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中孕育星空情怀

2014-02-03 19:39:31夏祖瑞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4年12期
关键词:苏霍姆星空生命

夏祖瑞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我很欣赏余秋雨先生关于阅读的阐述:“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20年前,从师范毕业的我走上了农村小学的三尺讲台。那时候,我的教育激情像农村的天空一样,纯洁、透亮。教室在我的眼中就是抒发教育理想的场所,把学生教好成为我当时唯一的愿望。

初上讲台,面对台下参差不齐的学生,一段时间的和颜悦色后,教学效果甚微。我主动向其他教师请教,从抓学生的行为规范开始,老教师毫无保留地把他几十年的教育秘诀告诉我。于是,整齐划一成了我无论是教学还是班级管理工作追求的目标。为了让学生跟着老师转,我想了许多办法,更多的是在自己想当然的严格要求上下功夫,严格不乏态度粗暴。到现在还记得,为鼓励学生的竞争意识,班级以分数论英雄。每次把学生考试前10名和后10名的名字张贴出来。后10名的孩子,成为每次开班会时大家数落的对象。当时,在我的教育字典中,“严师出高徒”替代了“因材施教”。学校没有教师阅读的氛围,教育专著是陌生的,学校订阅的仅有的几份杂志很少有人问津,教材、参考书、试卷是我阅读的全部。我只知道,“时间+汗水”是成功的法宝。渐渐地,孩子们听话了,规矩了,考试分数上来了,“模范教师”的荣誉来了。我和大家分享着如何提高考试分数的经验,那时觉得这就是一个教师的全部。

后来,我来到了城区一所教科研强校。学校要求,教师要参与到教育教学研究中来,并规定了每位教师每周到学校图书室学习时间、每位教师每学期阅读教育专著本数、每学年撰写教学体会篇数,并对每位教师每学年在刊物上发表成果进行考核。在全校大力倡导“科研就是生产力”的氛围中,视科研为神秘物的我压力很大。“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学校领导多次向教师们讲述这句话。我想,研究应该是辛苦的事情,为什么是幸福的呢?在学校“搞不好科研的教师不是好教师”的要求下,我没有深究教育科研到底是痛苦的还是幸福的,只知道不能做教书匠,要做幸福的教育人。听着有一定校龄的教师评课研讨时流露出的专业术语,一种前所未有的急需充电的念头,在我的心中变得越来越强烈。阅读,成为我当时寻求突破的唯一途径。

从苏霍姆林斯基开始,我阅读他的一些作品,了解他的教育思想。特别是《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感受到作为教师职责的伟大和自己存在的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霍姆林斯基在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和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苏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曾说过:“所谓全面发展的‘人,就是他是公民——社会主义祖国的爱国主义者,

是祖国的英勇保卫者,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斗争的思想坚定的战士,是诚实的、干练的、热爱自己工作的劳动者,是集体主义者,是能享受生动完满的欢乐和人生乐趣的有教养的人,是忠实的父亲和丈夫,是有爱心的母亲和妻子。” 在实施“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使人的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赋、意向、兴趣和爱好等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挥。读完这些著作,我一次又一次地反思: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可我是在培养“人”吗?从走上工作岗位以来,学生成了展示我能力和业绩的工具,在听话教育和分数教育中,不见了孩子的童年,不见了孩子的笑脸,不见了孩子天真与烂漫,只有那冰冷的精确到小数点后面几位数的及格率和优秀率。而这“两率”让自己迷失在三尺讲台多少年!迷失的背后是功利思想在作祟。随后阅读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等,每读一本,我的思想就净化一次,一次次感受到阅读的力量。是阅读,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意识到我的教学要回归到教育最核心的“人本”轨道上来。

从那时开始,我感觉到自己需要阅读,需要反思。无论是工作还是空余时间,找点东西看看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不论阅读内容的长短。有时看了一篇文章,引起了共鸣,产生了自己动笔写写的念头。2002年《人民教育》第12期刊登了我的《老师,您伤害过学生吗》激起了我的写作兴趣。慢慢地,阅读与写作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别让孩子做“沉默的羔羊”》《别怕,有老师在》等一系列文章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基础教育研究》《湖北教育》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在后来长达8年的教研员生活中,我一直把阅读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阅读中寻找心灵的共鸣。读与写的结合,使人本思想扎根在我的头脑中。

2010年,我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的学习。听讲座,学专著,行走在学习与提升的路上。期间冯恩洪校长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对我触动很大,感悟很深。我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教师眼中要有每一个学生。教育的意义就是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和幸福。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更是一种生命关怀。而这,要求我们把“让孩子感到快乐和幸福”作为我们行走于教育天地的根本任务。在学校,不会学习的孩子是不幸福的,没有发展的孩子是不快乐的。而学习与发展,是全方位与立体的,是自我比照与自我主动的。我时常在思考:作为教师,我帮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关照过孩子的生命吗?教育,是事关生命的事业。今天,在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岗位上,制订政策,出台方案,牵涉到更多的学生。每一项举措适合学校、适合教师吗?没有适合学校、适合教师的管理,就不能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眼中有教师,心中有学生,尊重个体,敬畏生命,应成为自己教育工作行为的准则。2014年,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生命: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向》在《教书育人》发表。

?一路走来,一路阅读,一路反思。回顾自己的教育经历,从教师到教研员,再到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翻翻自己发表的百余篇教育研究随笔、论文,没有喜悦与激动,更多的是有一种使命和一份淡定。阅读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越阅读越感到自己的不足。从阅读中知道了什么叫“责任”与“智慧”,学会了怎样才从容。教育承担着社会赋予的责任,教育人要有社会人的视角。为让自己的视野开阔,我开始阅读与教育无关的书籍,从自然到科学,从人文到哲学,从心灵鸡汤到理论经典,在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变化自己。一个国家的阅读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一个人的阅读史,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做事的变化史。从为考试分数而争,到人本思想的树立,发展到敬畏生命,我在为追寻最本真的教育使命而努力。是阅读,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改变了自己的教育视角,坚实了自己为教育这项生命事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信心和决心。我时常阅读2007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发表的《仰望星空》一诗: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多少次,阅读《仰望星空》,心潮起伏。教育需要星空情怀。人类极其渺小,人类生命的存在在宇宙发展史中只有一瞬间。站在浩瀚宇宙间,作为生命的主體,我们更应彼此关照,温暖心灵。在阅读中,我要孕育星空情怀。

(作者系武穴市教育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 张华英)

猜你喜欢
苏霍姆星空生命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中国教师(2017年22期)2017-11-30 08:55:05
星空
娃娃画报(2017年3期)2017-03-30 11:04:46
星空
你也爱吃仰望星空派吗?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星空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