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刊到集群
—— 美国物理学会Physical Review系列期刊调研

2014-02-04 12:52王久丽蔡建伟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物理学科技期刊期刊

■王久丽 蔡建伟 翟 振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物理B》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三街8号 100190,E-mail:wangjl@iphy.ac.cn

1 初期创刊情况介绍

19世纪末,欧洲领导世界,世界数学和物理研究中心在德国,美国的物理学科研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物理学科研成果交流方面,当时美国还没有自己的物理学专业期刊。综合性期刊如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和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很少发表处于发展劣势的物理学研究论文。尽管当时欧洲已有6份物理学专业期刊,但由于美国物理学者的研究成果相对落后,也很难在这些专业期刊上发表。

在学习、引进欧洲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美国在电力技术上取得了革命性突破:1875年贝尔制成世界上第一部电话机,1879年爱迪生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只白炽灯。这些新技术的成功显示了物理学的巨大技术应用前景,大大激发了美国物理学者的工作热情[1],他们的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世纪90年代初,美国自称为物理学家的人数升至约200人,他们当中大概有1/5的人经常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2]。因此,创办美国自己的物理学期刊的需求出现。

在此背景下,1893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物理系的两位教授Edward L.Nichols和Ernest Merritt向康奈尔大学申请了500元基金,创办了美国第一份物理学专业期刊Physical Review(简称PR)。PR最初为双月刊,在1897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在PR创办初期,来稿数量很少,发表量也很小。比如创刊第一年仅发表论文24篇(480页),而且作者大部分是康奈尔大学的物理学教师[3],还有编辑本人及朋友。除了科研论文,PR创办初期还刊登已在欧洲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的英译文、书评、讣告和广告[2]。

在此期间,欧洲的几大物理学新发现引起了美国物理学界的震惊: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物质,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美国的物理学者迫切希望也能够在国际物理学研究中占领一席之地。因此,他们需要多聚会交流以提高美国的物理学研究水平。受美国化学学会和美国数学学会成立的鼓舞,在1899年(PR创刊6年后),由Arthur G.Webster发起,36位科学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并确定学会的使命是“推进并传播物理学知识”(To Advance and Diffuse the Knowledge of Physics)[1]。

应该指出,PR期刊的创办对美国物理学会的成立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PR的两位创始人,Edward L.Nichols是美国物理学会成立时的第一届理事,Ernest Merritt是第一届的秘书长。并且,Merritt在美国物理学会持续任职49年,为美国物理学会的成立及初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

美国物理学会从1911年开始考虑创办一本物理学会的新刊还是接管 PR。PR的三位编辑,Edward L.Nichols,Ernest Merritt,Frederick Bedell,在1911年3月向美国物理学会理事会提交了有关美国物理学会接管PR的正式书面材料[4],希望美国物理学会接管PR,认为这样对美国物理学会和PR双方都有利:PR不再局限于在一所大学内办刊,从而能够得到美国物理学会全体会员的支持;美国物理学会不必从零开始就有了一本已经运行良好的刊物。因此双方的联手既有利于PR期刊的发展,更有利于控制当时美国优秀物理学稿件外流的现状。后经美国物理学会几次会议讨论及大多数会员投票同意[5-6],1912年末,美国物理学会开始接管PR[7]。被美国物理学会接管后PR曾长期刊登美国物理学会的会议纪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开始迅速崛起,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增加,美国物理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PR的作者群不断扩大,发表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在1926-1950年明尼苏达大学物理学教授John Torrence Tate担任PR主编期间,期刊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PR发文量1933年为480篇,到1953年升至1423篇。1929年,PR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同年,根据美国物理学会通过的决议,Tate创办了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最初为Physical Review Supplements),创刊目的是发表物理学者特别感兴趣的论题,以及能够促生更多物理学研究成果的讨论。由于第一期发表的都是 Tate精心组约的综述文章,此刊一出版,马上创造了物理类期刊被引频次的最高值。同在1929年,Tate在PR开辟了一个新栏目——《给编辑的快报》(Letters to the Editor),这就是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简称PRL)的前身。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大规模经济危机及意大利、德国的备战和排犹运动,使得欧洲大陆的局势变得动荡不安。相比之下,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国家局势较稳定。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并且大批科学家,尤其是犹太人科学家,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离开欧洲到美国继续进行科研工作。因此,依托国内优越的科研环境和科技鼓励政策,美国的物理学研究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发展迅猛,由此带来了美国物理学会和PR的迅速发展壮大。至20世纪30年代,PR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学期刊,期刊总被引频次超过了欧洲著名的《德国物理学杂志》(zeitschrift fur physik)。1936年,美国《新闻周刊》宣布“美国物理学家领导世界”[8]。

到1951年,美国物理学会的会员人数已经超过一万人。物理学工作者数量的增长意味着更多的物理学研究成果需要发表,因此,PR的载文量、论文质量和期刊影响力迅速提高。

到1957年,时任主编Samuel Goudsmit认为《给编辑的快报》栏目中刊登的文章发表周期还是较长。为抢先报道重要的物理学研究新发现,他决定创办一本PR的新姊妹刊PRL。1958年7月1日,第一期PRL正式出版(半月刊),这是世界上第一份快报类期刊。PRL要求只有那些真正值得快速发表的论文才能投稿,字数要求不超过600字,并规定出版时间不超过1个月,主编是唯一的审稿人。第一年的 PRL共出版1089页[9]。随后,PRL的来稿量和载文量迅速增长(创刊十年内增长3倍,二十年内增长6倍[2]),很快成为物理学科最著名的专业期刊。

虽然分化出了PRL,由于物理学新研究领域的激增,以及来稿量的不断增加,1970年美国物理学会决定将PR按学科分化为四本系列子刊“Physical Review A,B,C,D”(分别简称 PRA,PRB,PRC,PRD)。随后,为了适应非线性领域新研究成果的大量出现,PR于1993年又创办了第5本系列子刊“Physical Review E”(简称PRE)。分化后各刊发表论文的研究领域分别为:PRA—原子、分子和光物理学;PRB—凝聚态物质与材料物理学;PRC—核物理学;PRD—粒子、场、重力与宇宙学;PRE—统计物理、等离子体、流体和相关跨学科论题。从2001年开始,PRE的主题改为了统计物理、非线性物理和软物质。

2 成功原因分析和与国内同类期刊比较

以上简单回顾了PR从1893年艰苦创刊,与美国物理学研究共同发展,逐步成长为国际著名物理学期刊,并适应全球物理学发展及作者、读者需求,相继推出 PRL和 PRA,PRB,PRC,PRD,PRE系列新刊的过程。以此为基础,并跟踪分析PR系列期刊在此之后继续不断扩大规模的过程,以下将从三方面入手探讨PR系列期刊成功的主要原因,并与国内同类科技期刊进行比较,试图为我国同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1 美国物理学研究水平的迅猛发展及霸主地位的确立为PR系列期刊的发展及成功奠定了基础

科技期刊作为记录、传播科学新发现的重要载体,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重要窗口。因此,一本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与本国相关研究水平息息相关。从PR系列期刊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可以看出美国物理学发展的脉络。

从前面的情况介绍可以看出,从19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美国物理学工作者的研究热情开始高涨,产生了对创办本国物理学期刊及物理学研究学术团体的迫切需求,PR和美国物理学会应运而生。PR创办初期主要是为国内物理学家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并未与国际接轨,与美国的物理学研究一样,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的物理学期刊。两次世界大战给传统的物理学研究中心欧洲带来重创,却给美国的物理学大发展带来了良好时机:国家迎来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对物理学教学和研究的投入增加,物理学家就业机会增加;多种科技移民优惠政策吸引了欧洲大批优秀物理学家。二战前后大批欧洲科学家为能持续自己的科研工作而移民美国,也是当时美国物理学研究突飞猛进的原因之一。比如,爱因斯坦就是于1933年从纳粹德国移居普林斯顿[8]。因此,PR的来稿量、发稿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也正是在20世纪30年代,PR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学期刊,期刊总被引频次超过了欧洲著名的《德国物理学杂志》。从此以后,美国物理学长期“领导世界”的地位维护着PR期刊在国际物理学期刊中的长期霸主地位。

2.2 适应时代发展,考虑作者和读者需求,不断发展创新,不断推出系列新电子期刊实现规模效应

PR系列期刊从创刊至今,定位于“推进并传播物理学知识”,为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不断满足作者和读者的新需求,发展创新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而且总是走在全世界物理学期刊发展的最前列。

以PRL为例[10],为了缩短文章发表周期,1964年1月,PRL由半月刊改为周刊。为了方便读者快速定位阅读,从1966年开始,PRL开始允许文章中有摘要。通过尝试发现效果不错后,1968年开始要求所有来稿都要有摘要。由于来稿量逐年递增,为了保证期刊质量,PRL从1972年末开始送审两位审稿人。1982年PRL对稿件接收标准做了一定的改动,即增加了“有重要意义并能引起广泛兴趣”的录用标准。1990年,PRL美国之外的来稿量超过了美国,编辑部相应不断提高国外审稿人数。1997年,PR系列期刊的国外审稿人数超过了美国。为了节省作者的投稿时间,减轻评审专家的负担,从2005年开始,PRL的稿件直退率提高到为25%。

在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方面,PRL编辑部向外发送电子邮件的最早记录是1986年。编辑部从1995年开始向审稿人发送电子邮件,并逐渐取消了纸稿审稿。

1994年,美国物理学会PR系列期刊网站建成(http://publish.aps.org/),实现了所有期刊全部上网。1998年,Physical Review Online Archive(PROLA)网络启动,囊括了PR系列期刊1985—1996年所有论文的电子版全文。至2001年5月,所有期刊全文都回溯至创刊。起初,PROLA网上1996年以前的论文全文大都是由过刊扫描得到的GIF图片格式或PDF格式的文件,所有这些扫描得到的过刊文件都可以进行文字识别,支持全文检索(Full text searching)[11]。从1997年开始全部在论文印刷阶段由电子版直接生成PDF格式。2011年6月对PROLA网上所有扫描得到的过刊pdf文件再次更新,更新后的pdf文件经过空间压缩处理后可大大提高下载速度,而且增加了可检索文本(Searchable text)[12]。

PR系列期刊规模的继续扩张。截至1993年,PRL,Review of Modern Physics,PRA,PRB,PRC,PRD和PRE 7本期刊囊括了国际物理学各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形成了最著名的国际物理学研究期刊出版集群。但当时还处于全球网络化发展初期,全世界的物理学者都是以阅读这些期刊的纸本为主。之后,为适应国际物理学研究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满足作者和读者的新需求,PR系列期刊集群继续发展壮大,美国物理学会又推出了一系列引人关注的电子刊。

1998年,PR的第一本电子专刊“Physical Review Special Topics:Accelerators and Beams”(简称PRST-AB)开始出版。2005年,美国物理学会与美国物理教师协会等合作开始出版PR的第二本电子专刊“Physical Review Special Topics:Physics Education Research”(简称 PRST-PER)。这两份电子专刊都采用了当时出版界新出现的“开放获取”的出版方式,无需读者付费阅读,但也有严格的同行评议。由于有一些大实验室和合作伙伴的资助,PRST-AB无需作者付费,但PRST-PER需要作者或者作者所在机构付费。

为扩大宣传,方便读者能够从PR系列期刊每年发表的海量文章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优秀研究成果,1998年,美国物理学会开始出版网上杂志“Physical Review Focus”,介绍从PR系列期刊中选出的优秀论文。

在此基础上,2008年秋,专门推介PR系列期刊的免费网刊 “Physics”面世。“Physics”每周网上更新,突出介绍PR系列期刊中最新发表的优秀论文。“Physics”主要设有三个栏目:“Viewpoints”(请一线科研人员向其他子学科的物理学者介绍最新研究成果的评论)、“Focus”(请职业撰稿人撰写的可供高校学生和非专业人员看的新闻稿)和“Synopses”(编辑撰写的简报)。“Physical Review Focus”先前的内容也被存放在了“Physics”的“Focus”栏目中。“Physics”推出后很受物理学者的欢迎,在2011年月访问量突破9万次。

作为对“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的支持,2011年秋,美国物理学会又推出了PR系列新电子刊“Physical Review X”(简称 PRX),采取完全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由作者或作者所在机构付费。PRX论文发表范围广,涵盖了纯物理、应用物理和物理交叉学科,有利于吸引各学科的全球读者。PRX对文章的篇幅没有限制,承诺发表快速,保证同行评议和论文编排的高标准,并组建了一个高水准的国际编委会承担学术监管。

如今,美国物理学会期刊平台不但具有完善的稿件采编功能和网刊及时发布功能,还具有强大的论文检索、引文链接及其他宣传和服务功能。

凭借 PRL,Review of Modern Physics,PRA,PRB,PRC,PRD和 PRE七本纸刊加网刊,以及PRST-AB,PRST-PER,“Physics”和 PRX四本电子刊的强大规模,凭借其无可置疑的一流学术质量及不断追求创新的发展理念,APS的PR系列期刊已被打造成为全球最大、最强的物理学期刊集群品牌。

2.3 一流的主编、编辑,明确的编辑职责确保期刊学术质量

PR系列期刊工作人员(journal staff)的任职情况如下:美国物理学会任命一名总编辑(Editor-in-Chief),由他负责APS所有期刊的出版经营和管理。

PR系列期刊都有自己的主编(Editor)。从PR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PR的历任主编对期刊的发展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所有来稿并没有送审同行专家,而是由编辑部内部评审决定,主编的角色也就尤其重要。因此,在1980年编辑部在Ridge建成自己的办公室之前,编辑部的办公室都设在主编所在的工作单位:1893—1926年在康奈尔大学;1926-1951年John Torrence Tate担任主编期间,编辑部迁至Tate所在的明尼苏达大学;而Tate去世后,编辑部又迁往新任主编Samuel Goudsmit(1951-1974年)所在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除主编外,按职务高低排名,各编辑部的任职人员还包括执行主编(Managing Editor)、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s)、高级助理编辑(Senior Assistant Editors)、助理编辑(Assistant Editors)、高级编务助理(Senior Editorial Assistant)等。

关于这些编辑人员的工作职责,各刊情况不完全一致。一般情况下,主编决定期刊的学术发展方向和栏目设置等,并裁决申诉稿件的最终处置,副主编按研究方向分类负责稿件的送审和审稿结论的裁决。由于送审和审稿结论裁决工作量很大,高级助理编辑,助理编辑等可以协助副主编完成这些工作。

这些人员当中,高级助理编辑及其以下职位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坐班工作,而主编、执行主编和副主编中有些是全职工作人员,有些是兼职的一线科研人员。舆论普遍认为这种以集中办公为主、远程编辑为辅的办公模式有利于各刊之间编辑的相互学习、交流,保持PR系列期刊编辑标准的一致性,保证期刊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PR各刊的主编、副主编都是一流的物理学家,不管坐班还是不坐班,是全职还是兼职,他们切实参与期刊的送审及最终裁决,这有助于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除主编、副主编外,编辑部的其他编辑也都要求有很强的物理学研究背景,因为他们常常要决定一篇稿件是直接退稿还是送审,要给出针对性的退稿意见;有些期刊编辑负责送审同行专家,并根据审稿意见决定文章是否录用。

关于编辑职责,这些编辑人员只负责稿件初审、送审、返修、退稿等前端审稿处理工作,稿件录用后的英文把关、排版、校对、上网、印刷等工作会移交给另外的生产部门处理;另有财务部门和发行部门负责期刊出版外的其他相关工作。因此,这些编辑人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期刊的发展方向和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前沿。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国内期刊借鉴。

2.4 成功原因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PR系列期刊成功的原因首先在于“天时、地利、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物理学研究水平的迅猛发展及霸主地位的确立为PR系列期刊的发展及成功奠定了基础。其次,通过对编辑人员和对稿件的高要求保证期刊的高学术质量,适应并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势,考虑读者、作者需求,不断发展创新,并不断扩张规模,美国物理学会PR期刊集群已经成为国际物理专业学术期刊的最知名品牌,令全世界所有其他物理学期刊群望尘莫及。全世界一流物理学科研成果在此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发表园地,全世界物理学科研工作者将http://journals.aps.org/视为了解国际物理学最新科研进展的必读网络平台,全球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图书馆将PR系列期刊作为物理类学术期刊的订阅首选。

3 国内物理学期刊情况对比

相比之下,我国物理学学术期刊起步较晚。同样,中国物理学期刊的创办和发展与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发展休戚相关。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于1932年,在很多老一辈物理学家的呼吁和支持下,中国物理学会于1933年10月创办了我国资历最老的《中国物理学报》(1953年更名为《物理学报》)。尽管中间因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等原因被迫几次停刊,《物理学报》早期刊载了陆学善、钱临照、赵忠尧、张文裕、王承书、吴大猷、施汝为、王竹溪、王淦昌、严济慈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名作,反映了我国物理学早期的研究动向,这在中国现代物理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建立起了完整的物理学教育和研究体系。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物理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环境,中国在理论物理、激光物理、微结构物理、高温超导、晶体生长、X-光结构分析以及碳纳米管等研究领域都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3]。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是近十几年,中国物理学论文产出量逐年递增。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国内的物理学期刊起步晚,水平相对低,加之国家科研评价体系及政策导向雪上加霜,国内一流物理学科研成果大都投稿到国外重要物理类期刊上(当然很大比例是投到了PR系列期刊)。据中科院物理所王鼎盛院士的统计,2006年国产物理论文中具有国际交流价值的达2万篇,只有其中的3400余篇(约18%)刊登在国内5个主要物理学刊物,其余论文流向了国外期刊。优秀稿源的外流使得起步较晚,竞争实力弱的国内物理类期刊的发展落后于当前国内物理学的发展。

期刊规模方面,,虽然中国物理学会也主办了多本国内物理学科的优秀期刊,中文刊有《物理学报》、《物理》、《物理学进展》、《大学物理》等,英文刊有 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Chinese Physics C,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等,然而这些期刊编辑部目前规模都很小,且彼此独立,各自为营,各个编辑部都有自己的网站平台,在编辑、出版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联合。几本英文刊的海外发行全部靠“借船出海”,由国外合作商英国物理学会出版集团(IOPP)负责。中国物理学会若能将这些期刊真正联合起来,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打造中国物理学会期刊品牌,将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数字出版技术方面,目前国内期刊无论在数字内容生产,还是在采编系统平台和网刊发布平台方面,都明显滞后于国际领先水平。比如,在数字内容生产方面,国内几乎没有一本期刊实现了自己XML排版[14],国内自己开发的采编系统在网站技术及语言方面问题仍然较多。

办刊模式方面,小而全的分散办刊模式使得每个编辑部工作人员都比较少,每名编辑都要身兼数职。而且,由于没有生产部门可以委托,编辑人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稿件语言润色和格式体例编辑加工及校对工作。一个小编辑部几名编辑除了负责采、审、编,还要负责生产、发行、网络平台管理等。因此,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组约优秀稿件,跟踪学科发展最新前沿,并向科学家学习和宣传等。因此,如果中国物理学会的期刊能够联合起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不但能够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而且能够优化我们的办刊模式,比如成立专门的生产、发行、技术支持等部门。

制约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因素很多,比如,发展机制、政策导向、国际化程度、出版模式、人才队伍建设、语言问题等[15]。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会自暴自弃,当务之急是增强我们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建设和办刊能力建设[16],出版体制改革和期刊集群化、数字化应该是我们的出路。

4 结论

本文调研了PR从1893年艰苦创刊,适应时代发展,后期不断创办系列新刊,直至形成全球物理学期刊集群最知名品牌的发展历程,探讨、分析了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并类比了国内期刊当前的发展情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能对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致谢美国物理联合会(AIP)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艾星涛博士热情帮助提供APS各刊主编、编辑职责等信息,在此表示感谢。

1 Frederick Bedell.What Led to the Founding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Physical Review,1949,75(10):1601-1604

2 Lustig H.To advance and diffuse the knowledge of physics:An account of the one-hundred-year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Am JPhys,2000,68(7):595-636

3 杨睿,王大明.美国《物理评论》的创办及创办初期作者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6):900-905

4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Minutes of the fiftyseventh meeting.Physical Review,1911,ⅩⅩⅫ(6):593-596

5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Minutes of the sixtythird meeting.Physical Review,1912,ⅩⅩⅩⅤ(5):397-399

6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Minutes of the sixtyfourth meeting,Physical Review,1913,Ⅰ(1):60-66

7 Announcement of the transfer of the Reivew to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Physical Review,1913,Ⅰ(1)

8 山风月.犹太和其他外籍科学家与美国物理学崛起.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e41f460100m7hv.html

9 王丹红.《物理评论快报》五十年成长记.科学时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7/209450.html[2008-07-25]

10 PRL 50th Anniversary Timeline.http://prl.aps.org/50years/timeline

11 http://prola.aps.org/info/about.html

12 News:APS Updates all Scanned Archival PDFs in our Physical Review Online Archive(June 6,2011).http://publish.aps.org/edannounce/2011-prola-refresh

13 陈佳洱.我国物理学的发展与挑战.光明网,http://www.gmw.cn/01gmrb/2006-12/28/content_528419.html

14 赵宇,赵锡平,丁嘉羽.多媒体融合环境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质量提升策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237-239

15 沈爱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打造中国科技期刊的“辽宁号”.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1):1-4

16 刘兴平,初景利,张建国等.欧洲三国科技期刊质量与影响力建设的特点与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5-9

猜你喜欢
物理学科技期刊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点击物理学中的质量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美食物理学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