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深度报道的挖掘

2014-02-05 08:42王娜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9期
关键词:党报深度受众

□王娜

(周口日报社,河南 周口 466000)

地方党报深度报道的挖掘

□王娜

(周口日报社,河南 周口 466000)

当前,随着新传媒生态的形成,党报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广播、电视、市场类报纸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竞争态势中,构成了党报新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加之面对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的不断扩展,党报怎样依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守土拓疆”,努力适应并应对新情况?笔者认为,深度报道是媒体激烈竞争下地方党报的必然选择。

深度报道的特点

深度报道是伴随着受众需求、社会变化和新兴媒体的挑战,而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文体,在现代报纸版面上占有重要地位。与一般报道方式相比,深度报道包含了更丰富的信息、更深层的新闻事实、更深刻的主题思想,因而更显重要,更具影响力。一般来说,深度报道具备以下五个显著特征:

重要性。主题重大是深度报道的必然要求。首先是题材重大,其报道对象多为重要的、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或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多为重大事件调查剖析、社会透视、大众热门话题评述。其次是意义重大,其报道的事件具有典型性,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通过深入的剖析得出具有普遍价值和意义的结论,用以指导全局,有力引导舆论,以更深入地宣传党的主张,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

思想性。深度报道不仅要报道现象,还要抓住现象背后的本质;不仅要叙述清楚事件本身,还要揭示事件的深层含义。因此,深度报道要有分析、有思辨,要善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预测性。这种预测,必须建立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要以充分和准确的事实、数据作依据,讲究科学性。

深入性。深度报道需要记者深入采访,深入挖掘。深度报道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充分开发、整合新闻资源的过程。

综合性。深度报道的综合性往往表现为大时空、全局性。报道往往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事件过程,广泛涉及社会现实多个方面,同时围绕主题进行整合,回顾过去,剖析现在,预测未来。深度报道的综合性还表现在综合运用多种体裁,融合各种形式于一体,使其提供的信息具有立体感和系统性,使得报道视野开阔,有厚度和力度。

深度报道的作用

在各种媒介激烈竞争,信息传播更加快捷的今天,深度报道对于平面媒体具有决定性意义。

其一,满足受众了解复杂事件真相的需求。今天受众需要对新闻事实提供更详细的内容、更核心的真相、更权威的观点,孤立地、零散地报道事件,已经无法深广地反映丰富复杂的事实。

其二,彰显主流媒体的立场和权威。面对现代社会各种媒体、各种声音,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应当充分发挥主动性,还原真相,发表见解,引导舆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就在于其站得高、看得远,引导力也在于其观点能在多大程度上引领受众。

其三,应对新兴媒体日益严峻的挑战。将深度报道作为主打产品,是当今一些主流媒体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国青年报》的“冰点”、《解放日报》的“解放调查”等深度报道,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概括来说,深度报道的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解疑释惑,二是形成舆论强势,三是有力舆论监督,四是吸引受众参与。

主流媒体要重视深度报道

主流媒体要应对新媒体日益严峻的挑战,必须进一步重视深度报道,可以说,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体现于新闻提速,决定于报道深度。

地市党报记者进行深度报道,其思维和观念应具备相当的前瞻性。记者要跳出新闻事件主体——当事各方的思维模式,甚至跳出目前社会的常规认识水平,以科学的超前的宏观视野,提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需要记者有超于一般人的新闻敏感和社会洞察力,还要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种敢于挑战陈规旧习和既得利益者的勇气。

有思想深度,是深度报道的一个最主要特征,而这个“深度”来源于对社会问题的透视,从而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如“孙志刚死亡事件”、“佘祥林案件”的深度报道,都是从典型的新闻事件入手,记者凭借自身的社会积淀和对事实的理解,从广度和深度上来剖析社会问题,从而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催生了某种政策的重大变革。

记者写出的报道有深度,其因素既在于新闻事件本身,更在于记者对社会问题透视力强。记者脑子里要有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把事物的特点、本质、事物发展的演变进程、根本原因解剖出来,这就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科学辩证的思维能力。采写深度报道的记者要像哲学家那样去找论据进行论证,《中国青年报》在大兴安岭火灾后的三篇深度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就有很强的穿透力,透过大火理解森林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唤社会热爱自然。

采写深度报道需要丰富广博的知识,如果知识不广博,就不能熟悉采访对象,不能与采访对象找到共同语言,形成“话不投机”的尴尬局面,也就无法选取到好的题材,此外还必须有精深的专业水平。

深度报道选题的开口要小,深挖细采,掌握过硬的典型材料,如果没有几个过得硬的典型材料,写出的东西就难以生动深刻,难以与读者产生共鸣,产生社会效应。

一般来说,相对于中心城市,地市级城市的社会空间不够广阔,选取素材常常不够典型。正因如此,地市报记者要采写好深度报道,视野不应局限于本地市,还应同时关注市外、省外、国外,广泛搜集新闻事实材料。只有大量占有新闻事实材料,才能为深度报道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只有坚持用事实说话,才能克服深度报道中的“假、大、空”倾向,提出的问题才更有针对性,更有说服力。搜集与选择事实材料时,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事实与思想的关系,努力发掘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新特征、新思想,使深度报道更具有时代气息和思想深度。

地市党报记者采写深度报道要选好题目,其选题大体上有这么几类:经济社会建设中巨大成果,这方面可看成是成就性报道;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及行动;社会运行的重大缺陷及弊端;重大突发事件等。有位知名记者曾说,做深度报道选题时尽量选择在经济、社会、伦理等领域中能形成争论且又不能简单地判断谁对谁错的题材,这样容易引起读者关注。选好深度报道主题,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像红线贯穿全篇,深度报道的主题是否正确鲜明深刻,是决定整篇报道成败的关键。提炼主题过程中,不是孤立地进行,它与对材料分析、取舍以及结构安排、变动联系在一起。

“独家”是最好的深度,因为人无我有,但在同类题材里难以获取独家新闻的情况下,努力选取独家视角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竞争策略。

深度报道后期写作,要认真研究采访得来的材料,站高望远选取最佳报道角度,把事件放在时代背景下,全面完整地进行报道,多侧面揭示事物内涵。

深度报道形式和手法是多样的。深度报道在形式上往往划分为单篇、连续、系列、组合等种类,在结构上常常以提出一个重大问题为开头,接着展开叙述、议论和追踪报道。要善于运用背景材料,把新闻写得丰富厚实、有力度。善于运用背景材料,深度报道就更有张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党报深度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深度观察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