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大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自1999年高校全面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规模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2013年,我国在学全日制研究生规模接近180万人,从数量上看,我国已跻身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近年来,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正朝着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目标迈进。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涉及到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的制度创新、过程优化和体系完备等诸多方面内容,其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改革的关键所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强化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将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做到有计划、有规范、有考核,形成长效机制”。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和改进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性,统筹规划、精心组织、狠抓质量、确保效果,促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取得实效,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研究生社会实践,是指高校按照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研究生深入实际、服务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研究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培养人、教育人的一种基本形式,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各类型实践基地建设为载体,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补充和延伸。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和空间都非常广泛,既包括校内实践活动,也涵盖广泛的校外实践活动,本文研究的是后者。研究生校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选派研究生到地方政府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担任某一职务,结合挂职单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参与日常管理、学习宣传、科技普及以及文化卫生建设等内容的活动。
组织研究生利用课余时间,向社会提供无偿援助的行为,主要指支教、社区服务、助老助残等各种公益性活动的开展。
安排研究生进驻与所学专业方向相关或相近的实践基地,由基地提供食宿和生活补助,研究生依靠基地丰富的课题项目、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充足的研究经费展开研究,也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寻求跨学科的合作。
组织研究生通过开展人员培训、科技咨询,联合攻关等方式,解决企业、事业单位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有效地提高工作效能。
指导研究生围绕特定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在深入了解掌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知识以及分析方法,形成专业、详实的调查研究报告。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优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整合各种优质社会资源,改善研究生的培养条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为实现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研究生基于对攀登科研高峰的强烈渴望,会“全身心投入”;基于对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感的深刻理解,会“超水平发挥”,并且会不断增强自身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催生一批有推广价值、有应用前景的科研创新成果。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能够提前进入到工作的状态,他们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基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献计出力,积累了工作经验,锻炼了社交能力,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而且双方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也为研究生实现就地择业增加了机会。与此同时,研究生在实际工作当中,能够更准确地了解了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对于未来的发展有更清晰的定位,从而为掘得人生第一桶金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基地通常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条件,研究课题众多,而且经费支持充足,驻地研究生在校内导师与校外基地人员的联合指导下,能够更新思想观念,发挥专业特长,促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开展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推进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通过项目攻关、工程设计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与管理方面的难题,提高产品质量,创新管理技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此外,高校依托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平台建设,能够发挥自身人才和智力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地区与行业的发展,加速提升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促进了校企或校地之间的产学研合作。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拔尖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自2006年以来,经历了从试点试行到稳步推广的过程,已初具规模和成效。在培养机制改革的背景下,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应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导向性原则意味着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要符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总目标,即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导向性原则是高校在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基本原则,只有确定这一原则,才能确保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正确方向,才能有利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取得成功。坚持导向性原则,需要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者首先要牢固树立以科研为主的意识,把研究生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促使研究生能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其次,要以相关制度政策的完善来体现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中科学研究的导向性;再有,要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社会实践活动的阶段性目标。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着眼于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旨在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研究生教育运行机制,因此,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也要牢牢树立发展的意识。与本科生不同,除具有综合性、教育性和开放性等社会实践的共性特点之外,研究生社会实践还具有合作深、含量高、范围广、效益大等特点,如果固守在本科生实践的认识上面,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则会阻碍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决策行为,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好实践方案;此外,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还要不断与时俱进,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再有,要统筹校内外各方面资源,理顺各部门的关系,利用一切积极的因素,形成促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合力。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重点突出研究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即调动研究生自身参与实践创新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在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时,要营造出在实践中成才的良好氛围,唤醒研究生主动参与实践的意愿,使研究生的自我需求得到充分尊重,让研究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要加强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教育和引导,让研究生明确参加社会实践的目标和意义,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好监督,实时跟踪实践的进度和效果,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帮助研究生修正发展方向,确保社会实践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类型结构发生了调整变化。因此,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要根据两种类型不同的培养目标、方向制定出与之相应的规定和政策,体现出科学性、合理性与前瞻性。对学术型研究生而言,由于其偏重于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社会实践活动要为其日后从事深入的理论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要着眼于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水平;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则偏重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社会实践要突出其职业化的特点。此外,还要结合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要构建校院两级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指导体系,加强对社会实践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学校层面,要成立由学校分管校领导牵头负责、各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内做好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从政策、经费上为社会实践提供保障,对外切实加强与外界的联络和沟通,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争取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在各学院层面,要成立相应的院级组织机构,要发挥优势专业和学科带头人的优势,在人员与场所方面为社会实践提供支持;要加大对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等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积极推行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双导师制”,即除了研究生导师之外,还要安排一名指导教师,以确保社会实践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此外,高校还加强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研究,探索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科学发展体系。
(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作为攻读博士学位的后备军,在安排社会实践时,要选在重点科研机构或关键行业领域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使其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规律、创新理论、拓展知识,不断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2)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在培养机制改革中,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应得到加强,在安排社会实践时,应瞄准技术创新和开发研究层面,安排其在专业领域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开发新产品、研制新技术、推出新设计,不断培养实干的作风与合作的精神。
(3)博士研究生
针对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强、学术素养高的特点,社会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国际、国内学术前沿,通过高层次学术交流,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博士研究生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投身重点地区、行业和领域的建设之中,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创新成果产生,培养造就出各行各业的领军型人才。
社会实践基地是研究生开展各项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其建设情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效果与质量。高校应加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按照“结合学科专业、瞄准实际问题、服务就业创业”的建设方针,突出“长期合作、稳定发展、友好共建、互利双赢”的建设目标,积极为研究生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要建设一定数量的校级示范基地,促进特色品牌的形成,要鼓励和支持各二级培养单位多点开花,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小、项目化运作”的实践基地;在确保基地建设数量上“全覆盖”的同时,还要兼顾质量上的“见实效”,尤其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基地,要给予一定的扶持;要定期对实践基地的建设运转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与基地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及时解决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维护好社会实践期间研究生的合法权益;要探索和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形式,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
高校要充分挖掘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中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和选拔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示范性团队与优秀个人,要通过网络、报纸和广播等媒体形式,组织力量深入一线采访报道,多渠道宣传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以及在实践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件和成果等,不断提升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影响力,鼓励更多的研究生自主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全面成长成才。
高校要制定一整套详细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制度体系,实现研究生社会实践规范化管理。首先,要把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纳入到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设置社会实践学分,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其次,要制定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规定,包括:范围、时间、课题征集、经费、考核办法、运行程序等具体操作内容,确保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此外,还要健全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与考核办法,对于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将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作为研究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最后,要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专项基金管理制度,加大对研究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脱颖而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在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主线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高校要积极创新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方法举措,大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促使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内容不断丰富、范围日益扩大、力度日趋加强,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1]郭新立.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N].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1-08.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business/htmlfiles/moe/s6875/201210/xxgk_142974.html.2010-11-17.
[3]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xxgk_142870.html.2012-01-10.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6/201002/xxgk_82758.html.2009-09-04.
[5]李伟,全光华.研究生社会实践探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4):171.
[6]肖宝华,韩录.论研究生“三自教育”的实践性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2(2):105.
[7]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大学生管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4,120.
[8]程翠玉.推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山东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探索及成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