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娟
2013年11月1—5日, “第八届东亚乐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中国温州隆重召开, 本次研讨会由东亚乐律学会、温州大学音乐学院主办, 来自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及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近50 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分两个会场,共进行11 场发言, 提交论文52 篇。
本次研讨会以东亚乐律学研究的新成果为议题, 分别涉及律、调、谱、器、声、体等诸方面,研讨会为各国学者们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 同时也促进了乐律学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发展。
本次研讨会提交律方面的论文有19 篇, 涉及律制、生律法、管律等方面的内容。
总论乐律学方面的文章有以下3 篇。牛龙菲的《律本·律器·律制·律准》, 文章从姑洗下徴为律本, 琴为律器, 钟律为律准三方面对律学进行了整体性的概括。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王小盾教授的《朝鲜中后期的乐律学编纂》 一文, 对朝鲜中后期的乐律学文献进行了整理, 认为朝鲜中后期的乐律学编纂最能代表东亚乐律学文献的基本性格。日本学者山寺美纪子的《日本江户时代前期(17 世纪)儒学家的乐律研究》, 对江户时代前期(17 世纪)日本的儒学家们的音乐、乐律研究的概况、音乐实践状况等做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关于律制研究方面的文章有4 篇。宁波大学喻辉教授的《从扎利诺音阶的实践看古琴乐的纯律与“复合律制” 问题》, 该文对《神奇秘谱》 中六十四首琴曲的律制情况进行完整的考察和统计, 从中发现较为复杂的律制使用状况, 证实了古琴上的纯律既可以以扎利诺纯律音阶, 也可以以其他变种纯律音阶的形式出现。温州大学音乐学院陈其射教授的《论中国古代的等差造律》 认为, 在中国古代音乐实践、文献记载、音数结合中均有等差造律的现象, 等差律的数理本质是泛音列和沉音列的自然音响规律, 是人们规范音高的一种形式, 应该成为律学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广播交响乐团邓文汉教授的《关于小提琴律制音准的运用与律学理论的矛盾》 提出, 理论律学与小提琴律制音准的实践运用之间存在差距, 小提琴家们在实践当中只是局部使用或证明律学理论家们的部分理论。中国艺术研究院谭映雪博士的《戴长庚及其〈律话〉 研究再探》, 文章对清代学者戴长庚的生辰以及 《律话》 的成书背景进行了考证, 并对戴长庚的“上九、商八、角六、宫五、徴九”、“黄钟长八寸一分” 及“九寸” 两个律数同现等理论进行了阐释。
有关生律法研究的文章有5 篇。韩国学者姜惠珍提交了《茶山丁若镛〈乐书孤存〉 的12 律和5声》 一文。丁若镛是朝鲜后期一位著名的实学家,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著述了《乐学孤存》。文章通过茶山同时代实学家洪大容(1731—1783)、李圭景(1788—1856) 的十二律产出法与其比较, 阐明茶山的12 律和5 声的数值与实际音高不相同。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主任编辑孙克仁的《 〈管子·地员〉 的五音构建——三分损益均法》, 文章再次对《管子·地员》 中宫商角徵羽构建的论述进行分析, 得出《管子·地员》 所载管子法五音, 其实是均法三分损益构建的实例。温州大学音乐学院陈克秀教授《儒家注经十二律相生考辨》, 以儒家注经谈十二律相生为考索, 理清十二律相生之古法,证实《吕氏春秋·音律》 《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 实是同在一个二元构架中的两种生律法。韩国学者李辅亨的《同主音阶名和并行阶名的十二律生成原理》 一文提出, 并行阶名用变化调高的方法生成十二律。同主音阶名可以用改变调高的方法生成十二律, 也可以在一个音高调式中生成十二律。天津科技大学石林昆博士的《 〈乐律表微〉 的理论律学初探》, 对《乐律表微》 的成书年代进行了考证, 认为其成书年代至迟为1755年, 并对《乐律表微》 中所提的生律法、半律、变律的理论律学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宋代词人姜夔与他同年代的思想家朱熹都对乐律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日本学者山寺三知《姜夔与朱熹的古琴定弦法——浅论其问世年代及二者交游之可能性》 一文, 通过对姜夔与朱熹古琴定弦法的共同点的分析研究, 以及姜夔与朱熹的著作问世时间的排序, 认为不能否认姜夔与朱熹交游的可能性。
南宋蔡元定撰著的《律吕新书》 (1187) 是代表朱子学的乐律学文献。随着朱子学在东亚各国的普及, 《律吕新书》 也传到朝鲜王朝以及江户时代的日本。日本学者榧木亨《日本的 〈律吕新书〉研究——以“候气术” 为中心》 一文, 以中村惕斋以及其思想继承者的《律吕新书》 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 认为其否认《律吕新书》 中“候气术”这一观点的做法是错误的。
澳门理工学院胡企平教授《在管律律种学的研究与教学中提高 “文化自觉” 理性程度之实践——以清康熙皇帝敕撰的〈律吕正义〉 上编〈正律审音〉 研究为例》 是一篇有关管律方面的文章。该文用释证、补证、参证和制管验声等方法对《中国管律律种学之“康熙十四律” 》 的研究与教学实践, 以及我国管律律种学史之清代管律史的文化內涵、外延及其发展趋向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律学思想方面的研究文章有2 篇。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黄大同教授的《中国古代律学对哲学的影响——以“曾侯乙编钟音律生成法” 与“三合局” 的关系为例》 一文, 通过对“曾侯乙编钟音律生成法” 与“三合局” 的关系研究分析提出,古代用十二律进行占卜、放马滩秦简“五行三合”理论来源于音律等都证明中国古代乐律学对哲学产生了影响。中国音乐学院孙小迪博士的《南宋朱震〈汉上易传〉 律学思想——以卦图为切入点》 对《汉上易传·卦图》 中的律学思想进行了探究。文章梳理了《汉上易传·卦图》 律学与京房、扬雄等人律学思想的传承谱系, 结合象数易学及汉代卦气说特点, 阐述朱震的律学思想。
王邦直是明朝嘉靖时期人, 著有《律吕正声》一书。有部分学者将王邦直奉为“世界顶级音乐家大师”, “律学宗师”, “音乐界的孔子”。中国音乐学院刘勇教授《王邦直律学解析》 一文, 通过对王邦直原著的研究分析, 发现王邦直“律学” 所研究的仅仅是如何将乐律附和于阴阳历法, 而与音乐毫无关系, 且《律吕正声》 中的理论也不是王邦直原创, 王邦直被冠以与音乐家相关的头衔是不适宜的。
日本学者中尾友香梨《论日本江户时代的中国琴学之接受》, 以江户时代前期的人见竹洞、中期的荻生徂徕、后期的村井琴山的琴学为例, 对他们不同的琴学理解和接受方式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本次研讨会有关调的研究文章共7 篇, 涉及宫调体系、琴调体系、调高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传统宫调理论方面的文章有3 篇。宫调体系在我国传统音乐理论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杨善武教授《旋宫三题》 一文, 对中国传统宫调理论中与旋宫相关的“左旋”、“右旋”、“之调”、“为调”、“转调”、“犯调” 等概念进行了解读。中央音乐学院于韵菲博士的《也谈诸宫调的宫调》 一文认为, 现存有关诸宫调的宫调含义的理解很多, 该文通过从诸宫调的姊妹艺术——唱赚宫调( 《愿双飞》 ) 的分析, 得出其唱赚宫调存在乐律学含义, 这一结论可以推导至诸宫调作品, 即诸宫调作品记写的宫调调名的乐律学含义也是存在的。中国音乐学院宋克宾的《解读中国传统宫调理论的钥匙: “宫-角” 大三度——五声、七声音阶特性音程的比较与俗乐二十八调“七宫”乐理》, 论述了“五声体制” 与“七声体制” 转调呈“颠倒呈现” 现象是其特性音程不同导致的。文章还通过黄钟、姑冼“宫-角” 大三度解读了唐代俗乐二十八调“七宫” 原理。
中国音乐学院桑坤博士的《 〈琴旨〉 中的琴调体系探微》 是一篇涉及琴调体系研究方面的论文。文章提出, 虽然王坦确立的新的琴调体系造成调名混乱, 对传统观念与革新后的调名观产生了冲突,但它突破了旧有观念, 将“体用”、“起调毕曲”渗透到对琴曲的分析上, 强调主音概念并分析大量曲谱, 得出“三弦所当之声+调式类别” 的命名规律, 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论述调高方面的文章有广西艺术学院漆明镜博士《也谈“笛上三调” 与“清商三调” 》 一篇。文章提出, 笛上三调与清商三调均为三种调高, 其调性关系一致, 分别对应黄钟均、林钟均和仲吕均。
此次研讨会上还有对调式方面的研究论文。韩国学者沁智宇的《崔玉三流伽倻琴散调的乐调比较研究》, 通过分析研究既存研究成果中Jinyang 调旋律的构成音、清、终止音、装饰音, 分析崔玉山流Jinyang 调的乐调。韩国学者金秀玟的《 〈乐学轨范〉 60 调的再检讨》 一文提出, 韩国学界对于60调图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 从调式的命名法到标记60 调图的五音略谱的意义存在着一些差异, 学界对这些用语的混乱和调式图的各种解说并未进行整理。该文在既存研究的基础上对乐学轨范60 调进行再检讨。
有关“谱” 方面的研究成果有4 篇, 涉及工尺谱、记谱法、曲谱集等内容。
工尺谱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记谱形式之一。然工尺谱首调唱名发生与确立的时间稍显含糊。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宏锋教授的《明清戏曲传承中工尺谱的作用及首调唱名法的确立》 一文, 从明代戏曲创腔体制、明清之际家乐戏班传承方式变迁等方面, 探讨工尺谱在当时戏曲音乐传承中的作用, 及其首调唱名法的确立时代与原因。
韩国学者丁海任的《杖鼓记谱法中周易的象征性硏究》 主要考察了仗鼓的由来, 以及“击两头之鼓法, 梅花点长短” 等仗鼓记谱法与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等周易理论的关系。
西安音乐学院王安潮教授的《 〈五知斋琴谱〉琴歌初探》, 对清代琴歌重要的琴谱集《五知斋琴谱》 中的6 首琴歌进行了历史考证, 在对现存乐谱分析的基础上, 同时结合今人对6 首琴歌的解译和研究, 对版本、定弦、解题、歌词、减字谱方面进行了音乐分析。日本学者长井尚子《熊朋来〈瑟谱〉 中有关 “器” 方面的论述》 将明代朱载堉《瑟谱》 与元代熊朋来《瑟谱》 进行比较, 认为熊朋来《瑟谱》 更具有“器” 论的特点。
关于“器” 的研究文章有6 篇, 包括乐器构造、测音、乐器考证、乐器的作用等方面内容。
韩国音乐属异音性的单声音乐, 用传统的乐器进行演奏非常难。韩国学者陈庸玉的《键盘笙簧的构造探索》 一文, 认为有必要把一些吹奏管乐器和弦乐器、带簧片的乐器增加键盘以便演奏, 并重点叙述了能用键盘进行演奏的笙簧之构造。
乐器测音的文章3 篇。韩国汉阳大学权五圣教授提交了《对韩国传统乐器“大芩” 测音得到的IT 乐律》 一文。大芩是韩国乐器中颇具代表性的管乐器, 现有正乐大芩和散调大芩两种。文章拟用电脑对这些微小差异音程值进行测量, 分析它们与平均律的差异。同时, 对正乐大芩演奏的“清声数大叶”、“平调会像”, 散调大芩演奏的韩周焕散调、徐龙锡散调的主要构成音进行电脑测音, 希望测音结果能对韩国传统音乐的本质研究带来一定的价值。中国音乐学院韩宝强教授的《东亚笛箫音乐实测分析》 一文, 借助音响测量实验手段, 对中、韩、日三国一些笛箫音乐进行了实测分析, 得出结论: 中国笛箫音乐音色变化不大; 韩国笛的音乐音高游移范围较大;日本尺八音色变化较大等结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饶文心教授的《泰国传统乐律的宽容度》 一文, 以泰国传统乐器乐律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过程中访谈、乐器测音及其分析, 认为泰国传统乐律为非平均律。这与西方学者人为平均化音程值演算的结果不符, 也与客观音响不符。由此得出泰国传统乐律与泰民族听觉心理具有一种宽容度的结论。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刘正国教授的《 “龠”为单管之器的文证、图证》 是一篇有关乐器考证的文章。该文从文证、图证两方面入手, 得出“龠”为单管乐器的结论。
上海音乐学院应有勤研究员的《探索乐弓的最初按音及律学倾向》, 列举非洲的汉德洛、博茨瓦纳和南非共和国三种乐弓, 用实证法证明了原生态乐弓的“泛音” 是用来模拟成人声的, 对人类音高感的形成和音阶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声” 方面的文章有5 篇, 涉及音、音阶、琴徽等方面。
有关南宋蔡元定 《燕乐》 一书中 “变” 与“闰” 的理解, 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上海音乐学院陈应时教授的《声名“变” 和“闰” 新证》 一文,再次对蔡元定《燕乐》 一书中“变” 与“闰” 进行解读, 进一步肯定“变” 为“变徴”、“闰” 为“变宫” 的观点。[1]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蒲亨建教授的《音主新证》, 从新的“均” 结构观念及其逻辑关系推断音主为商音, 认为商音音主观念的建立, 能够合理地解释中国调式运用特征的内在发生机制。
韩国釜山大学崔昍教授曾对韩国传统音乐中黄钟音高问题进行探讨, 本次研讨会上提交的《黄俊渊的“乐学轨范乡乐器音高” 的检讨》 一文, 对黄俊渊主张的雅乐、唐乐和乡乐的黄钟音高从古至今都是不一致的观点表示赞同, 对黄俊渊观点中的谬误地方进行检讨。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赵玉卿教授曾发表有关“燕乐音阶” 的文章, 认为当前学术界所说的“燕乐音阶” 是对蔡元定《燕乐》 理论的误解而来。《三论“燕乐音阶” ——与杜亚雄商榷》 一文再次对“燕乐音阶” 的实质进行了论述, 提出蔡元定《燕乐》 中所述音阶实为古音阶, 将蔡元定 《燕乐》中所述音阶称为“燕乐音阶” 是不正确的。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吴浩琼的 《琴学刍义三题》, 从琴学角度解释了“天声” 与泛声、“地声”与散声、“人声” 与按声实为三种音色的组合, 认为琴七徽被称为 “闰徽” 体现了 “推历、生律、制器” 之律历融通的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文章还从琴弦之“纶” 认识到, 正是将七弦重量比数作为琴律(弦律) 的特质而提出, 才使得琴律(弦律)与管律混为一谈的现象得以泾渭之分。
此次研讨会有关体的研究论文为1 篇。武汉音乐学院王洪军教授的《歌〈诗〉 之“兮” 字及其篇什的曲式探究》, 文章从“兮” 字之歌《诗》 篇什、歌《诗》 “兮” 字之体式及其比例以及“兮”字的用法和曲式进行了分析研究, 提出歌 《诗》“兮” 字不仅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从音乐的角度研究具有更多的内涵。
此次会议的文章还有涉及乐律学与音乐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等交叉学科的文章。
中国艺术研究院李玫教授的《 〈词源〉 中的音乐学雏形》 一文, 发现《词源》 记载了从中唐形成的二十八调理论在南宋末的运用情况和通行的技术术语, 并对已经开始形成的统一记写符号进行规范整理, 使民间口诀上升为理论规则。由于有《事林广记》 和明代黄佐的《乐典》 详略不一的相同内容作为参照, 使《词源》 的记述与整理更加显示出学术自觉。
台北教育大学赵琴教授的《 〈从民族音乐学视角看东亚乐律的历史流变〉 比较“古曲新奏” 的创作范例并探寻其民族风格》 提出, 认识律学不仅是纯数理的计算, 而且是从认识不同民族的律制中, 进一步认识其文化内涵及其音乐审美特色; 从对中外乐律的比较中, 为律学研究内容提出崭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人民音乐出版社何艳珊的《走向“后古典主义” ——以“阴阳” 观念为例谈新时期音乐美学与律学的交叉研究》 一文, 以音乐美学中的“阴阳” 范畴为例, 通过考察其在乐律计算方法、乐律实践运用以及在解决当下乐律问题中的基础性作用, 探索新时期音乐美学与律学交叉综合研究的方法和路径, 并进而提倡一种“后古典主义” 的研究思路。日本学者中尾健一郎的《论司马光的音乐观与其“中和” 思想》, 对司马光与范镇之间音乐思想的争论进行考察和分析, 认为司马光的音乐观及其“中和” 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
韩国庆北大学李愚鹏教授的《自然音乐》 是一篇研究音乐与宇宙关系的文章。文章指出, 音乐中的和声根据宏观和微观世界的规则而形成, 世界是根据音乐的和谐理论组成的, 从而把和谐放在宇宙这个大环境中, 探索宇宙音乐。
本次“东亚乐律学学术研讨会” 历时5 天, 发表的成果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除了传统的乐律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以外, 还出现了乐律与科技、宇宙等交叉学科的成果。
[1]陈应时. 声名“变” 与“闰” 新证[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3, (11) 4: 1-5.
[2]中尾健一郎. 论司马光的音乐观与其“中和” 思想[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3, (11) 4: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