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审稿标准一致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2014-02-05 14:12孔爱英黄思敏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审稿人稿件编辑部

■王 颖 孔爱英 朱 蓓 刘 伟 黄思敏

1)《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编辑部,北京西四环中路59号 100039;E-mail:wying1209@sohu.com

2)《解放军药学学报》编辑部,北京市丰台西路17号 100071;

3)《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编辑部,天津市和平区大理道1号 300050

审稿是对论文质量的全面审查和评价,是决定论文取舍和保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措施。我国科技期刊一般都采用“三审制”,即编辑初审、专家外审、主编终审,以减少审稿偏倚,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但很多作者、外审专家和编辑都感觉审稿质量不尽如人意,特别对审稿标准一致性问题颇有微词。目前很多文献就审稿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但对大多数非顶级科技期刊来说,优质稿源不足,来稿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编辑部结合内审意见、审稿专家评审意见进行取舍,尽量保持审稿标准一致。本文拟对编辑、外审专家和作者反映的审稿标准不一致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审稿质量控制,提高审稿标准一致性的措施。

1 关于审稿标准不一致问题的反映

1.1 作者的反映

论文作者几乎都有过被退稿的经历。有经验的作者投稿前会将自己的论文与拟投期刊的刊发范围、栏目和相似论文的水平进行比对[1],对论文录用比较有信心,若无充分理由而退稿,作者会认为审稿不公。

1.2 外审专家的反映

实际工作中我们碰到过审稿专家给出了“请编辑部根据来稿量酌定是否录用”这样模棱两可的结论,也有不同专家对同一篇稿件给出截然相反结论的情况。笔者随机调查了《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年已刊发的20篇论文,对比了两位审稿专家的意见,发现完全相同的不多,其中有2篇论文的审稿专家的处理意见完全相反。

2 影响审稿标准一致性的重要因素分析

审稿环节多,影响审稿标准一致性的主客观因素很多,以下几方面应该特别引起重视。

2.1 审稿人的治学态度存在差异

编辑部初审是审稿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但面对大量来稿,有些编辑不自觉地采取了经验式和简单化的操作方式[2]。如编辑对经常投稿的作者水平有了印象,就会习惯性地肯定或否定他们的论文;有些编辑则借助作者单位、学历、职称、职位、基金资助等信息判定论文的质量。这种经验式审稿往往会阻碍编辑发现具有创新意义和价值的稿件[3]。

审稿专家是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把关人。审稿专家科研任务多,且担任行政职务和较多社会兼职,无暇审稿,有时会委托他人审稿,而这些代审稿人往往不熟悉期刊情况、学术水平和审稿经验不足,对稿件质量把握不准[4]。另外,碰到写作方面存在问题、学术观点未能很好呈现出来的稿件,审稿人容易产生烦躁心理,可能会随便下个“质量不高”的判断[5]。如果审稿人与作者研究方向相同,存在利益冲突,审稿意见常常具有“批判性”[6];如果是关系稿,则避而不谈稿件中存在的问题。

2.2 审稿人的学识水平存在差异

判断稿件的学术质量,要求审稿人全面掌握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7]。但有些编辑长期脱离科研一线,不注意跟踪学习,不了解来稿所属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难以从学术角度评判稿件。而且多数编辑部人手少,新编辑未经培训、还不具备相应资格就匆匆上岗、承担审稿工作,审稿失准也不可避免。

外审专家的学科背景、研究经历不同,研究方向各有侧重,对本学科发展情况的掌握也有差异,因此对稿件质量的判断不可能总是一致。本文调查的20篇论文中,仅有5篇的两份评议完全一致。

2.3 审稿标准本身具有复杂性

评审论文内容和价值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8]。一项调查表明,69.6%的审稿专家有时感觉难以把握学术尺度[9]。首先,审稿所依据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如学术标准就有创新性标准、科学性标准等。实际工作中,编辑部从未明确规定各指标的优先顺序或权重,审稿人从不同角度或立场审视论文,其结果自然难以统一[7]。其次,审稿标准也随着学科深入发展而变化。如研究对象发展初期,论文以理论探讨为主;发展到一定阶段,相关理论基本成熟,此时对相关工作有借鉴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的论文更容易得到审稿人的青睐。再次,论文学术水平有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之分。一些审稿专家同时为若干不同层次和学术水平的期刊审稿,他们感到不容易准确把握不同期刊的评审尺度[9]。一般学术期刊如果都采用与国内外顶级期刊同样的审查标准,就可能面临退稿率偏高、无稿可用的窘境。

2.4 编辑部与审稿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一些编辑部遴选评审专家时,未做充分调研,不掌握对入选专家研究水平、是否在科研一线、研究方向有无变化等情况,导致专家对送审稿件涉及领域不甚了解,难以发现稿件中的创新或失误等[10]。

编辑部送审稿件时,没有向专家宣讲审稿制度、要求以及标准尺度的把握,而审稿专家对期刊、期刊作者群和不同时期的稿源状况、期刊运作状态等情况的了解又是有限的。在这种状态下,审稿专家只能就某一篇论文发表自己有限的看法,很难从整体上做出录用与否的结论[11]。另外,有些编辑部提供评审表是商用网络投稿平台统一设计的,项目和评价等级过于简单,专家的审稿意见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来,可能误导主编终审。

3 对策

3.1 提高编辑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编辑部应重视编辑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让编辑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能自觉破除思维定势,排除非理性思维的干扰[2],不被基金项目、高资历高学衔者等“信号”所迷惑,也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技术操作或将责任推给外审专家,丧失了编辑的主体性。

编辑应该加强相关业务学习和研究,提高学识水平和审稿能力。第一,广泛阅读本学科书刊和参加相关学术交流活动,跟踪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向,积极拓展学术眼界,提高认识能力,练就一双敏锐的“慧眼”,既能发现论文的价值和闪光点,也能够一眼识破徒有其表的学术“泡沫”[2];第二,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提高科研设计和实施能力,从而能深入了解论文的研究思路、准确地判断论文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第三,新编辑要善于向审稿专家学习,透过审稿意见了解学术前沿,并总结归纳稿件中常见的问题,提高判断力和审稿能力。

3.2 优化审稿流程、强化规范管理

编辑部还应优化审稿流程,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减少审稿偏倚。

一是增加作者自审环节[12]。借鉴查新委托的作法,设计自审清单,请作者比照以往的研究后陈述本研究的创新点、选题的理论研究价值或应用价值;同时将写作、图表制作的要求和参考文献著录标准公布于网上,便于作者自查研究方法和思路是否清晰、结构层次是否清晰、重点是否突出、图表设计是否合理、行文是否流畅、参考文献标注是否规范等问题,帮助作者了解期刊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稿件质量。

二是增加初审退修环节。作者来稿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即使是专家的手笔,也难免纰漏与错讹。初审编辑作为第一读者,比较容易发现作者自己难以发现的问题,也更熟悉编排规范,初审编辑提出修改建议,督促作者提高稿件的成熟度,有助于审稿人对其学术价值做出恰当的评判[13]。

三是严格执行双盲审稿和一稿两审制度。双盲审稿较单盲审稿,能有效避免利益冲突和人情的影响;较公开审稿,不增加编辑部和审稿人的负担,更易于操作。一稿送两位专家审阅,也有助于发现问题和减少审稿偏倚。

四是通过终审纠正偏倚。终审定稿是主编在初审和外审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对稿件取舍做最后的决定。在终审阶段,主编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统一标准,调整和平衡不同的审稿意见,妥善处理有争议的稿件,并考虑期刊定位、栏目设置、发展方向、稿源状况等因素,特别是稿件修改的难易程度,进行整体控制,实现相对公平、公正。

五是通过编辑部例会统一认识。稿件交叉校对期间,有些编辑会对个别稿件的录用提出异议。因此,编辑部应坚持每期刊后召开例会,把存有异议的稿件提出来进行讨论,进一步统一认识和审稿标准;同时也可以请主编或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分析审稿失误的原因,交流审稿的体会,帮助年轻编辑提高审稿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初审环节的偏倚。

六是建立退稿反馈和复议制度。目前我国有很多学术期刊漠视作者的需求,退稿理由千篇一律,或根本没有退稿理由。我们应坚持将审稿意见反馈给未录用稿件的作者,并建立复议制度,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

3.3 减少编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一是信息输入。首先,编辑部要打开视野,跳出本机构、本地区和本刊作者群,通过文献数据库检索和参加学术会议等途径广泛了解本学科领域活跃的专家学者,扩大本刊审稿专家队伍,使选择审稿专家时有更多的余地。其次,要定期通过文献检索分析专家的研究成果和发表论文了解其研究方向,并分析其活跃程度或直接询问专家是否担任行政职务、社会学术兼职,以确保把论文送给既有时间又“专业对口”的专家。

二是信息输出。审稿专家不了解期刊,审稿就存在盲目性。编辑部不仅要向审稿人赠阅期刊,还可利用网站和召开编委会之机介绍本刊审稿制度和原则,送审时附上审稿指南,介绍本刊在同类期刊中的地位、所刊发论文的学术水平、稿源情况、栏目设置和论文评判原则等,以便其把握本刊论文的学术水平,使其在审稿中采用相应或略高于该刊水平的学术评判标准。编辑部还可以结合审稿和编辑工作实践反映出来的问题,请审稿专家参与共同编制外审审稿单[14],引导审稿,减少审稿中的疏漏。外审审稿单包括内容审查和形式审查两部分,内容审查是对选题意义、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审查,应在外审阶段予以突出;形式审查内容包括篇幅、层次结构、图表运用、参考文献等。调查项目中适合作等级评价的,等级划分为4级为宜,不适合作等级评价的,则提供尽量多的选项,便于审稿专家操作,也便于主编逐项比对和进行综合分析;在等级或选项后面还应留有空白,以便专家进一步指明稿件中的具体问题和提出修改建议。

三是信息互动。编辑部可利用网络投稿平台搭建一个编审交流平台。如初审编辑发现问题但又不能确认时,可以请审稿专家在审稿时给予重点关注或解答[15]。当专家对送审稿件存在疑问时,能够有一个途径与编辑部沟通,避免出现因误解或信息不足而造成审稿失准[10];编辑部也可以把终审结论,特别是与该审稿人意见不一致的结论,或作者的意见反馈给审稿人,既表示对审稿人的尊重,也有助于审稿人进一步了解本刊,提高审稿质量。

1 王颖,刘伟,黄思敏等.医学图书情报学论文写作和发表.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5):74-80

2 胡菲.高校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制度调查与分析.科技与出版,2012(9):117-120

3 李本红.编辑审稿中的非学术因素及排除之策.河北学刊,2012,32(4):194-197

4 何菊玲.编辑审稿过程中出现认知偏差的心理因素分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54(4):504-508

5 贾贤,黄冬华,蒋伟等.影响科技期刊专家审稿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编辑学报,2012,24(3):256-257

6 张冰.审稿人非理性行为的表现及期刊的对策.编辑学报,2007,19(4):251-253

7 陈斌.专家审稿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2):312-313

8 陶万辉.审稿的程序及其标准的分层设计.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1,(4):62-64

9 降小宁.学术期刊编辑审稿的思维定势.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5):46-48,61

10 赖君荣,李利军.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如何提升审稿质量.科技与出版,2008,(11):31-33

11 王华生.学术稿件专家外审存在的问题与编辑控制.中国出版,2012,(14):14-17

12 韩志伟.关于开展作者自审的探讨.编辑学报,2013,25(4):315-317

13 宫福满.科技期刊提高专家审稿质量的编辑措施.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4):428-430

14 Duchesne S,Jannin P.Proposing a Manuscript Peer-Review Checklist.NeuroImage,2008,(39):1783-1787

15 陆宜新.学术期刊编辑在审稿过程中的作为.编辑学报,2013,25(4):352-353

猜你喜欢
审稿人稿件编辑部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电源技术》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2020年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优秀审稿人
特约审稿人遴选通知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2018年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优秀审稿人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