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 飞 王玉英
(北京市日坛中学,北京 100020)
关于微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的有关探析
☆ 邓 飞 王玉英
(北京市日坛中学,北京 100020)
微课这一新兴的学习和研究方式正逐渐地改变现有中学教师的学习方式。而越来越多的教师被其省时和高效的特点所吸引,参与到微课开发的队伍中。本文从多方面探析了微课对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适当地利用使其造福于教师和学生。
微课;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探析
微课这一概念最早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彭罗斯提出的。他利用简单的视频录制工具制作了一些时间只有60秒长度的视频供学生观看。后来经过一段时间他发现这一做法让很多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并经过研究总结出“微课程”的某些特性: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为目的的结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而是带有某种“知识脉络”的。
2010年左右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就提出了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微课平台,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多年来在全国众多学校的大力推广下,微课无论是在数量、类型还是内容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在制作微课时理念仍相对落后,导致微课没有在实际的工作和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微课录制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内,有相关的教育心理学专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人们接触一个新鲜事物时在10分钟以内注意力最为集中,最符合人类认知特点。微课的内容一般是解决一节课中的某个问题,比如要解决一节课中的重难点、疑点,教学内容非常精简从而一击直捣要害。好的微课通常是讲解一个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或作业题、各类考试真题、模拟题等等,课外需补充知识点,专题,模型的建立较多,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利用微课这种模式既节省了时间,又解决了问题。很多年轻教师刚刚参加工作,其实也和学生一样容易在教学重难点上把握不清,通过观看微课可以参透一些经验丰富教师在解决问题上的一些独特见解,相当于这些老教师一对一地对青年教师在教学上进行帮扶。
中学的教研活动开展了几十年,虽然对教师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教师圈”相对于其他职业的“圈子”来说是非常固定的,为了顾及其他教师的面子,很多教师在评课的时候往往会刻意地“忽略”被评课教师授课时的缺点,说一些让人听着舒服的优点,这样教研活动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怪现象:因为你的缺点在别人嘴里被说成了优点,越评课,教师教学水平越低。微课只要恰当地利用好就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比如:将教师录制的微课挂在网上让其他教师和同学匿名评价,这样往往“真言”就出来了。不但教师在观看的同时学到了很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而且因为资源库中每一个微课下面都有一个评论区,这就很好地解决了上面说到的问题,对现有教研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最终真正地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水平。
传统的课程教学资源大多是以符合教材编制的单元为单位开发的,资源的名称都是第几章第几节,资源主题和特色无法看出,只能将45分钟的视频看一遍之后才能学习到这节课的一些好的教学经验和技巧,这样就造成了教师们使用上的不便,浪费了很多时间。
上面我们知道将微课的时间限制在10分钟以内解决一个问题,这样微课资源的名称设置可以直接以问题的名称命名。根据分类的维度、依据、课程的名称和类型不同,我们可以将微课资源按照上下两个级别分类,上面的级别是按照学科分类,然后在这个学科内按照问题归属再分类。比如:确定了第二个级别是信息技术学科,然后可以再分成计算机文本文档的使用、网络、多媒体制作、算法二级等。这样一些教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直接按照级别查找到相应的微课资源。
除了按照上面的分类之外还有一种分类是按照课堂教学方式来分类。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为了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操作,可以按照教学方式的不同分为小组合作学习类、讨论类、试验类、主动学习类、答辩类、讲授类、探究学习类等。当然一节微课或许不仅仅是属于哪一类的,有可能是同时属于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类型的“复合类别”微课,所以这种微课分类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现代教学方式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微课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不同,它是为解决单独的问题而出现的教学资源,因此就注定了微课资源不是统一完整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教师们可以利用各个微课中的内核,经过自己的巧妙加工将教学资源与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教学环境之间建立有意义的关联,形成带有教师自己风格的、主题突出、内容完整的一节课,而这就是所谓的微课扩展性。而微课的扩展性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其中的教学设计、素材都可以随时修改、随时生成,并随着教学需求和当前硬件资源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教师就在这种动态性的变化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不断成长。
微课虽然发展迅速,但是由于一些技术和理念的制约,也给教师们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些学校给教师提供了制作微课的平台,不过有的老教师却因为对软件操作的不熟练导致制作微课时在截取时间点上出现问题,比如:教学内容还没结束而视频就结束了或者教学内容已经结束了很长时间微课视频还没结束,从而出现了一大段空白声音。以上这些问题也是很多教师经常碰到的,需要教师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加注意。
因为,微课平台运行会积累大量的微课,而平台管理者可能无法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仔细研究每个微课,也可能管理者缺乏相关学科知识从而看不出一些微课出现的科学性错误,而这些就导致了一些“次品”出现,教师在观看这些“次品”的时候难免也会受到误导。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和研究方式,其相关研究还在迅猛发展中。对于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和相关学者都应该重视起来,将其逐步完善并更好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
G434
A
1671-7503(2014)07-0023-02
陈 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