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蕴含着继续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办学形式的灵活多样。同时,社会对继续教育教学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未来主导继续教育的理念,将从成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伴随人终身的智慧型人才的培养。这一理念无疑契合了我国当下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思想,继续教育在此过程中面对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面对这样的形势,充分认识学习型社会的本质、了解继续教育发展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价值、找出学习型社会视域下继续教育发展的策略变得至关重要,通过传承优秀和修补缺陷,使继续教育最大化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学习型社会”概念最早是由赫钦斯在1968年提出来的。他指出,对所有成年男女,仅仅经常地为他们提供时间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够的,还应该以学习者的成长及人格的构建为目的,制定相关制度,促使学习目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自主转变观念和人人奔向成功的社会。[2]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杜威所说“一种特定的社会理想”——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学习型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颁发的《学会生存》,把“学习型社会”当成以后促进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准则,认为“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而且也包括全部社会,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到达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3]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将教育与社会高度的融合起来,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又反作用于教育。而继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对象范围较广,其中包括青年、中青年、中年直到老年,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体部分;教育内容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形式遵循“以人为中心”。杜威说,因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而世界上又有各色各样的社会,所以教育批判与教育建设的标准,包含一种特定的社会理想。因此,继续教育是将学习型社会理念付诸实践的重要环节,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尽快促成继续教育、人和社会三维关系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发展。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对社会各行各业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学习能力的社会活动,其地位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学习型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与知识经济相伴而生的。[4]纵观人类历史,劳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将伴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学习型社会随着这股热潮应运而生。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里,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发展直接作用于继续教育的革新。社会通过继续教育对人进行再社会化,个人通过继续教育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二者相互促进推动发展。继续教育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其特质也有了深刻的变化。继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教育对象扩大化,在学习型社会中要求全民都参与学习,接受学习。使全体公民通过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科技发展的新方向,确立正确的价值观。(2)时间和空间上更加灵活。在学习型社会中,继续教育对学习的场所更加开放,学习的时间安排更加灵活。(3)形式从面对面传统授课方式变为师生互动的远程交流,直接连通了随时随地进行教学与接受教学的桥梁。
人是社会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如细胞是人身体中最基本的单位一样。人的发展就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任何人如果失去接受教育的积极性,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他就有可能难以胜任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当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使自身不断地接受再教育时,这样教育与社会的融合程度将越来越高。而继续教育其主旨就是“以人为本”,将那些渴望再学习的人接纳进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安排课程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继续教育不再固守传统的“以学历为标准”,将逐步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准则”的教育宗旨,配合自身特有的灵活性为民众提供一个能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与修养,这种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时间的全民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中,不能把人当成一种纯粹的技术性工具。认为提升了人的技能就是使人得到了全面发展,这不是继续教育对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正确价值取向。当今社会功利性追求比比皆是,在这个过程中民众往往会迷失自我,在教育的道路上偏离人性化的发展。继续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应做到:(1)要进行人性的教育,坚持科学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技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2)不拘泥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形式,将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协调起来;(3)摆脱功利性思想,坚持博雅教育,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人性”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升华,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精髓,继续教育能以教育的形式不断完善人性,使人不仅在技能上得到提升,在文化道德方面也得到了陶冶,只有人这个主体是稳固的,才能建设长久的学习型社会。[5]
继续教育秉承的理念之一就是终身教育,而学习型社会要求社会具备提供终身教育的能力,从而,学习型社会的继续教育要致力于人潜能的终身开发,促进人们在学习型社会中养成终身学习习惯。而继续教育自身是具备提供终身教育的能力的,因为:(1)继续教育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调节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不同专业结构面临巨大的变革,继续教育可以将市场需求融入课程设置中,清晰的反映社会的需求。(2)继续教育的灵活性大。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接受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都对教育的组织形式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而继续教育能很好地兼顾二者,特别是其中开设的远程网络教育极大地协调了工作与教育的时间冲突。
继续教育不是一味地专注于学历教育。随着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社会对高层次的继续教育需求增大。以学校为依托的继续教育应该从“学历教育”转变为“高端培训”。2013年,山东省“国培计划”就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进行培训,针对这些具备相当知识储备的人员就应该推进“高端培训”。在学习型社会的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政府、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技术能力与文化素质的提升。于是,可以依托大学校优秀的师资以及优质的校本课程,通过学习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理论修养、增强业务技能,通过“高端培训”走出一条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道路。[6]应逐步形成继续教育高端培训专业化理论研究,专业化团队建设,专业化师资建设,专业化市场开发,专业化课程设计,专业化教学管理。同时,培训也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宣传,这也符合学习型社会中让学校文化接触社会的思想,通过理论知识的培训指导社会实践。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社区文化生活教育无疑是接受继续教育的很好的组织形式。社区是人们除工作场所之外,闲暇时间度过的最多的地方,要对社区学习资源进行优化,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要不定期地请社区教育专家来做讲座,平时开设一些健康养身、绘画、书法、烹饪、礼仪等课程,其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种平和的心态,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放松。在学习型社会构建中,人们学习技能是一个方面,而精神世界的培养也不容忽视,社会需要的是人性完善的人,社区文化生活教育恰好弥补了职业技术培训缺乏精神文化教育的缺陷,使继续教育的发展更加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渴望再接受教育的人们在工作和教育上时间可能发生冲突,为了方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学习,在继续教育中实施远程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远程网络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在工作之余不用到学校接受教育,通过网络教育就能在教师的导学、助学下促进人们的自主学习。同时,网络教育以社会需求对课程进行设置,如:会计、法律、美术设计、编辑等,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自主选择。远程网络教育具备一套完整的支持系统,能帮助学员及时查询学习科目、了解学习进程、完成学习考核。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要求继续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而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促进新兴教学方式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在不久的将来,手机移动微型课程也将加入到继续教育当中,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股中坚力量。
我国有一部分继续教育是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专业进修学校等来实施的。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社会需要大批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虽然已经掌握某一技能,但是,在工作中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再提升自己,获取不同的专业知识。学校作为提供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要拓宽办学方式,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对国内外优秀的继续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不仅仅只在一个国家进行。因此,继续教育应做以下努力:(1)根据市场的需求,输入我国急需但缺乏的课程,有助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国际化和专业化人才的培训;(2)吸引国际上的继续教育学院在我国设立分校,引进国际性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资源,以提升我国办学的现代化;(3)在国际合作中,要与长期合作伙伴建立互信关系和有效的质量保障管理机制。[6]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继续教育的发展不再局限在传统的国内学校,而是逐步迈向与国外继续教育办学机构的合作,为我国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面对市场化经济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求,继续教育领域应该加强教育的品牌延伸效应,这也是激发民众继续学习动机的一种方式。教育品牌延伸主要是借鉴市场营销中品牌管理的理念,把继续教育当成一种商品推荐给消费者或者是根据现有的品牌延伸到教育,让全民形成一种学习的时尚。[6]继续教育的品牌延伸主要有两个方面:(1)对于继续教育中受民众欢迎的课程可以推出一系列的延伸课程。如,对外汉语课程,可以再开展汉语语法特训班、全方位听讲精修班、汉语写作精修班,等等;(2)要面对生活中一些现有的品牌,包括电子产品品牌、电影电视剧品牌等人们在生活中所熟知的东西。由于这些品牌在民众心里已经有一定的地位,继续教育可以推出关于品牌的相关课程安排。通过教育品牌延伸满足人们对学习的需要,对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党的十六大报告[EB/OL].[2003-10-09].http://www.ce.cn/ztpd/xwzt/guonei/2003/sljsanzh/szqhbj/t20031009_1763196.shtml.
[2]Hutchins,R.The learning society[M].New York:Frederick A.Praeger Publishers,1968:130.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3.
[4]黄日强,张霞.英国职业教育与学习型社会[J].外国教育研究,2005(4):75.
[5]陈廷柱.学习型社会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1.
[6]郑学益.继续教育在学习型社会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