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霞
(周口日报社,河南 周口 466000)
强化地市党报的深度报道
□刘艳霞
(周口日报社,河南 周口 466000)
眼下,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新闻信息量和传播速度的竞争,而且表现在新闻思想性和深刻性的竞争。深度报道是通过系统的背景材料和客观的分析解释来延伸拓展新闻内涵的报道形式,尤其针对纸媒而言,是面对电视、网络以及自媒体激烈竞争的求生法宝和杀手锏。地市党报应该发挥自己的政策、品牌、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等优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深度报道,努力抢占地方媒体竞争的制高点,不断提高行业竞争力和社会公信度。
深度报道是地市党报适应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发展新要求的重要举措。当前,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深入发展,世界形势瞬息万变,令人目不暇接。我国正处于快速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和问题纷繁复杂。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人们不仅追求“快餐式”的动态信息,追求“是什么”,更倾向于追求更深层次的信息,追求“为什么”和“怎么样”,希望媒体提供翔实、理性、有启发性的解释和解读,切实增强预见性,避免盲目性。深度报道具有丰富的内涵,闪烁着理性的火花和思辨的力度。地市党报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喉舌,是地方信息大潮的导航者和社会道德的守门人,对于地方的热点问题和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地市党报运用深度报道的新闻形式,通过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可以及时有效地引导民众以理性、冷静的态度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充分发挥舆论导向、政策宣传和解疑释惑的作用。
深度报道是地市党报避免同质化、实现差异化的重要举措。网络兴起和普及后,新闻信息资源的源头被空前地共享,媒体已很难独家垄断信息源。在地方新闻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媒体报道题材的雷同更是在所难免。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定位和读者面,报道的题材和角度不尽相同,对新闻的理解和判断具有差异性,在难以做到“独家”发现的情况下,媒体可以通过深度报道对新闻资源进行“二次开发”,追求“独到”和“独特”。地市党报加强和改进深度报道,通过独有的实力、独自的形态、独特的视角、独立的见解、独到的立场来开发和配置地方新闻资源,把地方新闻资源做深、做活、做精、做细、做足、做透,有利于在报道上实现差异化、避免同质化,不断提高行业竞争力和读者忠诚度。
深度思维。首先要有超前思维。当某一新闻事件发生时,读者都急于想知道结果,并作出种种预测。记者具有超前思维的能力,就能从已经发生的事件中对未来的发展作出预测,给读者指明方向。其次要有立体思维。深度报道是一种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化的新闻报道。记者具有立体思维的能力,就能全面、系统地审视、思考报道对象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完整地反映报道对象,并通过所报道的对象去透视报道客体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使深度报道成为一种带有探索性的新闻活动。再次要有动态思维。记者具有动态思维的能力,就能突破简单报道“今天”的定势,重视对“昨天”和“明天”的剖析和解读,正视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实,帮助读者了解新闻事件的本质和意义,增强报道的创造性和指导性。
深度采访。深度报道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色彩的报道,它无法闭门造车,也不是在采访一两个新闻来源之后就能写出来的。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深度报道的采访比日常报道更耗时费力劳神。记者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进行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积累丰富翔实的新闻素材,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新闻事实,进而透视事物的内部规律,揭示事物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对于深度报道来说,对时间的采访应该包括昨天、今天和明天,对地点的采访应该包括现场和事件波及的地方,对人物的采访应该包括当事人、目击者、普通民众、专家学者、党政官员。
深度写作。一是要整合背景材料。要深入挖掘并根据主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背景材料,将新闻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清晰地展现给读者,使报道具有纵深感和穿透力。二是要整合新闻事实。在一篇深度报道中,往往有大量的事实材料。巧妙地整合事实材料,让它们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可以更好地阐明、解释、揭露或者呈现新闻事件,给读者更多的教育和启迪。三是要整合观点。深度报道的很多选题是在伦理道德方面引起争论、有不同意见不可融合而又不能简单地判断真假善恶的题材。要遵循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原则,尽可能挖掘和传达各方观点,把各方观点提供给读者,由读者对新闻事件作出分析和判断,不要先入为主,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四是要整合表达和报道方式。现代读者多喜欢阅读短、平、快的文章。由于选题的要求,党报深度报道的篇幅一般都比较长,从形式上来说,这对读者阅读是不便利的。要突破客观报道理念在操作上的局限,把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整合到深度报道写作中。要借鉴网络报道的板块式结构,把长篇文章拆分为不影响逻辑表达的几个小部分并插入小标题进行报道,以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要借鉴网络报道的互动特点,在深度报道正文后附上电话、传真、QQ号等互动信息,并在随后的深度报道写作中加入网络调查数据和网民反馈意见等互动内容,使深度报道从封闭走向开放,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深度编辑。一是配发背景材料。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报道,可以配发名词解释;对于一些渊源较长或者具有代表性的报道,可以配发历史资料。二是配发评论。对于重大题材和侧重为读者提供观点的报道,可以配发评论,充分表达媒体的态度和立场。三是配发版面元素。要借鉴网络报道多元素组合的形式,配发图片、漫画、链接、数据图表、三维模拟效果图等多种版面元素,增强视觉冲击力。四是配发导读提要和编后语。要在文中显要处甚至文中小标题下开设“导读提要”,引导受众阅读。要在文后配发编后语或者记者采访手记,将深度报道所不能承载的内容全面、清晰地表达出来。五是配发互动信息。对于重大题材和多篇式深度报道,要开辟一定版面,建立信息互动平台,刊载网络留言、读者来信来电等内容,加强编辑、记者和读者的互动,增强报道的贴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