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工作站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进行协同创新的研究

2014-02-05 16:57曲志丽
中国轻工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工作站硕士院士

李 鹏 申 涛 曲志丽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一、我国院士工作站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院士工作站是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与其他单位或企业合作建立,以两院院士及其科研团队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目的建立起来的新型工作机制,是我国科技工作开展的新模式,通常是在地方政府主导下,由科协与两院院士进行联系,依托当地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和项目开发。院士工作站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速度却很快,从2003年沈阳建立第一所院士工作站至今,全国各地已建有超过600所各种形式的院士工作站[1]。院士工作站的建立很好的解决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状况,同时也使院士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更快的转化为有效的社会生产力,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我国院士工作站建立的模式

(1)企业出资建立的院士工作站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但是在我国,企业单位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普遍存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现象,由于自身科技实力的限制,只能主要从事产品加工,处在产业链的底端,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企业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可以解决自身发展的诸多弊端:首先,借助院士及其科研团队的实力,可以很好的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难题,通过吸收院士的科研成果,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利润的增长;其次,通过院士工作站的帮助,企业可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而缓解因人才缺乏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压力;最后,借助两院院士的影响力,企业可以极大的提升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对于院士而言,与企业开展合作,可以使科研成果更快的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产生实际的效益,进而在实践过程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2)与科研机构、学校、医院等由地方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的院士工作站

学校、医院等机构依托院士工作站,可以更好的发挥其社会服务的职能:首先,借助院士及科研团队的智力支持,更好的进行科研难题攻关;其次,充分发挥院士在学术界的权威作用,更好的推动学科发展和建设;最后,院士及科研团队的加入,有利于提高学校、医院等机构的人员素质,并可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院士工作站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院士工作站建设成绩显著,数量不断增加,发展模式也日趋多元化,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院士群体的特殊性制约院士工作站的建立和运行

院士是我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称号,这一定位决定院士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目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约1500名,院士数量的有限性制约着院士工作站的数量。院士作为科技工作的领军者,肩负着繁重的科研任务,还有一些院士同时兼任着行政职务,而院士工作站运行的核心内涵是院士真正参与其中,而不是仅仅借助院士之名,而无其实。在院士数量和院士本人精力的双重制约下,院士工作站若要真正建立并达到预期目标,是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协调的。

(2)院士工作站的运行机制不完善,规章制度不健全

近几年院士工作站的建立速度虽然很快,但是相应的制度建设却明显滞后。不仅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没有制定关于院士工作站的相关规定,地方政府也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度的缺乏导致院士工作站的日常运行受到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受到阻碍。此外,目前关于院士工作站的评价机制仍然欠缺,而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院士工作站的运行是必不可少的。

(3)参与院士工作站建设的企业及政府部门的观念需要改进

在院士工作站建设过程中,参与的企业或政府部门缺乏长远规划,往往只追求眼前利益,致使一部分院士工作站很快建成,又很快结束,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这无疑是不符合科学工作管理的规律的。个别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追求轰动的效应,在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盲目进行建设,这样建立起来的院士工作站无法正常运行,更达不到推动科技发展的目的,甚至一些企业或政府主导建立的院士工作站,只是定期请院士来开展几场讲座,而不是真正的参与到科研活动中。

(4)院士工作站人才培养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院士工作站除了具有科技创新的功能之外,人才培养的功能不容忽视。在院士工作站运行过程中,参与建设的政府和企业通常只关注工作站科研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对于人才培养缺乏重视,在一些院士工作站运行过程中,参与科研活动的主要是院士及其团队,而承办工作站的单位只是提供资金和场地,并未有人员实质性的参与其中。院士作为科技届的领军人物,得到与他们交流学习的机会是很宝贵的,而且这对未来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仅仅关注院士工作站科研成果,而不珍惜与院士及其团队的学习机会,这无疑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利用院士工作站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进行协同创新的意义与举措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更加重视教育事业,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显著的提升。近年来,教育部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体制,并在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增加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种差距在两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师资力量落后,二是我国高校研究生普遍存在实践创新能力不强的现象。

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滞后,想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突破传统观念,采取协同创新的方式促进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协同创新是近年来提出并很快得到推广的一种发展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协同创新更是备受关注。在研究生教育领域,高校进行协同创新最有效的方式无疑是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科研和学习平台,而院士工作站无疑正是最好的选择,这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来说,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1.可以为在校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院士工作站都是为解决某一领域的科研课题而建立起来的,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与其中,能够在理论学习之余,进行实践创新,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的水平。

2.可以很好的解决学校研究生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院士是我国科学界最前沿的人才,院士所带领的团队也是相关领域最优秀的群体,在校研究生如果得到与他们交流学习的机会,对于研究生自身水平的提高无疑意义重大,在院士团队的指导下,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要实现中国梦,人才是关键,只有具备了相当数量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3.有利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特别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在原有侧重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硕士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应用型专业硕士的培养力度,近几年更是打破传统,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加入了专业硕士培养,并在全国硕士招生考试中专门招考专业硕士研究生。应用型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改革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举措。对于我国高校而言,传统以学术研究为主,以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输送人才为目的的学术型硕士培养机制已经相当完备,而专业硕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学术研究的同时,还要具备很强的科研实践能力[3]。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给高校提出了挑战,而与院士工作站合作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尤其是在以企业为主体的院士工作站中,研究生不仅可以提高理论修养,还有很多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于提高研究生就业率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这种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开拓视野,与学校的学习形成互补,从而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

三、我国高校与院士工作站联合培养研究生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为了使研究生教育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并积极推动研究生校外培养模式创新,这为高等院校和院士工作站开展协同创新培养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合作模式单一,层次较低

多数组建院士工作站的单位主要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没有长远的计划,过于追求短期利益,不注重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是主体形式,具备战略高度的深层次合作严重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进行研究生的长期培养,也就达不到预期目标。在具体的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由于追赶工作进度,仍然是院士及其团队在全权负责,在校研究生无法实质地参与其中,这在企业建立的院士工作站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培养方案不明确

在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我国目前虽然已经有很多所高校都开始了专业硕士的招生,但多数高校并没有完善的培养方案,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在培养方式和评价体系上并没有很好的区分。在与院士工作站合作过程中,尤其是在与企业建设的院士工作站合作时,不能合理的为研究生提供培养方案,使研究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都缺乏目标性。虽然部分高校突破传统,对进入到院士工作站学习的学生实行双导师制,但校内导师和工作站导师往往缺乏沟通交流,双方的研究侧重点又可能不完全一致,在研究生做毕业论文时会遇到很多不必要的困难[4]。一些学校将刚入校尚未具备充足知识储备的研究生直接送入院士工作站,由于能力还不能胜任研究性的工作,这些学生一时无法适应这种培养模式,以致影响学业。

3.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高校和院士工作站联合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管理体系还不完备,多数学校都没有制定相关的学习和生活管理方案。一方面存在进入院士工作站的学生选择上针对性不强,没有区分两种不同的研究生进站学习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行政服务以及后勤保障相对缺乏使进入院士工作站的学生可能无法享有在学校学习的待遇,影响学生进站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在为进入院士工作站学习的研究生安排课程计划时,并没有实际考虑工作站的运行状况,造成时间上的冲突。同时,院士工作站还不具有招收研究生的资格,无法更有针对性的选择学生,进行梯队建设,这也影响了院士工作站的长远发展。

四、对院士工作站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进行协同创新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科技的发展靠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样要靠创新,院士工作站与高校协同创新培养研究生是改革研究生教育的有力举措,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具有深远影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创新性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通过教育活动不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他们凭借所学的科学知识不断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前进。高校的另外一项基本职能——科学研究,同样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高校聚集着科学研究的专业队伍,它由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共同构成,并形成梯队优势。在高校与院士工作站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人才培养必须放在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的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人才。伴随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截至到目前,我国的科技工作者数量已经达到世界首位,但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科技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和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在具体过程中坚持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重,一改过去重研究轻应用的情况,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目前高等院校和院士工作站协同创新培养研究生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革新观念、创新体制。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只有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提高对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认识,立足于人才强国的理念,才能真正发挥院士工作站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优势。受院士工作站实际运行情况的限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运行情况良好、成绩突出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院士工作站进行试点工作,通过实践来检验院士工作站参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试点工作,需要高校、院士工作站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联合努力,三者之间要全面沟通,实现良性互动,才能推动这一模式真正发挥作用。

2.完善制度,健全体系

高校与院士工作站协同创新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目的是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对这一工作从严要求,提高标准。作为新的教育模式,前期要在不断探索的前提下稳步前进,在准备充分的条件下才能安排实施,不能冒进。完善的制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要按照事先制定的步骤,有目标、有计划的开展这项工作。从研究生的招生到进站培养,再到毕业工作,都要有严格的制度。同时,为了更好的监督联合培养人才工作的开展,评价体系必不可少,从毕业生的中期评价、奖学金评定到完成学业后的工作,都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衡量院士工作站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发挥的实际作用,并对成绩突出的工作站予以奖励。

3.探索模式,创新管理

目前院士工作站并不具有独立招生的资格,进站研究生的选拔工作基本上都是合作高校负责,这样就缺乏针对性。在未来的发展中,要逐步完善这一工作,特别是以学校为依托建立起来的院士工作站,在条件具备的条件下,可以申请自主选拔研究生的资格,尤其是在国家重点发展的应用型专业研究生领域,更应该对有条件的院士工作站给予支持。此外,还要探索院士工作站的长效机制,工作站的建立不再仅仅是简单的项目开发,而是有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合作,并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要求不断发展、持续完善。

院士工作站与高校协同创新培养研究生并没有捷径可走,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稳步发展,才能取得成功。

[1]单连良,傅正华.我国院士工作站现状——发展模式及问题初探[J].江海纵横,2011(3).

[2]葛明顺,冯晓群.开展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的实践[J].科协论坛,2011(8).

[3]李爱平,张沪寅,丁红莉.从学术型硕士到专业型硕士的教学改革探索[J].信息与电脑,2011(6).

[4]敖永胜.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

猜你喜欢
工作站硕士院士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院士寄语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戴尔Precision 5750移动工作站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德钧关爱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