资,兴办新专业,引领市场,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推手。

(三)瞄准订单学生的发展

生源是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界一些人士认为,重点高校“掐尖”,专科学校“保量”,近几年高校争抢生源一年比一年激烈,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优质生源有限、高教资源相对过剩的时期,高等教育“买方市场”已经形成[7]。高职院校是市场的主体,办学方向应该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企业要求高职院校不是满足于企业的当前需求,还要满足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需求。高职院校要想在高教资源相对过剩的教育市场上获取发展的比较优势,就必须争取获得企业的长期订单。长期订单解决了企业在发展中所需的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问题,同时解决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实现校企双赢。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和高劳动回报率又是吸引生源的重要利器,是维持高职院校生命机体活力的生源保障。所以订单企业的发展问题不是企业的私事,它直接关系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成败。能否在生源大战中取胜、能否推动高职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关键是要看高职院校是否瞄准了企业的发展,是否为企业发展贡献了人才和智慧。

[1]高秋香.高职订单教育的产生、现状及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50-54.

[2]李宗尧,等.高级技能人才培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3]李振玉.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J].中国成人教育,2012(19):96-98.

[4]庞慧敏.学校跟着企业走教学跟着职工走[N].工人日报,2007-12-5.

[5]卢红学.浅议高职院校发展的超前性与适应性原则[J].教育与职业,2005(14):7-9.

[6]黄吉乔.论深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趋势[J].开发研究,2011(1):65-67.

[7]王海鹰,等.高职院校生源危机持续加深[N].中国文化报,2012-8-28.

猜你喜欢
订单校企院校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订单农业打开广阔市场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