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
(平凉日报社,甘肃 平凉 744000)
涉浅水者见鱼虾 入深水者见蛟龙
——甘肃平凉“市县媒体县区行”的成功实践
□李建军
(平凉日报社,甘肃 平凉 744000)
2014年6月12日至20日,甘肃省平凉市委宣传部、市记协组织市属新闻媒体,各县区和工业园区报道组、电视台记者一行20余人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市县媒体县区行”联合采访活动,采访报道了县(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变化和干部群众务实奋斗的新面貌。采访期间,成员们到7县区和工业园区,历时8天。采写了一批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反映时代发展脉搏的稿件。
活动中,年轻的记者们深入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以独特的新闻视角发掘典型、诠释典型。用主动引导的方式不断巩固和提升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把对党的宣传与反映人民心声、坚持正确舆论引导与讲求宣传艺术、丰富生动的内容与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引导舆论的能力。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增进了对群众的感情,精神受到洗礼、境界得到提升、作风得到锤炼。许多记者反映,通过活动,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新闻工作的目的所在、动力所在,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新闻工作者的根基所在、价值所在,进一步明白了“为了谁、我是谁、依靠谁”的问题。
对年轻人来说,新闻工作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文字功底,而且还要热爱本职岗位、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此次活动中,记者们通过脚踏实地的采访,获得了丰富的情感积累,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他们白天奔波采访,晚上伏案写稿,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却写出了不少打动人心的鲜活稿件。
在走基层中锻炼队伍,于实践中接受锤炼和洗礼。只有到一线,才能闻到大地的泥土味,才能听到百姓的心里话;只有接“地气”,才能冒“热气”,报道才会有灵气、有生气。我们应当进一步发扬“靠双脚跑新闻”的精神,走进群众实际生活,走入群众心灵世界,把心留在基层,在生动的实践中体察时代的伟大变迁,在坚实的土地上接通新闻事业的“地气”。
报纸和电视的新闻报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这次走基层活动中,由于参加人数多,采访对象一致,平凉日报社、平凉电视台及各县区电视台、报道组的记者都采访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对象,增加了采访和写作的难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促进了报纸和电视采访报道的联动,提高了记者的专业水平,促进了各县区媒体交流,加深了合作互助,为全市新闻媒体增进了解,加强沟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报纸的新闻稿要尽量详细,因为没有其它媒介的辅助。而电视新闻稿就要牵扯到和画面配合的问题。比如,在静宁县城川乡采访报道正在果园套袋的农村妇女们,报社记者着重抓住她们的心理活动,需要记者用心、用眼、用情去体会,去报道。而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既看又听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记者采访,必须注重画面的流畅和配合,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必须做到视觉和听觉的流畅及生动。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电视新闻稿毕竟不是直接给人看的,而是要让播音员去说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说的、是让人听的,那么它必须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同时,要求语言比较简短,适合播音员配音;还应尽量采用口头语言,以适应受众的听觉习惯。这正是电视稿与报纸稿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此外,由于在现场报道和新闻直播上投入了更多的气力,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的报道都鲜活了许多,有效提升了舆论话语权的主导力。
同时,许多稿件的报道形式有了很大的创新,一些同志们在采访中发现“新闻原来还可以这样做”——视角独特了、语言生动了、人物鲜活了,从理念、内容、手段、语言风格等表达方式上都有了很多新突破、新变化,实现了新闻报道形态的创新和实践。
2014年第8期《甘肃审读简报》这样评价此次“市县媒体县区行”的编采成果:《平凉日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市县区联合采访活动”扎实有效。采访期间,记者行程1000公里,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工作状态,深入乡镇、社区、企业、学校等一线实地,采访了一批来自基层、感人至深、生动鲜活的典型。记者们一路走,一路拍,一路写,同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把笔触对准基层,从群众中获取智慧,得到警示,所写稿件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时代脉搏。《这是一种情怀》、《一年四季都挣钱》、《幸福三级跳》、《文老师转型记》等采访报道都是记者亲历亲见,用的多是群众语言,鲜活生动,读来让人感受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变化和收到的明显成效。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脚踩在这一片黄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这是一位县电视台记者在参加平凉“市县媒体县区行”后的感慨,我想这也是此行所有记者的真实体会。
此次活动,大家带着“接地气”、“抓活鱼”的初衷,走进果园、走进工厂、走进学校、走进社区,将高温下的建筑工地、翘盼丰收的农民、辛勤的制瓷工等,以群众能看得明白、读得进去的语言,呈现在读者面前。
泾川县玉都镇的康家村是平凉市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早在几年前,就有媒体报道过这里四通八达的柏油路、热闹美味的农家乐和漂亮阔气的小洋楼。然而,当记者们真正走进这座村子,却被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震撼,也对康家村繁荣发展的背后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116本档案,承传百年的庙会,淳朴的快板——一个村子的发展,除了离不开的致富产业、新村建设等,深厚的文化承传也在其列。记者在报道中,摒弃了以往大篇幅描绘新农村日新月异变化的固定思维,而是通过对康家村文化的探索将其发展变化娓娓道来,文章顿时变得清新好读。
“走转改”对于在基层媒体工作的记者来说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但许多记者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再次采访时的心境完全不同了。首先不同于以往的是不再只是去完成一次新闻采访任务,而是真正的接到了地气,全身心的去投入,用腿去丈量,用心去感受,用情去报道。其次,新闻是跑出来的,无论资讯多发达,传播手段多先进,不深入采访就得不到鲜活的素材,就做不出生动的报道。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当记者饱含真情地掀开基层生活帷幕的一角时,才能看到了“说不完的苦乐冷暖,道不尽的百态人生”。基层、群众,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记者只有接“地气”才能有底气、有灵气,新闻才会有深度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