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芬
(青田县中医医院,浙江青田323900)
●医学研究
应用吡格列酮后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作用与预后情况探讨
张素芬
(青田县中医医院,浙江青田323900)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应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对血糖的控制作用与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测量所有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P-选择素和OXLDL水平,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吡格列酮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和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吡格列酮组患者的P-选择素、OX-LDL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吡格列酮应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有效降低胰岛素抵抗,血糖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不同程度的降低预后危险因子P-选择素和OX-LDL水平。
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吡格列酮
糖尿病病情迁延不愈可导致大血管病变,诱发动脉粥样硬化,使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猝死的概率增加。如何有效的控制血糖和降低预后危险因子水平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关键[1]。笔者通过对2012年2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新型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对该类疾病的治疗效果,以期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1.一般资料。2012年2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吡格列酮组男28例,女26例,年龄39-64岁,平均(54.38±5.62)岁,病程2-13年,平均(5.86±2.67)年,所有患者都合并高血糖和高血脂,合并高血压44例;对照组男27例,女27例,年龄38-64岁,平均(54.02±5.74)岁,病程2-12年,平均(5.56±2.73)年,所有患者都合并高血糖和高血脂,合并高血压43例。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符合1980年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病专业组制订的标准。所选患者治疗前使用磺脲类或双胍类降糖、他汀类调血脂和转化酶抑制药、钙拮抗药等降压。排除标准:严重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患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药物禁忌症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患者根据治疗前患者使用的磺脲类或双胍类降糖药物、他汀类调血脂药物和转化酶抑制药、钙拮抗药等降压药物的临床效果,合理选择治疗后降糖药物、调脂药物和降压药物。吡格列酮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使用盐酸吡格列酮分散片,2片/d,1次/d,早餐后口服,疗程为3个月。
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使用HF-2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使用碘[125I]胰岛素放射免疫试剂盒检测空腹胰岛素水平,P-选择素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分别使用P-选择素酶联免疫试剂盒和OX-LDL酶联免疫试剂盒进行检测。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22.5。
3.统计学处理。临床数据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的表示和处理分别使用(±s)和t检验,0.05为设置的检验水平,P<0.05表示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血糖控制。吡格列酮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和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控制情况如下(见表1)。
2.影响预后的相关因子水平。吡格列酮能不同程度的降低P-选择素和OX-LDL水平,吡格列酮组患者的P-选择素、OX-LDL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影响预后的相关因子水平如下(见表2)。
3.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吡格列酮组恶心4例,头疼2例,对照组恶心3例,头疼3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的重要代表,主要是通过对过氧化物增殖活化受体的激动而发挥作用,其主要的作用机理:(1)通过对抗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C的激活作用,使肌肉、脂肪组织、肝脏等部位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使糖脂代谢恢复正常[2];(2)抗动脉粥样硬化:使游离脂肪酸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3)抗氧化作用,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4)能降低P-选择素、OXLDL等影响预后的危险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4]。
梁茜等[4]研究认为吡格列酮能有效降低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水平,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得到减少。OX-LDL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形成大量的泡沫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能趋化单核细胞在动脉硬化病灶聚集,其是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中吡格列酮组患者的P-选择素、OX-LDL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吡格列酮能显著降低P-选择素和OX-LDL,有利于减少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心血管事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1]赵永才,李新胜,钱红霞,等.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硬化和黏附分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1):60-62.
[2]吴豫梅,林 霖,石 峰,等.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5(7):26-28.
[3]张冬梅,冯 波.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血糖控制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J].上海医学,2009,32(5):421-423.
[4]梁 茜,杨希立,梅百强.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及其预后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7):3216-3218.
R587.1
A
1002-1701(2014)06-0119-02
2013-10
张素芬,女,本科,主管药师。
10.3969/j.issn.1002-1701.2014.0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