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建 霞,赵 文 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硕士层次的“双师型”职教师资,这类师资是一种特殊的复合型人才,其培养必然具有复杂性。如何培养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本文主张引入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
探索将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主要选择,一方面是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特征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由该人才培养模式的自身优势所决定。而且,已有的实践探索也切实地说明,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强大助力。
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具备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能力、从事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研究能力和把握最新职业发展动态的实践能力。这种复合能力仅仅通过学校中、书本中的学习是难以形成的,需要借助于相关的实践平台和科研平台。从这种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并不是先理论再实践,或者先实践再理论,或者理论实践同步进行的过程,而较此更为复杂,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环节可能也在发挥作用,交织着理论学习、实践应用和科学研究等多个环节。总之,这类人才的特征和成长规律具有独特性,因此,其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应有其独特的培养机制。这类复合型人才难以在单一的空间和场域中培养出来,而其需要的是优势互补的资源整合。通过产学研合作,恰能够将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发挥出来。学校在理论、教育和科研方面的优势明显,企业在生产实践、技术更新等方面的优势明显,二者互补能够较好地为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提供平台。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1]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主要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场域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际经验、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开创,他于1906年在辛辛那提大学推行了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1983年成立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标志着合作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麻省理工学院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明确规定大学生的学习内容除了课程学习之外,还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学习和任务;德国所谓的大学教育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指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过程;英国大学则实行工读交替制,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到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业部门工作一年或两年,这已经成了制度。实践证明,它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产学研结合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产学研有机联合是培养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必然选择,这种机制能够整合多种资源,便于形成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复合型人才特质。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人才发展规划的重大政策中指出,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近年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领域尝试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积极开辟新的产学研基地,有重点地加强校企联合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研究部门,更是立足于科学技术的前沿;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双师型”研究生走进企业,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转化科研成果,让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通过这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双师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其自身的技术转化与技术开发能力。这不仅是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也是对学校、社会、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产学研实践基地这个平台,让研究生积极参与到工程项目和新产品开发,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有效解决了研究生专业教学水平与实际职业技术发展水平脱节的矛盾,也发展了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无论是其理论水平还是动手实践能力都大大地得到了提高。可见,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双师型”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和实践等综合能力均明显地得到了提高。
作为一种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主体确定、课程体系构建、培养方式选择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产学研相结合所培养的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是一类复合型人才。其培养目标体现出复合化,主要是指从纵横两个维度上体现出其多方面、多层次的素质。横向上体现为专业素养、教育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融合性,纵向上体现为理论知识层面、实践应用层面和研究创新层面的层次性。
1.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理论知识层面体现为掌握所从事专业的基本理论体系。实践应用层面体现为能够在实践中熟练应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研究创新层面体现在能够在该专业领域进行科研创新。
2.具备相应的教育素养。理论知识层面体现为掌握扎实的教育理论。实践应用层面体现为能够高效从事专业教育工作。研究创新层面体现为能够开展专业教育研究,在专业教学论、专业课程论、专业教育心理等方面有所建树。
3.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层面体现为能够掌握与专业相近的职业信息,并能将最新的职业动态和技术变革信息融入到自身的专业教育工作之中。实践应用层面体现为能够在相近的职业技术领域熟练操作,取得匹配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研究创新层面体现为能够应对技术变革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挑战而开展职业动向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总之,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专业素养、教育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复合,并交叉着渗透于其中的理论、实践与创新层次的复合。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目的“不仅旨在生产,还在于教育;它不但着眼于创造科学技术知识,更应该着眼于促进人的成长。”[2]
培养主体多元化体现为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等人员多方面的参与。也就是说,硕士层次“双师型”师资的培养需要发挥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企业等多方面的力量。这类人才不是仅仅在某一领域或借助某一力量就能够培养出来的,而正是根源于其复合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其培养是一项跨界性活动。高等院校主要发挥其学术性力量,为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的专业学术理论奠定基础;职业院校主要发挥其职业教育的力量,将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职业教育研究的课题、职业教育理念等方面呈现出来,为硕士层次“双师型”师资的职业教育素养提供保障;企业主要发挥其职业技能实践和职业发展信息的力量,尤其是将产学研中的“产”这一环节得以保障。
在实践操作中需要充分发挥这三个主体的作用,实现真正的合作。在现实中,企业培养主体忙于工作生产,而高校和职校培养主体忙于教学任务和科研课题,都不可能把过多的精力用在硕士层次“双师型”师资身上。因此,三方很难有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和机会共同讨论研究生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养质量。因此,需要规范加强多导师合作制度,切实提高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培养质量。
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特征的复合化决定了其培养的课程体系具有整合化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课程分为不同性质的类别,那么其课程体系就体现出整合化特点。
1.专业课程、教育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充分发挥教育学与工学的优势,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开设与工学课程的开设构建一种具有复合型的知识体系,需要构建一种“职业课程+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相整合的课程结构。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为例,职业课程方面主要开设如职业科学、机械设计制造类职业工作分析等课程;教育课程主要开设教育基本理论专题、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和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进展等课程;专业课程主要开设机械工程学科新进展和机械设计制造领域新技术专题研究课程。职业课程保障其职业素养的发展,教育课程培养起教育方面的素养,专业课程奠定专业基础,这三类课程整合其综合素质。
2.基础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和应用性课程相整合。基础性课程保证其专业素养基础、教育素养基础和职业素养基础;研究性课程能够培养其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应用性课程能够发展期职业教育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实践能力。显然上述不同类别课程的不同功能决定了其整合为体系的复合功能实现。
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多方面素质是一体化而不是简单相加式的,将各种素质内化为个体有机体之中需要一体化的培养方式。培养方式一体化体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术与工作一体化、研究与学习一体化三个方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是指专业理论学习与职业实践训练相结合。在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职业技能训练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既要熟悉零件的加工工艺、操作流程、机床的使用与维修,还要具备机械设计能力,还要求具有一线生产经验,能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他们不仅是教学专家,也是实战行家,能够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学术与工作一体化是指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与学习一体化是指在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学习的过程中开展研究,实质上是研学融合。
在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实践中,如何推广、落实产学研相结合模式,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以为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成立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委员会。发挥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社会服务等职能,主要包括:定期召开产学研合作会议,保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沟通;搭建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桥梁,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引进高技能人才提供指导,为职业院校引进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提供帮助;收集相关行业企业的最新动态和科技信息,公布科研项目,组织相关的研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筹划和组织企业实践的培训,为教师提供专业学习机会。
2.确定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开发实用技术、进行技术服务等形式的科研课题及项目合作,使硕士层次“双师型”师范生始终处于行业实用技术的前沿,提高了硕士层次“双师型”师范生的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有利于硕士层次“双师型”师范生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创造技术成果,也能够为企业的技术应用和创新提供服务。
3.建立公共实践基地。一方面,能够使硕士层次“双师型”师范生直接从生产实践基地第一线获取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获取相关职业资格培训证书,为培养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的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由公共实践基地的高技能人才承担硕士层次“双师型”师范生的实践教学任务,保证其实践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以及相对稳定。
产学研相结合不是停留在“企业到学校里看看,学校到企业里转转”的表面形式上合作,而需要一种深度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对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多个层面之上。(1)对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培养定位和规格需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业院校和企业三方合作。深入企业了解生产中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进而推导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最终要服务于职业院校,所以要明确职业院校对其人才规格的需求。应定期到职业院校开展师资素质需求的调研,对现有“双师型”教师的优势与不足深入把握。(2)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需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业院校和企业三方合作。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在表面形式上来看其主要存在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这一场域,但深层次上说是专业、教育和职业等力量的凝结。以课程内容为例,硕士层次“双师型”师范生究竟学习什么?既有企业一线的职业实践经验,也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操作,还有专业领域的系统文化,尤其是不断地将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最新技术和工艺不断更新和融入。(3)在培养方式上,需要学校和企业多方力量扮演多重复合型角色,实质上是一种深度合作。导师既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师,也可能是企业实践领域的技能大师,还可能是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名师。企业实践人员既是企业工作人员,也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师。一个个体的多重身份是在个体身上的深度融合,一个角色的扮演需要多个个体的多重身份背景合作。
“双师型”教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象征,其培养是一个文化过程,成长发展依赖于“双师”文化。“‘双师’文化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一个政府、职业院校、职业院校教师以及‘双师’群体共同参与的立体网络。”[3]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的深层次成长发展体现为学术文化、企业文化和教师文化的融合。产学研相结合的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实施需要建设具有校企融合特点的学校文化,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在学校营造企业化的氛围,通过产教结合,以推动和促进硕士“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
[1]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0(1).
[2]Minna Salminen - Karlsson.& Lillemor Walgreen.(2008).The interaction of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supervisors in graduate education:An investigation of industrial research schools.Higher Education,56(1):91.
[3]刘子真.论“双师”文化的培育[J].现代教育管理,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