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战略的体育学报发展研究*

2014-02-04 12:52袁庚申赵智岗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强国学报

■袁庚申 赵智岗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82号 050041,E-mail:80448471@qq.com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强国”战略成为最大亮点。“体育强国”的提法由来已久,胡锦涛前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发出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确定了现阶段“体育强国”的基本涵义,并明确了现阶段体育事业的发展格局。

体育学报是体育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共同组成部分,因其担负着体育文化成果传播的任务,决定了其在“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将有更大的作为。但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尚未发现关于体育学报(或体育学术期刊)如何适应两个强国战略的研究成果,表明当前对体育学报的研究尚未跟进两个战略实施的脚步。因此,结合两个强国战略对体育学报现状进行分析,探索体育学报的发展之路,应该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和学报编辑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体育学报在新时期更好地承担体育文化传播使命必须解决的问题。

1 “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会将文化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下,文化成为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必须依赖的资源。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公益性事业,文化产业起步晚,文化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很好地体现与发挥[1]。“文化强国”是我国基于对当前国际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判断而做出的战略决定,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有效举措。

早在1964年,“体育强国”的概念就已在我国出现。1983年,原国家体委首次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之后这一概念历经演进,但重点工作都是围绕竞技体育而展开的[2]。直到胡锦涛前总书记“9.29”讲话提出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明确指出建设体育强国重点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为我国后奥运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鲍明晓教授研究认为,“体育强国”战略具有为健康中国奠基、为和谐中国助力、为经济发展增利、为和平崛起代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鲜活的精神动力等方面的意义[3]。

可以看出,“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同样基于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同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密切相关,二者具有一致的发展方向、建设任务和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文化是体育的上位概念,体育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体育强国”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而“体育强国”建设必须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必须要在“文化强国”战略的统率下进行。

2 体育学报在“强国建设”中的历史使命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传播体系建设”[4],“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也被列为我国体育事业“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内容[5]。可见,两个战略的提出都对体育学报的发展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体育学报如何围绕强国战略适应新需求,又应担负怎样的历史使命呢?笔者归纳为四个方面。

2.1 推动竞技体育科学发展

竞技体育是体育强国的重要建设内容和评价指标,即使在后奥运时期,也依然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然而,“金牌战略”和粗放式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这已成为业界共识。金宗强等人研究认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微观举国体制向宏观举国体制转变;需要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需要实现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提高奥运会金牌含金量;实现运动员管理由社会本位向运动员本位转变;实现运动训练由科技攻关向科技先导转变,等等[6]。此外,探索当代体育训练规律,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和训练效益;谋划项目布局和实现均衡发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热点和难点问题,依然是体育学报报道的重点。

2.2 指导大众健身

我国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无疑是失衡的,群众体育已成为我国体育综合实力提升和体育强国建设的“短板”[7],这也是胡锦涛前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继续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的原因所在。体育学报应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相关科研成果的展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丰富健身手段,培养健身习惯,满足体育需求。对于当前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健全群众体育组织,完善全民健身体系等问题给予持续、高度的关注。

2.3 引导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对建设文化强国所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也具有独特优势。21世纪之初,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我国新一轮的体育教学改革拉开了帷幕,10余年间,学界围绕教改中的一些问题,诸如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体育教学的功能和任务、体育课程的设计思路、教学方式和评价等等,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有些尚未达成共识,有些还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体育学报应关注教改热点,通过刊载教改成果,介绍成功经验,鼓励学术争鸣,从而达到树立先进的育人理念,发挥科学研究的引导、指导和推动作用,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目的。

2.4 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增长

产业化将成为体育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但是我国的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实力较弱,特别是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面对机遇与挑战,需要认真分析发展中的问题,探索发展路径。当前体育产业化研究方兴未艾,但研究成果粗放肤浅、视野狭窄。体育学报除了对高水平成果进行及时充分报道外,还应该围绕体育产业化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认真组织选题,引导作者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还可以介绍国外先进经验,不仅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而且可以改变体育在公众心目中传统单一的“公益”形象,树立体育文化消费理念,推动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

3 体育学报与强国建设要求的现实差距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的办刊实践,对当前体育学报的办刊现状进行简述,指出了其存在的一些与强国建设要求不适应的普遍性问题。

3.1 定位模糊,内容雷同,特色和亮点不突出

当前,体育学报“同质化”现象依然严重。从栏目设置来看,多数体育学报以体育学二级学科为栏目设置依据[8],这一现象与学报所生存的环境——体育院校的学科发展的全面化方向有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育学报在稿件选取方面的雷同,这一点从各家学报大同小异的征稿简则和似曾相识的文章题目中就可见一斑。除了内容界限不明显外,各体育学报甚至在形式——封面设计和内文版式上也不同程度地雷同,未能体现出自己的审美风格和学术底蕴,影响了体育科研成果的传播效果,最终阻碍着体育学报自身的发展。

3.2 为学科建设服务的功能发挥不充分

体育学科建设是体育院校发展的核心任务和重要学术活动,学报对学科建设负有服务职能。当前,我国独立建制的体育院校有14所,各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都凝练了自己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这些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体育学报特色化发展的天然优势。然而,体育学报的学科服务功能发挥得并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对本校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关注程度不够,对学科建设的信息服务针对性不强,学术引导功能不足等。

3.3 现代化的出版手段应用尚不广泛,网络化数字化出版还有很大差距

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9]。与之相伴的是民众阅读方式的改变,数字阅读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2012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40.3%[10]。然而,体育学报的出版手段还较为传统,在网络化数字化出版方面不仅落后于出版社,也落后于一些综合性学术期刊,与“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体育学报的网站建设情况也不容乐观,虽然体育学报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但是功能单一、内容陈旧,信息提供和自我宣传等作用发挥得很不充分。

3.4 刊物的经营能力和竞争意识较弱

体育学报经营能力普遍较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体制上的制约。体育学报是体育院校的二级机构,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身份和经营自主权,经营活动难以开展。其次,学术期刊读者面窄、发行量小,加之编辑人员缺少市场竞争意识,忽视与读者、作者的交流反馈,也直接导致了体育学报经营能力弱。当前的体育学报几乎谈不上经营问题,多数也没有开展广告业务,从而影响了刊物的竞争力,特别是面对国际体育学术市场的冲击,显得难以适应。

4 “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体育学报的发展策略

4.1 明确定位,打造特色

针对当前办刊雷同的情况,各体育学报的目标定位应该立足本刊实际,准确确定发展层次和规模。如刊期长、页码少的体育学报,因在发表周期和发文量上不占优势,就应该力求稳健成熟的学术风格;相反,刊期短、页码多的体育学报,则应该充分发挥短平快优势,打造更为灵活轻巧的风格[11]。

体育学报发展方式选择要依托多年来的办刊经验和成绩,不断凝练特色,突出亮点,特别是在栏目设置、选题策划中打造自己的风格,扩大社会影响。笔者认为,栏目设置可以尝试“长短线结合”。“长线”即要求栏目的稳定性,自己的传统栏目要确保稳定,从而保证稳定的作者群体和深厚的学术积累。如《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凭借多年的经营,成功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短线”即临时性栏目设置,要求编辑敏锐地发现研究热点和新领域,积极做好选题策划工作。如《体育与科学》多年来坚持专题策划,“运动服装研究”、“体育赛事研究”、“妇女体育”、“民族体育文化”、“体育哲学”、“城乡体育”、“基层体育建设”等都是其专题策划的成功案例。短线栏目有利于集中和深化某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形成学术争鸣,也有利于扩大刊物影响力。长线短线相结合的栏目设置,对于丰富体育学报的学术生态、增加辨识度都大有裨益。

4.2 依托学校,服务学科

高等体育院校是体育学报生存发展的土壤,体育学报负有宣传展示学校科研成果、服务学校学科建设的职责。体育学报必须树立“依托学科、服务学科”的意识,高度关注本校的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一方面,充分展示学科建设成果,利用学科资源打造特色栏目和精品期刊。如《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曾经开设的“体质与统计”栏目,就很好地体现了本校的学科优势和重大科研项目;《河北体育学院学报》于2011年首先开设“高尔夫球研究”栏目,不仅展示了本校“高尔夫球管理”的学科建设成果,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稿件,促进了学术交流。另一方面,体育学科的内涵和外延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新的生长点层出不穷,体育学报要充分利用自身开放高端的平台优势,既集中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又敏锐发现学科发展的交叉点和空白领域,通过有目的地组织选题和开展争鸣活动,积极引导教师的科研活动,为学校的学科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为学科发展提供信息支持。此外,一些编辑人员本身就是某学科的建设者甚至骨干力量,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直接参与学科建设,从而实现学报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双赢。

4.3 顺应时代,多元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都为体育学报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体育学报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改革创新,才能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有所作为。

首先,打造专业期刊。专业化发展是基于期刊市场越来越细分的现实而提出来的。专业化办刊首先要求办刊理念和发展方式上的转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差异化发展。应该说,作为一校之刊的体育学报,实现刊物整体专业化还有难度,所以可以从专业栏目入手,依托优势学科、方向及区域体育发展基础,独辟蹊径,形成示范效应。如《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就很好地利用了学校的区位优势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出“西部体育论坛”栏目,取得了成功。专业化办刊还需要专业的人员,除了专业的审稿队伍外,编辑人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最好是具有相关的学科背景,这有助于其对庞杂信息的分析和整理,游刃有余地开展策划活动[12]。这些可以通过人才引进和加强培训来实现。

第二,数字化办刊。数字化已经成为当前学术期刊的主流传播渠道,体育学报必须积极适应这一趋势,利用数字化手段,不断扩大传播范围,优化传播效果。目前,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大型数据库为体育学报数字化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然而多数体育学报对其利用还仅限于纸本出版后的数字化制作,因而存在着数据发布滞后、传播时效性差等问题。此外,数据库“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体育学报作为一个独特个体的存在价值和刊物特色,甚至抹杀了编辑活动的思想性和创造性[13]。因此,体育学报在利用好大型数据库平台的基础上,还应该通过自建网站的方式,实现更为自主的数字化传播。在这方面华南师范大学的“体育网刊”做出了尝试,积累了经验。自建网站的维护更新是一项繁杂的工作,需要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网站要注意加强交互性、丰富功能,及时、准确、合理地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料,从而吸引更多的忠实浏览者。

第三,加快国际化进程。体育是一项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文化事业,这也是体育学术国际交流及体育学报国际化传播的优势。体育学报的国际化传播,一是要积极加入国际数据库,被知名检索机构收录,如《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等国内知名体育学报就曾被“AJ”或“CA”收录过[14];另一方面,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创办英文刊,如上海体育学院创办了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创办英文刊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持,但无疑为进军国际体育学术市场开启了一条更为直接的通道。

1 沈望舒.“软实力”叩响中国之门.瞭望新闻周刊,2005(7-8):21-23

2 曹守和,赵玉梅.“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提出的由来与涵义演进.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15-18

3 鲍明晓.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1-6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02-15

5 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04-01

6 金宗强,李宗浩,叶加宝等.“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对策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53-56

7 周爱光.“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内涵探析.体育学刊,2009,16(11):1-4

8 孔垂辉.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栏目设置及其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29-31

9 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07-28]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01/15/c_124233840.htm

10 2012年国民阅读报告发布:图书阅读率与数字阅读接触率双双上升.[2013-07-28]http://culture.scdaily.cn/nsdl/content/2013-04/19/content_5052771.htm?node=3688

11 许桂霞.优化科技期刊定位的策略.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9):162-163

12 鲍义.新形势下期刊“专业化”发展探究.理论界,2010,(10):178-179

13 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5):5-27

14 王相飞,李爱群.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网上学术影响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9,24(1):70-75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强国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习强国”礼赞
致敬学报40年
秦晋争霸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