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细菊,唐 杰
(湖北医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高校作为一个培育主体性和公共性或培育人性和交往理性的文学公共领域,是市民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教师的教学交往理性是指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活动情境中,以课程为中介并借助一定意义的语言符号,能够合规律、合目的与合规范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和对话。合理性的教学交往是学生素质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1]。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医学大学生是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现有的医学本科教育模式部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没有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完整体现出来,这对培养创新性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很不利[2]。基于此,本人就多年的医学本科教学经验,对医学本科教学教学交往理性的困境和出路作如下探讨:
1.教学交往关系异化。
交往是教学的基本特质和内在条件,交往是学生作为人的基本需要,是学生在教学条件下实现发展、获取医学知识的重要机制。由于教师对教学交往所蕴涵的深层意义及交往对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等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而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侧重于理论及经验积累的学科,教师习惯于将自己看作是教学交往的主体,而将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从而将本来是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异化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很自然地,医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会考虑学生的交往需要和交往意愿。偶尔的交流和互动,也只是教师自由的发挥,教师经验的介绍,虽有互动,却未必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融合。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作为法定的权威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自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我校本校医学生数量迅速增加,而师资相对不足,为提高知识的传授效率,教师们更重视与学生群体的教学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交往,从而限制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发展。
2.教学交往方式单一。
医学本科教育的特点是专业知识量庞大, 涉及人体结构、代谢、功能、健康与疾病的方方面面,专业分科繁多;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本科生学业更繁重。我国医学本科教育基本是采用五年制三段式,即基础、临床、实习三段,采用学科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主导思想上,严重的落在了医学专业亦即是生物医学知识的学习;在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上,基本上是采取以知识为中心、满堂灌的填鸭模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通过教师单方讲授尽可能将更多的医学知识传授给学生。目前基本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传授的知识量更是远超出原来的传统板书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穷于跟随不断切换的幻灯片,有时难免囫囵吞枣,难以理解繁多、深奥而枯燥的知识点,更难以有拓展思维的空间。由于教学交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也没有办法和每个学生轻松自如地交往,而学生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交往效果。
*通讯作者
3.教学交往权力集中,态度消极。
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活动的交往双方均是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精神实体,交往双方在交往机会上均等,权利和道德上平等[3]。由于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不同于发达国家,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前不需要获得理工本科学历,也不会经历淘汰筛选式学习,而是高中毕业通过高考后,根据志愿就有资格进入医学院校学习[4],而医学科学是一门相对较难和较枯燥的学科,医学本科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理论教学侧重于教师的满堂灌,学生被动记忆;从双方地位上看,教师构成单一主体,在教学交往实践中,仍有少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是法定的“权威”或“首席”,并且由于高校教师与学生在思想、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和需要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往往把教学交往当做向学生传输知识的工具造成交往权利集中。在实践教学由于多种原因偏重于教师演示,学生观摩,忽视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医学是一门逻辑性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由于连续多年的扩招,教学资源相对不足,而理论教学多采取一百多人的大班教学, 坐在后面的学生可能看不清投影, 也听不清老师的讲课, 而实验课用的标本和模型又相对不足, 一些学生由于得不到标本, 或多个学生面对一个病人, 而不去争取机会, 造成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被动。
1.重新认识教学交往的意义。
高校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医学本科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医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和临床课程是系统的、纵向联系的,医学生通过专业理论课学习后对人体各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的认识多半是一种被动的死记硬背,故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教学的首要任务。如果教师对教学交往所蕴涵的根本意义、交往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等问题认识不清,教师的教学交往理性便难以提升。传统的医学本科教学在系统理论学习阶段往往以大课堂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医学生主要通过听讲和记笔记进行学习,而老师既要面对医学生的听课效果,又要完成医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这样授课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如此培养出的医学人才多为“学院型”。如何将医学生培养成“实用型”医学人才,以适应医疗卫生工作对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良好的教学交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优质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还是教学意向的价值追寻。
2.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交往模式。
合理的教学交往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经过理性的思考和理解,在教学活动中的合理性的师生交往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态度上、认知方式上和行为习惯上的障碍。我们必须重新调整定位师生关系,建立互动的教学交往模式,以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在医学本科教学中引入并注重师生互动研讨学习方式,授课老师和医学生处于平等地位进行探讨,可充分发挥和谐的师生互动功能,并培养学生未来的医患平等意识。师生互动研讨学习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中心,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种在教学中注重互动研讨的方式符合医学本科生在学习医学理论课程中的心理特点。在本院的局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等基础课程及部分临床课程均成功开展了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教学模式,这种PBL教学模式是以师生平等互动交往为初衷的,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PBL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培养了学生的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分享各自的认知成果。故师生互动研讨学习能够加强学生的内在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内在激励来自学习的趣味、意义和挑战性,学生便能克服困难,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满足。
3.主动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建构。
医学科学本就是一门集各门学科之大成的博大精深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科学,是经验与实验科学的综合,实践性很强,我们的教师需要具备大量的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以及丰富的人文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交往理性,要求教师不但要熟知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与临床问题结合。并且医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迅速,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学习,时刻关注学科的发展和前沿,同时也对老师的综合素质、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教师需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建构自己与完善自己,具体包括对教学交往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实践与自我提升。由于教学交往主要是以课程教材为中介,教师需要深入而准确地理解和认识学科,深入而准确地理解和认识教学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处理、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策略及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何裕民.关于“好”的医学之思考[J].医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7):1-8.
[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 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31.
[4]何红媛,吴绍华,曾晓荣.一般本科医学院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0(8):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