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峻青
(忻州日报社,山西 忻州 034000)
批评报道要批『香』
□菅峻青
(忻州日报社,山西 忻州 034000)
“批评报道不是为了批臭,而是为了批香”。30年前,在原国家广电部举办的全国编辑记者培训班上,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论部主任的曹石先生讲过的这句话,至今记忆犹新。批评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新闻媒体针对社会影响较大、典型性较强的突出问题,开展批评报道,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督促有关部门着力解决。从解决问题的纯目的出发,批臭不是好的结果,因为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批香才是最终目标,因为,问题解决了,群众满意了,被批评单位也轻松了,最终实现了和谐,香起来了,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这就是笔者对“批香”的理解。
要做到“批香”,首先要是非分明。是非本来是清楚的。有的人为啥分不清、甚至是非颠倒呢?主要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什么阶层说什么话,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就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来说,如果站到老百姓的立场上看问题,那就是损害群众的利益;如果站到官员的立场上看事情,那就有可能不是个问题,所谓官官相护就是最好的说明。2000年春节、元宵节之前,山西忻州市小南区煤气供应严重短缺,老百姓过年做饭成了大问题。得到消息后,笔者赶到现场进行了采访,现场看到的事实与群众反映一致。经过调研之后,笔者当天就写出了《今冬忻州市煤气供应一大怪:北面过剩“点天灯”、南面火苗如星星》的消息,并配照片在第二天的《忻州日报》头版头条刊出。刊发之前,报社内部有的赞成、有的反对,认识不一。反对的人认为,给政府抹黑、丢脸、有损政府形象。笔者却坚持认为:问题是客观存在,解决了问题,可以提升政府形象。果如所料,消息见报后,政府领导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有关部门迅速组成调查组,现场解决问题,笔者随行采访,写出了,肩题是:市政府高度重视小南区煤气供应问题,正题是:“XXX市长解决群众做饭难”。几天后,问题解决了,市政府领导又请笔者到现场采访,笔者将看到的整改情况写成了稿件,肩题是:火苗旺了、居民笑了、市长满意了。正题是:小南区居民做饭问题解决了。系列报道刊发后,群众很高兴,市长也和笔者成了好朋友。
其次是敢于亮剑。分清是非是前提,敢于亮剑是关键。新闻记者是群众的代言人。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敢于亮剑应该是新闻记者的自觉行动,但是,有的人却不是这样的。他们之中,有的人在是非面前,畏首畏尾,担心怕事,树叶掉下了怕砸坏了脑袋;有的人面对问题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认识糊涂;有的人在是非面前躲着走、绕道走,向歪风邪气妥协,甚至同污合流、黑吃黑。因此,在是非面前,敢不敢亮剑,是对新闻记者忠诚的考验、担当的考验、良心的考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有一次,笔者随忻州市环保局长暗访查了两个县,两个县的情况截然相反,一个整改到位,治污有力,另一个县的污染严重,敷衍应付。向该县领导反馈后,环保局长要求报道。笔者写出了稿件,肩题是:环保局长暗访查污染,正题是:定襄扑了空,原平逮住了。把暗访到的情况如实写出,并在《山西日报》发表。当时,这两个县被省政府区域限批,省里力度很大,县里压力很大,有人认为,笔者捅下了大篓子,有好果子吃了,但笔者心中坦荡,相信领导。果不如然,新闻见报后,忻州市领导充分肯定报道,县里也乘势加强了整改,最终污染问题得到了解决,污染大县变成环保先进县。
三是把握适度,不能激化矛盾误导群众。敢于亮剑并不是蛮干。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同情弱者的心理,把一个事件最激烈的事情真实再现,虽然这些看点顺应了人们的“围观心理”,满足了某些人的好奇心和私愤,也增加了报纸的关注度和可读性,但却忽略了新闻媒体应有的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给政府解决问题增加了难度。因此,写批评报道一定要慎之又慎,要把握度,要出于公心,要掂量轻重,要考虑大局,不能头脑发热。否则,会引发上访,加剧社会矛盾,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有一次,笔者到一个县采访,快到县城的路上,发现该县公安干警,荷枪实弹,双向拦车。是否有乱设卡的问题呢?笔者请当地公安干警出示许可证,他们说没有,只有上级领导的肯定和一些媒体的表扬,笔者说那不行,领导的肯定和媒体的表扬,并不能代替省政府的行政审批。了解情况后,笔者还有些吃不准,又认真请教了有关部门,确认是乱设卡的问题,当面制止后,笔者很快给忻州市领导写了一份内参,如实反映了该县乱设卡的问题,问题很快得到了制止和纠正。因为反映及时,解决及时,避免了大的矛盾发生,挽救了一些干部,维护了政府的形象,优化了政务环境,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笔者采写过大量的正面报道,也写过少量的批评报道,可以说坚持了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但是,批评报道作为正面宣传的补充,不可否认它对社会的阴暗面、对假恶丑种种现象的批判,为社会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批评报道一定要“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