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院校大二年级分层德育模式研究

2014-02-05 08:58邵娟刘娜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女校分层德育

邵娟 刘娜

女子院校大二年级分层德育模式研究

邵娟 刘娜

女子院校大学生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主导性需求。经过大一的磨合和成长,大二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更加适应,更重视学业,专业思想基本树立。更重要的是,她们具备了初步的社会性别意识,与普通院校学生相比,独立性和主体意识更强,成为优秀女性的愿望强烈,但在专业视野和社会体验上存在不足。为此,针对大二学生特点,应本着“以人为本,尊重差异,贴近学生,完善人格”的原则,将社会性别视角融入德育教育中,构建促进女子院校大二学生健康成长的分层德育模式。

女子院校;大二年级;分层德育模式;社会性别

德育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与规范,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最终确立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社会实践活动。[1]231德育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话题,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党和国家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女子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与其他男女兼收的高校相比,既有着共同的目标,又有其独特性。女校德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以女生为对象的德育工作特点,以便形成有利于女大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德育模式。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中华女子学院提出在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中构建分层德育模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主导性需求分别设计德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实现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分层德育体系中,大二年级学生的德育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本文在对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学院等院校调查的基础上,将社会性别视角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着重探讨女子院校大二年级分层德育模式。

一、女子院校大二年级学生思想、学习和发展现状

为了准确把握女子院校大二年级学生特点,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女子院校大二学生分层德育工作,课题组在2012年11月、12月对中华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学院、山东女子学院大二年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回1780份有效问卷,其中中华女子学院的调查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女性学、社会工作、金融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等17个专业的学生;湖南女子学院的调查涉及经济管理、外语、旅游管理、学前教育、英语、旅游管理、注册会计等7个专业的学生;山东女子学院的调查涉及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社会工作、学前教育、英语、旅游管理、注册会计等7个专业的学生。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思想状况、学习情况、生活状况、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以期对大二学生的情况做全面了解。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女子院校大二年级学生思想、学习和发展状况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1.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具有是非分明的道德评判标准

对三所女子院校大二年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这个时期的女大学生对入党持积极肯定的态度,60%以上的学生强烈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她们普遍把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放在了人生价值的第一位,把服务社会、帮助他人作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主要目的。对于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们认为这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水平的主阵地,通过课程学习,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了再梳理和再坚定。

2.专业思想基本树立,重视学业,但学业困难也开始凸显

经过一年级的磨合和成长,大二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更加适应,基本完成了由高中生向大学生角色的转变。通过一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她们对所学专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把握,基本树立了专业思想和理念,学习目标进一步明确,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习主动性不断增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三所女子院校大二学生经常议论的热门话题是学习和就业问题,在希望学校提供的帮助中占据首位的也是期待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前景。但也是在这一时期,学生学业困难开始加大。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大学一年级多是概论性质的课程,随着大二年级专业课程的深入,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困难也日渐凸显出来。被调查的大二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依次分别是:学习方法不当、不能很好地把握专业课程、对自己没有信心以及对专业不感兴趣。除了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的问题以外,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对自己学习状况的满意度一般。

3.基本具备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增强,但在社会化过程中处在脆弱期

大二学生已逐渐适应离家后的独立生活,与同学经过一年的相处磨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加之这一阶段没有就业和考研压力,多数同学利用闲暇时间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既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又结交了朋友,增强了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基本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此时多数学生认为个体与他人关系融洽,觉得自己更容易被接纳。调查中,三所院校分别有占85.2%、80.6%、84.5%的二年级学生表示与同学关系良好,仅有分别占0.8%、1.7%、1.3%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同学关系不太好。同时调查显示,这一时期也是交往矛盾易发时期。在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后,大二学生还要进一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她们一边接纳自己,一边否定和完善自己,这个不断接纳和完善自己的阶段,也是女大学生思想波动最大、感情最脆弱的时期。尤其是女生情感比较丰富、敏感、易激动,也容易导致矛盾激化。因此这一时期的学生需要得到特别的心理关注和辅导。

4.在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上有进一步的要求,积极参与课外活动

大二学生在适应了大学生活之后,开始积极寻找机会参加各种活动,希望以此丰富课余生活并提升自身能力。她们在参加实践活动时褪去了大一时的盲目,在活动方式和内容的选择上变得更加理性和具有针对性。据调查数据,二年级学生中,参加过一次以上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占了一半以上。同时,她们希望在这个时期能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掌握专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提高知识素养,因此,她们的课余时间主要用来读书、参加社团活动等。

5.对自身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困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二学生对本专业前景的了解程度不够,三所女校分别只有2.3%、1.3%、7.5%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非常了解,多数同学为一般性了解,分别占45.7%、49.4%、45.2%。同时,学生在这个阶段仍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二学生而言,通过大一阶段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本应该开始探索并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问卷调查显示,三所女校中仅分别有5.9%、3.7%、11.5%的二年级同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有明确的规划,正在规划的学生分别为21.9%、25.5%、18.2%,还有分别为10.2%、4.5%、8.8%的同学没有任何规划。因此,学生在自身的发展定位中经常会出现茫然、彷徨的心理,处于自身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困惑期。

二、女子院校大二学生表现出的女性特质

在调查中,我们特别分析了女子院校大二年级学生与一般高校学生相比,在单一性别环境下的不同之处。调查发现,在女校教育环境中,学生通过接受新生入学教育、学科入门指导,以及思想政治理论、女性学导论、礼仪与修养类课程的教学等,基本具备了性别平等意识,初步掌握了运用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与一般院校的女生相比,她们独立性、主体性和成为优秀女性的意识更为强烈,表现出独特的女性特质。

1.少一分依赖,多一分独立和自信

与其他院校的女生相比,女校的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方面显得更为积极。女校学生非常清楚,她们身边没有可以“依靠”的男生,无论在脑力劳动上还是体力劳动上都只能依靠自己。特别是经过大一年级女校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熏陶,她们更增添了一分独立和自信。问卷对女校“四自”精神熏陶下学生的收获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三个女校二年级同学最大的收获是独立性增强,分别为78.8%、69.9%、74.9%;其次是自信心提高,分别为68.4%、54.1%、64.3%。独立意识和自信心的增强为提高女校学生的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2.对女生不但能够成为学生干部,而且能够成为主要学生干部的认同感强烈

由于女校的特殊性,班级干部、学校团学干部、社团干部均为女生。在这个环境中,女生只要有意愿做学生干部,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并且能够成为主要学生干部,这是其他院校女生无法相比的人文环境。大二女生在经过了干部换届以后,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由单纯的执行者转变为管理者、组织者、决策者,工作主动性明显增强,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已经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她们既实现了自我管理,同时也对女性的主体性和潜在的能力产生了深刻的认同感。

3.成为优秀女性的意愿更为强烈

长期以来,受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高等教育的管理者主要为男性,而男性管理者很少具备甚至缺失社会性别视角,管理理念呈现出显著的男权中心特点,学生的性别意识缺失。[2]而女子院校的管理层多数为女性,与其他高校几乎清一色的男性校长相比,女校的校长多是女生心目中的榜样、楷模,学生直接接触到的优秀女性近在眼前。同时,女校特有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得学生接触外部优秀女性的机会也更多。女子院校常常邀请女外交官、女企业家、女学术名人、优秀校友等成功女性来校,以做报告和座谈的形式与学生见面。女校还经常开展女性参与公共服务、女大学生领导力等专题项目的培训,帮助女大学生实际参与到各个社会领域中去,形成多角度的跨文化视野。在优秀女性的影响和带领下,女校学生更愿意在成长的道路上努力拼搏,力争成为优秀女性。

三、女子院校大二年级分层德育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德育模式是某种理论或观点、一系列原则、策略方法和途径等构成的德育实施范式,是德育思想与德育实践的中介和桥梁。[3]在分层德育模式的构建中,课题组提出了一年级适应性教育、二年级基础性教育、三年级提高性教育、四年级完善性教育的德育目标。根据大二学生主导性需求,其德育的目标是要提供基础性的教育。

在二年级基础性教育中,社会性别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对大二年级分层德育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大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再梳理、再坚定阶段,也是女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树立的重要时期,将社会性别视角运用到德育教育中,不仅能够全方位地对德育教育中的性别问题进行观察与思考,采取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进行解释,从而提供可能的建议;而且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方向,弥补了现行德育教育研究中性别平等教育较为缺失的现状,能够引发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探讨。其次,将社会性别视角应用到德育教育中,既承认男女两性差异,又肯定男女共性特点,有利于克服传统性别文化的弊端,使德育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具感召力。再次,在分层德育模式中运用社会性别视角有助于达成育人目标,有利于德育教育更好地体现“尊重差异”、“完善人格”的原则,从而引导大二学生端正性别观念,正确对待两性性别差异,养成良好的性别敏感和性别直觉,摆脱传统的性别模式,从而促进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4]

四、女子院校大二年级分层德育模式的构建

德育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建设,在大二年级分层德育模式的构建中,注重模式中德育目标和具体内容设置的合理性非常重要。

1.大二年级分层德育模式的总体框架

女子院校大二年级分层德育模式的总体框架是:实现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模式。根据二年级学生的主导性需求,设计德育教育内容,实现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有机结合,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的相互协同,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服务与自我服务的相互配合,来创新大二年级学生的德育工作模式,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大二年级分层德育模式的主要内容

大二年级分层德育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女性心理、女性性别优势教育,以及日常行为的规范与引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性别意识,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为学生成长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础。

3.大二年级分层德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构建大二年级分层德育模式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规律性原则,在遵循大学生德育教育规律的同时,也要遵循女子院校女生自身发展的规律;二是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三是差异性原则,正确看待女生与男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大二学生与其他年级学生的差异,尊重这种差异,因性别、因年级实施不同的德育教育;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理论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将理论内化为学生的修养。

4.大二年级分层德育模式的构建途径和具体方法

首先,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德育工作。德育教育中实际上很多基本的原则、要求是按照男女“一视同仁”的方式进行的,但事实上两性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德育工作者要树立社会性别意识,充分考虑男女两性的差异性,了解和掌握女生的特点,从性别角度去把握教育规律,科学地因材施教,采取一些适合女生心理特点、完善人格的德育方法[4],切实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合力作用。既注重发挥课堂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又注重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的影响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女性心理学等课程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社会性别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础。在课堂教育之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构建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

再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针对90后学生特点,在大二年级学生德育教育中,以主体性德育思想指导德育工作,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特别是要鼓励大二学生主动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在需求,参与学校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德育教育政策的制定。[5]

最后,实现德育教育途径多元化。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德育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言传身教,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广播、网络等,以形式活泼、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使女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构建适合女子院校文化的大二年级学生分层德育模式,还要充分发挥女校校园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采取有效的策略,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上整体创建性别特色与女校特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以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2]贺新春,陈晓丽.性别结构视角下高师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3).

[3]程建平.德育模式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5).

[4]唐晓燕.社会性别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5]石彤.构建女大学生发展性德育模式[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1).

责任编辑:董力婕

Research into Layered Moral Education Patterns of Sophomores in Women’s Colleges

SHAO Juan,LIU Na

Women’s colleg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have different dominating needs.After struggles to adapt in grade one,in second grade they become more adaptable in daily life and relationships,they attach greater importance to study,and they set up professional concepts.More importantly,they develop gender consciousness.Their independence,subjectivity and their desire to become outstanding women are stronger compared to other college students.But the experiences are insufficient in professional spheres and society.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phomores,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orientation toward people,respect for differences,closeness to students,and the principles of perfecting their personalities,we should incorporate gender consciousness into moral education,and build layered mor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women’s colleges;sophomore;layered moral education pattern;gender

10.13277/j.cnki.jcwu.2014.04.005

2014-06-20

G776

A

1007-3698(2014)04-0035-05

邵娟,女,中华女子学院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刘娜,女,中华女子学院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100101

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共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女子高校大学生分层德育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jsz2012zd04。

猜你喜欢
女校分层德育
关于博文女校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证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有趣的分层现象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雨林的分层
勾搭留学君!
英式淑女是如何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