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河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

2014-02-05 21:01:07董英辉童秀英
职教通讯 2014年2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院校心理

董英辉,童秀英

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已然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得到高校的广泛重视,加之社会对质量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教育公平实然与应然的背离,各种压力聚集,导致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高职教育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综合人才,但如果只侧重技能的养成和提高,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只是次品。因此,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成为培养综合性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作为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最根本途径,在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直接关乎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1]2013年3月,教育部思政在总结2012年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取得的进展的基础上,围绕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等各项任务,加大了对2013年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力度,切实突出了大学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关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职业院校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课程是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令人堪忧

高职学生数量突飞猛进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类校园突发事件,诸如打架斗殴,拒餐事件,情感问题造成的自杀或是人身伤害等。排除客观的原因,高职院校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缓解、发展和培养的途径。据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心理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根据张丹等人对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在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六项上存在问题相对较多。[3]杨新惠对河北省6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也同样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抑郁、焦虑等各因子上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4]研究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生源差异是导致高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于家境较为贫寒的农村,他们在进入校园时就为自己贴上了“低人一等”的标签。进校后,随着环境的巨大改变,各种新的平衡尚未建立,导致很多学生做事具有极端性。加之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认同感较低,很多高职学生不愿接受自己的角色,怀着学习一技之长的想法进入校园,却发现学校的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欠缺,实习工作与所学内容关联度不高,如此恶性循环导致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突出。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到目前为止,河北省各高职院校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把心理健康教育设为课程的院校仍占少数,然而仅靠心理咨询等干预方法对少数学生的教育已无法完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高职教育承载起了培养和提升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任。

(一)课程设置率低,宣传力度不足

笔者通过随机抽样分别调查了河北省包括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内的9所河北省高职院校,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所开设了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设课率为33%。另外,张丹等人在2012年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68%的高职生表示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39%的高职生所在学校没有进行过心理健康测试及反馈,70%的高职生所在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设问“在黑板报或宣传栏等是否看见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答项显示,60%的学生表示没见过。[3]心理健康课程设置覆盖率较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不足,说明多数高职院校仍处于只注重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学校吸引更多生源的低层次教育阶段。学校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忽视,加之高职生对心理健康的片面认识,致使学生的负面情绪无法得到正确的纾解,血气方刚的学生倾向于采取较为极端的方式处理,从而产生了各类心理问题,同时,也考验着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

(二)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由于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职院校也采取和其他文化课同样的教学方式——以理论知识构建为主的大课堂讲授模式。该教学方式完全忽视了学生解决现实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对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也无法起到很好的效果。多数院校的改革也只是将知识从黑板搬到多媒体上,教学方法没有实质性的改变。[5]单一的教学方式与高职院校学生活泼爱动的特点并不相称,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体验课程,而非理论性课程。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切实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学生活泼爱动的特点,开展形式各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短剧表演、辩论赛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感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体会心理问题的良好解决方法。单纯理论的灌输,学生或许可以“满腹经纶”,一旦遇到问题就一头雾水,只看到表面看不到本质,无法用满腹的经纶解决实际问题。

(三)师资缺乏,专业化程度不高

师资是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大的问题,师资的质量也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比国外起步晚,但发展态势良好。据调查,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已经基本建立,运行情况良好。然而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乐观。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专兼职教师为主的心理教育队伍。但总体上专业化程度不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缺乏理论深度。河北省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教师仍由思想政治教师或辅导员担任,由于缺乏心理学的系统理论和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认识不到位,缺乏深度,解决效果欠佳,使心理健康教育又回归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还有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领导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忽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明显,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感随之降低,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边缘化学科。师资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河北省已有部分高职院校以积极的态度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大建设课程建设的力度。呼吁其他高职院校提高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领导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开展的关键。思想认识对实践行为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只有思想上重视才会促使行动者采取相应的行动。院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过去,有些院校领导盲目地追求政绩,只注重就业率、升学率,忽视了学校的另一项主要工作——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高智力,塑造健康心灵,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院校领导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站在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高度的职业情感,使之成为国家职业教育领头人的高度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此,高职院校领导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努力向普通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看起,切实做到《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六落实:领导责任落实、机构设置落实、队伍建设落实、制度建设落实、工作场地落实、经费投入落实,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规工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抓出水平,抓出成效。[6]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前瞻性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通知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这是强调“发展和干预”并行,甚至发展性教育要强于干预性教育,而多数高职院校在施行的过程中大大忽视了发展性教育。干预性教育虽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的疏导和帮助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源上预防,更不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7]这种将教育对象定位在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身上,忽略大多数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提高,且仅以干预性教育为主要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只能解决学生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对于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很好的前瞻性,也难以做到有效的预防,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处于被动的状态。

高职院校应放眼未来,引进积极心理学,着力提高学生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积极心理学是以提高心理生活质量,以幸福为中心,以健康向上的话题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能改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重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个体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的养成,从而激发学生自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课程设置合理性

心理健康课程应以理论知识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为主体,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熏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积极发展。

以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的课程内容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课程内容的筛选。实践活动应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可实施性,实践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理论知识有效的补充和延续。实践活动应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切身体会,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主题实践活动。主题活动形式多样,要充分针对学生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即可是主题班会实践活动,又可是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选择适当的主题活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思考生命和现实。此外,实践活动还可以专家讲座,现场指导和学生作品展览等形式进行。

(四)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成为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直接的难题。多数学校缺乏心理学专业教师,师资数量和水平都没能达到理想的状态。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切实落实,需要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水平的提升。首先,高职院校需要引进一批有经验,有资历的专业教师,配足教师队伍,还可吸纳一些有心理健康知识背景的兼职教师,形成专职教师为主导,兼职教师为补充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而不能因教师的缺乏就删掉该门课程或是让其他专业教师兼任。其次,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水平。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引起足够的重视,提供更多的学习和进修机会,通过各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水平和专业化发展。最后,落实教师晋升和奖励机制,关心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要真正关心教师发展问题,解决好教师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晋升机制等问题,这是稳定教师队伍最基本的条件。[8]

(五)完善监督和评价机制

多数高职院校忽视了对课程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的缺乏,使教师产生放松心理,随意减少课程内容或是任意调换课程安排;单一的评价机制,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临时抱佛脚”的状态。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能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课程的监督可由教学主任随机亲自听课或随机对教师的授课计划进行抽查等各种形式监督课程进行的计划或实施的质量。课程的评价应突破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机制,综合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建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的内容应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养成、应用和实践能力的考核,也要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参与程度和协作精神等进行考评。将学生自评,他评和师评三种层次的评价相结合,完善评价方式。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旨在促进学生和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Z].教思政厅[2011]1号,2011-02-23.

[2]陈楠.当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成因分析[J].科技信息,2009(10):45-46.

[3]张丹,等.河北省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教育的对策[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44.

[4]杨新惠.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34.

[5]吴建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902.

[6]陆智行.江西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25-26.

[7]陈晓英,杨舜尧.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J].教育与职业,2009(15):79-80.

[8]阳艳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人教育,2013(1):105-10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院校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