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浙江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

2014-02-04 01:56闻海燕
浙江经济 2014年4期
关键词:畜牧业畜禽浙江

闻海燕

加快浙江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

闻海燕

区域布局现状、问题

(一)“西进东扩”发展战略取得进展,但区域发展仍不平衡

浙江自2001年开始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战略以来,畜牧业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已形成嘉兴、衢州生猪集聚区,金华奶牛集聚区,嵊州、新昌、镇海的长毛兔优势产业区,绍兴、诸暨、缙云的蛋鸭优势产业区,桐乡、南浔、长兴、余杭的湖羊优势产业区,江山、兰溪、平湖的蜂优势产业县,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生猪主产区嘉兴、衢州生猪出栏量占全省总量的38%,其中南湖、嘉善、海盐、衢江、江山出栏占两市总量的52.76%。2012年,嘉兴全市畜牧业产值8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畜牧业产量、产值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省首位。山地资源丰富的温州、台州、丽水等地畜牧业发展仍比较缓慢。温州市2012年肉类总产量13万吨,比2002年11万吨增加了2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68%;台州市2012年肉类总产量13万吨,比2002年12万吨增加了1万吨,年均增长率为0.80%.丽水市2012年肉类总产量9万吨,比2002年8万吨增加了1万吨,年均增长率为2.00%,显著低于全省年均增长5.19%的平均水平。

(二)畜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不相匹配

“耗粮型”畜禽比重过高,草食畜禽比重过低,影响畜牧业生产整体饲料转化率的进一步提高,“人畜争粮”的局面逐年加剧。2002—2011年浙江猪牛羊肉产量从2002年的119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38万吨,猪肉产量占猪牛羊肉类产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7%以上,牛羊肉产量仅占2.15%。2012年,猪肉、禽肉占全省肉类比重分别为70%和22%,牛羊兔等其他肉类比重仅为8%。

畜牧业生产的地区布局反映了人们传统生产、消费习惯或市场需求上的差异以及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是人类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浙江现有的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现有布局没有充分挖掘饲料资源的利用潜力,饲料资源利用不充分。由于养殖品种以食粮型畜禽为主,食草性畜禽比例太少,使山区丰富的植物草本饲料“暴尸”田野,成为人类生存敌对产物,种养严重失调。在浙江饲料资源总体缺乏、精饲料供需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发展草食家畜生产,加大山区草本饲料资源开发力度将会有力缓解饲料资源的不足,同时通过发展生态型畜牧业,使畜禽粪便还田,可以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体系。另一方面,养殖业发展与环境容量不匹配,部分地区饲养量超出环境消纳力,使畜禽粪便的循环利用空间受到限制。现有的养殖业布局和养殖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畜牧业较快发展与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

(三)省外畜牧业基地发展趋缓

在着力利用本省资源的同时,针对浙江人多地少,发展畜牧业空间十分有限的实际,浙江全面实施了“畜牧业外向拓展工程”,积极鼓励畜禽规模养殖基地、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接轨长三角,并到周边的江西、安徽及其他中西部地区开拓生产基地,兴办加工企业,但总体看,规模仍然较小,大多处于散兵作战状态。

促进畜牧业布局优化的思路

加快浙江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是“保供给、促增收、保安全、护生态”,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目前浙江畜牧业的生产规模、资源状况、环境容量和动物防疫等方面综合考虑,浙江畜牧业已经由数量快速增长期进入到了一个调整优化发展期。因此,要按照“有进有退”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快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步伐,促进畜牧业的转型升级。

(一)以消费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禽畜产品区域布局

浙江省城乡居民对主要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变化过程及趋势分析表明,浙江居民对猪肉的需求较为稳定,对禽肉、牛羊肉和蛋类的需求将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奶类及奶制品的消费潜力最大。省内山区宜充分发挥资源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禽类、牛羊兔及特色养猪业。积极发展唯一性特色养殖,满足消费者多层次、个性化市场需求。大力开发和利用传统品种,并使之逐步壮大为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应根据各山区县的区位特点、资源状况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优势特色养殖产业,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城市郊区可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适度发展以环保、观光和休闲型畜牧业为主的各具特色的都市畜牧业。

(二)进一步推进“西进东扩”战略的实施

从国内外解决畜禽污染问题的研究及实践来看,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农业,将耕地作为其承载和消纳场所是根本之出路。因为畜禽粪尿等废弃物既是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新陈代谢产物,又是种植业所必须的有机肥资源。而从现有的技术条件来看,畜禽粪尿等废弃物的特点决定了其无法进行大范围、跨地区的移动,因此在一定区域内自我消化是一个必然选择。浙江应继续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遵循“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根据地区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畜牧养殖的种类、规模,评估畜牧养殖的环境承载力,制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宜养区,依据土地承载力等因素来确定载畜量,做到能就地消纳污染物。适当调减嘉兴、衢州等地生猪养殖量,促进提质升级;在部分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等生态保护区,应以畜产品部分自给为目标,在保护环境前提下,维持目前生产规模;其他污染负荷相对低的各县可适度增加饲养量,发展成为绿色畜产品的生产基地。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实现畜牧业发展的“三大转移”,即平原向山区转移、密集区向疏散区转移、城区向城郊转移。

(三)加强省际区域合作,加快省外养殖基地布局

在省外资源丰富地区建立生猪养殖基地既是确保浙江主要畜产品供给的需要,也是浙江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受消费偏好的影响,猪肉仍是浙江城乡居民重要的肉食品来源,在饮食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近年来浙江的猪肉供给压力增大。浙江生猪生产的区域优势在逐步弱化,已从1980年代的养猪大省成为猪肉的调入省份。1980年浙江当年猪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之比为6.06%,在全国排名第5;1990年占比为3.34%,2000年以后占比为2.43%,以后基本稳定在2.60%,排名第17。同时,随着限养区的增加,浙江畜牧业发展空间受限。据预测到2015年,确保全省生猪80%自给率,全省仍需新增生猪养殖用地约4万亩左右,用地紧缺矛盾凸显。因此,在省外资源丰富、成本低、交通便捷地区发展养殖基地,填补浙江猪肉供给缺口是确保浙江主要畜产品供给的必然选择。

应鼓励浙江龙头企业在省外如安徽、江西、山东等地建立规模化养猪基地。发展良种供应和产品加工在省内、养殖生产基地在省外的“两头在内、一头在外”的跨区域畜牧业合作经济。

促进区域布局优化的政策建议

(一)通过实行差异化的补贴政策引导生态养殖业的布局调整

研究表明,粮食禀赋对生猪布局的影响不显著,畜牧业和种植业的比较优势以及非农就业机会对生猪布局造成了显著影响。即使在没有养猪传统的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生猪饲养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高收入地区的农民来说,人们更多地从其他渠道来增加收入,养猪的机会成本比较高,生猪饲养的增长可能会比较缓慢。浙江应根据畜牧业发展规划,对不同地区实行差异化的补贴政策。第一,对划为限养区、禁养区的养殖户取消各类生猪养殖补贴,出台鼓励转产政策,对从事养猪业以外产业的农户给予扶持。第二,发展生态养殖的地区应综合考虑农户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机会成本,对山区发展生态养殖业的不同规模给予差异化补贴,并使养殖户的收益大于发展种植业和从事非农就业的收益。第三,实施规模化养殖生猪的企业用工面向原有养殖户的定向就业制度。即除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外,所有工厂化繁育和规模化养殖企业全部面向原有养殖户进行定向招聘。同时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应对这一定向就业制度进行有效监管。

(二)出台鼓励拓展省外养殖基地的政策

加快培育壮大浙江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一体化带动作用,使畜牧业投入品、种畜、养殖、后续屠宰加工、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并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起从源头到产品“一条龙”的产业链,确保浙江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对不同生产规模的企业制定差异化的补贴标准,重点鼓励大中型畜牧业生产企业到省外建基地,降低企业在外省建基地的成本并对省外养殖基地给予养殖补贴。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

猜你喜欢
畜牧业畜禽浙江
映像畜牧业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