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孟喜
女性教育研究的问题及其价值
贾孟喜
人类社会的现代发展提出了研究和解决女性教育问题的历史性任务。性别差异、性别平等和个人发展是女性教育和社会性别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也由此规定了女性教育的内容。我们应当在此原则下,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何从根本上保障女性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整体提高女性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消除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为女性成长成才扫清障碍;如何把握建立在性别差异基础上的性别平等;如何重新定位男女性别角色,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一些新的社会准则和规范;以及如何通过提高女性教育质量,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社会参与度不高的状况等。
女性教育;社会性别文化;性别差异;性别平等
女性教育和其他社会事物一样,是在辩证否定和不断扬弃的历史过程中向前发展的。在西方,伴随着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女性争取社会平等权利的斗争,女性逐步实现了与男性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但在发展中人们发现,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并不意味着男女平等的实现和社会性别问题的最终解决,因为教育在内容上依然体现的是男权社会所形成的男性中心文化理念。在男权社会,男性处于主体地位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女性处于附属地位。这样的性别地位和性别角色分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心理认同,并且作为一种文化而内化于每个社会成员的潜意识中,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按照一定定式和惯性发挥作用的传统、习惯和世俗力量。因此,即使在今天,人们还是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和性别角色安排。这种文化主要是从男性的视角看问题,包含着男性独特经验的概括和提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能充分体现男性性别的独特性、有利于确立男性主体地位和个人发展的理念,但没有包含对女性独特的经验、体验、情感、能力、价值等的深刻理解和充分反映,缺乏相应的反映女性性别的独特性、有利于确立女性主体地位和个人发展的必要内容。用只适合男性性别的价值原则作为全人类的共同的价值原则,进而把它作为衡量和评价男女平等的标准和尺度,必然体现出对于女性的不适合、不合理、不公平。如果社会性别文化依然是男性中心文化,思想观点依然是男性中心论,所塑造的社会在一定意义上也就依然只能是男权社会,女性生存发展问题当然不能由此得到很好的解决。要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必须有女性意识的觉醒,必须注重从女性本身解释女性,让女性的声音得到认可和尊重,在发展中进一步形成能科学反映女性性别独特性的性别文化,充分体现女性的经验、体验、品质、能力与价值,这样才能有性别文化的平衡与均衡性,纠正男性中心文化理念,消解男性中心的文化标准与尺度。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创造出与男女平等原则相适应的、既正视性别差异又体现性别平等的新的社会性别文化,形成相对完善的性别平等观念。这是西方女性教育发展已经提出但尚未解决好的新课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制度上保障了男女平等原则的较好实现。但原来所倡导的“男女同工同酬”、“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女同志经过努力也能办到”等观念,表明我们存在同样的认识误区,在教育内容上同样未能摆脱男性中心文化和男权观念的羁绊。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这实际上也是简单地将男性享有的特权推及女性,将已有的男性标准套用在女性身上,通过认定女性拥有与男性同样的能力、品质和价值来体现男女平等,同样没有形成反映女性性别的独特性、有利于确立女性主体地位和个人发展的必要的性别文化内容,因而同样体现出对于女性的不适合、不合理、不公平。
在女性平等受教育权利问题解决之后,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即如何确立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理念等,是实现男女平等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只有深入认识、深刻理解两性性别差异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才能深刻把握男女平等问题,实现产生实际效果和社会效应的真正的男女平等。以男性标准为参照,从女性视角看问题,建立起属于女性自身的、能够体现女性主体意识和女性气质的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科学合理地评价女性不同于男性并与男性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能力、品质和价值,是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也是我们今天进行女性教育必须研究并予以科学解决的课题。
人们观念中的性别角色印象,蕴含着特定社会在特定生产生活方式和特定历史条件下,基于生理差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按照不同标准规范,对男女两性赋予的不同期望、要求和看法。如女性被动、服从、文静的特性,就是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基于生理,由于男权社会后赋的教化所裹上的性别文化习性。男女两性的行为、角色、品质、人格特性等具有可塑性、可变性,在社会主义社会,根据改变了的社会性质、历史条件、社会发展目标要求所规范和塑造的社会成员必然表现出新的特性。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以男女平等的充分实现和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为前提才能实现的,它提出了男女平等地实现个人发展的要求。性别差异、性别平等和个人发展成为女性教育和社会性别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也由此规定了教育的内容。
首先,对男女两性性别差异进行比较,把握男女两性各自不同的性别特点和性别优势,特别是对女性的性别特点和性别优势进行挖掘。与男权社会已经形成占主导地位的男性主体文化相对应,以女性生存发展必然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对女性在生理、心理、存在、意识、情感、认知、能力、价值、个人发展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进行探讨,由此形成对于女性生存和发展的特殊需求的科学认知,形成有关女性的科学知识传授、健全人格塑造、道德品质生成和生存发展能力培养等女性教育内容。在获取人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女性对自身的科学认知,逐步促成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形成女性主体文化和科学的社会性别文化。
这样来看,女性教育内容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女性作为“人”,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地域、时空等条件下成长为合格社会成员的教育,这是特定时代的社会成员,无论男女,都必须掌握的共性知识的教育,对女性而言,这是提高女性个体和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与理论修养、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基础性内容;二是对女性性别独特性和差异性进行科学认知的教育,这是实现两性性别平等的前提性教育内容。
其次,将促进个人发展作为重要原则,着眼个人发展推进女性教育。这就必然要求祛除传统社会中束缚女性个人发展的旧的社会准则和规范,从而形成有利于女性个人发展的新的社会准则和规范。个人发展原则强调个体人的独立人格和独立存在价值。着眼个人发展的女性教育,从塑造合格社会成员角度看,就不仅仅是从社会心理和道德层面培养塑造女性的人格、气质、品质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增强女性的知识、技能、综合实力和力量,实现女性身心的真正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从而使其最终摆脱由于生来为女性而招致的成见、偏见和性别角色分工的束缚,拥有与男性平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
第三,以男女平等的理念武装人们的头脑,创造建立在性别差异基础上的科学的性别平等文化。只看到性别平等而忽视性别差异,不能纠正男性中心文化偏向,形成科学的社会性别平等文化;只看到性别差异而忽视性别平等,同样不能形成公平公正的社会性别文化。科学的社会性别文化应该是以认同性别差异为前提的性别平等文化。与男性中心文化氛围下不能形成真正的性别平等相对立的,是在科学的社会性别平等文化氛围下,形成男性和女性共同成为社会主体的真实的两性平等。这种文化与个人发展原则密切联系,在考虑性别差异的时候,这种考虑以根据性别的特殊性促进不同性别的个体的发展为目标;在不考虑或忽略性别差异的时候,这种忽略以根据性别平等和不同性别作为人的共性促进不同性别的个体作为平等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为目标。[1]承认性别差异而不为其所束缚,将性别化的差异性品质与非性别化的共同品质,以及许多不同的与性别相关的现象,共同纳入科学的社会性别文化视野之内予以科学阐释,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女性教育的科学性。
这样,处在由长期的男女不平等的历史现实向男女平等逐步实现和转变过程中的女性教育,目标就是使女性摆脱依附地位,实现与男性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平等,成为能够承担独立家庭角色的、具有现代性的贤妻良母,同时成为具有社会性的、能承担独立社会角色的、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政治事务的现代女性。现代家庭在打破传统的“男外女内”的性别角色分工后,形成的就应该是男女共同承担养育子女、操持家务、照顾病人或老人等家庭责任,平等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从事职业劳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新局面。在这种条件下,男女劳动者平等地获得就业机会、收入待遇和职业发展,平等地作为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为家庭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从促进女性个人发展、消除性别歧视、实现性别平等的要求出发,女性教育主要应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一)总体来看,如何从根本上保障女性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整体提高女性的科学文化素质
尽管我国实行男女平等教育已有几十年历史,但人们对女性受教育的重视程度,整体上还是不如男性,尤其是在农村和经济待发展地区。“反正长大要嫁人,何必进行教育投资?”一些父母基于传统观念和现实利害关系的考虑,在家庭教育资源配置中将女孩放置于不利地位。但是女性如果缺乏必要的现代教育,不仅不能在一定的社会职业中很好地发展自己,体现和实现自身价值,而且还可能会因为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只能企求嫁得好,成为婚姻关系的依赖者,因此一旦婚姻关系解体,生活即难以保障,提升自身地位根本无从谈起。这正是几千年来女性处于依附地位的逻辑。从提高受教育程度看,当前中国女性教育发展中存在四方面问题:文盲率依然相对偏高,受教育年限相对较短,高等教育代表性相对偏低,适合女性的专业学科分布均衡性相对较差。[2]这是从第一个层次把握女性教育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是实现两性之间的教育公平、社会公平与两性和谐发展的第一步。
(二)如何消除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为女性成长成才扫清障碍
美国心理学家M·霍纳上世纪60年代通过对社会性别角色的分析,发现美国女性存在着“成功恐惧”心理。在成就指向情景中,女性比男性更为焦虑,会为与成功相伴的两个消极结果所困:一是怕失去女性形象,二是怕被社会拒绝。许多女性在心理上面临着保持女性形象和发展才能二者之间的冲突。女性越成功,越独立,就越担心会失去女性形象,会成为失败的妻子和母亲;而男性在事业上越成功,就越会成为有魅力的丈夫和父亲。[3]扭曲的社会性别文化所形成的女性成功动机结构的这种复杂性,是女性寻求成功的重要社会文化障碍和心理障碍。
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女性也有类似心理,在学业和职业成就方面同样存在着害怕超过男性的现象,体现了传统性别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无形而巨大的消极影响。我们发现,学校教材、基础读物和一些课程中所传递的女性形象信息,仍会在不经意间体现“女不如男”的思维定式。在中学学校教育中,一些教师对男生和女生有着不同的评价、期待与要求,如认为“女孩一到高中阶段,学习就不行了”等的认识即是如此。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女生来说,不仅有可能使其学业成就感降低,而且从长远的个人发展来看,更会降低其性别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渐认同和接受“女不如男”的观念,产生像害怕禁忌一样害怕成功、害怕超过男性的心理。如何克服这种消极心理,以性别平等、性别公平的现代观念来削弱、消解这种性别偏见的消极力量,帮助女性增强自信、发展能力、实现自我,是女性教育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从第二个层次把握女性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三)如何把握建立在性别差异基础上的性别平等
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常常会提出“女生要有女生的样儿,男生要有男生的样儿”这样区别对待的要求。这当然是在强调男女性别差异,有人因担心强调两性差异会形成性别刻板印象而反对教师的这种做法。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男女基于生理和社会性别文化表现出的差异性,在何种意义上是合理的?应该以什么作为评价尺度?进行女性教育,怎样才能既着眼于男女平等,又考虑到男女生理差异和性别文化差异?既在认同和尊重男女性别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前提下,为男女两性提供适合其各自性别特征的教育条件,使男女两性都能得到适合其性别特征的教育;又能做到像对待男性一样平等对待女性,真正确立起建立在性别差异基础上的平等教育观念?这些都是我们在第二个层次上把握女性教育时不得不进一步深入思考并寻求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如何重新定位男女性别角色,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一些新的社会准则和规范
通过女性视角、国际比较视角等,全方位地科学地考察女性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重新定位男女性别角色,并在批判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建立一些新的社会准则和规范,以取代传统中既成的只在男性参与下制定和实行的,没有考虑到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特殊性,无视、忽视、轻视和歧视女性的社会准则和规范,从而将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关系准则改变为两性平等相处、和谐发展的性别关系准则,是实现性别平等、性别公平的制度化保障。
(五)如何通过提高女性教育质量,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社会参与度不高的状况
依据现代观念,在一个性别平等的社会里,男女两性应能够平等地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公共生活,不因性别的缘故而受阻。特别是女性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才能和作用,既是为社会发展贡献女性力量,也是通过这种参与提高女性社会地位,进一步改变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的女性在社会公共生活诸多领域“缺席”、“沉默”、地位低下的状况。但在当下,鉴于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女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没有充分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如何通过振兴女性教育,切实提高女性的社会参与度,实现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不仅是女性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女性教育所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克服传统的性别文化观念,确立科学的现代性别文化观念
虽然当代社会在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已与传统社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传统性别文化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教师、父母也都是现有社会被社会化的产物。在现代科学的社会性别观念没有树立起来、传统性别观念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教师如果没有性别意识上的觉醒,不能自觉意识到自身观念中所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并自觉加以改正,就不可避免地持有性别刻板印象,并且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在态度和行为上所存在的性别歧视。如果家长和教师有性别偏向性的评价、期待与要求,就会对孩子或学生的个人发展带来负面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对学生所持有的性别刻板印象不仅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态度和行为,如,更多地关注男生,而忽视女生,而且会对女生的学习动力、情绪、学业表现等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等到学生走向社会后,传统性别观念仍然起作用,其消极影响还会不断蔓延和扩散。一旦性别角色的僵化和某些性别偏见被女生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女生就很难再具备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坚强、自信、自立、勇敢、竞争等一系列传统上为男性角色所必备的品格,从而成为性别偏见的牺牲品。
以现代的性别平等观念逐渐削弱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促进不同性别的个人在新的平台上公平发展,促进女性的性别自我认同,为女性个体和群体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客观上要求我们转变观念,而这正是通过对女性教育进行研究才能真正解决的问题。
(二)通过有较强针对性的女性教育,增强女性自信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因性施教,进行有较强针对性的女性教育,是增强女性自信的重要途径。
首先,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判断能力相对较低,老师的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对自己肯定性评价的主要来源,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来确立自信。为此,教师应帮助女生确立有益于她们成长成才的科学的社会性别观念。比如,“女生只适合学文科,不适合学习自然、工程学科”,这很显然是缺乏科学的性别分析根据的不科学的判断。事实上,女孩子经过努力是能够克服女性弱于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传统偏见的,相关学科成绩差的原因是缺乏应有的自信。教师应特别注意帮助女生克服传统偏见,树立自信心,这是女生教育不同于男生教育的重要性别特征。
其次,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女性的某种特长、潜能,及时予以肯定、鼓励,因势利导,有意识地创设条件强化它、发展它,让女性意识到,她也有不比别人差、甚至比别人强的独特的地方,促使其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逐渐走向成功。这样的专门的女性教育,必将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使女性群体普遍形成科学的自我认知,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智力水平、意志品质,以及应对挫折和取得成就的能力,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最后,从发展的眼光看,女性教育的长期发展,将会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有益于女性职业发展、事业成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科学的社会性别文化。
(三)更好地实现性别公平和社会效益
女性教育强调从女性自身出发解释女性的独特视角,强调对传统社会突出的男性话语霸权的批评精神,强调从性别公平、性别平等出发审视、分析我们的现实社会,这样就必然会在社会实践、政策法规、媒体宣传等层面带来有益于性别公平的转变,带有性别歧视色彩的内容在媒体宣传中就会逐步减少,性别公平意识在教材、基础读物的编写中就会有更多的体现。国家在教育立法中逐渐吸收越来越多科学的性别观念,贯彻和执行确保两性公平的教育政策,这种性别公平意识的觉醒、性别平等主流化的实现,必然会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仍然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状。
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占人口一半的女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是一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由于教育研究领域(包括整个科学领域)对男性话语霸权的集体无意识,这重要的一半长期遭到忽视。女性教育的不成功也就是教育本身的不成功,将不能调动全体社会成员从事社会生产和创造历史活动的积极性,也无法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女性教育研究的兴起是教育研究领域的必要扩展,它产生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生长点。相信有女性教育研究成果的理论支撑,未来的女性教育必将在实践上获得全面、科学、长足的发展。
[1]周小李.文化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性别平等[J].教育评论,2007,(5).
[2]叶文振.中国女性教育:一个性别文化与制度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3]强海燕.关于女性“成功恐惧”心理倾向的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1999,(3).
责任编辑:董力婕
Issues in Females Education Studies and Its Value
JIA Mengxi
The historic task of research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 of females has been put to us. Gender differences,gender equality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are principles of women’s education to which we must adhere.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education for females,clearing the way for women growing up and their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ing gender equality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gender differences,are all problems we should research.
female education;gender culture;gender differences;gender equality
10.13277/j.cnki.jcwu.2014.04.004
2014-06-15
G776
A
1007-3698(2014)04-0030-05
贾孟喜,男,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女性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女性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11450
本文系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女性教育研究专项课题重点项目“女性教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XA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