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大学品位——北京建设“学术之都”引发的思考 ①

2014-02-05 01:32文魁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4年21期
关键词:象牙塔品位学术

● 文魁

北京建设“学术之都”有很多有利条件,但也有不利的之处。首都是政治中心,政治中心与学术中心还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的。英国的一流大学如剑桥和牛津,美国的一流大学如哈佛和MIT 都远离首都,北京的高等院校如清华、北大和八大学院当初也是地处北京的郊区。首都必须要维护稳定,学术性有时候就要退居其次,尤其是社会科学,学术自由不可能没有政治底线,所谓的“学术自由”也不可能没有任何边界。北京建设“学术之都”的最大优势,在于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云集,学术资源丰厚;但同时大学的学术生态也着实令人担忧。这里,“学术之都”暂且不论,此命题倒是引发了我们对大学学术生态的思考。我们必须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大学? 什么是学术?大学与学术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为此,提出以下一些逆向思考,供学界同仁批判。

一、大学应该有什么样的品位?

大学,在概念的使用上,一般和高等学校具有相同的语义,但仔细品味,仍有较大的差异。我更愿意使用大学的概念。高等学校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级别的一种分类,相对于初等学校、中等学校而言。而且,高等学校级别内,层次多样、类别繁杂,有综合型高校、多科型高校、单科型高校;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以及两者之间的研究教学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也有本科高校、专科高校、行业高校、职业高校等。这些高校都可以称之为大学。但大学,既是具体的高等学校,更是抽象的文化符号。在人类文明史中,形成了特有的大学文化。大学与高校不同,一提到大学,使人想到的是德高望重的教授、出类拔萃的学子;科学知识的殿堂、学术前沿的巅峰;精英人才的摇篮、创新思想的源泉;追求真理的傲骨、治学严谨的学风;这里寄托着青年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前途,使人敬仰和向往。而大学特有的专业精神和批判精神,更是一般机构所没有的。大学,确实是社会之塔。这就是大学不同于政府、不同于公司、不同于市井的特征,这就是大学的品位。

人们曾用象牙塔赞美大学的品位。但人们在批评大学脱离社会实践时,却使象牙塔成为“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的代名词,本来充满赞美的褒义之词,蜕变为讽刺挖苦的贬义之词。当人们呼吁教授走出象牙塔时,却忽视了象牙塔的存在价值。大学还是不是社会之塔?应该用什么材质建造?大学要有什么样的品位?十年动乱中,中国所有的象牙之塔一时全部轰然倒塌,以后虽然复校,但“塔”的地位却悄然改变,特别是随着象牙塔一词由褒而贬,大学的象牙塔品位更随之消失。如今的高校数量多了、规模大了、校园也阔气了,但其品位却不敢恭维。

象牙塔的品位,不在于校园面积,也不在于高楼大厦,而在于大学的学术生态。但谈及大学的品位,还必须从探究学术的内涵开始。

二、学术内涵辨析与学术生态忧患

何谓学术?传统上有两说:

其一,学与术辩证统一说,无论是严复的“学主知,术主行”还是梁启超的“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都是汉语中学与术的辩证统一,反映了中国文化对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认识,这种认识对我们把握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有着重要的启示;

其二,有学无术说,无论从外文的原意看,还是对学术概念的实际应用,学术一词都发生了变异,虽然保留了“术”之字形, 却排斥了“术”之意境,强调学术的非实用性,而且限定是与“学院”相关的系统、完整学问。此说,把“学”与“术”自身内含的辩证关系,推向了有学无术的所谓“纯学术”。实际上人们大多是从这个意义上使用学术概念的,以致出现对“纯学术”的否定和批判。这一说,我认为值得注意,特别在当下,不但有其道理,而且现实意义凸显。对真理的探求,如果过于以用为目标,可能导致实用主义,各种复杂环境因素,现实利益关系不但会阻碍真理的发现,还可能使学问从科学演变为庸俗。后面,我将以此论证大学的象牙塔品位。

但在语义上,术是客观存在的,不但有褒义的艺术、武术、技术、医术,而且,还有贬义的巫术、骗术、权术。所以对学术也应该有新的解释,在前两说基础上,学术可以有第三说,我在这里提出另一种对学术的新解释:

学术者,学之术。学术之术,在新的语境下,不是指用,而是指学之方法。探求真理,发现规律,方法至关重要,是学的生命力之所在。任何学,都离不开其特定的方法论。可以说,从方法论意义上,没有无术之学,有学必有术。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特别强调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术是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术具有完整的统一性。

三种对学术的释义,都有其独特的视角,也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但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大学,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学术生态的退化。关于大学的学术生态退化的现状,我在《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与学术生态的理论思考》(见《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06 上)中已有系统论证,在此不再赘述。这种退化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无学有术。

无学有术表现有三:

其一,没有基础理论的所谓学问

时下,被冠之以“学”的学科、专著、教科书可谓汗牛充栋,但真正有“学”之基础、基本范畴明确清晰、逻辑构架完整的则凤毛麟角。这种趋势的出现就在于过于凸出应用之术,而没有真正从基础理论的“学”上下工夫。不断冒出的各种“学”,匆忙上阵,又纷纷退场,寿命都不太长。有些原理,在多个学科中重复出现,抄来抄去;有些课本,没有内在逻辑,东拼西凑;有些则改头换面、不断换包装、起新名称、编新概念。

其二,片面强调操作,应用脱离理论

有些有基础理论的学科,在追求应用之术中,逐渐脱离基础理论,虽然还冠以“学”之原理,实则充满了套用、错用、误用;原理是原理,操作是操作,穿鞋戴帽,各不相干。为社会实践开出的应用对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弄清病理,就开出药方。提出的改革措施,常常是治标不治本;引进的知识,也是跟随模仿多,吸收中再创新少。这种学术生态,原创更不多见,也就不足为奇。

其三,人情世故超越真理追求

大学是个追求真理的地方,真正的学者,为求真知敢于批判、敢于坚持己见,无曲学以阿世。而现在的一些所谓学者,善于经营人际关系、熟悉人情世故、精通处世之道,“会来事儿”之术,远远高于治学之术。他们信奉的“关系学”,不过是一种“关系术”。更有甚者,以权术代替学术,一些学校的所谓学术委员会,在行使学术职能时,权术之风压倒学术之风。

这样的学术生态着实令人担忧,这样的学术生态绝不是大学的品位,更与象牙之质地相去甚远。

三、重塑大学象牙塔品位

大学的品位可以表现在多方面,最为关键的,我以为就是大学的学术生态。大学学术生态的退化,来自市场对大学校园的影响。时下商业气息、商业原则已经严重渗透到包括高校在内的学术领域,而学术研究一旦与商业利益联姻,就可能把学术研究引向歧路。这对大学学术生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看着一些顶尖的著名高校热衷于打广告、闯市场,搞商业运作,就对大学学术生态很是揪心。不改变大学的学术生态,学术之都就无从谈。

面对大学学术生态退化的现实,我认为应该明确提出重塑大学象牙塔品位。

首先我们要为象牙塔正名。象牙塔最早应该是赞美之词,19 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在书函《致维尔曼》中批评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维尼(作品中的悲观消极情绪,主张作家从庸俗的资产阶级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种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象牙之塔。象牙塔,一开始就是超凡脱俗的代名词。

人们一提到象牙塔,想到的就是纯洁典雅、高贵神圣。“塔”,蕴含着内敛与神秘的超凡;“象牙”,则象征着圣洁与高贵的脱俗。大学正是探求学问、追求真理和完善人格的场所,在任何国度和任何时代都是人类的精神殿堂,其超凡脱俗的品质具备着象牙塔的深刻内涵。

象牙塔对于社会的作用,不在于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推动,而在于对社会发展的持续引领。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在北大讲学时说:“大学帮助学生寻求实用和令人满意的职业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的杰出性是无法用美元和人民币来衡量的。最好的教育不仅使我们在自己的专业中提高生产力,而且使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它帮助我们的科学家欣赏艺术,艺术家欣赏科学,它帮助我们看到用其它方法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它使我们作为个人和我们社区的成员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世俗社会的形成,大学“是坚守象牙塔,还是迎合社会需求?”就成为办大学的两难纠结。从纽曼到洪堡,尽管不断强调“大学(university)是传授普遍知识(universal)的地方”,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灵)的训练”, “个性与道德的修养”“知识体系本身的自我完善”,“为国家利益服务不等于放弃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反对不从知识本身,仅从知识的实际益处来评价知识”,宗法社会的瓦解和市民社会的最终确立,对于大学教育的实用性和专业化诉求的日益扩张,特别是战后,市场经济的核心地位巩固,还是使实用主义教育占据主导地位。随之象牙塔一词也由褒而贬。中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大潮也使中国的大学出现了同样的趋势和严重挑战。

高校的建设需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促进经济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也应该是办学的主导方向。但是谈到学术和学术生态,我以为对学术内涵的第二种释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我认为就是要与实际应用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完全一致,更不能取而代之。

教授走出象牙塔,是为了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发现研究课题、在实践中提升认知、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教授可以经常往来于塔内塔外,而且主要时间是在塔内从事研究。教授走出象牙塔,如果不回来了,或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改变了自己的价值取向、转换了职业生涯轨道、可能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但很难再履行好教授的职责。我不反对教授走出象牙塔,但必须走得出、还要回得来。大学里还有更深层次的科学之谜等待我们的教授去探索。而深层的科学之谜的探索,必须远离世俗的利益纠葛。

重塑大学的象牙塔品质,或者说在大学里不同程度地保留一部分象牙塔成色,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大学,总还要有像陈景润那样的学者,不谙世俗、心无旁骛地沉浸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之中。基础性研究不一定马上就能见到应用价值,对那些不追求急功近利、远离世俗诱惑的专家学者,应该给他们生存发展的条件和空间、给予必要的制度保障。就是应用型大学、职业型大学,也要有基础理论功底扎实的师资、也要有对学生全人教育、素质教育的培养计划。

我也曾坚决反对过象牙塔,现在面对大学学术生态的退化,回过头来反思,大学要有象牙塔的品质、品位、和品味,还是很有道理的、有价值的。我们主张教授要走出象牙塔,接触社会实践,但我们不能退化大学的象牙塔品位,不能降低大学的身价、更不能丢失大学的本份。

我认为不妨把高校分分类、高校内分分层,有面向实际的、强调操作性和应用性,但也一定要有跟实际保持一段距离的基础性学术研究。不管那一类高校,只要是大学,就要保持大学的象牙塔成色。我们一直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如今也应该同时提倡,实际要有理论指导没有理论的高度就没有实践的深度。

四、以“学术湿地”实现“学术兴都”

北京建成学术之都,还有很长路要走。根据北京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以为“学术兴都”可能更具有紧迫性。北京新的城市战略定位、和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任务,都迫切需要北京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学术兴都”恰恰回应了中央对北京发展的新要求。说起“学术兴都”,以及以此带给城市的兴盛发展,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美国的波士顿。波士顿是一座创新型城市,波士顿也有过低潮甚至衰落,但与别的城市不一样是,波士顿总是能够东山再起,这源于那里众多的著名大学,高层次医学科研机构,学术资源丰厚,所以总能够在创新中闯出新路,城市也因之能够再度兴盛。创新之都不是总能创新,也不是总保持领先地位,它也有衰落的时候,但是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衰落之后能够东山再起。所以我认为北京建设“学术之都”,应该把功夫下在“学术兴都”上,这与我们提倡创新型城市也是高度一致的。

我提议,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是否能够搞一些远离应用的学术特区,在这里可以对学术研究充分包容,学术追求充分释放,学术批判充分展开,包括各种学术观点能够让它生长、发展,实行一些特殊的学术政策。同时不要鼓励学界全都去搞应用,全都去创造商业价值,总要保留一部分有强大研究能力、有浓厚研究志趣和坚韧研究毅力的真学者从事基础性研究,但一定是从基本生活、工作条件要给予切实保证。

从根本上来讲,现在所面临的学术生态环境,对大学、对学术发展非常不利,我们应该多搞一些“学术湿地”,不是靠给特殊的工资待遇,而是靠学术研究本来应该有的生态环境。现在我们本土的大学教授、博士的待遇一般,而靠几百万、上千万元高待遇来吸引海归人才,我不反对这些特殊政策,但最根本的还是要营造一个生态环境。

北京一些自然湿地恢复以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些已经消失很久的鸟类又自己回来了。我想我们的“学术之都”也应该是这样的,最根本不是靠特殊政策吸引,而是良好的学术生态使人才愿意到这儿来,鸡窝引不来凤凰鸟。只有到学术生态好的地方,大家感到自己的学术思想才能彰显出来,才能有用武之地。北京的画家村不是政府创建的,但有了一定的环境,画家们自己就聚集过来。同样,建设学术之都,我觉得最根本的恐怕是要建立学术湿地,能够有吸引人的生态环境、有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学术氛围。

北京的优点在于有非常丰厚的学术资源,但缺点是良好的学术生态还没有真正形成,尚未达到大家的期望。我相信,以“学术湿地”改进北京的学术生态,就一定能实现“学术兴都”的理想。

注 释

①本文根据作者在清华大学“北京建设学术之都”课题专家座谈会的发言改写而成。定稿时,又补充了吴冬梅教授提供的宝贵资料。

1.文魁:《论新时期教育发展方式的战略调整》,载《高校教育管理》,2014 年第5 期,第99-104 页。

2.文魁: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与学术生态的理论思考》,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 年第51 期,第78-87 页。

猜你喜欢
象牙塔品位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钟情山花烂漫 品位幸福时光
提升阅读品位 培养阅读素养 阅读使人充实 坚持成就梦想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象牙塔中的明珠
提升城市品位 推进转型升级
走出象牙塔仅仅是开始——性别批评视角下的“大女主”剧女性叙事
透视“学术象牙塔”里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