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市生态建设的“杭州模式”

2014-02-04 08:14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环处
浙江经济 2014年6期
关键词:杭州市生态建设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环处

探索城市生态建设的“杭州模式”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环处

杭州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探索“生态经济共赢、人文景观相融、城市乡村互动”的城市生态建设“杭州模式”。

杭州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杭州围绕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多个领域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加快建设以绿色、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型城市。

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动力,打造生态经济卓有成效。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建成以服务经济为引领、十大产业为主体、创新型经济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等产业已成为杭州新的优势产业。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拥有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20多个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涌现出阿里巴巴、华三通信、海康威视、浙大中控等一批创新型企业。杭州市先后被授予“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初步确立了“全国文化创意中心”、“东方休闲之都”等城市品牌。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以省“991”工程和市循环经济“770”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争取到“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国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桐庐大地“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钱江经济开发区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天子岭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手拉手再制造基地等列入国家级试点。2012年单位GDP能耗降为0.54吨标准煤/万元,全市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5.43%。连续1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居全国领先水平。

以开展重点工程为抓手,生态环境建设常抓不懈。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开展“三江二岸”、“四边三化”等生态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低疏林改造、四旁绿化、湿地保护。着力推进省级林改示范区试点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了林地流转机制,积极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实现森林蓄积量和森林面积双增加。2012年全市林地面积达1755.99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4979.1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4.77%,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首位,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

以中心镇建设为载体,城乡一体化进程成效显著。积极构建区县(市)协作、联乡结村等载体,着力推动科技西进、文创西进、现代服务业西进和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向县(市)延伸,支持五县(市)绿色崛起。实施中心镇“双千工程”,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每年拿出3亿元经费支持26个中心镇的发展,全市共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187个、风情小镇21个、精品线路14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在桐庐召开,余杭区塘栖镇获省级小城镇试点考核第一。

以体制机制建设为基础,生态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发布了《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杭州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杭州六条生态带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出台了《“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定》、《杭州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暂行)》等一批政策文件。在全国率先实施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率先构建起省、市、县三级生态补偿机制,突破财政体制实行跨财政区域的补助政策。

以低碳城市试点为重点,生态文化理念深入人心。2010年杭州市被列入国家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市,先后开展了低碳城区、低碳县、低碳乡(镇)、低碳社区、低碳园区和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的“五区二行业”试点工作。大力打造由公共自行车、清洁能源出租车、新能源公交、水上巴士及地铁组成的“五位一体”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其中公共自行车系统共投入自行车78000多辆,建设服务点3000多个,日最高租用量达40多万人次,荣获国家华夏建设科研技术二等奖,被英国广播公司(BBC)评为“全球8个提供最棒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城市之一”。

下一步思路和举措

杭州市将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战略思想,突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

落实主体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严格落实国家和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快促进9个国家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优化、转型,重点推进大江东、城西产业集聚区,14个国家和省级各类开发区(园区)等重点开发区域的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在淳安县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试点,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形成各功能区的区域特色和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做到“规划好、布局好、建设好”,从编制规划到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都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促进集约开发、均衡协调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筑以“十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落实“科技创新30条”,整合优化创新平台,发挥高新区(滨江)等产业平台的创新引领作用,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淘汰落后产能,以萧山、建德、桐庐、富阳等区、县(市)的钱塘江流域为重点,对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开展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加快淘汰火电、水泥、冶炼、造纸、印染等行业落后产能。

加强资源节约,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能源双控任务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目标,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行能源合同管理,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狠抓水资源节约利用,大力推进“五水共治”,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控制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水质;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实施阶梯水价制度,实施节水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强城镇闲散用地整合,提高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产出率,重点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到2017年在5个国家级园区和3个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

加强污染治理,提高生态环境水平。全面实施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加强杭州都市圈大气污染物联防联控,推进“无燃煤区”建设;大力开展钱塘江、千岛湖和苕溪流域等饮用水源的综合整治,加大城市内河整治力度,全面推行“河长制”,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制定完善土壤修复管理规范制度,建设覆盖全市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快构建“三江两岸”生态走廊,全面开展“四边三化”行动,形成由生态绿廊、生态核心、生态斑块组成的生态网架。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加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继续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力争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目标,到“十三五”末期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制定差异化综合考核评价制度,试点绿色GDP考核办法,实施领导干部任期重大资源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制定区域内上下游县市区间的协议补偿制度,研究制定生态补偿产业扶持政策及垃圾处理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资源环境管理机制,实施“排污刷卡”制度,研究探索企业碳盘查机制和重点企业碳排放报告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开展能源需求侧管理,推进实施阶梯式水价、气价制度,完善企业差别化排污收费制度。

促进绿色、低碳消费,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加强生态宣传教育,构建多层次生态教育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教育常态化机制,倡导全民生态文化价值观。加强生态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对接与融合,推进杭州从“风景旅游城市”向“风景观光、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三位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转型。推动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设置一批生态超市,鼓励购买和消费绿色、有机食品。加快公共交通建设,提倡低碳绿色出行。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作。

杭州市争取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区域空间优化呈现新格局,产业转型升级迈开新步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新提升,生态系统建设得到新加强,环境质量改善取得新成效,生态文明制度和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的“六新”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全面建成高水平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猜你喜欢
杭州市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玻璃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