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生态文明之路的新农村住宅设计*

2014-02-05 22:06郑军德
关键词:农村居民住宅生态

郑军德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习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在工业文明后期出现严峻的环境问题,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在对待自然上,有征服主义的想法、享乐主义的观念,认为可以超越自然。而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之内心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1]这不仅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当前,我国正处在向生态文明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个建设过程可以说是一场“绿色革命”,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其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乡村在西方人的意识中是最美最生态的环境,他们向往乡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宁静、休闲、生动、浪漫是乡村一种特有的意境,这种意境很多人在儿时经常体验。而今天我国农村却呈现另外一种景象,不管从视觉、听觉、嗅觉还是味觉,处处暴露出与生态文明格格不入的景观环境,作为农村重要的环境景观——农村住宅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

一、新农村住宅设计现状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住宅也在不断地增加和替换,并且数量极其可观。据资料统计,预计到2017年我国农村新住宅总面积将达到60亿平方米。要真正地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仅需要提高居住面积,更要求新农村住宅走生态文明之路。

通过对浙江省各地农村住宅的调研分析发现:近年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设计良好的新农村住宅,但更多的是出现了一些与农村自然环境不符、与乡村居民生活环境不相适应的农村新式样住宅,而这些住宅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影响,甚至破坏了人—住宅—自然环境三者的和谐共存,打乱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协调与融合。

(一)设计中忽视环境因素

1.忽视自然环境对农村住宅建造的影响。我国自古就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思想,在住宅建造方面同样也体现出传统思想对住宅建造的影响。相对于现在的农村住宅,我国传统农村住宅的房屋多是以自然条件为依据,剔除不必要的部分建造而成。这充分说明自然条件既能为农村住宅的建造提供有利的建造环境,又能为住宅建造的方式提供自然依据。在我国古代盛行的“风水”之说,用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解释就是在建筑过程中更注重建筑所营造的气流和水文等自然因素,即空气流通顺畅、水源丰富等方面的考虑。这些建筑思想充分体现了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天然影响。

地貌、地形、河流、山脉、动植物等也会影响建筑的建造位置及平面组合形态。如丘陵地带的四川民居,依山而建所形成的台、挑、吊等构件,使建筑灵活多变,各具风采;广西云南地区的傣族干栏式住宅,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将支架立在地面以上,屋顶体量硕大,可最大程度地降低潮湿气候的影响,改善隔热通风条件;而四川藏民住宅就大不相同,正封闭的建筑平面,外墙坚实且略呈倾斜,有可晒粮食的平顶屋、梯形的藏式装饰等,形成了藏族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2]

而在当前,农村住宅在建造的过程中不顾及自然地理因素,逆势而为的现象却较多地存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农村居民的居住形式不再是几辈人同住一栋房,而是以少量人口组成的核心家庭为基本的居住单元。这就导致了农民建房对土地的大量占用,更有甚者是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占用。此外,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建筑用地,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应用,导致大量原生自然地理环境遭到破坏。比如,农村居民在建造住宅的过程中为了得到更多的建筑用地,遇到池塘则对其进行填埋,遇到小山丘则对其进行平整,遇到大树则直接砍伐等,其结果是使原本充满自然气息的乡村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同时,很多农民建新房后,旧房往往闲置,既不拆除也不利用,占据了不少土地。这不仅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利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2.忽视人文环境对农村住宅建造的引导。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居住环境和住房质量也有了质的提升,但人们在对旧有住房进行翻新或重建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与当地人文环境相脱节的现象。比如,各地区农村居民建筑的建造样式竞相模仿、互相抄袭。这种现象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属于乡村向城市学习的简单模仿,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村庄规划形式单一,形成了高楼耸立的“千村一面”景象;第二种则是受崇洋媚外心理的驱使,抄袭国外建筑样式,把本不属于本土风格的建筑样式、不属于本土生活方式的建筑类型直接照搬到农村新住宅的建设中,出现了很多“洋房”、“洋楼”、“欧洲村”建筑。究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的建筑观念相对落后,对本地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方式的重视不足且忽视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致使农村住宅的建设失去了自身的特点。

3.忽视本土材料在农村住宅建造上的应用。现代主义的盛行不但在人们的建筑观念上起到了革新作用,同时在建筑材料上也有较大的改进。大量钢筋水泥的应用,使得建筑更简洁,施工更方便,造价更经济。如今,人们已约定俗成地使用钢筋水泥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很少甚至不会考虑使用其他的建筑材料。钢筋水泥的使用已经达到泛滥的地步,这种现象所造成的后果也是明显的。比如,废弃房屋在拆除时,所产生的大量废弃材料不能回收再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以钢筋水泥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不适合所有地区和自然环境。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上缺少与自然资源的呼应,缺少对自然元素的表达,这也是对本土自然资源的忽视和浪费。

(二)建造中缺乏设计意识

1.缺少规划,布局松散。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农村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村居民。这部分人在建造新住宅时,其建筑面积和数量在全村住宅的基数上所占比例较低,因此造成了对住宅更新换代提前规划的缺失,而这又直接导致了随之而来的新住宅建造也缺少相应规划,产生了诸多问题。比如,由于规划不合理,新住宅布置松散等问题使得农村基础设施的跟进受到限制;部分农户在住宅建设时为了采光,采取错宅建设(即不与前排住宅对齐),造成道路、供水系统等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有些农户由于从事生产的特殊性,不得不居住在水塘旁、农田边、山上等,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考虑到成本等因素,很难将这部分农户照顾在内。[3]

2.盲目攀比,资源浪费。受传统风俗及生产生活习惯的影响,农村居民逐渐形成了一种跟风攀比的不良心理。由于先富与后富存在时间差距,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农村居民将自家楼房建造得很“漂亮”,有些农村居民便互相攀比,以此来体现自己并非比别人差,因此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炫富摆阔的“高、大、美”别墅洋房,以“节约用地”为口号而建造的高层建筑,但此类建筑往往空房率很高,利用率低下。这正反映出如今人们生活水平虽然显著提高,但相对落后甚至是错误的住房观念在农村仍然普遍存在。

3.结构单一,功能落后。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的农村居民已逐渐从农业转变为以工商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但农村居民的住宅布局和功能基本还是沿袭原来的平面布局和功能设置,并没有根据居住人的职业特点和功能需求来进行针对性地设计,这样的住宅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例如,浙江义乌作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集散地,很多农村居民已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直接从事工商业活动,但在住宅设计中并没有从空间布局的本质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和高效。无论居民从事何种主业,住宅一概是一层用作农业或商业活动,二三层供居住,仓库则另选地址建造。这种不合理的规划也为生活带来了麻烦。再比如,浙江衢州大部分农村的农业生产中,橘子种植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每到橘子的丰收季节,便会出现农民住宅中虽有较多闲置房间,但橘子存放场地却无处着落,这正体现出农村住宅的功能设计不合理,需要我们以生态文明的角度加以思考并合理设计农村住宅的布局。

4.拿来主义,发展不足。在自发的农村住宅建造过程中,农村居民对建造住宅的态度大多有两种:一种是沿袭旧有的住宅建造方式和院落布置形式。这类建筑往往改动不大,能够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但固步自封的建筑思想不仅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节奏和步伐,也不利于农村居民日益变化的现代生活方式;另一种则是完全照搬国内其他优秀住宅建筑形式,或是模仿国外欧式建筑形式,这种完全照搬的“创新”模式并不符合各地区农村住宅的实际需求,也不利于地区自然环境、地理因素、人文环境等地域特色元素的表达。比如,著名的华西村就存在着诸如国内的“天安门”、“长城”和美国的“白宫”等类似建筑,这些毫无创意、几乎照抄的建筑形式也反映出我国农村居民在物质追求层面与精神追求层面迥然不同的水平。

(三)表象理解“为人设计”

文丘里对后现代主义的提出和表达,使原来被人们奉为真理的现代主义的地位遭到了怀疑。同时,设计思想的革新速度也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加快,“为人设计”的口号呼声也愈加高涨。关于“为人设计”,总体上来说是正确的;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具有普世价值观念的“为人设计”原则并不适合所有人,同时也不适合所有设计对象。如果有一种设计是“为人”的,但对自然环境有害,或者对将来人类的发展有害,这种狭隘的“为人设计”就要慎重考虑,甚至应该加以阻止。但这种现象在当今农村住宅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却屡见不鲜。比如,在众多建筑材料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沙子,很多农村建房时就地取材,年复一年地在河里挖沙,致使河床不断降低、沿河植被遭到破坏、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大降低,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在生态文明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村住宅的建造同样也应该考虑到“为人设计”的正反面,即尊重自然,做到使自然环境为我所用,同时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在继承中创新,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的营造。

二、新农村住宅设计原则

在现代农村中,住宅不仅是农村居民最基本的生活场所,更是人们生活水平的直接反映。农村住宅的规划和设计应尽可能达到以下目标: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创造优美生活空间、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使住宅—人—自然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系统达到互相协调、相互融合的共生关系。

(一)尊重环境,和谐共生

1.尊重自然环境。在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各地的农村传统住宅都讲究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住宅与环境交融共存。《黄帝宅经》中提到:“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若不安则门族衰微。”[4]这种建筑观中虽含有一些不科学的成分,却朴素地流露出古人崇尚自然,强调自然环境、人和住宅互相协调的思想。从现在留存较好的古村落(诸如兰溪诸葛八卦村、武义俞源太极星象村等)来看,都是将自然环境、村落住宅和居住者结合为有机整体,使住宅在原有环境中自然形成,这样的村落住宅虽历经数百年却依然静静地展现着原有的朴实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现代农村住宅设计,应树立先是自然环境而后才是建筑住宅的观点。要继承和遵循古人的建筑思想,树立住宅建筑属于自然的理念,让住宅建筑的出现不是对现有环境的破坏,而是对现有环境的呼应,使建设完成后的农村住宅达到犹如乡村环境“长出”的效果。如张永和设计的“二分宅”,其构想是“要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从其拥挤的城市空间移植到古朴的大自然中来。还原自然,陶醉自然,保护自然”。[5]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不仅符合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理念发展社会的原则,更是新农村住宅设计的必然趋势。

2.延续人文环境。农村是一个综合了当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也是当地文化的载体,更是一个完整而基本的生活圈。不同地区的人群,因为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才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建了各种建筑景观;而同一地区的人群,又因经济、文化的变革对审美和生活需求发生了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景观形态。农村住宅是农村的建筑,是属于该地区人群的建筑。在农村,住宅为农村居民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居所,更包涵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观念信仰、认知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体现了对居住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目前的农村住宅建设方式中,经过谨慎规划和设计的甚少,更多的是乡村居民在观摩中相互借鉴,这不仅造成农村住宅整个片区的相似性及与地方环境的不协调性,更使农村住宅的特色和本地域的地方语言符号与传统文化脉络完全断裂。因此,在进行新农村住宅设计时应立足当地传统,通过对居民所处地域的气候特征、文化传统、经济条件、历史民俗、生活习惯等因素加以深入分析后,利用相关的本地材料、传统技术和乡土建筑营造手法,将传统因素和现代技术结合,使农村住宅在空间、尺度、色彩、风格和样式等方面保持当地原有建筑的风貌,以达到新建住宅与当地人文环境的呼应与融合,从而使现代农村住宅在继承当地传统住宅特色的同时具有时代特色,同时又能更好地适应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只有以这种方式营造的新农村住宅建筑,才是深深扎根于传统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才会更加充满生命力。如建筑师马清运设计的“玉山石柴”住宅,其立面材料选用的是从当地河里找来的石头,采用的是传统的建造工艺,这些伫立的石墙很好地延续了西安当地的人文环境,蕴含着大西北的泥土气息。

(二)农村住宅要以人为本

农村住宅设计要以人为本。在住宅设计时首先要研究住宅内及其周围人群的生活习惯、活动特性、情感要素等,然后进行认真分析并加以提炼,最终以特有的建筑方式表达出来。

1.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功能需要。人类对居住的建造行为起源于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因为躲风避雨、增加自身的防御能力等动机的驱使,居住方式经历了从穴居到巢居,再到后来的半穴居、地面建筑的发展过程。在漫长的住宅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住宅最基本的功能是供人居住,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和生活需要。因此,农村住宅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因素来实施和进行空间布局、环境营造等活动,建造既适用又美观的住宅。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中从事个体经营的家庭日益增多,个体经营收入已成为很多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村住宅不仅是他们生活居住的空间,也是重要的生产空间。如很多旅游景区周边的农村居民以从事第三产业为业,其住宅设计就应兼顾住宅与服务的各项功能需求。因此,建筑师在农村住宅设计中要细心研究他们的生产、活动和经营方式、人员构成以及经济条件等,使农村住宅的建筑形式能满足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对应的功能需求,确保住宅的可使用性及功能布局的合理性。

2.满足内心情感的精神需求。农村住宅不仅要为乡村居民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生产空间,同时也要满足居民社会性的精神活动需求。他们对建筑的体验和感受,是以对住宅的接受活动作为关注中心,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体验。人们认为住宅的优劣,关系到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业兴衰与吉凶祸福等。这就要求设计师在住宅设计时充分考虑满足相对单一的住宅使用功能的同时,使用合理的方法突破技术范畴并深刻理解人们的情感需求,使住宅建筑能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内心情感需要。例如,在农村不少居民忌讳邻居家的住宅墙角对着自家大门,作为建筑师需采取合理的住宅规划和对墙角做类似倒角等技术处理,以满足其内心情感的精神需求。只有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思考新农村住宅设计,让“技术与情感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既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原则,又能获得农村居民的认可。

(三)农村住宅要有可持续性

1.农村住宅的可持续使用。农村家庭居住结构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传统家庭制度影响。比如,儿子结婚后不离开父母的家庭,而是全家合住。这种生活方式始终是人们的追求与理想。农村家庭人口构成上具有多辈分和多元、多级的特点。多代同堂的现象十分普遍,家庭养老模式也较为稳固,亲朋好友数量较多并且来往频繁。因此,农村住宅在设计时既要分析家庭人员的当前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家庭结构的变化,使住宅的空间格局具有相对的灵活性,使其具有持续使用或变更的可能。比如在空间隔断建造上要尽可能考虑易拆易组的材料和结构,以实现空间功能改造的灵活性。这样,农村住宅在使用过程中就延长了可持续使用的时间,也就相当于减少了建设成本,减少了对能源的消耗。

2.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农村住宅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资源利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在满足人们当前需要的同时更要兼顾长远利益。要因地制宜,恰当地运用传统生态观念和先进的技术措施,树立建筑材料循环使用意识,最大限度地使用那些对环境没有危害、不破坏生态平衡并可再生的材料和资源。如浙江一带盛产大量的竹子,具有生长周期短、韧性强等特点,如能将其巧妙地运用到农村住宅中可收到很好的生态效果;又如传统农村住宅中大量使用的“夯土”技术,可使住宅冬暖夏凉,日后若有需要,拆除后其材料又可重新回归自然,不会给当地自然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农村住宅设计中应考虑各种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后果,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三、新农村住宅设计策略

(一)立足地域环境研究生态设计

在新农村住宅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力求使住宅的形态、体量、材料、结构、装饰等因素符合地域自然环境的营造和发展。每个地域的农村都有其自身的环境特色和气场,设计师要在充分分析和感悟这些自然要素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域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并结合地域人文环境研究住宅生态设计,从而达到有效利用每一寸土地,提高新农村住宅用地使用效率的目的。在住宅的形态和体量确定上要研究其与已建住宅的关系,做到和而不同;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既要尊重自然又要维护好生态环境,做到建筑材料符合自然的生态发展,同时又能融入自然;在建筑结构和装饰的选择上要挖掘地域的“传统之骨”,做到一脉相承;在住宅风貌形成上要传达该地域的“现代之衣”,做到传承发展。

地域环境为农村住宅提供建造依据的同时还会提供建筑材料的使用依据,甚至提供大量有利于传承当地建筑传统的建筑材料。日本建筑设计师隈研吾在我国运用“流畅、文化、透光、水平”自然理念设计的“竹屋”,所用的材料多以当地自然环境中的竹、石、木为基础材料,这不仅体现出对自然和传统的回归,更体现出建筑对自然的尊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语言表达,消解了钢筋混凝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感,从而使建筑最大程度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从整栋建筑的形体来讲,正是地域环境提供了这种建造形态的依据:“竹屋”的形态又细又长,与蜿蜒的长城遥相呼应,不仅突出了建筑与环境互为一体的整体性,更营造出了“竹屋”顺其自然地“消失”在周围环境中的效果。这里的“消失”让我们更多地看到设计师对于环境的尊重,弱化建筑、运用竹子等自然材料或其他手法让建筑体现出个性特征又与环境相互融合。因此,在农村住宅的建造中,应充分考虑地域环境对住宅的影响,以及建筑如何才能更好地尊重并利用自然环境优势,从而建造出更符合生态文明所倡导的农村住宅。[6]

(二)从传统建筑中挖掘传统生态技术

要使农村住宅设计走生态文明之路,当代设计师需要从传统建筑中挖掘传统农村住宅中的生态技术。古人通过实践和感悟来设计自己的住宅,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了尊重自然环境,他们所采用的技术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非常符合生态学的发展要求。如皖南民居仅仅一“天井”,就很好地实现了住宅的通风、采光、降温等功能。今天的设计师需在学习传统手法的同时,对其加以技术改良并运用到住宅设计的实践中,才能为农村住宅的合理建造、能源利用和地方特征保护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三)合理应用新科技、新生态技术

农村住宅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以降低生活品质及舒适度为代价,而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耗费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为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基本目标。农村具备很多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有利条件,如农村拥有大量的秸秆、杂草、树叶、人畜粪便等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在一定的温度、湿度、酸度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发酵)能产生可燃性气体(沼气),可用于烧水、做饭、取暖、洗澡等。农村具备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条件。太阳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使用中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因此对于太阳能的利用不应仅停留在单纯用于太阳能热水器上,而需更多地考虑将其用于整体住宅建筑中。比如运用太阳能光板建筑材料将光能转换成电能,作为住宅内家电能源的重要补充,从而达到节能减排之目的。此外,农村住宅和城市建筑一样需要使用节能的绿色建筑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住宅对建筑材料的运用经历了由单一、原始的地方性材料运用,到多样性的新型、高质、节能性材料利用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在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不能完全套用城市建筑模式,虽然城市建筑的内外保温绿色材料生态性较好,但用于农村住宅会造成住宅经济成本大幅度提升,并且可能会造成与农村自然环境不太协调的负面影响,应充分考虑利用原生态的绿色材料,如尽可能多地采用通过高新技术以农村废弃秸秆为原料制作成的墙坯材料等。

农村住宅设计只有通过设计人员合理整合适宜的生态策略,并贯穿到农村住宅设计中,才能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村住宅达到一定程度的生态化目标。

四、结 语

走生态文明之路的农村住宅设计,要充分尊重和利用农村原有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将住宅隐于当地环境之中。在提取地方传统建筑元素的基础上,将人的活动考虑进设计的各个局部,将传统生态观念和现代生态技术相结合,使人、住宅、自然环境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使住宅体现出地域性、文化性的同时实现农村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刘铮.生态文明意识培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

[2]建材网.建筑艺术的地区性特征[J/OL].[2013-07-30].http://www.jiancai.com/info/detail/71-399427.html.

[3]潘自祥.我国农村居民住房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0-40.

[4]张述任.皇帝宅经风水心得[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3.

[5]董萱.从城市中来,到丛林中去![J].建筑知识.2012(3):70-73.

[6]隈研吾.竹屋[J].新材料新装饰.2003(4):24-25.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住宅生态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Jaffa住宅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挂在“树”上的住宅
生态之旅
MHS住宅
A住宅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