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谒辛公墓

2014-02-03 02:19周锋荣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铅山金戈铁马抗金

周锋荣

辛弃疾墓在江西省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我们一行人攀爬上一个坡后,踩过勾拽裤腿的长长野草,倘若不是墓碑和石柱,简直不敢相信,这里长眠着一位曾经金戈铁马的勇士、一位光耀千秋的文豪—辛弃疾。

辛公后裔、25代玄玄孙重修辛公墓时的墓碑,“显故考辛公稼轩府君之墓”,立在墓前,斑驳陆离,字迹模糊。一块立于1959年的石碑,公示辛弃疾墓为省级文物保护项目,已呈土黄色。重修的辛弃疾墓,由四层麻石砌就,中等大小,高约一米,墓顶杂草遮覆,纷乱无章。周围紧挨土坡,很小的空隙里长满杂乱草木,墓前外围有小矮墙,两根四方水泥柱,矗立两边,柱上字迹清晰如初,柱上是一副郭沫若写的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整个墓区,给人一种庄重与肃穆之感。

眼前矗立着的孤冢,仿佛述说着辛公豪迈悲怆的一生。

22岁的辛弃疾聚众两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未已,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率领五十多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之后,辛弃疾名噪一时,获得了南宋朝廷的认可,开始在南宋的官场上摸爬滚打。他执著抗金,收复失地,却屡遭排挤。从公元1181年到公元1207年,辛弃疾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度过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鹅湖山、灵山和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公元1207年,68岁的辛弃疾带着满腔悲愤和无限遗憾,含恨终老铅山,大喊“杀贼”数声,撒手西去。

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追寻着一代人杰的心路历程,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他的诗词碑廊前。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文学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南归之后,他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正是这种壮志难酬的经历,使他只能笔墨与热泪同溅宣纸,溅起一声声悲壮的长啸。断断续续二十来年的闲居生活中,他的一颗心,始终在为大宋王朝跳动着。论精忠大义,可与岳飞齐名,论文采词作,与苏东坡不相上下,同为豪放派词风,与苏轼的词相比,辛词掺进了胡尘飞、金戈鸣,尤显深沉悲壮,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辛词现存620多首,其中有500多首是在上饶、铅山与广丰一带写成的。辛弃疾踏进上饶这块土地,在信州带湖、铅山瓢泉生活了20多年。优美的瓢泉山水,恬淡的乡居生涯,并未削减他的爱国热忱。忧国忧民的情怀,仍常奔走于他的字里行间。时隔千年,当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壮怀激烈和凛然杀气。

初春景色寂寥,寒风飕飕,仿佛要带我回到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辛弃疾是山东人,为了大宋江山,远离故土而去,从此宦海飘零,足迹几乎遍布江南,到死也没能再回到故里。

徜徉在稼轩墓前,吟着辛弃疾的词,仿佛看到了他在夕阳中拍栏远眺的身影。

猜你喜欢
铅山金戈铁马抗金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铅山畲族民歌
初醒
每日一别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铅山红芽芋新品种赣芋1号
抒怀
吴玠吴璘及其子孙汉中宦途遗迹考述
岳母刺字
说不尽的铅山
说不尽的铅山(1)