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星
杭剧,别名武林调,形成时期为清末,形成地点浙江杭州,所唱腔调:平板、大陆板、游魂调等。流布地区:浙江杭州。[1]2005年5月,杭剧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杭剧起源于宣卷,据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记载:“宣卷,曲艺曲种,江浙等地称和尚或信徒宣讲宝卷为 ‘宣卷’”。“宝卷渊源于唐代的 ‘俗讲’、宋代的 ‘谈经’。”我国最早的宝卷相传是宋代流传在杭州的 《香山宝卷》。据 《武林旧事》 《都城纪胜》等文献记载,南宋时杭州已有 “谈经”等宣讲经典的宗教活动,明清以后,以 “宣卷”形式广泛流行于江浙一带。[2]杭剧的起源,据老艺人回忆,清末时期,杭州织绸机坊工人裘逢春很喜欢读宝卷,常在机坊哼唱宝卷故事,渐渐传播开来,便形成了一种以娱乐为目的的宣卷活动。当时裘逢春、同庆、彩葵、阿五等织绸工人都是较有名的宝卷说唱爱好者。
初始,这种宣卷活动形式十分简单,曲调只有“念佛调”一种,用木鱼击打节奏,词句也非常通俗,内容颇具生活性和娱乐性,大都是说唱家庭儿女婚姻琐事,或劝人行善积德的故事。因此,这种宣卷活动易被听者接受也易学唱。一个时期,不仅在寺庙里流行 “木鱼宣卷”,后来杭城的富商士绅做寿、婴儿弥月、逢年过节时,也请说唱宝卷的来渲染气氛。在逐渐演变和传播过程中,慢慢加入了杭州的方言和民间传说等杭州本土元素,从而发展成为 “杭州宣卷”。一些宣卷爱好者也受利益驱使弃工从艺,成为职业宣卷艺人。演出的形式也逐渐正规,成为独特的杭州民间说唱形式。
20世纪20年代初,杭州经济兴盛,催生了杭剧的发展。1923年,杭州仁和路开办了大世界游艺场,引来各路戏班轮番演出。爱好宣卷的裘逢春等人,发现扬州戏深受观众欢迎,一时轰动杭城。受此启发,他们认为宣卷也可以采用扬州戏的表演方式搬上舞台。于是,裘逢春发起组织了第一个班社民乐社,将坐唱形式的宣卷搬上舞台。1924年在杭州大世界游艺场首演 《卖油郎独占花魁》,曲调除原有的宣卷调之外,还采用了扬州戏的 [梳妆台],并加入了胡琴、三弦、小锣、鼓板等乐器伴奏,被人们称为 “化妆宣卷”,因杭州古称 “武林”,俗称 “武林班”,这就是杭剧的雏形。
1925年起,杭剧班社逐渐兴盛,出现了 “同乐社”“元元班”“德记舞台”等戏班。一些有见解的老艺人意识到,杭剧不能一味模仿京剧、扬剧,应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唱腔上,艺人蒋宝儿以 [满江红]为基础,吸收 [游魂调][宣卷调]成分,衍化成基本唱腔 [大陆板];将原有的 [宣卷调]发展成 [大经调][小经调]唱腔;将扬州清曲 [梳妆台]衍化成 [平板]唱腔;同时吸收 [卖花线][五更十番][手扶栏杆][哭小郎]等民间小曲,形成了具有高亢激昂、自然流畅风格的杭剧基本唱腔。在伴奏乐器上,乐师金小龙将主胡加以改进,使其发音柔和,运用连续顿弓的伴奏方法,使音乐形成了粗犷的风格;另一乐师王宝元与金小龙配合默契,运用小三弦以长音滚奏的方式,烘托主胡的顿弓效果,使杭剧的唱腔伴奏独具特色。
1926年起是杭剧发展的鼎盛时期。演员中加入了女子,传播范围扩大到江浙沪三地。逐渐出名的有杨文英、徐美英、吴菊英、绿牡丹,人称 “三英一牡丹”,另还有俞少泉、陈剑豪等老生演员。上海百代、丽歌、胜利三家唱片公司争相录制唱片。随着戏班的逐渐发展,表演形式分成了 “平台”与 “高台”两种: “平台”为曲艺表演, “高台”为戏曲表演。
1929年和1932年,杭剧两次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禁演,杭剧剧社被迫解散。1934年7月,杭剧艺人傅智芳组织在杭州的艺人一百余人同当时政府交涉斗争,政府才允许杭剧再次高台演出。1934年,傅智芳等人组织了 “杭绍春秋社”,正式将 “高台”表演称为 “杭剧”,将 “平台”表演称为 “杭曲”。
1937年,日军南侵,杭州沦陷,老艺人们四处逃难,纷纷放弃说唱,改从他业,杭剧艺术陷入低谷。
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仅存杭州的春秋杭剧团、流落到江苏宜兴的群谊杭剧团和宁波杭剧团三个民间剧团。1957年,人民政府整顿剧团,群谊杭剧团与春秋杭剧团合并为杭州杭剧团。
1961年,杭州市政府提出抢救和振兴杭剧,将最强的编导、舞美、作曲、青年演员、演奏员等调入杭剧团,请回民间老艺人,记谱录音,整理书目,培训演员,创编新剧,对杭剧进行全面改革。在唱腔上,将杭曲唱腔与杭滩唱腔结合发展:高亢激昂时运用杭曲唱腔,柔和抒情时运用杭滩唱腔。在伴奏乐器上,增加了杭滩伴奏乐器笛、箫、笙、管、古筝、扬琴等,丰富了杭剧伴奏音乐色彩。排练演出了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大型历史剧目 《银瓶》,又将昆剧 《李慧娘》移植改编成杭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田汉、周贻白、苏堃、顾仲彝等专家的充分肯定。老艺人们纷纷感叹,“杭剧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1966年,极左运动开始,1968年杭州杭剧团被迫撤销。1973年成立的 “杭剧改革组”由于人员编制少,无法实践演出,名为团体实则空巢。之后一会儿附属群众艺术馆,一会儿附属越剧团,后来又归了曲艺团,最后跟着曲艺团一起并入杭州滑稽艺术剧院。至此,能够独立演出杭剧的团体已荡然无存。
通过走访尚健在的老艺人和仍在演出杭剧的一些社团,笔者对杭剧的现状进行了梳理。
目前,杭剧浙江省级传承人有4人:章驷群、陈谊君、汪谊华、王与昌,杭州市级传承人1人:章水详。
章驷群,2007年被评为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男,出生于1942年,1958年进杭州杭剧团跟随卢影湘、段小云、王少庭、王幼庭、尚荣芳、俞少泉等老师学习继承杭剧唱腔和表演。在杭州杭剧团期间,多次担任大戏中的主要角色,如 《银瓶》中的大名伯、《李彗娘》中的贾似道、《雷锋》中的县委书记、《年青的一代》中的林坚。2006年杭州市新剧目汇演排练演出杭剧现代戏专场获 “优秀导演奖”。
陈谊君,2007年被评为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女,1939年生于苏州,1953年考进杭剧团当学员,师承胡文君学习小生,这一时期扮演的角色有 《宝莲灯》中的刘彦昌,《陆文龙》中的陆文龙等。1957年改学花旦,又向吴月英、沈佩新、筱莲英学习,扮演了 《宝莲灯》中的三圣母,《玉堂春》中的苏三等,获得多个奖项,受到田汉好评。
汪谊华,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女,1942年生于江苏宜兴,9岁进杭剧团学戏,13岁便登台演出 《梁山伯》中的梁山伯。1959年在全省青年演员比武大赛中荣获全省第二名。汪谊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杭剧演员,还是杭剧唱腔的重要设计者。近年来,她参加了杭剧 《苏小小》《新龙凤锁》《母亲的泪》等新戏的编排及唱腔的主创。
王与昌,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男,1940年生于浙江临海,后考入杭州歌舞团,任二胡演奏员。1961年起,先后在杭州杭剧团、曲艺团、滑稽艺术剧院从事乐队伴奏、作曲、戏曲曲艺理论研究等工作。从1960年起收集、整理、研究杭剧老艺人的有关资料。保留了一百多回目的杭滩曲本和十多张杭剧老唱片以及一些杭剧文献资料,是收集、保存杭剧资料最多的传承人。
章水详,第三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加过杭剧大戏 《苏小小》以及 《断桥》《小姑贤》《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失子惊疯》四个折子戏和小戏 《青凤收徒》的作曲。
在杭州的几位杭剧老艺人,从与他们直接交谈时的言语表情,或从他们撰写文稿的字里行间,时时可见他们对杭剧浓浓的眷恋之情和执着的坚守意志。他们是杭剧在20世纪经历兴衰的直接见证人。他们期盼着谁来抢救和保护杭剧,谁来进一步探索、研究和改革发展杭剧。
2014年正月初五,杭州黄龙杭剧团在黄龙景区内的同结禧缘戏台演出了一场杭剧大戏 《新龙凤锁》。同结禧缘戏台是黄龙景区内常设的演出场所。整个戏台院子的座位室内室外兼有,观众席两侧是室内包厢,平时作为茶楼营业,演出时作为品茶观演兼得的贵宾席。
演出时间是下午1:45—4:00。当笔者在演出前一小时来到戏台时,已经座无虚席。这一批早来的观众基本是慕名而来的杭剧戏迷,大多在六十开外的年纪。当开场锣鼓响起时,景区内的游客匆匆向戏院聚拢,但是他们只能站在后排观看了。
这天天气阴冷,寒风瑟瑟。据气象台实测最高温度仅7度,并有强冷空气来袭,但是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人气不减。天气可以说已渐渐冷到了杭州的极点,可戏迷的情绪一直非常高涨,时而鼓掌时而开怀大笑。演出开始不久,不少在包厢内的观众离席来到室外观看,笔者有些不解,为何他们不坐可抵挡寒冷的包厢,而要到室外站立寒风中观看呢?为了探个究竟,笔者走进茶楼包厢,原来是玻璃挡住了戏台的声音。看来他们是不愿意被屏障阻隔,希望感受到真实的场景效果以及原汁原味的唱腔音乐。
笔者深为杭剧戏迷对杭剧的痴痴情怀感动,也为演员投入的演出激情而感到敬佩。可以想象,她们的戏装更难御寒,她们靠投入的真情在抵抗寒冷。同时,笔者更为剧团耕耘不倦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杭剧的老艺人如果亲临现场,一定会无比欣慰。
1.杭州黄龙杭剧团
杭州黄龙越剧团是杭州黄龙杭剧团的创始人与组织者。为了传承和振兴杭剧,弘扬杭州历史文化,2000年2月15日,杭州黄龙越剧团邀请了文化局领导、专家及杭剧老艺人召开了座谈会,共同探讨振兴杭剧的大事。大家一致认为将杭州最地道的地方剧种——杭剧重现舞台是杭州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将杭剧演出与黄龙园林文化结合,更是双赢双利、一举多得。从此,黄龙越剧团开始把恢复杭剧演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2000年3月请来了原杭剧团作曲章志良,杭剧老艺人陈谊君、汪谊华、郑小玲等为演员们介绍杭剧的历史、特点,教学唱腔、念白、表演等。为了使杭剧更好看,让年轻人能够接受,编导们尝试着创编了杭剧表演唱《西湖美景天下扬》,采用戏中有舞、舞中有戏、戏景结合的新的表演形式充分展现了西湖十景的秀丽风光,从而激活了杭剧的生命力。2006年,黄龙越剧团创作排练了杭剧大戏 《苏小小》,在杭州剧院连续演出一周,使杭州市民见证了失传40年的杭剧的璀璨魅力,引起了各界领导、专家、学者的关心与支持。更使那些老艺人为之激动和兴奋的是2008年12月30日那天,在杭州黄龙越剧团建团20周年之际,授牌成立了杭州黄龙杭剧团,现场上演了荣获杭州市新剧目汇演优秀演出奖的杭剧《苏小小》《双下山》《西湖颂歌》等片断,还举行了杭剧传承人 “拜师仪式”,杭剧由此被推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此后,该剧团又排演了 《小姑贤》《失子惊疯》《断桥》《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杭剧折子戏。2012年11月8日,杭州黄龙杭剧团创作的新编杭剧 《龙凤锁》在浙江儿童艺术中心首演,获得满堂彩。该剧得到了编剧钱法成、导演俞珍珠、作曲顾达昌、唱腔设计汪谊华、念白指导章驷群等老一辈专家、艺人的倾力合作与指导。2013年,该团又排演了 《游龙戏凤·买酒》 《青春祭》《珍珠塔·滴血》《天雨花·对鞋》四部折子戏。近年来,黄龙杭剧团为传承杭剧做出了很大努力,也获得了很多奖项。
在与黄龙杭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孟科娟的交谈中了解到,该剧团2014年打算再排一部大戏。她说:“作为一个小型民营剧团,不敢有太高、太远的目标,只想踏踏实实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多排些新戏、好戏奉献给戏迷朋友,也希望通过剧目的排演来培养青年演员,让她们真正地成为杭剧的传承人。”
2.杭州杭剧团
2009年6月8日晚,杭州杭剧团成立授牌仪式暨杭剧现代戏 《母亲的泪》首演在红星剧院隆重举行,这也是杭州杭剧团创排的首部杭剧大戏。自1968年杭剧团解散后,这是40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演出。演员激昂高亢的唱腔,让现场观众找回了久违的乡音。看完揭幕戏 《母亲的泪》后,杭剧老艺人章驷群感慨地说:“不光是要在剧场里演,我们还准备把杭剧演到幼儿园、童玩节去,这也算是杭州话最有趣的传承方式。”他还提到,杭州杭剧团准备以创演现代戏为主,这样能让观众有亲切感,正如 《母亲的泪》就是一部反映教育问题的现代戏。
之后,杭州杭剧团与杭州杭剧改革组、杭州滑稽艺术剧院共同创作演出的 “杭剧现代小戏专场”《和睦一家亲》于2011年12月4日在杭州大剧院与市民见面。这台戏从筹划准备到演出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其中的 《杭州大妈》《生日》《城里人和乡下人》《片儿警》四出戏虽小,但都源自杭州草根,宣扬的也是杭州的城市文明。2012年8月25日晚,杭州杭剧团又在胜利剧院上演了一部大型现代杭剧轻喜剧—— 《永远的雷锋》,用杭剧演绎了雷锋精神。
3.杭州市滩簧武林调传承班
2010年,由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的杨才裕发起,在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浙江省本土民间音乐实验室的支持下,共同举办了 “杭州市滩簧武林调传承班”,邀请了杭剧老艺人汪谊华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在两年的培训中,音乐教师们了解了杭州滩簧、杭剧的发展历史,跟随老艺人学唱了大量杭剧唱段,并将老艺人的演唱进行录音、记谱、整理和打印等。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还组织培训成绩突出的教师成立了“杭滩”演唱传习小组和 “杭滩”教师伴奏乐队,进行表演实践与传承,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老艺人的较高评价。
在培训过程中,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还要求每位音乐教师进行课堂传承,让培训与传承出实效。同时还要求下城区的小学从一年级开始,每学期或每学年安排 “一听一唱”,共两首 “杭滩”选段,[3]让学生了解杭州地方剧种的历史与特点。在与杨才裕的交谈中,他说道,在两年的培训过程中,得到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浙江省本土民间音乐实验室的大力支持。他原本希望通过培训一组人能够带动一片区甚至全市的传统音乐教育,但是由于推广问题和经费等问题,最终没能坚持下去。
4.杭剧传习工作室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仅对杭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还先后组建了杭州杭剧团和杭州黄龙杭剧团。两个专业杭剧团已成功创演了一批杭剧大戏及折子戏,但黄龙杭剧团的演员原为越剧演员,在排演杭剧时,从方言咬字、唱腔运用上会产生干扰,杭州杭剧团的演员原为滑稽戏演员,他们对杭剧传统剧目的把握还有不足。
2014年3月12日,笔者参加了杭剧传习工作室举办的首届杭剧传承培训班。此次培训班主要由章驷群、汪谊华、王与昌等杭剧传承人对两个杭剧团的演员从曲牌、唱腔、念白、呼吸技巧等多方面进行杭剧传承培训,并通过折子戏的排练,分角色教学杭剧的表演特点及身段特点,让青年演员更快地熟悉杭剧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杭剧表演技巧,使杭剧得到原汁原味的传承。
1.传统戏
1924年起,经常上演的剧目有 《卖油郎独占花魁》《双贵图》 《云香叶》 《白兔记》 《珍珠塔》《大红袍》《太平记》《罗帕记》《玉堂春》《沉香扇》《狸猫换太子》《琵琶记》《雌雄碑》《宝莲灯》《兄弟义抢生死牌》《银瓶》《李慧娘》《田螺姑娘》《六月雪》《昭君和番》《貂蝉拜月》《追鱼》《封神榜》《龙图记》《百花台》《华丽缘》等。
杭州黄龙杭剧团近几年编排、演出了一些杭剧传统剧目及折子戏,主要有杭剧大戏 《苏小小》、《新龙凤锁》,杭剧表演唱 《西湖美景天下扬》,折子戏 《双下山》《小姑贤》《失子惊疯》《断桥》《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游龙戏凤·买酒》 《青春祭》《珍珠塔·滴血》《天雨花·对鞋》等。
2.现代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常上演的现代戏有《雷锋》《年轻的一代》《王杰》《箭杆河边》《东风解冻》《社长的女儿》《刘胡兰》《新式理发》《像他那样生活》《雪里红梅》《服务灯》《后山访贫》《人老心红》《绣旗》 《渡口》 《审椅子》 《飞雪迎春》《一千零一天》《新人骏马》等。
杭州杭剧团近几年编排、演出了一些杭剧现代戏,主要有大戏 《母亲的泪》和 《永远的雷锋》,小戏 《杭州大妈》《生日》《城里人和乡下人》《片儿警》《人逢喜事》《钱的风波》等。
目前,杭剧传承老艺人只有五位,如果老艺人还能演出的话,就应尽快将杭剧的代表剧目及精彩的折子戏重新排演,进行录音、录像、记谱,将老艺人的演出实况及曲谱进行保存。请老艺人讲述杭剧历史和从艺经历,由研究人员记录、整理,保存。
在采访章驷群、汪谊华两位老艺人时,他们提到自己年事已高,都已73岁高龄了。章驷群说:“目前虽仍尽心尽力为杭剧排戏出力,但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这些年排演的杭剧大戏、折子戏和现代戏由杭州杭剧团和杭州黄龙杭剧团的一批青年演员来担当主演。但这些年轻演员更多地依赖于老艺人的言传身教,一旦脱离,他们还是无法演出原汁原味的杭剧作品。如果在艺术院校开设杭剧专业或课程,学生从小了解杭剧的历史发展及剧种特点等理论知识,能准确、扎实地掌握杭剧表演的技巧,具备良好的杭剧表演能力,就能培养出一批批年轻的杭剧演员,杭剧的传承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杭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较好的保护方式是视听结合的立体保存:将现有的两个杭剧团演出的所有大戏、小戏、折子戏以及老艺人的演唱录音、录像,并制成DVD等形式加以保存;收集所有杭剧剧本、曲谱等加以保存,将其中代表性剧目、唱段、曲调加以公开出版或内部刊印,进行传播;收集所有杭剧演出服装、道具、节目单、说明书、伴奏乐器、原音唱片、剧照、演员照片等加以保存;收集所有杭剧演出等评论性文章并整理,聘请对杭剧史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撰写杭剧史研究文章或《杭剧史》专著等,予以正式出版。
现有两个杭剧团分别与黄龙越剧团、滑稽艺术剧院结合,演员既演越剧 (滑稽戏)又演杭剧,在排练、演出中或多或少有些干扰、影响。成立独立的杭剧团,按照角色分配,招收、培养专业的杭剧演员,演出大量的杭剧作品,是杭剧的活态传承方式。采用老艺人传帮带形式。虽然健在的老艺人都已六七十岁了,但他们早期受过传统、严格的杭剧训练,虽然现在不能登台演出了,但是他们有着丰富的演出经验和角色理解,可以传授、指导青年演员。趁他们还健在,赶快培养出生、旦、净、末、丑等全部的角色配属。设想一下,如果杭剧的传承缺少一个角色,将会给未来带来多大的困难。[4]
戏曲剧种的灵魂是音乐唱腔,这是区别剧种流派的重要标志,记录着艺术家们代代相传、继承发展的历史。1961年杭剧改革时,为了丰富杭剧的音乐唱腔,艺术家们将杭曲与杭滩音乐唱腔结合运用:以杭滩老艺人创腔为主,适当融进杭曲唱腔,进行小幅度的改编;将杭滩原有唱腔进行板式变化创作;汲取杭曲唱腔中的改弦换调的方法,进行杭滩唱腔的改革等。[5]第一次尝试是 《银瓶》,激昂处用杭曲,抒情处用杭滩,取得了一定成效。第二部戏是 《李慧娘》,音乐工作者试图将杭曲与杭滩融合,得到了老艺人、青年演员和观众的认可。但是起步不久,由于客观形势的骤变,无法取得圆满的结果。40年后,老艺人汪谊华在编排 《苏小小》《龙凤锁》《母亲的泪》的唱腔设计时,又一次将杭曲与杭滩音乐唱腔结合,并进行创新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老艺术家已为杭剧音乐的发展开创了成功之路,我们应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继承传统,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杭剧要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迎合新的潮流,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进行改革、创新。2008年,时任杭州市市长蔡奇在杭州滑稽艺术剧院调研时,观看了现代小戏的排练,并与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及老中青艺术家座谈。蔡奇强调,杭剧要发展,要在保留已有特色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剧本要将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有历史艺术题材,又要有现代剧的创作。要把杭剧送到基层去,还要搬上电视荧屏,开辟专栏,培养戏迷。[6]在采访老艺人章驷群时,他说,老杭剧人常常在一起聊,要让杭剧生存下去,关键是戏要能让现在的观众坐得牢,不能只按老戏演。汪谊华说:“新时代需要新文化,人们的欣赏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提升。杭剧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黄龙杭剧团排演的 《龙凤锁》《苏小小》,杭州杭剧团的 《母亲的泪》 《杭州大妈》《生日》《城里人和乡下人》《片儿警》等都已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谢嘉幸教授在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提出一项课题—— 《教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了解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首先从身边的家乡音乐开始。
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他们组织的教师培训、传习小组的演出、课堂教学的实践都初获成效。他们还请老艺人用杭剧曲调改编 《春晓》《清明》等唐诗,结合语文课进行综合性教学。这也给我们带来启示,可以请老艺人将更多的唐诗宋词以及反映校园学习生活的题材,运用杭剧曲调谱曲、编剧,适合孩子们演唱,在杭州市中小学进行推广。正如杨才裕说的,“让孩子认识遗产,把遗产交给未来”。
杭州作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文化底蕴丰富,是戏曲之乡,深厚的戏曲文化积淀孕育了杭剧的产生。杭剧是杭州本土戏曲表演艺术的古老影印,讲述的是杭州历史文化。从清末民初的宣卷发展至今,杭剧在杭州的历史与文化发展中有其特殊的价值和地位。
有一种担忧是:杭剧还能一直走下去吗?杭州话还在交流,杭州本土气息尚存,杭州文化名城的氛围日渐形成。从杭州本土文化中滋生发展起来,原本就紧贴百姓生活的杭剧不会失去她生存的土壤。
[1]姜椿芳,周志成,许勤.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593.
[2]莫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武林调[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7.
[3]杨才裕.让孩子认识遗产 把遗产交给未来——杭州滩簧调课堂传承的实践与研究 [J].中国音乐教育,2011(8):27.
[4]王良成.“昆乱不挡”和杭剧等弱势剧种的传承 [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2):25.
[5]朱永炜,王与昌.杭剧音乐的探索和研究 [J].交响,2006 (3):27.
[6]王琦.杭剧要传承发展和振兴 [N].杭州日报,2008-05-0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