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绿色课堂 提升语文素养

2014-02-05 14:11
职教通讯 2014年14期
关键词:教者传统节日中华文化

徐 智

绿色,本是环保概念,其核心内容包括纯天然和可持续发展。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绿色成了希望的代名词;在食品安全遭遇严重质疑的当下,绿色成了信赖的代名词。作为教者,也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带来希望,令人信赖,充满和谐氛围的绿色课堂。绿色课堂是褪除教学中功利的外衣,纯粹为了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可持续学习能力为目标的课堂。绿色是鲜活的,充满生机的,绿色课堂就是尊重鲜活的生命,鲜活的思想,培养充满生机,个性张扬,富有创造力的学习个体。

高职的语文课堂相对宽松,教者无需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踯躅前行,学生亦可在文海中尽情徜徉。近几年,高职语文的地位忽轻忽重,使众多语文教师在教改之路的探索中患得患失,很难形成自身特色。好在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已形成这样的共识:培养品行端正、人格健全、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是高职校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那么教者应该创设怎样的绿色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索。

一、播种绿色的文化种子,培养学生中华文化传承意识

中华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民族精神与智慧的集中体现,经过时间的荡涤,岁月的洗礼,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身魅力的重要名片之一,同时,它也是国人之灵魂,之根本。了解中华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文化渗透于方方面面,只要有心,会发现其随处可见,并在无声无息地影响人的思想,指导人的行为,提升人的素养。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外国文化、当代快餐文化等冲击较为严重,想要让中华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必须在心中种下一颗热爱文化的绿色种子,并小心呵护培育其发芽、生长、直至枝繁叶茂。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应成为绿色语文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课堂不仅局限于教室,还应在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下,将课堂延伸至家庭、社会中。

(一)重视传统节日,感悟文化内涵

经历了端午节成了他国的文化遗产,我国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可是大多数高职生,对传统节日的意义与文化内涵并不十分了解,而对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他们却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其实,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者可以通过资料查找、活动参与、体会交流等方式使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中的文化意义并将其内化。清明时的祭祖,使学生感受“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伤感,体悟到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增强寻根意识,或是至野外踏青放风筝,体会古人“趁着东风放纸鸢”的乐趣;端午到来时闻着粽叶香,去领会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的爱国情怀;中秋时望月赏菊,吟唱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感悟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和政治理想未能实现的怅然失意……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各自的特色与内涵,通过这些形式,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意义深远。

(二)浸润经典名篇,品味文化大餐

经典名篇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古人生活的一幅幅画面,听到了先哲们在所处时代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呼声,读到了文人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襟。经典名著是探索中华文化的辉煌通道,教者应鼓励学生沿着这条通道,去和古人展开对话,了解古人思想,传承古代文化。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研讨会,介绍所读的名著及阅读感悟,既可让学生进行思想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亦可让老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从而进行有效引导。

(三)利用课本资源,进行点滴渗透

教材也是培养文化传承意识的重要载体,但其中的文化知识是散乱的,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因此,在教学时教者需用心发掘,将其中的闪光之处进行渗透,学生领悟并认同,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读《愚公移山》时,会为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读《岳阳楼记》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令人敬佩;读《师说》时,韩愈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求师态度使人赞叹。教材中除了能读出令人受益无穷的精神文化,还可学到古代的礼仪文化,如《鸿门宴》中,从项羽宴请刘邦时座次安排,能知道当时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更次,西向最末。诸如此类,教材中还有许多,细细咀嚼,定能让学生受益颇丰。

二、扎根绿色健康的土壤,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

优秀的中华文化,造就了一代代坚强隐忍、善良求真的炎黄子孙。在语文课堂这块育人阵地上,应给学生提供丰厚而健康的绿色土壤,以助其养成健全人格。现在的高职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众星捧月的日子使他们骄横,唯我独尊。可是初中时成绩不理想又成了父母老师批评指责的对象,使之内心有些自卑,对自己不太满意,往往会出现叛逆、自私、脆弱、自控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打架、早恋、自杀等现象也常见诸报端。这个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型阶段,一旦引导不好,会影响其终身。因而,教师的任务任重道远,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使其承担了更为艰巨的责任。

教学中可以通过美文的阅读,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其感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自然清新,领略“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纯洁美好;可以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体会亲情、友情的可贵,体会生命的可贵,做个重情重义,学会珍惜,学会感恩的人;可以回到作者所处年代,感悟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培养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可以随着作者游览天下,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及其对人类的恩赐,从而感恩自然,关注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因此,要培养个性健全,人文素养较高的职校生,必须扎根语文课堂这块绿色的土壤,这样才能抵制社会不良风气,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给思维插上绿色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社会是个充满个性的社会,需要有特点、善思考的人才。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者应该给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学生拓宽视野,为思维插上翅膀,培养创新能力。(1)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作品的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在阅读中学生的感悟也会存在个性差异,这些个性差异就是个性化阅读,课堂上应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见解,并接受他人的评判;(2)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发挥自主作用。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是在积极思考的前提下,教者引导,师生讨论,最终使学生明达,在互动中欣赏学生新颖的观点,培养其创新意识。

四、营造绿色的沟通氛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绿色的语文课堂,绝不是教者滔滔不绝,学生正襟危坐,而应以学生自主表达为主。准确得体的表达无疑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教者应多创造机会,营造平等宽松的沟通环境,让学生从敢说到能说再到会说,循序渐进地培养口语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绿色语文课堂上不容忽视的内容。

总之,为了让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课堂应该秉承绿色理念,利用绿色资源,创设宽松自主的环境,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欸乃一声山水绿”,相信不久的将来,在语文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美好河山的碧绿丛林间,定会有一朵朵色彩艳丽,活力四射的小花点缀其中。

猜你喜欢
教者传统节日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