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发育逻辑及其建设原则

2014-02-05 13:22谷中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人口要素空间

胡 佩,谷中原

(1.湖南女子学院 会计系,湖南 长沙 410003;2.中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农村社区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社区形式,是城市社区的母体。简单地说,农村社区是在乡域占有特定地理空间的、以农业为根本产业的、由农村居民构成并通过互动方式形成稳定依赖关系的生活共同体。该定义说明:第一,农村社区具有地域性,是农村居民生活的地理空间。第二,农村社区是以农业为根本产业的社区。第三,农村社区的界限在乡域层面,不能把其界限扩大到县域层面,因为一是农村人习惯将县府所在地称为城,把乡府所在地称为乡;二是县城里的职业和社会运行模式都与城市社区没有本质差别,而乡镇治所除几十个乡镇干部做管理工作外,其他居民基本上都从事农业,而且乡镇干部的社会行为模式必须与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协调一致;三是我国政府在1963年就规定县政府所在地不属于农村。这样界定农村社区,既强调了农村社区的地域性,也突出了农村社区的功能性,还能与国家在农村地区建设社区治理模式的实践要求保持一致,使农村社区概念具有明显的实践性。

一、农村社区的发育逻辑

农村社区发育逻辑是农村社区要素不断增加并逐步结构化的过程。从农村社区要素发育史角度看,地球上任何一个农村社区,都先有一个自然地理空间,然后才出现在自然地理空间中生活的人群。自然地理空间是处于地球某个具体位置上的,由气候、地形、河流和水域、耕地、山林、草地、空地、地下矿藏等自然要素构成的现实物理空间。任何农村社区的自然地理空间都是由这些自然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和形成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生活在农村自然地理空间的人群构成农村社区人口。农村社区人口是农村社区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构成、人口繁衍、人口负担率、人口分布、人口流动等元素的总称。为了更好地生活,在农村自然地理空间里生活的人群渐渐学会劳动,直至学会食物生产、农业生产,形成农业经济。食物生产或农业生产是农村社区人群利用自然地理空间里的各种有用资源、手段、方法,使各种生物体按照自身需要发生量变、质变、结构变化和经营场位变化,从而创造劳动价值和各种食物产品,获得劳动收入的生产活动和生产部门。世界各地的农村先民祖祖辈辈在自然地理空间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这种人类历史上最早形成的文化就是农村社区文化。农村社区文化是农业生产者在生活其中的自然地理空间里,从事食物生产或农业生产以及生活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满足食物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各种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文明结晶。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空间、农村人口、食物生产(农业生产)、农村文化是农村社区的原初要素。从它们出现的时间看,农村社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形成了,可以追溯到地球形成的时代。农村人口这一要素出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以后、农村社区形成以前,可以说,正是有原始人类的活动和定居才形成农村社区。农村人口形成的最早时间可以追溯到170万年前。农业生产的最早形态是原始农业,这是原始人用最原始最简单的生产工具和方法种植粮食作物和饲养动物的生产行为,正因粮食作物需在特定地理环境和固定地区生长成熟,致使原始人须在收割作物区生活下来,才能按时收割成熟庄稼,由此形成农村社区的原始形态——收割社区。其出现时间可确定为1万年前。至于原始人的食物生产时间更早,可以上溯到原始人的采集和游猎时代。农村文化这一要素是伴随原始人的食物生产、农业生产、祭祀活动、婚姻生活等氏族部落活动的出现而出现的,而且随着它们的发展而发展,其形成时间比农业生产要素出现早。

自然地理空间、农村人口、农业生产、农村文化不仅是农村社区的原初要素而且也是基本要素。因为自然地理空间为农村社区提供活动场所和自然资源;农村人口为农村社区提供活动主体和劳动者;食物生产或农业生产为农村社区提供财富和生活资料;农业文化为农村社区提供活动秩序和文化资源。众所周知,活动场所、自然资源、活动主体和劳动者、生活资料、活动秩序和文化资源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的、最基本的、原发的构成要素。这说明这四大基本要素具有根基性。不仅如此,它们永远伴随农村社区而存在和永远保障农村社区而存在,是农村社区的根本标志,并自始至终地推动着农村社区发展。而且它们支撑农村社区发展的能力是不断提高的,因为农村社区的人口生产、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活动之间和谐运行是农村社区持续发展的客观基础,而农村人口、农业生产、自然地理空间恰恰就是提供这三大生产活动的母体;农村文化尤其是农村科技知识在农村社区发挥着乘数效应,与农村人口、农业生产、自然地理空间相结合,使它们产生更大的持续发展能量。这说明它们还具有恒存性和持续发展性。正是自然地理空间、农村人口、农业生产、农村文化的根基性、恒存性和持续发展性奠定了它们在农村社区的根基地位。

此外,自然地理空间、农村人口、农业生产、农村文化都具有以自己的特殊功能与其他要素保持联系并支持对方发展的特性,这个特性就叫互利性。以自然地理空间为评估目标来说,农村人口通过顺应自然和为动植物提供生命福利等途径保护自然地理空间、农业生产通过营造农业生态环境和实施亲自然的生产模式等途径保护自然地理空间、农村文化通过营造生态文化等途径保护自然地理空间;以农村人口为评估目标来说,自然地理空间为农村人口提供天然生活资料(氧气和水以及野生食物)和活动场所、农业生产为农村人口提供人工生活资料、农村文化为农村人口提供沟通的预设背景和精神食粮;以农业生产为评估目标来说,自然地理空间为农业生产提供自然资源、农村人口为农业生产提供人力资源、农村文化为农业生产提供文化资源;以农村文化为评估目标来说,自然地理空间为农村文化提供创作场景、农村人口为农村文化提供创造主体、农业生产为农村文化提供创造动力。自然地理空间、农村人口、农业生产、农村文化正是通过共生关系和互利机制进行自我结构化并协同发展,由此构成农村社区的基本形态。

随着历史的发展,农村社区居民为了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以自然地理空间、农村人口、农业生产、农村文化为物质支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造了其他社区新要素,如公共设施、交往方式、社会群体、社会管理、社会制度、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等;在自然地理空间要素上,增加自然地理空间利用与保护模式;在农村人口要素上,增加人口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在农业生产要素上,完善农业生产体系和增加非农产业;在农村文化要素上,增加乡土心理、社区精神等非常丰富的新文化内容。农村社区的这些新创要素和新增要素都是在自然地理空间、农村人口、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并因它们的结构化从而形成直接或间接的、稳定的、重复的、持续的联系,完善和丰富了农村社区的结构,形成内外层结合、上下层相依的协同运行的复杂系统;并随着它们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它们的改变而改变。在日益复杂的农村社区系统中,自然地理空间、农村人口、农业生产、农村文化是其基本要素、核心要素、母体要素,它们与农村社区共始终。而其他要素是派生的,不可能与农村社区共始终,有的要素在人类社会形态更替中会式微,直至消失。我们可以根据农村社区结构的发育过程,将最早出现并永远存在的并对农村社区的运行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支撑作用、在农村社区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的自然地理空间、农村人口、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四大基本要素称为农村社区的基柱要素;将农村社区中的晚生的、依赖四大基本要素而存在和发展的其他要素统称为农村社区的衍生要素。如上所述,农村社区结构发育是一个从基柱要素到衍生要素不断增加和丰富的过程。

二、农村社区建设原则

农村社区建设就是在行政村地理空间内,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民政部门的协调指导下,“村支两委”动员村民利用各种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村社区各构成要素进行建设的过程。鉴于农村社区发育规律是从基柱要素到衍生要素不断增加和丰富的过程以及基柱要素在农村社区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地位,我们应该遵循农村社区发育规律,确立优先建设基柱要素,次后建设衍生要素的农村社区建设基本原则。

就目前中国农村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而言,恰恰就是我们不注重对农村社区基柱要素的保护和建设,产生了严重农村社会问题。第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农村区域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土壤有机质减少、地表水毒化、某些物种灭绝、生物链断裂、自然景观被破坏、“三废”排放超过当地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降解能力。农村的生态危机导致土壤板结和产出率不断下降、饮用水短缺、空气中负氧离子减少、农业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危及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第二,农村人口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农村社区人口教育程度系数低、科技素质低、整体体质差和思想观念落后、流出地农业劳动力结构严重恶化、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留守问题突出。农村社区的人力资源危机导致人口流出地社区家庭空巢化、耕地荒废、农业科技难以推广普及、农业生产萎缩、农村社区公共事业主体缺位,危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第三,农业发展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大多数农村社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社区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商品生产、难以提高家庭农业生产率、严重缺乏农业扩大再生产资金、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村区域内部农产品市场未发育和外部农产品市场与农户生产脱节、农户农业生产利润少,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国农村社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弱、农户来自农业的增收很慢、农业现代化任务很艰巨。第四,农村文化发展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农村社区手艺无人继承、农村社区文化认同出现危机、原有文化价值体系以及社区记忆在消失、社区精神文化和内生规则的规范力在削弱、农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严重短缺、农村传统美德日渐淡隐、域外精神糟粕不断渗入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民间艺术进步缓慢、农村文化资源正在消失,农村社区难以发展文化产业。农村社区的文化危机制约着农民群体精神素质的提高、农村社区凝聚力的巩固以及农村社区运行的文化机制的崩溃。

所以,不管从权宜之计或是战略视角来讨论,我们都应该将农村社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农村人口、农业生产、农村文化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点,整合各方面的农村社区建设资源,有步骤、有计划地改善农村社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发农村社区的人力资源、发展农村社区的农业经济、繁荣农村社区的农村文化。切忌本末倒置地、主次不分地建设农村社区的构成要素。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城市郊区的农村社区,通过发展非农产业,社区经济已很发达,社区人口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出现了大批经济能人,只需要花精力建设社区生态环境和社区文化,同时开始建设农村社区的衍生要素。但不管是发达的农村社区或是落后的农村社区都应自始至终地关注和监控农村社区基柱要素的变化过程,要保证它们一直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其实,先建设农村社区的基柱要素,再建设农村社区的衍生要素,就能实现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承担社会责任的农村社区建设要求。因为自然地理空间、农村人口、农业生产、农村文化都是在具体的农村社区产生的,中国之大,可以说,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农业生产体系和乡村文化类型,真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只要立足本村本乡实际建设社区的自然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发展农业经济和乡土文化,就能达到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的建设要求。而且,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向城市社区和非农产业输送合格劳动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传承农村文化,是国家和社会赋予农村社区的神圣职责,所以,建设农村社区基柱要素,就能使农村社区发挥出特殊的社会功能,给国家和社会做出应尽的贡献和履行应有的义务。再说,在建设好农村基柱要素的基础上建设衍生要素,就是分步骤有计划地全面建设农村社区,也是科学地建设农村社区,因为按照该原则建设农村社区符合农村社区结构发育规律,体现了轻重缓急和将上层要素建立在基层要素基础上的科学方法论。由于自然生态环境、人力资源、粮食和食品、文化资源都是人类社会和城乡社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也是农村社区结构的内涵要素,同时又因农村社区基柱要素具有持续发展性,所以,建设好农村社区的基柱要素,就能意味着为农村社区走上内源和持续发展轨道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结 语

农村社区是在乡域占有特定地理空间的、以农业为根本产业的、由农村居民构成并通过互动方式形成稳定依赖关系的生活共同体。从演化角度看,农村社区是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而出现的,并随着农业生产体系的发展而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工业社会,农村社区演绎出了生态空间、人口因素、农业生产、农耕文化等基柱要素逐步繁育,公共设施、社区组织、社区教育、社区保障、社区制度、社区治安等衍生要素不断增多的自然发育逻辑。农村社区的发育逻辑和基柱要素在农村社区中处于基础地位和核心地位的基本事实,决定我们应该确立优先建设基柱要素,次后建设衍生要素的农村社区建设原则。按照这个建设原则,各地农村社区应该因地制宜地、突出本土特色地制定农村社区建设方案,先建设好域内的生态环境、开发社区人力资源、发展社区农业经济、繁荣农耕文化;然后建设社区的公共设施、社区组织、社区教育、社区保障、社区制度、社区治安等衍生要素,切忌本末倒置地、不分主次地选择一些非重要性要素进行建设,使农村社区走上全面、内源、持续、科学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谷中原.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宝锋.社区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4]侯玉兰,侯亚非.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5]同春芬,党晓虹,王书明.农村社区管理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6]孙秋云,曹志刚.社区与社区建设八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7]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8]于显洋.社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人口要素空间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