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姣,吕立夏,蔡巧玲,徐国彤,郑加麟,2*
(1.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 200092;2.内布拉斯加医学中心,奥马哈 美国 68198-5870)
为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适应本学院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的需要,于2012年8月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前往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Nebraska Medical Center,UNMC)进行为期6个月的交流访问。主要进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观摩学习。
美国医学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授课的总体特点是教学目标明确、网络化应用程度高、授课教授专业知识扎实。以下就几个方面谈一下此次交流的感受。
对攻读医学博士的医学生来讲,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与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组织胚胎学整合在一起,构成名为“Cellular Process”的课程,在第一学年对学生进行集中授课,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4个学时基本都是理论授课,整个一门课程在一个半月内授完,课程的节奏快,信息量大。这种课程整合的最大优点在于内容衔接紧密,比如讲解完细胞的结构,接下来讲解细胞器内所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内容的连接性好,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这种课程整合还减少了不同学科之间有些内容的重复授课,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UNMC的友好院校,我们学院在2011年也进行了课程整合,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部分分子遗传学内容进行整合,设立名为“细胞的生物化学”的独立课程[1]。效果较为理想,但也存在不足,部分内容整合得不够紧密,也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同时也要看到,美国的医学生是已经获得学士学位,并且有了一定生物学基础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基础还是学习能力方面,中国的医学本科生与之还是存在差距的,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教学改革,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教学目标明确。对于医学生而言,主要是围绕临床应用这一教学目的,每一生物机制都联系其相应的临床应用,比如蛋白质结构异常导致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疯牛病和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DNA损伤修复异常可导致Lynch综合征和着色性干皮病;mRNA剪接异常可导致β地中海贫血的发病机制等,以及治疗和药物研发的靶点。这种模式对于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是大有裨益的,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将基础知识联系临床应用的思维模式,使基础和临床不脱节。
是此次交流学习印象颇深的一方面。美国的自动化程度高,整个课程的全部信息均网络化,学生可以通过帐号登录所选课程。登录课程后,可以看到课程的时间安排、大纲、讲义课件、主要课程负责人的联系方式、与该课程有关的各项通知、同时设有讨论区供学生和老师交流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中让人颇为新奇也受益最多的就是lecture recording,即每堂授课都会被录制并上传至网上,而且PPT和教师授课同步分开摄制,高保真地重现了上课的情景,非常利于课后的复习、学习和参考。尤其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复习和学习的工具。网络上与课程相关的所有信息均进行实时更新,通过登录网络就可以顺利地完成该课程的全部内容。
目前国内院校的网络化程度也相当普及,但在某些程度上还不够充分[2],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使学生通过网络掌握课程的大量信息,尤其在通知通告和问题讨论方面,可以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材方面,与国内学生使用教科书不同,在课程开始前,所有授课教师上交各自的授课内容,然后相关负责人进行集中打印,最后学生拿到的是一摞打印好的讲义搞,而且内容与教师的授课课件基本一致。同时每位授课教师会在讲义的开头或结尾附上相关的参考书或文献便于学生自学。这种教材使用最大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利于学生在讲义上做笔记(授课内容和讲义一致,利于学生听课的连贯性);另一方面利于知识的更新,授课教授在上交讲义前可以根据各自领域的发展给出最前沿的信息。虽然这种教材的使用方式不能堪称完美,但值得借鉴,对国内一些过时的教材进行及时的更新;授课时尽量保证授课内容与讲义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利于课后的回顾和复习。
无论从考核形式还是考核内容上来看,都比较灵活多样。考核形式上,整个学期的内容考核分成2次笔试完成,对于博士研究生还有口述的考核形式。对于大信息量的集中授课来说,这种阶段性考试可以减轻学生复习的压力。口述的考核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比较真实的反应学生的看法和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在我们今后的学生考核中加以应用。考核内容以简答题和单选题为主,没有名词解释,不直接给出考核内容,而多是以某一科学现象或科学问题为例,要求阐述其相关的机制或解决方法。主要考核学生的理解力和融会贯通能力,值得借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每道考题的前面除了有分值以外,还有出题教授的名字。学生可以在成绩出来之后对于分数与相应的出题教师进行讨论。国内也允许学生对于成绩进行查证,但通常没有给出出题教师的信息。美国在这方面无疑给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度。
美国教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对自己的研究领域造诣颇深,授课过程中能够将不同知识点的研究历史和最新的研究情况言简意赅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受益颇多。这种科研和教学的良好结合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授课中多多学习和应用。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教授的敬业精神,生化教研室的一位教授由于时间紧,有些内容没有授给学生,便通过课程录制系统在空教室中进行授课录制,然后发送到网上,这样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补充学习。
在学生方面,美国学生有一定的基本功,能力比较强,这当然和美国医学生都已经受过4年本科学习训练有关,但这种教育体制确实利于学生能够比较快地消化和吸收大量而复杂的医学课程内容。尽管网络上有大量的课程信息,美国学生仍然有高的课程出勤率,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学习医学的主动性和缴纳昂贵的学费有关,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用功性。
上面就作为访问学者期间,对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医学中心生物化学课程的交流学习进行了阐述,并与我们自身的生物化学教学进行了初步比较。美国是发达国家,硬件配套齐全,大到建筑、网络、自动化高效运转,小到桌椅安全舒适;整个课程一学期运转下来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这种健全的机制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的医学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历史背景,首先,我国各个地方的教育资源分配并不均衡,多媒体和网络等自动化通讯的应用并没有全面普及,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拥有相对集优的资源,因此也激励我们教师充分利用资源来提高教学;在招生人数方面,我们遵循"精英"教育的理念,医学院的招生人数较少,大大提高了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效率,实现了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 和生命科学综合实验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同时也要看到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背景和对医学的兴趣度都不一样,在教学实践中也要因地制宜;在教材使用方面,由于大学生都是从传统的中学教育走出来,对于教材还是有一定的依赖,因此在生物化学的学习中还是建议为学生提供指定教材作为主要学习资料,同时教师也要不断灌输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相关书籍的意识;在考核方面,这几年对于医学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的考试,我们一直在摸索尝试,尽量多样化,通过随堂测验,形成性考试和参照美国职业医师的考试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最为重要的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意识和水平要不断的提高,在实践中不断的累积,中国的医学教育在近几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相信中国的医学同样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1]吕立夏,李 姣,邵志华,等.生命科学整合课程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4):79-80.
[2]孙设宗,卢方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