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甲刚 梁金有
关于非学历证书考试属性的探讨
胡甲刚 梁金有
非学历证书考试属性是其本质的外在表现。作为一项检验或甄别考生是否达标并授予相应证书的活动,非学历证书考试具有科学属性、教育属性和产业属性。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非学历证书考试;科学属性;教育属性;产业属性
非学历证书考试是指由不同组织的考试主体根据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分类设置,面向广大社会成员开放,以检验或甄别报考者是否达到某一专业(职业)领域对应等级的知识和技能标准,并授予相应证书的考试。作为一种特殊的考试活动和考试形式,非学历证书考试具有独特的属性。属性是事物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和性质,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研究考试的属性,有助于认识和把握考试规律,为考试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1]根据非学历证书考试在社会系统运行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我们认为,科学属性、教育属性和产业属性是非学历证书考试的基本属性。
非学历证书考试是衡量考生是否达标的一种考试形式,科学属性是其内在的、固有的、不可缺少的规定性。非学历证书考试犹如一把量尺,如果量尺本身设计不科学,操作不规范,其结果自然很难得到考生和社会的认可,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科学属性是非学历证书考试的第一属性,对非学历证书考试具有生命线的意义。任何考试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由众多的子系统和相应的要素所构成。要素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考试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及要素的搭配组合必然对考试系统的功能发挥带来影响。所以,非学历证书考试的科学属性不能仅仅体现在考试活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而应该贯穿整个考试活动的始终。
考试是一门科学,非学历证书考试项目的开发和设置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要遵循科学的一般要求,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审慎地进行。前期可行性研究是非学历证书考试项目开发和设置的重要前提,考试主办方要进行深入、全面的需求调研,大范围征求相关专家、行业组织、用人单位、考试管理部门和考生的意见和建议,对考试项目的需求状况和发展前景进行细致分析,提出考试项目的实施方案,为领导层的科学决策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为稳妥起见,主考部门在非学历证书考试项目通过论证和决策后,可进行小范围的试点,看一看社会反响,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实施方案,并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面推广。“磨刀不误砍柴工”,可行性研究做得越充分,决策的过程越慎重,试点工作越重视,考试项目的发展往往就越好,越有生命力。相反,有些非学历证书考试项目缺乏科学论证,靠领导拍脑袋决策,仓促上马,依赖行政权力推行,尽管可能会红火一时,然而一旦失去行政权力这个靠山,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非学历证书考试的难点在于通过一份寥寥几页的试卷和短短几个小时的考试过程就能够对考生是否达标做出准确判断,这也就对考试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命题和制卷是考试活动的关键环节,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含量很高的智力活动,需要对试卷的目标结构、内容结构、题型结构、难度结构、分数结构、时限结构以及试题检测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等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专业事需要专业人来做,要提高非学历证书考试的命题质量,就需要一批高水平的命题专家。他们在专业上有精深的造诣,对该专业领域应达到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有准确的把握,熟知命题的基本原则、技术与方法,所命的试题要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在试题大量积累和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可建立非学历证书考试的专业化题库,使命题质量稳步提高。考试方法对考试的科学化程度也有重要影响。不同的考试方法组合,对考生知识和技能考核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大多数非学历证书考试与职业资格挂钩,强调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查和测度。因此,主考方一定要根据非学历证书考试项目的特点来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除了常见的笔试以外,可选择口试、操作演示、结构化面试等。
非学历证书考试面向社会大众开放,没有过多的门槛限制,考生来源渠道多而分散,成分比较复杂,这大大增加了考试组织管理的难度。如果不采用科学的组织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很难保证非学历证书考试的质量和效益。为了组织生源,很多非学历证书考试项目的主办方除了依托合作单位和考试培训机构进行常规宣传外,还利用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发布考试信息,扩大受众群体。在考生报考、信息采集方面,有些非学历证书考试项目建立了专门的管理信息平台,考生信息可以在网上提交,准考证可以自行打印,让考生从繁琐的传统报考程序中解脱出来。在考试监管方面,不少非学历证书考试项目在电子考场考试,考生入场时不能携带电子设备,要接受金属探测仪的全身检查,采用标准化的考试工具,摄像头对考场内的情况全程监控,各种反作弊工具轮流上阵,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在评卷、登分、查询等后续服务环节,非学历证书考试也在多年的运行中建立了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和严密的监控体系,有些还建立考生分数复查机制和证书网上查询系统。这些组织管理规程的完善是非学历证书考试科学化的内在要求。
分析评价是考试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考试活动自身的反馈矫正机制。作为一项大规模的社会考试,任何非学历证书考试项目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在诸多环节常常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这都需要进行专门的分析评价,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形成相应的对策和办法,以期促进考试流程的不断优化和质量的持续提高。特别是在命题质量方面,一定要用科学的测量、统计分析工具和方法,对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等方面专题分析,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提高命题的科学化水平。
鉴于考试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发展是无限的,人们对考试活动科学化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因此,科学属性是非学历证书考试永恒的属性。
非学历证书考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考试活动,其本身与教育活动在目标指向、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但是,由于非学历证书考试位于育才系统和用才系统之中介,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引导、调节、促进等功能,学生备考、应考的过程就是一种教育过程,同时围绕不同类别的非学历证书考试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多样化教育培训体系,其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都是直接针对考试的具体要求而设定,“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学”,完全服从并服务于相应的非学历证书考试。因此,非学历证书考试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教育属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非学历证书考试是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考试项目,考生不受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学历、教育程度和身体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只要有意愿,都可以自由报考。考生在备考和应考过程中,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到专门的培训机构去学习。非学历证书考试的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大多由社会举办,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组织生源,开展相应的教育培训,学习时间和地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组织过程和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针对性调整。教学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可以上门服务“一对一教学”,也可以小班授课或大班集中教学,教育培训的周期一般比较短、见效快。这种教育属于典型的社会教育范畴,体现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与按部就班、规整严密、等级森严、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大相径庭。以非学历证书考试为代表的社会教育由于其受众的广泛性、组织的灵活性、入学的公平性、选择的多样性和效用的直接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考试类别多达上百种,报考人数达到数千万,正迅速崛起成为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后的“第三势力”,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必将在教育大系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终身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学校教育只是人生教育的一个阶段,而不是教育的全部,为了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每一个人从生命开始直至结束都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接受教育,“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非学历证书考试是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也是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第一,非学历证书考试是面向社会大众的考试,没有年龄和身份界限,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老年人,不管是在校生,还是在职人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自由选报,进行自主学习或参加培训。第二,非学历证书考试一年可以举行多次且没有报考次数的限制,考生一次考试通不过,可以下次再来,今年没有时间报考,可以明年再报,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和伸缩性。第三,非学历证书考试类别多样,既有专业技能考试、资格认定考试,也有素质水平考试,而且很多考试项目都有不同等级的证书,考生可自由选择考试类别和项目,在获得某一等级证书后,还可向更高目标迈进,持续学习,不断提高。第四,非学历证书考试项目的设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人们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增设新的项目,调整考试科目和考试方式方法,使考试成为促进人终身学习和自由发展的“助推剂”。
传统学校教育考试侧重系统知识、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测评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学历证书考试更加强调技能考核,重视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评,专业性更加突出,职业指向性更为明确,这些都彰显了非学历证书考试的技能教育属性。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非学历证书考试的技能教育定向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每况愈下,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大学教育内容与职业需求相脱节,人才培养同质化,毕业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毕业即失业的情况非常严重,甚至有些大学生在毕业后去职业院校“回炉”接受职业培训。非学历证书考试在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是学生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的一条便捷通道。目前,很多大学生在学期间都要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职业资格考试等多种非学历证书考试,并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以提升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非学历证书考试在学校教育体系之外发展壮大,与其技能教育属性密不可分。
“教是为了不教”,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理想追求和最高境界。在学校教育中,教学由教师主导,课程统一安排,教学内容相同,不太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个体差异、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学生缺乏自我选择的空间,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更多地属于被动接受式教育。非学历证书考试不是强制性考试,具体的考试项目由考生自主决定,考生可以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自学,也可以选择参加培训机构组织的学习,在整个备考和应考过程中,考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是一种真正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才。不仅如此,非学历证书考试还是很多行业的“敲门砖”,当个人对自己当前从事的工作感到不太满意或者希望向其他方面发展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参加非学历证书考试,在不断的自我学习和教育中寻求新的发展平台,实现职业转换。
产业是指具有一定经济规模、提供同类产品的相关行业集合体。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近年来我国非学历证书考试飞速发展,人事系统、教育系统、劳动部门、行业协会、民间机构,乃至海外的考试机构也都纷纷设置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非学历证书考试项目,由这些考试项目衍生出教育培训、辅导教材、仪器设备等服务链条,已经形成了一个产值巨大、成长性好的考试产业。据统计,2010年,非学历证书考试的报考就达到1 103万人次(含省级考试300余万人次),较2009年增加52万人次,增幅为4.9%。[2]同时,非学历证书考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化运作方式,以质量和声誉求生存,以规模和效益促发展,这些都给非学历证书考试打上了产业属性的烙印。
提供有价值的同类产品是产业形成和发展之基,“一个产业的形成,是从一个根本性的产品创新开始的。一个新产品通过采用新的材料和原件,具有新的性质或功能,提供了新的用途或市场需求,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3]非学历证书考试能否成为一项产业,归根结底取决于是否能够提供有价值的特殊产品,以及这种特殊产品归属为哪种产业形态。从表面上看,不同项目的非学历证书考试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产品——证书,考生报考的目的就在于获得证书,没有相应的证书激励,考生不会有什么报考的热情。但从深层次看,非学历证书考试提供的并不仅仅是一纸证书,因为这张证书不能用金钱直接购买,不能像其他产品那样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而是要靠考生自己努力或参加相应的培训,并参加考试达到合格标准后才能获得。因此,非学历证书考试提供的真正产品不是证书,而是凝结在证书上的人类劳动——教育及考试服务。非学历证书考试正是因为能够提供这种特殊产品——基于职业定向和技能考核的教育及考试服务,才得以形成并发展成为一项大产业。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大类: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鉴于由考生购买的这种教育及考试服务主要是个人受益,消费具有自主性,因此非学历证书考试的产品无疑属于私人产品。从国民经济统计的角度来看,非学历证书考试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教育服务业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中,把全部的国民经济划分为20个门类、96大类、300多个中类,非学历证书考试应当属于“教育”门类中的“技能培训、教育辅助及其他教育”(中类)。。
非学历证书考试的产品不是依靠行政权力配给的,而是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才能实现其固有价值。从非学历证书考试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其主要依赖市场机制的作用,受供给和需求关系支配。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力的流动性非常小,一个人的职业基本上是从一而终,即便有非学历证书考试,如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评定考试、工人技术等级考试等,也严格限定了考试对象,不向社会公开,行政权力发挥支配作用,报考人数少、规模小,没有市场空间,也就不可能形成非学历证书考试产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空前活跃,人拥有了自我发展和自主择业的自由,行政权力也逐渐从非学历证书考试中淡出,作为市场主体的考试机构纷纷涌现出来,通过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非学历证书考试项目,以满足持续强劲的市场需求,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非学历证书考试产业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竞争性是市场的首要特征,我国非学历证书考试产业的市场竞争色彩越来越浓厚。第一,考试机构多元。既有政府机关、直属单位、行业协会主办的非学历证书考试,如司法考试、人事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考试等,也有企业、民间机构主办的非学历证书考试,如北大青鸟的软件工程师认证考试;既有面向全国的考试机构,也有专注于地方的考试机构;既有国内的考试机构,也有海外的考试机构,如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微软认证考试机构等。众多考试机构在我国非学历证书考试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第二,考试项目多样。仅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或合办的考试项目就有五大类(信息技术类、语言类、职业证书类、艺术类、其他类)31项,其中语言类考试就有9项之多,包括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全国外语水平考试、汉语能力测试、高级英语能力测试等。同类考试项目越多,考生选择的自由度就越大,项目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第三,竞争主体平等。各考试主办机构地位平等,考试项目由考生自主选择,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即便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考试项目,发展也非常不平衡,发展最好的是计算机等级考试(2010年的报考人数达到507.6万人次)和全国英语等级考试(2010年的报考人数为157.55万人次),而全国信息技术高级人才水平考试同年的报名人数仅有2 623人次,[4]投入和产出的效益差别极大。有些考试机构开发出新的考试项目,结果由于市场定位不准,得不到考生和社会的认可,面临无人报考的窘境,不得不草草收场,这都表明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恰如英国考试研究专家蒙哥马利所言,“考试的可行性,或者说,考试的社会声望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5]
人们之所以愿意购买非学历证书考试的产品——教育及考试服务,是因为这种服务产品满足了他们的需要,能够内化为自身的人力资本,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改善生活境遇,实现人生的新发展。非学历证书考试产业的兴旺发达与人力资源市场有密切的关联。在一个彼此陌生的劳动力市场中,如果没有特别的标签和外在的显示度,用人单位很难从芸芸众生中识别并找到岗位所需的专业性劳动力。而社会认可的证书恰恰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筛选的“信号”,表明该劳动力接受了相应专业技术的学习和培训,并达到了一定的技能标准,具备某些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这也是非学历证书考试产业蓬勃发展、考生趋之若鹜的内在原因。“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科学的考试已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整速器’,促进社会合力流动的重要机制,调节部门人才结构的有力杠杆和有效开发、科学利用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6]作为一项正处于成长期的新兴产业,非学历证书考试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必须遵守产业发展的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为考生提供有价值、个性化的教育及考试服务产品,形成高社会认可度和市场美誉度的品牌,让考生和用人单位实实在在地从中受益。
非学历证书考试的科学属性、教育属性和产业属性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也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科学属性是基础,也是内核,失去了科学属性,非学历证书考试的教育属性和产业属性无从谈起。而教育属性和产业属性是动力系统,也是保障体系,没有教育属性和产业属性的支撑,非学历证书考试难以发展壮大,也必将损及其科学属性。科学属性、教育属性和产业属性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不可偏废,共同构成了非学历证书考试属性的“一体两翼”。“考试的基本属性是考试内在矛盾的客观反映。在考试实施过程中,只有把握这些规律性的特征,才能正确发挥考试的社会功能,对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7]对非学历证书考试属性的认识和揭示,不单单是一种理论探讨,而是“承上启下”,指导考试实践,服务社会发展。
[1]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0.
[2][4]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教育考试年鉴(2011)[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266,266.
[3]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85.
[5][英]罗伯特·蒙哥马利.考试的新探索[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10.
[6]杨学为、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7.
[7]廖平胜、何雄智、梁其健.考试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52-53.
(责任编辑 陈睿)
Exploration on the Attribute of Non-degree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
HU Jiagang and LIANG Jinyou
The attribute of non-degree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 is the outward manifestation of its essence.As an activity of detecting or measuring examinees’ability which is up to the criterion and awarding the certification,nondegree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 has scientific attribute,educational attribute and industrial attribute,which is interacting and mutual promoting as an undivided whole.
Non-degree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Scientific Attribute;Educational Attribute;Industrial Attribute
G405
A
1005-8427(2014)01-0059-6
本文系武汉大学“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创造力培养与教育创新”团队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胡甲刚,男,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博士(湖北武汉430079)
梁金有,男,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草店小学,教师(湖北十堰 44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