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区县党报如何接地气

2014-06-07 10:01:18□张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12期
关键词:负面新闻模式化热词

□张 玮

(大足日报社,重庆 大足 402360)

浅议区县党报如何接地气

□张 玮

(大足日报社,重庆 大足 402360)

区县级党报作为我国党报系统中最基层的一级机构,对于传递党政之声,服务基层群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体来看,区县党报在基层直接承担着党和群众沟通、联系的桥梁作用,探讨如何有效接地气,对于促进区县党报的业务发展、维持地方稳定、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均有着重要意义。

区县党报 接地气

怎样及时、有效地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传达到群众中去?如何准确、深刻地反映社情民意、群众生活中的问题、意见、困难,从而更好地服务群众?这些都是区县一级党报每天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经过“走转改”系列活动洗礼,“接地气”逐渐成为新闻业界和学界讨论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地气”,一为“地中之气”,自然界只有地气和天气上下交融相接,才会出现生机蓬勃的状态;二为“不同地区的气候”,庄稼只有顺其自然,融入特定地域环境,才能汲取营养。但无论何解,都讲究一个“融”字、一个“通”字。区县党报想要更好践行群众路线,更有效地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接通地气非常重要。

总体来看,区县党报在基层直接承担着党和群众沟通、联系的桥梁作用,探讨如何有效接地气,对于促进区县党报的业务发展、维持地方稳定、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均有着重要意义。根据自身多年区县党报的从业经验,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能够行之有效地促进区县党报的新闻报道更接地气。

改变模式化写作思维

模式化写作是我国党报在长期发展过程形成的顽疾之一,区县党报的运营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由于缺乏直接的市场竞争压力,区县党报的新闻报道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和严重。加上基层事物相对细微繁琐,区县党报记者在日常的新闻采写中接触频率较高,很多新闻事件又重复出现,导致新闻敏感、探知欲望逐渐退化、麻木,对一些蕴含着较高新闻价值的事件视而不见,新闻写作日趋模式化。

模式化写作思维主要体现在报道方式上,安于惯性思维,程式化写作,缺乏新意、感染力和吸引力,以致基层媒体与群众渐行渐远,不能反映群众的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会影响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形象。

报道如果写得不够简明通俗,观众就不易理解,“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功能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区县党报要有效接地气,新闻从业人员应从改进报道方式着手,逐渐改变和摒弃模式化写作思维。变单一的“汇报”式新闻为多元的信息新闻,变空洞的长新闻为实在的短新闻,变说教灌输性新闻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大众新闻。此外,报道方式的改进也充分体现在文稿的语言表达上。目前,“第一……第二……第三……”、“一是……二是……三是……”这种公文语言模式在我国新闻媒体中用得较多,使报道显得不伦不类,完全可以用分号或者用“和”、“及”、“或”、“或者”来表示并列关系。

使用“网络热词”拉近心理距离

与前两年《人民日报》第一次使用“给力”时引起的质疑和唏嘘不同,如今使用“网络热词”已被普遍视作接地气的表现,不论是民间舆论还是官方态度都予以充分肯定。

党报党刊使用“网络热词”收获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够和群众达成互动,打成一片,能使群众打开心扉、畅所欲言。这样既能及时反映民众的心态与诉求,又能积极筑建党的权威。以前的《人民日报》最多只能说是党内刊物,拿给普通群众看,没有几个人会通篇读完并加以评论的;而现在,很多人都反映对《人民日报》产生了兴趣,并且读完后还会津津乐道地评论一番。群众通过读报纸能了解到更多关于我们党的新闻时事、社会热点,何乐而不为?

说到底,党报是代表党在发声,而党的声音最终代表的是广大群众的声音,通俗亲民才是党报党刊最原始、也是最理想、最值得追求的一种状态。从大众的呼声中可以看到,“网络热词”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因为这些词用起来亲切、舒服,听起来比那些官话、套话顺耳得多,所以基层党报应该及时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努力使自己融入到群众中来,合理使用“网络热词”,以期更好地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

强化新闻报道的地方味、服务性

区县党报与生俱来就对本区域具有天然的贴近性与亲和力,因此,作为区县级党报来说,一定要强化新闻本土意识,强化新闻报道的地方味。

新闻报道要带有浓浓的地方味,需要从本土读者的感情与心理出发,认真研究本地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人物等各种因素,充分挖掘本土报道题材,做足本土新闻,让本土新闻唱主角;要在党的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对非本土新闻进行本地化解读,不断深化、拓展本地报道题材,以提高其报纸的影响力。

此外,提升区县党报的服务性也是接地气的另一要诀所在。

从整张报纸来看,可借鉴都市报的特点来分配版面内容。除了要闻版、本地新闻版之外,可以考虑安排一定的版面以专栏或者专版的形式提升资讯类报道所占比重。考虑到区县党报版面数量有限,可每周或每两周穿插一期地方特色突出、指导性较强、实用性突出的生活指南类的的专题报道,主要内容围绕深挖本地“吃喝玩乐”进行展开。区县党报不论是地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应该是与本地群众最贴近的媒体,但区县党报长期以来的严肃甚至呆板、单调的面孔让党报与群众之间一度隔着一堵心理上的围墙。随着服务性的提升,实用功能的增强,区县党报有望打破藩篱,重新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尝试突破不报负面的禁区

与都市报、电视监督栏目,尤其与是网络媒体相比,党报在舆论监督领域的作为实属有限,只说好话、只唱赞歌的刻板印象形成已久。即使偶有批评性的报道,也只是曝光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城市中不文明的现象等,只对下不对上,新闻监督处于一种不痛不痒的尴尬状态,区县党报在舆论监督方面的短板更加明显。

其中缘由,固然与区县报“地小人熟”的工作环境有关,也有担心抹黑地方形象、不帮忙反添乱的顾虑。但须知,党报的性质决定了它更加应当挑起新闻监督的重任,这不仅将为区县党报树立起公信力、权威性,以长远的眼光来看,也是助推地方发展的有力鞭策。

对于负面新闻区的天然过敏来源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众多群体性事件和不安定因素,维稳依然成为各地方党政首先考虑的头等大事,而作为喉舌的区县党报顺理成章成为正面宣传的扬声器,遭遇负面新闻时则自动屏蔽或者启动静音模式。凡此种种,笔者认为都是对于负面新闻认识上的误区所造成。

负面新闻往往代表社会中的不良行为和现象,处理不好会对地方形象、党政威信、社会安定团结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社会情绪、道德、伦理、秩序等造成冲击。但负面新闻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通过合适的新闻操作手段获得正面效应。负面新闻的积极作用,即在于它因揭露丑恶和缺点所彰显的警示功能和监督功能,甚至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比如媒体对于孙志刚事件的报道就直接推动饱受诟病的收容制度的废除。

区县党报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新闻监督,才能够做到报社工作顺利开展,被批评者乐于接受批评和改正错误,群众和社会受益的多方共赢的局面,考验着记者的智慧、良知和勇气。比如找对时机、反话正说、寻求与其它部门合作等,但更多的还需要我们边摸索边实践。

猜你喜欢
负面新闻模式化热词
热词
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11-26 12:48:48
透气感
负面新闻对债券利差的影响
热词
热词
十九大热词 我践行
少先队活动(2018年8期)2018-12-29 12:15:54
互联网负面新闻偏好对患方信任的影响——基于网络新闻大数据与CSS2013的实证研究
学术论坛(2018年4期)2018-11-12 11:48:34
负面新闻的社会影响及其报道方式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模式化”报道背后捉“活鱼”——浅析如何从政务活动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新闻传播(2016年12期)2016-07-10 08:19:50
玉米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